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社会工作评价策略研究--以救助机构流浪儿童行为矫正干预为例_社会工作论文

司法社会工作评估策略研究——以救助机构内流浪儿童行为矫正介入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为例论文,司法论文,策略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9)04-0073-05

一、评估策略的现实性需要

流浪儿童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关于流浪儿童的教育和行为矫正,各地相关部门采取了应对措施,比如建立了各种流浪儿童教育保护中心等机构。

司法社会工作者介入机构内流浪儿童教育和行为矫正过程,是其职业要求和价值归属,而介入的评估在整个流浪儿童行为矫正过程中具有核心和灵魂的作用,影响着工作的流程和效度。

所谓评估即资料收集与分析,是司法社会工作者对流浪儿童行为偏差的质性研究和矫正策略预设。司法社会工作者通过对流浪儿童及其环境进行综合评估掌握流浪儿童的基本情况,并获取现实资料,调整助人策略。Meyer将评估界定为“一个认知的过程……它是一种逻辑分析,即实务工作者根据对案主个人情况所掌握的知识,尽可能通过与案例情形相关专业知识来解释分析,以了解自己的案主”(MeyerC.1993,P.17)。评估能够使社会工作者定期检视儿童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监视特定介入方案活动的进程,为工作者提供了作出决定的依据,以使他们决定是否修正、继续或者终止介入计划(Paula Allen-Meares,2006,P.222)。

面对流浪儿童这一特殊服务群体,针对每一个独特个体,如何设计一套流浪儿童行为矫正的评估策略,对于司法社会工作者来说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评估的理论策略设计

作为一项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活动,社会工作评估一般以特定的实务理论作为其实施的参考框架。

(一)系统整合模式理论

理论整合的评估取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日渐成为主流。其中以系统整合模式结构化最为突出,应用也最为广泛,即以明确的理论选择标准为指引,并具一个持续框架能使不同理论思想得到系统使用的模式。以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的整合为基础,Monkman和Allen-Meares提出了专门用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评估的模式:TIE(个体与情境交流)架构(Allen-Meares,1995)。该架构遵循现代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视角,聚焦于情境、个体的因应行为和因应形态三个层面展开实务工作。

(二)质性研究的理论

质性研究的理论是指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陈向明,2000)。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是重要方法之一,它根植于系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并从中提炼、抽象出理论,同时又通过同被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发现、发展和证实理论,即观察—分析—构建—反馈的认识过程。社会工作评估策略的研究适合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司法社会工作者可以获得对流浪儿童行为的评估,并对此采取向应的行动。

首先,由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所决定。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要求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以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考察以及形成部分与整体的“阐释的循环”之理解,即情境性。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即对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研究者还要反思自己是如何获得对对方意义的解释的,也即诠释性、反思性。3、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质性研究多半是反复进行的,即过程性,反复性。4、主要使用归纳法来形成理论及概念,即建构性。5、重视研究关系,在质性研究中,借助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者才能对对方进行探究,即互动性(陈向明,2000)。它重视社会情境的整体性,重视研究现象中“人、事、物、情境”之间的互动,重视符号语言的功能与反诘(Patton,1990,P.37)。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是司法社会工作者遵循职业伦理:尊重、接纳、不批判、公正,按照专业要求设计介入的科学流程,并在介入过程中不断对服务效果作阶段行评估助人活动,是具有过程性、反复性、互动性、反思性的实践活动。社会工作知识是一种社会性建构,通过互动和相互学习,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都成为自我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范明林,2007),所以,社会工作评估的情境性、人、事、物之间的互动性以及认知的建构过程,是完全可以与质性研究方法对接操作的实用的工作方法。

其次,质性研究的对象是“生活世界”,是社会行动(李晓凤等,2006,P.49)。社会工作作为社会行动,理所当然可以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

第三,质性研究把研究对象看做是生活情境中的人,给参与研究的人以极大的尊重,并把自身当作研究工具,进入对象的情境中,体味和了解对象,这与社会工作的职业伦理和工作方法是相同的。

第四,与定量研究的宏观研究方法不同,质性研究是微观研究,也适合社会工作对案主个体行为的评估分析。

对流浪儿童行为偏差介入重要的是对案主行为作评估。司法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对其服务区域内救助机构的流浪儿童进行基础性资料收集(扎根理论),获得普遍性、整体行为的共性认知(知识建构),同时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具体行为人的行为,与普遍行为作对比分析,进一步精确发现、发展和证实结论(反馈验证),既要对共性的行为采取相应的介入方式,又能够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特性采用个性化的介入方式。

三、评估的结构策略设计

(一)评估的内容

人与他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是分不开的,“人在情境中”,“情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行为—人”三者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由连续的、交错的关系程序所构成;评估应该通过未受干扰的、自然的生态环境体系来进行直接的观察(Paula Allen-Meares,2006,P.5),依据以上理念,评估内容可以用静态关系(情境)结构——方块图结构来表示:

横轴和竖轴交叉形成的方块,可以组合成数对关系,都是司法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的每一阶段需要评估的关系项目,关系也即情境,关注的是在建立起的各种情境中流浪儿童的行为表现和认知情感。要求社会工作者培养开放性和田野精神,融入到情境中去,在一个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与儿童互动,并确定研究主题或修正探讨的问题、对象、概念的分类及研究目的(李晓凤等,2006)。

变量项目的“背景层”分类依据了Giddens的“社会学现象”的观点,认为我们做研究应有三种社会学想象,一个是历史的想象,一个是人类学的想象,一个是批判的想象(Giddens,1990)。对流浪儿童做“历史的想象”可以让司法社会工作者从历史的向度了解儿童行为的来龙去脉。人类学想象是说司法社会工作者要跳出自己的“族群”,对流浪儿童个人的生活状况、环境对他生活的影响、重要他人的生活情景去了解流浪儿童行为的特点和矫正变化。批判的想象是说研究者必须思考研究对象面向未来的可能性,根据对“方块图”各种关系形成的总体情境中流浪儿童综合的行为取向,思考和确定矫正步骤,发展方向,即“面向未来的可能性”。

(二)评估的方法

评估不仅仅存在于社会工作介入的初始阶段,而是贯穿于从接案到介入的各个阶段,是全程性的阶段评估,获得阶段工作的认知,检验阶段工作成效,每一阶段评估都为下一阶段的介入作基础。每一阶段的评估,又都是循环进行的,Cunningham指出,评估实质上是一个螺旋形过程,即在收集新资料时会牵涉到资料重复分析的情况(Cunningham,1994)。

根据质性研究的理论,我们可以把阶段的评估方法设计为漩涡聚焦结构:

“询问”、“观察”,即收集资料,是由下而上的方法,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是同时进行的。

“解释”、“分析”,是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资料整理和分析。

“构建”,是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建立起概念、认知体系。

“反馈”、“验证”,即反思,通过反思回馈对研究对象的认知,反思所获得的资料、过程,同时也对研究者自己的介入行为进行回顾。

评估是在连续的循环中进行,但不是同等层面的循环,是一种漩涡式、不断缩小“孔径”的循环,在循环中,各个环节不断提炼,深化,趋向精确化,随“漩涡”的深层“漩入”,精确化程度不断提高,即对流浪儿童行为、个体解释、环境解释、研究者自己的反思解释更加准确。

社会工作介入我们采用了托马斯创立的“发展性研究”模式,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问题分析,工作者界定问题、搜集资料。第二阶段,计划设计,工作者为介入设计方案。第三阶段,发展阶段,包括实地测试、改善和重新设计介入计划。第四阶段,评估,评估新创的介入计划的有效性。第五阶段,分发,推广和传播这项新创的介入(Paula Allen-Meares,2006,P.246)。把质性研究为评估提供的漩涡聚焦结构操作法,与托马斯五阶段社会工作实务程序对接就形成了动态程序结构:树型结构的全程性评估操作程序。

发展性研究:

这种漩涡式循环结构的评估行动在社会工作介入的各个阶段存在,只是评估的目的和重点各有侧重。在完成一个时段的行为矫正以后,或确切地说在矫正过程的同时,这一流动性的结构程序在不断循环、重复地进行着,并在社会工作介入完成时,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获得效度评价。

四、评估的行动策略设计

(一)方法策略

谈话、观察、分析是本研究主要关注的评估手段。

Paula Allen-Meares认为倾听、搜集资料、通过结构式或非结构式的形式进行观察、会见对儿童生活中有重要影响的他人、与儿童会谈等,特别是谈话和观察是对案主进行评估的有效方法(Paula Allen-Meares 2006,P.44)。司法社会工作者所研究的问题不是他在介入前就已经确定的,而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架构、实施预案也是在与案主的了解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流浪儿童的交互,尝试进入案主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从案主的视角,用案主自己的语言、概念等符号去诠释他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实践,深入案主的实质,理解他们眼中的生活和行为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做深入细致的质性分析。

(二)谈话策略

谈话是最常用的获得资料的方法,在交谈中可以通过观察其动作表情语气眼神等等,获得感性直接的认知。也可以与流浪儿童的关系人交谈,一般是指救助站的管理人员、班主任、流浪儿童的伙伴等。因此,司法社会工作者要根据谈话对象、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切的访谈方式。有些流浪儿童可能不愿意与社会工作者谈及太多关于自我的想法,甚至产生拒斥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破冰行动”,首先消除流浪儿童对社会工作者的陌生感,随后可以通过非结构性谈话、间接谈话、在活动(游戏)中交谈的方式开展调查。

非结构谈话比较自由,富有弹性,有利于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容易为流浪儿童认同。

间接谈话,QQ是现儿童比较热衷的交流方式,在一个虚拟的环境氛围中他们更容易使自己处于真实的状态,目前救助机构大多配备了网络系统,这是司法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的现实资源。

确定引导内容:依据质性研究的理论,交谈的内容应该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确立。由于谈话这种调查方式本身的灵活性、案主的配合程度、工作者事先的估量出入、流浪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如对事物的兴趣、注意容易转移等因素的影响,谈话内容有可能超出我们的预设,因此,有必要在谈话前针对重点要了解的情况,设计一个粗线条的交谈引导方向,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及时针对谈话对象和方式的不同(或流浪儿童、成人,或个体、小组)调整谈话方向,使谈话趋向更全面更深入。

控制谈话过程:个性化的谈话过程,Greenspan提供了以下几个要点:在初始阶段,实务工作者必须亲切而有耐心,允许案主有充分的空间和机会来分享这个过程。在会谈进行之前,工作者应该观察流浪儿童的外表、体态、活力、表情及其他等等。在会谈的中间阶段,工作者的目标应该是留意谈话的主题、连贯性、情绪、影响顺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去了解流浪儿童流浪儿童(当然,这些都是依流浪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年龄实际情况而定)。在结尾阶段,工作者的重点转向分离和终止做准备(Paula Allen-Meares,2006,3,P.53)。

谈话注意问题:根据谈话对象,选择交谈内容。根据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四阶段理论:感觉运动期(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7岁)、具体运算时期(7-11)和形式运算时期(11岁以后),在一定的年龄范围或发展阶段,儿童具有一定形式的思考,如果超出了某一阶段儿童的认知上的理解能力,儿童将不能理解某些谈话内容,谈话将以失败告终。

防止片面性材料,流浪的经历使孩子们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或比较“世故”,如果他们试图取悦于社会工作者的话,那么获得的可能是片面的资料。

排除他人对司法社会工作者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要时刻提醒自己,与关系人的交谈不能受访谈对象个人好恶的影响,保持公正的态度。另外,还有排除主观性、为谈话人保密等。

(三)观察策略

流浪儿童由于自身经历和个性及生理发展阶段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对成年人有拒斥心理,还有些儿童年龄小、文化层次低,甚至是文盲,接受能力比较差,谈话不可能深入,对这些儿童除了工作者通过专业技巧消除戒备感外,采用观察法评估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社会工作者可以获得直观性、可靠性、简明性的感性认识,侧重于流浪儿童的外显行为。但其局限性在于被调查对象的态度、观念等主观性资料无法通过观察直接获得,不过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仍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并符合质性研究方法特点的调查研究方法之一。

观察可分四个步骤进行:观察前的准备;具体进行观察的方法和策略;记录观察内容的方式;观察者的自我反思。

观察前的准备包括确定观察问题(只确定大致方向);制定观察计划(随时调整);设计观察提纲(仅作参考)。

选择适合儿童的观察的方法和策略,包括:

参与观察,如司法社会工作者参与到游戏中观察、在交谈中观察。社会工作者的状态是融入而又不融入,融入是为了让对象认同,不融入是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目的,并把握自己的情感不被观察对象左右。

自然状态下的非参与观察,如在生活中观察、社会工作者在游戏之外观察等。

间接观察,如通过录像、录音资料观察,可以对观察对象作现在与过去的对比研究,获得动态、连续性的了解。

确定观察内容:根据质性研究的理论,观察内容事先不做硬性确定,主题在观察过程中,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确定,观察要注重儿童的偏差行为与这个特定情境的关系,并对行为和情境都做出记录。

观察注意问题:要选好观察环境、选准观察时间,把观察与思考、记录紧密地结合起来。

排除偶然性,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是必然的、带有因果联系的现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增加观察的频率和时段尽可能地排除可能性。

排除主观性,保持客观立场,不为观察对象的情感,或自己的好恶所左右,不以偏概全。

不影响和干扰被观察对象,保持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因为流浪儿童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还应选择适宜的交互语言、神态和体态,尽量接近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视角,获得流浪儿童的认同,使流浪儿童能在社会工作者面前仍能放松、自然地从事自己的活动。

避免观察引起的潜在的互动或行为的改变。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通常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四)分析策略

资料分析工作是司法社会工作者针对搜集到的丰富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案头”工作,相对独立于流浪儿童的关系结构之外。质性研究关于对资料的分析理论已是“通识”性知识和技巧,不仅适用于社会工作实务,而是适用所有可能的质性研究领域,它是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一个司法社会工作者应该掌握的人本气息的研究方法,在现实的社会工作中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整理与初步分析,包括整理材料和初步分析;资料分析过程,包括原始阅读、编码登录、归类深析;资料分析的实施,包括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手段、分析的思路(李晓凤等,2006.5)。

[收稿日期]2009-03-20

标签:;  ;  

司法社会工作评价策略研究--以救助机构流浪儿童行为矫正干预为例_社会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