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尹丽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尹丽

尹丽

(牡丹江市康安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随机将165例患有手足口病的住院患儿分为三组,每组55例。A组采用干扰素治疗;B组采用炎琥宁治疗;C组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比较各组患儿退热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用药后临床效果。结果:A、B组在用药后临床表现及临床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B组在用药后临床表现及临床效果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好,应作为小儿手足口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 干扰素;炎琥宁;小儿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239-02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容易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疤疹,少数患者可引起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和口腔载膜疤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为了探讨干扰素联合炎墟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本研究选择165例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165例患有手足口病的住院患儿分为三组,每组55例。所有患儿临床均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疱疹,并伴有体温升高,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心肌炎、脑膜炎、肺炎等疾病。所有患儿均在发病后2d内入院治疗且治疗前并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组成、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儿均给予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并加强专科护理。在上述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以下治疗:(1)A组:干扰素8万IU/kg,1次/d;(2)B组:炎琥宁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3)C组:干扰素8万IU/kg,1次/d;另加炎琥宁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均按照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以用药后48 h 内,体温恢复至正常状态,手、足、口等部位的疱疹明显好转为显效;以用药后48~72h内,体温恢复至正常状态,手、足、口等部位的疱疹好转为有效;以用药72h后体温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手、足、口等部位的疱疹未出现好转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 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及分析

2.1 各组患儿治疗后临床表现比较

观察并记录各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并行t检验。 (1)退热时间比较: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退热时间与A组、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足疱疹消退时间比较: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比较: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平均住院时间比较: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各组患儿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C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最早发现于新西兰,主要由急性肠道病毒感染而引发,传播速度较快,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或粪便传播等方式,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群体[1]。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多样。患儿在感染肠道病毒后,往往会伴随发热症状的出现,一般在38℃左右。患儿口腔黏膜会出现一些散状的疱疹,外观对表现为米粒大小,有疼痛感。疱疹周围会有炎性的红晕,泡内液体较少。发病较轻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会出现咳嗽、流鼻涕和流口水等症状,有些患儿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发热2 d 后,出现手足、臀部皮疹,有的会表现为口腔黏膜疱疹。多数患儿会在一周内降下体温,病情得到恢复。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则会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脑炎等病症,严重者可致死。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以采取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中药等,能够显著缩短发热时间,加快皮损愈合时间,减轻患儿口腔疱疹带来的疼痛。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局部的治疗,还可以才用漱口药物进行含漱,皮肤表面进行涂抹等。病情严重的患儿需要住院观察治疗。小儿手足口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障患儿的健康成长。

干扰素是通过DNA重组技术制成的一种水溶性蛋白质,它在细胞表面与特殊的膜受体结合而发挥具有抗DNA及RNA病毒的作用,阻止受感染病毒细胞中的病毒复制。而且干扰素能增强T细胞和K细胞的活性,诱导淋巴细胞的产生,杀灭病毒,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故足量应用干扰素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力,达到抑制病毒、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2]。炎琥宁是植物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酯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该药具有明显的清热、抗感染、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可加强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氢化为鸟苷酸,进而抑制病毒RNA/DNA的合成[3]。总之,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好,应作为小儿手足口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春霞.干扰素α-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80-81.

[2]邓军玲.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5):28-29.

[3] 荣海丽.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22-23.

论文作者:尹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1

标签:;  ;  ;  ;  ;  ;  ;  ;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尹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