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粮棉县如何发展乡镇企业_三农论文

中西部粮棉县如何发展乡镇企业_三农论文

中西部粮棉大县如何发展乡镇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棉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四五月份,农业部在总结前两年蹲点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又组织270多名干部,分赴25个省(区)的100个县,进行春季蹲点调查。此次蹲点调查的百县中,粮棉大县93个,其中中西部地区有52个,占62%。中西部粮棉大县如何实现粮棉和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粮棉生产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又推动粮棉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这是此次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西部乡镇企业运行状况及分析

从总体看,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成为中西部经济新的增长点。

1994年中西部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与1993年相比均有增长,增长幅度为:企业个数为11.8%,销售收入72.88%,工资总额61.96%,上缴国家税金78.42%,企业留利59.54%,补农建农35.94%,固定资产44.25%。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和振兴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安徽霍邱县,乡镇企业上缴税金占县财政收入增加额的80%;全县农民收入增加额中,来自乡镇企业的占50%。云南保山县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3%。

与东部粮棉大县的乡镇企业发展相比,中西部在企业规模、经济增长质量、经济效益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企业规模和发展基础的差距。银行贷款和固定资产拥有量是企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固定资产原值,东部达到425亿元,是中西部的1.6倍;户均固定资产,东部为1488万元,中西部为190万元。银行贷款,东部为17亿元,中西部为10亿元;户均贷款,东部为6001.6万元,是中西部7.99倍。到1994年底,中西部粮棉大县乡镇企业个数137.9万个,是东部的4.8倍,但东部实现的销售收入是中西部的1.2倍。产值达亿元的企业,东部为262个,中西部39个;产值达百万元的企业,东部39978个,比中西部多11759个。

——经济增长质量差距。尽管从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上看,中西部的乡镇企业发展快于东部,但由于企业基础不同,增长质量具有较大差距。如中西部52个粮棉大县的乡镇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72.88%,固定资产原值增长44.25%,增长幅度分别比东部高出0.11个百分点和5.75个百分点。但销售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东部绝对值为9.2亿元,中西部为8.1亿元,固定资产每增长1个百分点,东部绝对值为3.1亿元, 中西部为1.8亿元。因此,中西部的发展速度从整体上规模仍慢于东部,乡镇企业发展差距逐年在拉大,而不是缩小。

——效益差距。效益差距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社会效益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东部向社会提供的财富总量和服务总量高于中西部。东部实现销售收入1593亿元,中西部为1401亿元;企业年人均工资,东部为3964元,中西部为2242元。第二,东部对国家的贡献高于中西部。1994年度东部上缴国家税金64亿元,中西部为27亿元。第三,东部以工补农的数量和层次高于中西部。1994年,中西部每个乡镇企业提供的补农资金为167元,每个粮棉大县为371.6万元;东部每个企业平均提供补农资金2143元,每个粮棉大县为1609.8万元。东中西部补农资金的巨大差距,导致对农业的作用和效果也明显不同。东部已由原来以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输血型”补农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后劲的“造血型”补农转化,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中西部以工补农,不但在数量上远远低于东部,而且在功能上也仅处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输血型”补农初级阶段,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企业经济效益差距表现在:东部每个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8万元,中西部为10.2万元;上缴国家税金,东部为2.25万元,中西部为0.19万元;企业税后留利,东部为2.85万元,中西部为0.72万元。

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环境差。

首先是认识上有差距。中西部一些地区对乡镇企业的一种认识是:发展乡镇企业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不干不赔。另一种认识是:发展乡镇企业重要,但由于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寄希望于上面给政策、给投资、给机遇,等条件具备后再求大发展。对乡镇企业口号多,检查少,落实少,骨干项目少。

其次,中西部乡镇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大多是在80年代中期实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吉林扶余区,“七五”及“八五”期间上马1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23个,1994年有2个企业停产,90%的企业处于停产边缘。

二、中西部现有乡镇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债务沉重,不合理负担屡禁不止,增本减利因素增加。中西部乡镇企业大部分是靠银行贷款兴办的,由于自我发展能力差,加上银行利率上调,投产后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如吉林敦化市的8个骨干乡镇企业,银行贷款累计近1亿元,企业实现的利润连偿还银行贷款利息都不够,更谈不上发展。据蹲点调查了解,向乡镇企业收费的涉及县乡20多个部门,收费项目多达68种,企业不堪重负。除上述因素外,国家税制改革和通货膨胀也是企业增本减利重要的两个因素。中西部乡镇企业实现利税占总产值的比重,1993年为11.5%,其中税金占2.73%,利润占8.83%;1994年为10.47%,其中税金占3.58%,利润占6.88%。1994年税金占总产值比重比1993年上升了0.85个百分点,利润占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了1.95个百分点。从利润和税金绝对值来看,企业实现利润1994年比1993年增长11.55%,国家税金却增长87.74%。

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贷款由政策性贷款变成商业性贷款,利率提高4个百分点,资金到位率也仅为30%,加上材料、能源涨价,职工工资费用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成本费用经营利润率由1993年的6.8%,下降到1994年的6.24%,成本费用投入的获利能力下降0.56个百分点,减少经营利润3.32亿元。

——企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中西部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低,是造成企业停带或亏损、破产的重要原因。人才缺乏与人才外流并存,资金不足与资金严重浪费并存,资产存量不足与资产大量流失并存,产值增长与效益下降并存,“四个并存 ”表明了这些企业整个素质距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

——产业、产品结构单一,风险大,宏观经济效益低。一个企业成功后,会发生强烈的典型示范作用,一成众效,一哄而上,造成产品单一,产业结构趋同,宏观经济成本增加,社会平均利润率降低,甚至造成资源和社会劳动的严重浪费,十分可惜。产业和产品结构的畸型化,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市场发展波动,必然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

——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受阻。吉林公主岭市,在1991-1992年卖粮难时期,当政府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玉米烘干、加工工业,全市乡镇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形成了年烘干玉米26万吨的粗加工能力,为公主岭市缓解卖粮难做出了巨大贡献。去年以来,省粮食部门规定,在粮食部门未完成收购任务前,不允许乡镇企业收购玉米,致使全市所有乡镇烘干加工企业错过收购季节,造成亏损。一夜之间,乡镇企业家从“功臣”(指发展玉米加工业,振兴经济有功)成为“罪人”(指造成企业亏损、破产),广大基层干部和乡镇企业厂长、职工感到十分困惑。

中西部发展乡镇企业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对发展乡镇企业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中西部地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提到各级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上来。要加强乡镇企业管理机构,积极为乡镇企业服务。

多轮驱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中西部发展乡镇企业,应坚持镇办、村办、联户、个体四个轮子一齐转,哪个转得快就优先发展的方针,不拘一格,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农业部三年蹲点调查表明,中西部乡镇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投入少,见效快,经营灵活,适宜中西部农民经营管理水平;不受行政干预,可自行上马,破产、亏损也不会给集体财产造成损失,因此发展迅猛,活力强劲,成为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主体推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走一体化道路。具体来说,一是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把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企业放在重要地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暂时没有条件办加工企业的,要把运销企业作为突破口。二是充分利用矿产水利资源,发展矿业、建材、小水电和旅游等资源型产业。三是充分利用劳动力次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劳务输出。吉林农安县的养牛业、云南陆良县的丝绸业等,已经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这种农业和乡镇企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成功典型,展示了中西部地区产业化发展的光辉前景。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现有企业要围绕人、产品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锐意改革进取、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培养和造就大批的乡镇企业科技管理人才。实施名牌战略,开发适销对路和名特优“拳头”产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和专业化管理,推行现代化管理。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微利或亏损企业,实行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和兼并,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组建企业集团。

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应制定一些倾斜政策。

——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应列入国家“九五”规划,资金和项目重点向中西部倾斜。通过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发挥中西部的资源优势,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允许乡镇企业多方筹措资金,保证中西部乡镇企业生产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中西部农业和乡镇企业生产建设资金应专项归口管理,并建立资金到位检查制度,像财政、税收、物价大检查一样,检查各部门、各地区的资金到位情况。此外,要制定乡镇企业收费管理办法,像减轻农民负担一样,减轻企业负担。

标签:;  ;  ;  

中西部粮棉县如何发展乡镇企业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