浅谈小学中年级英语故事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浅谈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小学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中段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模仿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从词、句的学习转为段、篇、章的学习,从简单的跟读转为有较大难度的阅读,他们渴望用英语做更多的事情。故事教学(包括绘本)为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提供了条件:学习材料更加丰富、富有逻辑、充满智慧的故事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阅读理解的能力;读写训练帮助学生系统地运用语言;听力训练更是充满了挑战。学生还可以通过复述、表演故事充分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对于众多的一线教师,他们对课外故事缺少资料的“发源地”挖掘;对课本中的story time又缺少真正的实践,认为太难,不好把握,所以很少尝试。此外,大部分教师也没有更多优质的英语故事示范课的听课机会,缺少对“故事教学模式”的了解,缺少调控策略的引导,一些教师对故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迷茫、恐慌”的印象。笔者通过自身的实践与对多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究,谈一谈小学中段英语故事教学中难以取舍的“盲点”,试图让一线教师明确故事教学的基本策略,学会取舍。
一、教学前,重视文本解读:突出题材本身,弱化句型结构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包括绘本教学)之所以能让学生喜欢,它的原因就在于孩子们爱听故事。将英文单词、词组、短语、句子等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故事的形式,教授给学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故事的教学内容,往往会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又穿插重要句型结构,教师需要通过故事教学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和重要句型。但一线教师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堂课只能有一条主线,该着重加强句型结构教学,还是着重故事情节,开展转述、讲解、复述这样的过程?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前仔细研读文本。笔者从一次市级优质课的六位优秀教师“同课异构”的过程中发现:教师采取以故事题材为主线进行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因此,一线教师需要突出故事本身,弱化句型结构。
1.呈现故事,显示句型
学生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落实故事的情境呈现、情境模仿、情境训练、情境运用等重要环节。在呈现故事的时候,可以为句型教学铺路。如一位教师执教“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can you see?”这则故事,在刚呈现故事时,出现了forest的背景,让学生来谈谈看到了些什么,然后问:“Children,children,what can you see?”这个句型正是本课的重点句型,放在此时,又是在为故事情境铺垫。所以,一线教师在解读故事题材时,不必先拎出重要句型强化训练,再引出故事,把40分钟的课堂割裂成句型部分和故事部分,学生会难以消化。
2.讲述故事,重复句型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英语课堂教学还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操练,以解决复用和语用的功能。在故事教学时,教师需要避免对句型进行脱离故事的多次重复机械操练,笔者建议可以将句型的重复操练放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让学生有兴趣地去“重复”。显然,全部舍弃句型处理,不进行操练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一线教师需要在故事背景下,巧妙地让学生感知这句话运用的必要性。比如,可以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学习过程中。
例如一位教师进行“We can do it”故事教学,对“Run in the race.”这个重点句子进行操练时,她是在如下的情境的演绎中:“Can you run fast?(Yes.)Do you want to have a race in the class?(Yes.)OK,now let's run in the race.”就出示这个结构句型,并开展“classgame”进行操练,学生十分清楚这是什么意思并不断重复“Let's run in the race.”。另一位教师则是通过观看视频P.E.teacher询问“Who can run in the race?”后再问“Who runs in the race?”,根据故事情境来演绎并反复操练,学生容易接受,也乐意操练,比单纯操练句型更有趣。
3.拓展故事,运用句型
要想巩固、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以课本内容为主题拓展学习面,扩大词汇量、句型等,以提高听说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拓展故事部分的学习效果是关键。
如一位教师在故事最后想让学生运用“Can you ______?”句型练习说话时,老师用:“I am a super teacher.I can ______.I can't ______.Can you guess? Can you ask me like this:Miss Zhang,can you?”学生被老师逼着,不得不用这个句子,虽然说得很顺,可是学生觉得无趣,只是“被”参与了,没有体会到语言运用的目的,这样的拓展是不真实的,没有故事情趣的。
新课标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时,要重视情感渗透,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不是一个个被灌输思想的容器。
二、教学中,悦纳故事情节:重视整体呈现,结合分段解读
一线教师对故事文本的处理有两种明显的分歧:有些教师是先将故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处理,然后呈现整个文本,故事文本通过听、带着问题读、表演等方式来巩固;有些教师是将故事分成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情节,随着故事的发展,一段一段地解读文本,处理知识点,让学生从始至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那到底哪种方式学生易于接受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多次听课感到:故事教学中,还是应突出整体故事的呈现,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操练需要适时分段解读。
1.听力与欣赏先开道
学生只有在大致理解了故事情节,发现了某些“兴奋点”后才会有欲望学下去,所以一线教师在尝试教学故事内容时,可以采用先整体感知,然后细化分解的方法来进行,即“听说领先”,让学生先听。只有牢牢抓住学生的“耳朵”,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胃口”。
一位教师在进行“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故事教学时,让学生听了一次完整的故事歌曲,然后问学生:What animals do you hear?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一个又一个有特色声音的动物被找出来,孩子们兴致高涨地进入到了第二次文本的观看。一位教师在执教“A very hungry snake”时,用了一段十分有趣夸张的视频,当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视频一停,让学生猜猜接下来小蛇会吃什么,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时候孩子们是多么渴望“知识”的输入啊,这样的学习效果就是事半功倍。
2.提问与表演来深化
在整体感知为主的前提下,如何深入地细化故事呢?如何浓抹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帮助学生边看边理解故事情节。
一位教师在进行“The runaway bunny”故事教学时,她是分段讲解,每次出示两幅图,当出现新内容时,让学生先试读,然后教师出示问题再表演,一段过去了,接着猜下一个故事情节,从课堂前的热身开始,到最后的task,都紧紧围绕故事“bunny and mother”的对话进行,一个场景一个问题,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在教师的经典提问下,孩子们有趣地表演与表达,十分有效。
当然,教师还可以挖掘某些单词的“可表演点”,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单词。如一位教师在故事“We can do it”处理“help”这个单词时,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I can't run in the race,but we can help.”让学生做拉拉队、裁判、计时员等多种形式的help,学生边表演边说:“But we can help.”相信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会对help这个单词记忆深刻。
无论是整体呈现还是分段解读,教师都要注意在处理过程中关注细节。我们不得不承认故事是不能被分割的,因此,笔者认为,故事教学需要从课堂开始就一直让学生处于故事情境中,在整体感知故事前通过warm up或free talking对一些新词新句进行针对性的或者是润物无声式的渗透,然后呈现整个故事。逐渐递进的要求,让学生在不断强化的故事情境下,理解内容,深化情感。
三、教学后,细琢最佳反馈:活化角色扮演,淡化文本阅读
拿到一个故事文本,教师会主要思考我最终需要学生如何语言输出,是让学生复述故事,还是读故事,抑或是表演,或是改编、续编,应该偏重于哪个?笔者认为,表演故事是帮助学生内化产生新内容的过程。中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与表现欲望,他们会在教师的带动下,发挥自己的语言技能,展示自己的能力。
1.丰富与重复的取舍
笔者有一次连续听了6节“同课异构”的故事课,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最后的输出都选择了“读故事”,对学生的要求也都停留在“能准确读出故事里的每句话”。
一位教师通过第一次跟读、选择一段读,然后试着全文读和演,虽然看起来很完整,很有实效,但从学生毫无激情的声音中不难听出学生其实对故事本身并没有产生兴趣,跟平常读一篇普通的文章感觉没什么两样。事实上,故事教学还是有些不一样的,许多故事文本不是很滑稽,就是很有趣,学生最终呈现的语言应该是饱含他对这个故事的理解的,是有情感的,可以有笑声,可以有为难的语气,可以是断断续续,也可以是高声呐喊,但绝不是平铺直叙,淡如清茶。
运用英语讲故事毕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与语言活动,既然是一节故事教学课,最终的输出如果仍停留在“重复”阅读文本,那肯定不是思维的跃动,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最后需要的是“丰富”故事,而不是“重复”故事。
2.控制与开放相结合
故事教学后的语言输出或是中间片断都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特别是像在三四年级,学生很活泼,很有表现欲,教师就要满足他们,哪怕让他们表演着说一两句话,学生都会在不断的表演中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从而真正发自内心地阅读。
一位教师在进行“A very hungry snake”故事教学时,多次让学生捧着夸张的水果教具表演:“Mmm,a very ______,eat it!”学生表演着简短的句子,但体会着丰富的感情,迸发出英语的思维火花。又如“We can do it”故事教学课上,有两位教师都采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Kelly等人物,课堂后半节课的气氛很活跃。同时,一个故事往往需要好几个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所以,故事的表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故事的美,不仅体现于语言,更体现于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小学中段学生通过对中外优秀故事的深入学习,不仅能掌握语言,同时能够学习故事的深刻意义,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差异,拓展视野。
一线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时,需要不断尝试,发现方法,努力改进,找到策略,需要做到“词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学,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围绕兴趣选择”。让学生以理解为前提,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标签: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