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要求我们探索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_中国社会科学论文

时代要求我们探索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_中国社会科学论文

时代召唤我们探索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形态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拟探讨三个问题:一、哲学如何用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方式把握时代?在现代条件下,唯物史观为什么必然升华出新形态?二、什么是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它怎样从广度和深度上突破了唯物史观的经典形态?三、有关“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问题已作了哪些研究?这些研究引起了哪些社会反响?

一、哲学如何认识和把握现时代?

把握时代必须认识时代、划分时代。

事实说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时代划分标准:

有人以生产工具(或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来划分时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把人类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循此继进,又有人把近代和现代再划分为蒸气时代、电气时代、电脑(或信息)时代。

有人以生产关系的阶段性来划分时代,如原始时代、奴隶制时代、封建制时代……

也有人以政治、经济、军事的变化来划分时代,比如列宁、斯大林曾把他们所处的时代叫作“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现代的学者,有人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①]的论述,把当代叫作和平与发展时代。

还有人以导师、领袖人物来划分时代,如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列宁斯大林时代、毛泽东时代……。

摩尔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奈斯比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哲学家柏拉图、历史学家汤因比、政治家孙中山……都各有其对时代的划分法。

上述对时代的划分都各有其道理,因而它们都在人类史上留下了轨迹。然而,对哲学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哲学应如何划分时代?尤其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现时代?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语)哲学要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需要对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全局性的本质的把握,从而引导人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超越眼前的利害得失而走向真理和未来。哲学要作到这些,就需要认识和把握实践,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

不难明白,人类的实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越来越复杂的大系统。[③]这个大系统中有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科学实践、政治实践、经济实践、军事实践……。这里的每一个实践又都可以再分,比如生产实践可以再分为工、农、牧、渔等各业的实践;技术实践可以再分为多种多样的技术门类和技术行业的实践,等等。所以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类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认识和把握人类实践的大体框架却是可以作到的,这种框架代表着实践的一定结构或秩序,我们把它叫作实践格局。

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生产,生产过程中会积累经验而产生技术,技术的发展又需要并产生科学……。认真考察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生产、技术、科学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时空结构(或叫秩序),这便是“生产技术科学”的实践格局。如果承认哥白尼的名著《天体运行论》于1543年出版后,严格意义的科学技术便逐步产生并迅猛发展起来,那么我们便可以说,近代就是实践格局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时代(近代之前,人类社会尚无严格意义的科学技术,那时的实践格局我们暂且不论)。

在唯物史观创立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看待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的,他们说“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有自然科学?”[④]恩格斯又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⑤]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时代,是实践格局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时代。

但是,随着实践的进化,实践格局中“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向逐步显化。也就是说,要全面地把握实践格局,应把它写成“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生产”或“生产技术科学”。在马克思时代,前一种趋向(即“生产技术科学”)显然处于主导地位,后一种趋向则处于潜在状态。

在唯物史观于19世纪中叶创立之后不久,这种实践格局就开始发生了当时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深刻认识的变化:一方面,机器大生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规律迫使人们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的重要性迅猛增加了,科学对生产的先(前)导性逐步显化了。以无线电为例:电磁波的发现并非直接来自生产经验,而是直接来自科学研究。1864年,麦克斯韦根据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6年赫兹在实验中找到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1895—1897年,波波夫和马可尼分别进行了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实验(无线电技术),1901年,马可尼成功地在大西洋两岸建立了无线电联系,于是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技术达到应用阶段,而后这种技术的应用又推动了各种无线电元、器件的生产。然而,若没有电磁波的发现(科学)哪里会有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技术)?若没有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技术又哪里会有无线电元、器件的批量生产?这是一个科学推动技术、技术又推动生产的实例。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发明各种半导体元、器件的生产,也是“科学技术生产”的实例;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技术基因工程产品,也是“科学技术生产”的实例;……这类实例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实践格局已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已由以“生产技术科学”为主导转向以“科学技术生产”[⑥]为主导了。20世纪中叶电脑和人造卫星出现之后,“科学技术生产”的主导地位更为明显,人类社会已发展出一个实践格局与十九世纪根本不同的时代了。

在实践格局表现为以“生产技术科学”为主导的时代,生产处在技术、科学的前面,社会生产的能力(即生产力)表现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这种“生产力动力观”正是经典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唯物史观也正是格局为“生产技术科学”的实践所能结晶出的最伟大的哲学成就,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然而,在实践格局表现为以“科学技术生产”为主导的时代,生产与技术、科学相比,已不在最前而退居最后了,科学在实践格局中却从最后而跃升到最前列。这种实践格局而易见地表明,在生产(其实际能力即生产力)之前还有科学和技术。在这样的实践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生产相比,处于优先地位,处于“第一”的前导性地位。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靠科学才有希望”等论断,江泽民总书记又进一步作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⑦]等论断,就是以“科学技术生产”为主导的实践格局映现出的划时代论断。为什么说是划时代的论断呢?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19世纪,是实践格局以“生产技术科学”为主导的时代,科技对生产的前导性尚未在实践格局中显化,因而那个时代尚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论断。列宁生活的时代,尤其是毛泽东中、晚年生活的年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实践格局虽未十分显化但却已经出现,而由于他们的个人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未能看清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前导性地位,因而作不出“靠科学才有希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等论断。这样的论断,只有在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前导性已经在实践格局中显现,并已被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认识和把握的时代才能出现,所以说是划时代的论断。

这样的论断对于哲学的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从哲学角度(高度)看,既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既然科学技术又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显而易见,科学技术就是比生产力更深层次的动力,就是动力的动力!那么,“科学技术动力观”也就是比马克思的“生产力动力观”(即经典唯物史观)拓深了、前进了的社会动力观。

难道不可以这样理解吗?

这就是说,经典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实际上已经被上述“科学技术动力观”突破了,它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了,应该在实践格局从以“生产技术科学”为主导转向以“科学技术生产”为主导的时代条件下,升华出新形态了!

在实践格局以“科学技术生产”为主导的时代,完全可以这么说:“靠科学才有希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等划时代论断,在哲学研究上真正贯彻落实之日,就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新形态开花结果之时!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从实践格局着眼可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现代的根本区别,可以看清在实践格局已经根本改变了的时代条件下,唯物史观从经典形态升华出现代形态,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召唤!

哲学工作者要透过“贫困”和“冷落”,看到重任在肩啊!

总之,现代哲学要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从全局和本质上把握社会生活,为此需要从实践格局着眼去区分和把握时代。只有把握了实践格局的变化,现代哲学才能够以哲学自己的(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方式有根有据地、清晰地区分时代,才能以哲学自己的方式参与时代精神的创建,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什么是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

列宁说:“马克思的历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⑧]邢贲思说:“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的擎天之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⑨]可见,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科学思想的重大意义。那么,探索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也就是意义重大的事业了。

唯物史观的经典形态,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创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哲理(哲学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理基础。这种说法对吗?是否应该以人民的长远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的得失成败为重,切实加强对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探索呢?什么是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呢?

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是指既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超越它的理论框架的形态,是指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开拓性发展的新形态,是指在实践格局以“科学技术生产”为主导的时代,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中升华出的哲学形态。

有位资深的哲学教授对这样的回答仍感不满足、不具体,他深情而严肃地说:许多事实都可以说明,唯物史观是列宁、毛泽东等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哲理基础。然而,本世纪中叶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诸多失误,尤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酷教训,除表明众所周知的问题之外,在哲理深层上,是不是还表明,经典唯物史观已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理需要,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出新形态了。对于如何探索新形态,我看一百个抽象地议论,也不如一个具体地尝试,您能否拿出您对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具体看法?哪怕不成熟、有缺陷……。

这位教授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有的学者已真切地感受到,时至今日,既需要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审视现代实践,又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唯物史观自身。这两种审视的真正结合,就是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萌生。

有感于时代的召唤和哲学的使命,在朋友的帮助和出版社的催促下,我斗胆拿出了尝试性探索——《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为叙述简便,以下简称《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这本书中,我从广度和深度上尝试性地突破了唯物史观的经典框架,把它拓展、拓深了。书中阐明,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包括现代拓展形态和拓深形态两个方面:

第一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展形态——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见该书第二篇)。其实就是根据对现代科学的整体审视,从广度上突破唯物史观的经典框架,把它的基本原理拓展到大历史(融自然史和社会史于一体的历史)领域,揭示了大历史的基本规律及其与社会基本规律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二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态——智能动力观(见该书第三篇)。其实就是根据现代实践,从深度上突破唯物史观的经典框架,把大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于人类社会,而得到的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理论。

大历史观展现了物理进化化学进化生物进化社会发展的大历史链条,并揭示了支配这历史长链的三条基本规律。把这规律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大历史观描绘出物质的运动、结构、性能三者相互作用、依序演进的大历史走向:无机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无机序生命序社会序;无机物性能生物本能人类智能。当处于大历史进程中的猿,进化到不仅有本能而且有智能,因而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时,大历史也就演进出人类史。人源于动物又高于动物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动物本能中,升华出了人类智能。从智能与本能的关系来看,人类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智能与人类本能相比,其社会作用逐渐增强的历史。于是,智能弱于本能智能与本能相持智能强于本能的依序演进,就是人类来于动物又逐步超越动物的社会发展史。而把这种大走向与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发的史实相结合(见该书第十六、十七章),就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智能动力观。从智能动力观来看,人类劳动解放的进程,就是人类越来越高明地运用知识力量调动自然力为人类服务的进程,就是人类凭借智能的发展,把自身的劳动任务向机器(工具)身上转移的历程。智能动力观直捷了当地为劳动的彻底解放指明了前程(见第18章)。

总之,什么是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对于唯物史观的经典形态,它坚持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何处拓展了?何处拓深了?根据是什么?它与人类的命运、知识分子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一书都作了尝试性探索。有对的地方,恳请以人民利益、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为重,给于具体支持;有错误之处,也恳请以人类解放、以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为重,给于认真地批评、批判!

三、有关“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研究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及我对反

响的反思

1983年我开始把唯物史观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心得以论文形式逐篇发表,1993年拙著《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被南京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出版,1994年该书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从1983年到1996年的十多年间,有关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引起了二十余家报刊的关注,在哲学界、历史理论界、系统理论界、自然辩证法界引起了一系列反响。尤其在《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一书出版后的三年多来,这一研究所引起的社会反响进一步升格、升温:

《中国社会科学》95.3期发表北大黄楠森教授约六千字的长篇书评说:“《大历史观》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力图借助于一种新思路来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的建立问题。”它“是要发展唯物史观,而且不是在某些原理上局部发展,而是在总结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完整的现代形态。”

《人民日报》95.4.11日理论版发表中国社科院张浩研究员的书评说:“该书作者根据对现代科技的整体把握和对唯物史观、进化论、自组织理论的综合研究,突破了唯物史观的经典框架,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新理论。”“实践格局……的转变,正是唯物史观从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客观基础。”(重点号是引者加的)

《江海学刊》94.4期发表南大林德宏教授的书评,列举六个特点,科学地评价了该书对现代科学的整合和对唯物史观的拓展拓深,书评说:“这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也许暂时还有人难于接受这个观点,但我相信,实践会证明作者的远见。”

《丝路学刊》93.3期的“哲学现代化”栏发表新疆郁松教授等的长篇书评说:“‘大历史进程的基本规律’,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进一步升华……。”“当全世界被阿尔温·托夫勒的两本书《未来的冲击》和《第三次浪潮》所冲击时,《大历史观》却悄悄地以其跨世纪宏论与托夫勒的第三部著作《权力的转移》相抗衡了……”。书评最后说:大历史观“继承而又开拓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苏州大学学报》96.1期发表方涛教授的书评说:该书“依据人类实践格局变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既立足于又超越于经典唯物史观的框架,揭示了唯物史观的现代发展形态,描述了人类智能演进的轨迹。”“探索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从宏观鸟瞰的高度,描述了劳动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宏伟图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方教授把该书与“知识就是力量”相联系,与《第三次浪潮》、《大趋势》、《信息经济论》等名著相比较,以人类文明史为大背景,从天理和人情相结合的高度,对该书作了极为深刻的评价。

《理论探讨》96.3期发表了徐才同志约六千字的评论、引申和商榷。他认为该书的贡献是:“使唯物主义历史观得到了飞跃性的拓展……进而实现了人类对自身历史与宇宙本原内在联系的哲学认识。并给出了一个‘大历史’本性演进的简洁公式:‘性能本能智能。’这无疑是对人类认识成果的杰出整合。而确立‘智能动力观’正是这种整合的结晶,这一理论成果的意义,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将为全球文明的发展提供现代科学的导向。’”(《理论探讨》96.3P[,78—79])徐才还提出了他对“智能动力观”的进一步引申和对其“矛盾动力说”的别论。

此外,《史学理论研究》(94.2)、《光明日报》(95.1.19)、《系统辩证学报》(94.2)、《新华日报》(94.2.20)、《学海》(93.4)、《东岳论丛》(94.3)等报刊都为该书发表了书评(请查阅原件)。

特别值得提出的还有,《现代哲学》95.3期不但发表了丛大川教授对该书的评论,而且加了编者按,号召读者参与对该书的讨论。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南京智能研究会,联合召开了专门以“智能动力观”为题的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智能动力观”与“智能哲学”。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系列反响呢?

1、几十年来,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已习惯于在原有框架内注释经典、“代圣立言”,少有突破经典框架而“继圣立言”的论著。但是随着实践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哲学界的状况越发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这种局面迫使一部分哲学工作者思考哲学体系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我作为哲学研究者,斗胆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突破唯物史观的经典框架,拿出了前人未曾有的见解(如大历史观的三条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智能动力观等等),无论人们是否接受我的见解,凡认真阅读过拙著《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的读者,都会有一种新鲜感,都会获得一些新的理论信息……。我估计,这是该书能引起读者重视、引起社会反响的原因之一。

2.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深入人心,哲学界逐渐感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体系有现代化的必要,于是产生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现代形态的一些探讨。有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应该叫做社会哲学,有人则认为应该称为历史哲学……。但是,正如《中国哲学年鉴》的文章所说:“应该看到,理论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现代形态’问题的探讨,从总体上说,仍停留在比较一般化的论述上,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无论被称为社会哲学还是历史哲学,这种提法本身并不重要,关键要提出更具有实质性的内容来,而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⑩]的确,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一般化的抽象讨论,而渴望有人拿出“实质性”的具体内容来。拙著《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初步适应了这种需求,拿出了唯物史观的现代拓展形态(大历史观)和现代拓深形态(智能动力观)的具体内容。这也就会引起一些哲学探索者的关注、思考和评价,正如北大黄楠森教授所说:“这种探索无论如何是值得重视的。”(11)

此外,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关于智能开发等问题(12)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郭凤海同志关于“智能唯物论”(13)的研究、中共黑龙江省安达市委党校徐才同志关于“智能进化学”(14)的研究,等等,都具体地、货真价实地为唯物史观的深化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都和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探索方向一致。

总之,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的理论界,已涌现出一批有胆有识之士,他们的研究与时代共进,他们从不同角度大胆而谨慎地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形态,并逐渐蔚为哲学现代化的风气。在这种情形下,拙著《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也就容易引起这些有胆有识之士的关注、共鸣和评价了。

3.唯物史观揭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植根于社会实践之中,哲学家应是生活在实践中并不避艰险把沉思和智慧奉献人间的探索者。面对前人建构的理论高峰,怯懦者往往望而生畏,但真正的探索者,应敢于超越先哲的足迹继续攀登!实践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映现时代精神的真正的哲学是与怯懦无缘的。150年前27岁的马克思振臂高呼:“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远见!要想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哲学,不能不学习和实践这种勇气和远见!

经典唯物史观发现于150年前,从那时到现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提高了七个数量级(广度从几千光年提高到二百亿光年,深度从10[-8]厘米提高到10[-15]厘米)!建立在现代科技成就和最新工艺基础上的高技术,也远远超越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的技术水平!科技发展了!时代发展了!唯物史观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拙著《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以现代科技和现代实践为靠山(根据),斗胆拿出了新的体系性探索,与时代的走势相合,所以才引起了与时代共进者们的关注和评介,所以郁松教授等才在长篇书评中说:“我国的理论界有必要也有可能拿出自己的体系性著作,以无愧于我们的时代。《大历史观》的出现,无疑是时代精神的璀灿明珠所放射的第一轮光环,她继承而又开拓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15)

4.除报刊上的书评之外,我还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与时代共进的读者们,从报刊上看到了对拙著《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的评介之后,千方百计地打听我的通信地址……。来信者不仅有哲学探索者,还有天文系的毕业生、物理教授、生物教授、地质系的博士后、海外的电脑专家……。读者们的厚爱从多方面鼓舞了我、教育了我,使我更加坚信:关注时代发展、认真吸纳现代科技成就、诚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哲学者是确有人在的,这样的事业是确有人关心、支持的,马克思哲学是能够坚持下来、发展起来的!

5.《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一书,虽然突破了经典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但它对唯物史观新框架体系的建构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哪些缺点、错误之处?怎样进一步改进?……这些实际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历史的事实是由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的。”(16)该书出版后,我自然希望引起重视、得到认可;但我也作了接受批评(甚至批判)的思想准备。如果通过批评和讨论,能够深化对唯物史观现代形态的探讨,那我引以为荣幸!尤其在《中国社会科学》、《史学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出现赞誉性评介之后,我更认为,如果能出现批评性评价,更会引起读者的思考,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

“每一种科学批评性的意见,都是我所欢迎的。”(17)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

③参见黄明理:《人类实践的系统观》《系统辩证学学报》94.4。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9页。

⑤《自然辩证法》第162—163页。

⑥“科学技术生产”既表现为三者转化的周期,更表现为人类实践的一种格局。

⑦江泽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序,1994年6月版。

⑧《列宁选集》第二卷第443页。

⑨《光明日报》90.2.26。

⑩《中国哲学年鉴》(1991)P26。

(11)《中国社会科学》1995.3期P197。

(12)参见方世南:《论主体的智能开发》《哲学原理》1990.9”

(13)参见郭凤海著《智能唯物论——关于人类智能的哲学思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93年9月版)。

(14)参见徐才、郭凤海:《物质、能量和信息与人类智能的起源和本质》《自然辩证法研究》92.12。《新华文摘》93.3期转载。徐才:《智能进化学论纲》《哲学战线》94.4。

(15)《丝路学刊》93.3期P20。

(16)马克思:《致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一卷P567。

(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初版的序”。

标签:;  ;  ;  ;  ;  ;  

时代要求我们探索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_中国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