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甙的酶解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黄酮甙的酶解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宾丽英[1]2000年在《黄酮甙的酶解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合成食品抗氧化剂如BHT、BHA等已证实有损人体健康,寻求天然无毒、抗氧化性能好的食品抗氧化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黄酮类化合物由天然植物中提取,毒性小,具有许多生物活性,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天然多功能食品抗氧化剂。但因多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以黄酮甙存在,抗氧化能力较弱,妨碍了其应用。本文利用黑曲霉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来水解黄酮式成甙元以提高抗氧化活性。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有: 1、用95%乙醇从大豆中提取异黄酮,得率为0.67%,提取物含大豆甙 10.41%;用95%乙醇从葛根中提取大豆甙,层析纯化后提取物得率为 0.7%,含大豆甙47.2%;分别用热水从槐米中提取芦丁,黄芩中提取黄 芩甙,得率分别为5.3%、6.0%,其中槐米提取物含芦丁89.6%。 2、各提取物对猪油抗氧化实验结果发现,大豆和葛根提取物中大豆甙含量 越高,样品抗氧化活性越低。芦丁抗氧化活性比黄芩甙弱,比槲皮素更 弱。 3、比较4种菌种产β—葡萄糖苷酶情况,选定黑曲霉GIM3.25作为产酶菌 种,优化其产酶培养基后,使酶活从20.1U/ml提高到281U/ml。 4、用β—葡萄糖苷酶粗酶液酶解各种提取物及芦丁等黄酮甙,证明此粗酶 液能酶解所述黄酮甙成甙元。 5、将0.1%酶解前后各样品分别对猪油进行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酶解后的 各样品抗氧化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芦丁、黄芩甙最为显著,可 与BHT媲美。 6、用CNDO法对芦丁和槲皮素、黄芩甙和黄芩素、橙皮甙和橙皮素、大豆 甙和大豆素、染料木素进行了计算,从理论上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 氧化机制。解释了黄酮甙抗氧化活性较其甙元弱的实验事实。

郭庆彬[2]2008年在《芦苇叶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芦苇具有生长能力强,分布面积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造纸、建材、绿化与环保等方面,但对芦苇尤其是芦苇叶中其他经济成分的研究及利用较少。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降血压、降血糖、抗癌等功能。国内外已对许多植物黄酮进行过研究,但对芦苇叶中黄酮的提取和利用鲜见报道。本论文对芦苇叶中黄酮的提取工艺、纯化工艺、抗氧化性能等进行了研究(1)对芦苇叶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以乙醇为溶剂,对酶解辅助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分别进行了工艺优化,并于经典的索氏提取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和酶解辅助提取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提高芦苇叶中总黄酮的提取率,其中超声波辅助提取效果更佳,其最佳提取条件为:70%乙醇作为提取剂,液料比为50:1,常温浸泡24h,继续在70℃的条件下超声波提取50min。(2)对芦苇叶黄酮的粗提物的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论文对8种大孔树脂对芦苇叶黄酮的静态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从而筛选出一种纯化芦苇叶黄酮较为理想的树脂,并对这种树脂的纯化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Z818树脂用于芦苇叶黄酮纯化最为适宜,其最佳吸附条件为:上样流速控制为1.6-2.4 mL·min-1,上样液的pH选择为3。而其最佳的洗脱条件为:用浓度为70%的乙醇洗脱,洗脱的pH调节为8,洗脱剂用量为5BV左右,洗脱速率控制在3.0 mL·min-1。(3)对芦苇叶黄酮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芦苇叶黄酮化合物的粗提物和经过大孔树脂纯化后的纯化物为原材料,对其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在猪油中的抗氧化能力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芦苇叶黄酮具有明显的清除DPPH·自由基离子的能力,且在同等含量的情况下,黄酮粗提物的清除能力比芦丁稍强,黄酮纯化物的清除能力优于黄酮粗提物。②在总黄酮含量相同的情况下,芦苇叶黄酮纯化物溶液的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黄酮粗提物。③黄酮粗提物与其纯化物都能起到抑制猪油氧化的作用,且其含量越高抑制油脂氧化的能力越强,黄酮纯化物抗氧化能力优于黄酮粗提物。(4)对芦苇叶黄酮的组分进行了初步探索本论文对芦苇叶黄酮组分进行了薄板层析分析和硅胶柱层析分离,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分离结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①使用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芦苇叶黄酮组分时,展开剂甲醇:乙酸:水(18:1:1)能够将芦苇叶黄酮分为7个点,初步说明芦苇叶中至少含有7种黄酮成份,并且含有芦丁。②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说明:芦苇叶黄酮中芦丁含量相对最高,占芦苇叶黄酮纯化物的3.03%。③通过紫外检测以及薄板分析,硅胶柱层析可将芦苇叶黄酮纯化物分离为的5个部分。液相色谱分析表明,第一部分可能含有异黄酮或二氢黄酮类,第3和第4部分中分别含有2和3种黄酮化合物,芦丁主要出现在第4部分中。

闫琳娜[3]2009年在《松针落叶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性能分析》文中认为松针提取物中含有多种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笔者从松针落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为其变废为宝和提高利用价值开发新的方向。本文首先研究了用高压脉冲电场(PEF)技术提取松针总黄酮的工艺,并为其影响参数和提取率之间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以便进一步设计和开发工艺。通过对比PEF法、乙醇回流法、微波辅助提取法以及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松针总黄酮的提取效率和粗提物性能,再次确定了PEF方法用于提取的可行性。针对酶法提取松针总黄酮的工艺,也进行了参数筛选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利用大孔树脂对提取物进行了初步纯化,确定了影响纯化效果的各个因素的较优参数范围。对松针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酶解处理对其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提高抗氧化性能的工艺。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松针落叶中有效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徐春华[4]2006年在《高产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发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sp.R、sp.S、sp.39、sp.42、sp.00、sp.48、sp.848和sp.90八株霉菌中,选出了4种具有较高Genistin酶活力的菌株,它们分别是sp.R、sp.42、sp.00和sp.48,利用液体发酵的方法比较这四种霉菌的产酶活性,发现sp.R菌株产酶活力最高。sp.R菌株产Genistin水解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2.5%的麦麸为碳源,1%的硝酸钠为无机氮源,0.5%的蛋白胨为有机氮源,培养基起始pH7.0,瓶装体积为40mL/250mL,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摇瓶转数160rpm,培养时间84h。在此发酵条件下,sp.R菌株产酶活力为82U/mL。 对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比色法测定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的方法,对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MTT比色法,对大豆异黄酮的抗肿瘤能力进行了研究。利用转基因酵母法对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酶解甙元,糖甙型大豆异黄酮对超氧自由基的消除率达到50%时所需要的用量即IC_(50)分别为0.14mg/mL,0.32mg/mL,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50%时所需要的用量即IC_(50)分别为0.57mg/mL,0.63mg/mL。大豆异黄酮酶解甙元对大鼠肝癌7919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50%时所需要的用量即IC_(50)为7.55mg/L,糖甙型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肝癌7919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50%时所需要的用量即IC_(50)为10.35mg/L。大豆异黄酮酶解甙元的雌激素活性达到50%时所需要的浓度即EC_(50)为0.31mg/L,糖甙型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活性达到50%时所需要的浓度即EC_(50)为9.94mg/L。酶解甙元生理活性强于相应的糖甙型大豆异黄酮。

王欣[5]2008年在《诸葛菜总黄酮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性研究》文中指出诸葛菜[Orychophragmus],别名二月兰,十字花科。它含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C、P)等,含有Ca、P、K、Mg等矿物元素和Fe、Cu、Zn、Mn等微量元素。最为可贵的是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这是一般蔬菜所“望尘莫及”的,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诸葛菜作为油料、食物资源利用方面,而其植株内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成分至今很少报道,诸葛菜中药用有效成分古有记载:“性温、味辛、苦、甘、入胃经”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一种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植物。诸葛菜黄酮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以诸葛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其未被发现的黄酮及其所具有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了诸葛菜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微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诸葛菜中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对乙醇提取剂浓度、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和料液比进行L9(34)正交选择试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g:10mL,乙醇体积分数70%,微波时间4min,微波功率600W。然后对诸葛菜提取液中黄酮的纯化进行了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ADS-17为诸葛菜黄酮的专用分离树脂,得出诸葛菜黄酮的最佳精制条件为:采用吸附速度为3mL/min,洗脱流速1.5 mL/min,径高比为1:20,洗脱剂选择60%乙醇溶液,洗脱剂用量为3倍树脂床体积。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洗脱液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得到诸葛菜黄酮的浅黄色粉末。产品中黄酮纯度达到58%,经ADS-17树脂依次吸附、洗脱后,产品中黄酮纯度变为原来上柱前样液的6.5倍。利用颜色反应检验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与多种显色试剂阳性反应结果表明,诸葛菜中含黄酮类化合物属于黄酮或黄酮醇类。利用薄层层析定性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属黄酮类,综上所述,可以确定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属黄酮类。最后针对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好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能阻止自由基在体内的产生。本试验研究了诸葛菜黄酮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确定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其抗氧化性随着黄酮溶液浓度逐渐增大具有剂量效应关系。且对由Fenton体系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作用,随着诸葛菜总黄酮提取液浓度的增加,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增强,说明当黄酮类物质的浓度增加时,其清除率也增大。

许金光[6]2012年在《软枣猕猴桃多肽制备、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东北野生软枣猕猴桃是一种珍稀的野果资源,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 Sieb.etZucc)为猕猴桃科猕猴桃属,又名软枣子、藤枣、藤瓜和猕猴梨。分布在我国的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其中东北南部长白山脉一带山区较多。软枣猕猴桃的根、茎、叶及果实均可以入药。根味淡、微涩、有健胃、清热、利湿等功能,茎可以做手杖及烟袋杆,叶中含有大量叶绿素、胡萝卜素、钾、钠等物质,其果实含有SOD、氨基酸、糖类等功能活性成分,具有生津润肺、滋补强身等作用,对高血脂、高血压、心绞痛等有一定的疗效。多肽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国内外对软枣猕猴桃果实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见诸报道的仅有果实中的SOD、氨基酸、酶的研究,尚无对其中的蛋白及多肽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为东北野生软枣猕猴桃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本文对软枣猕猴桃多肽的制备、纯化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以碱法为提取方法,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了总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以蛋白质水解度为指标,以响应面法为手段,确定了酶法制备软枣猕猴桃多肽的最佳条件。接着,采用了超滤、Sephadex G-25凝胶色谱、DEAE-32离子交换层析及RP-HPLC方法对软枣猕猴桃多肽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体内、体外试验综合评价软枣猕猴桃多肽的抗氧化能力;并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鉴定了纯度,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试验中,通过抑菌谱的测定,评价了软枣猕猴桃多肽的抑菌能力;通过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半数溶血值(HC50)的测定、吞噬指数、免疫器官指数和小鼠足趾肿胀度的测定研究软枣猕猴桃多肽的免疫增强功能。以多孔淀粉为芯材,分别采用明胶和β-环状糊精对软枣猕猴桃多肽进行包埋,研究了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对包埋效果的影响,并模拟了微胶囊在体内环境下的释放。在对软枣猕猴桃多肽的安全性评价上,采用了急性毒理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彗星试验等方法,明确了软枣猕猴桃多肽的安全性。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软枣猕猴桃中鲜果中粗蛋白含为1.25%(鲜果),干果的含量为7.5%,碱法提取软枣猕猴桃总蛋白最佳条件为:料液比为1:19,提取液pH为7.9,温度50℃,提取时间为2.3h,蛋白质的提取率可达53.23%。2、以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为筛选范围,以水解度为考察指标,对软枣猕猴桃蛋白进行酶解,结果表明胰蛋白酶的水解效果优于其他两种酶,通过响应面法进行优化,最佳酶解工艺理论条件为:pH7.14,酶活添加量为7500u/g料,温度56.43℃,底物浓度1.86%,在此条件下对软枣猕猴桃蛋白进行水解,水解度为23.32%,多肽含量为60.36,经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酶解物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3.对软枣猕猴桃多肽进行超滤,研究了较优的条件为:操作压力0.06Mpa,温度30℃,流速2.25ml/s,浓缩倍数2倍,操作时间4min。以10K Da为界点,将软枣猕猴桃多肽分成两个组分,10KDa以下的为组分Ⅰ,10KDa以上的为组分Ⅱ,结果表明两个组分均具有抗氧化性,且抗氧化性由于Vc,但组分Ⅰ的抗氧化性较好。采用Sephadex G-25对组分Ⅰ进行层析,获得3个分离峰,其中第3个峰抗氧化活性最强;采用DEAE-32纤维素对第三个峰分离,获得4个峰,其中第4个峰的抗氧化活性最强;采用RT-HPLC对第4个峰进行分离,分理出两个主峰,其中第1个峰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对超氧阴离子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达76.1%和85.9%,对其进一步进行醋酸纤维薄膜试验,测得纯化后的多肽含量可达98.36%。4、抑菌试验表明,软枣猕猴桃多肽对细菌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对酵母与霉菌未见明显抑制作用。5、免疫试验表明,软枣猕猴桃多肽能够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增加小鼠肝糖原储备量、增强动物运动耐力、缓解动物体力疲劳的作用。6、稳定性试验表明,软枣猕猴桃多肽在pH6-8范围内较稳定,温度越高,稳定性越差。丙三醇、蔗糖、乳糖、甘露醇对软枣猕猴桃多肽的热变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中8%的丙三醇保护效果最好。在人工模拟胃液消化试验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均能降低软枣猕猴桃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胃蛋白酶的作用更为明显。7、对软枣猕猴桃多肽进行微胶囊处理,结果表明,以多孔淀粉为芯材,β-环状糊精为壁材效果较好,其抗氧化性保持较好,且不易吸潮。8、安全性试验表明:软枣猕猴桃多肽小鼠急性毒性试验,LD50>20g/kg,属无毒级。骨髓细胞微核试验、Ames试验、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彗星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软枣猕猴桃多肽是一种无毒物质,初步证明软枣猕猴桃多肽作为保健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张燕梁[7]2009年在《麦胚黄酮的制备及其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麦胚是面粉工业的副产品,是小麦籽粒的营养宝库和精华,麦胚中色素的主要成分是黄酮,它能捕捉生物体内膜烷过氧化自由基,切断生物体内导致人体衰老与疾病的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阻止脂质氧化酶的作用,其持续抗氧化作用效果强于维生素E。酶法已逐渐作为提取生物活性成分的新兴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有关于酶法技术在麦胚黄酮类物质提取中的应用鲜见报道。另外有关麦胚黄酮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体内机制研究还未见过报道。本研究以麦胚为原料,利用酶法技术提取麦胚黄酮;通过动物试验探讨了麦胚黄酮在不同氧化体系中的抗氧化作用和降血脂效果。实验对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麦胚总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实验方案进一步研究酶用量,酶解时间,pH值和酶解温度四个因素对酶解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酶解条件为:酶用量为16.5mg,pH为3.8,酶解时间为42min,酶解温度为52.8℃,得到麦胚中黄酮的最大得率为0.62%。经动物实验对麦胚黄酮的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麦胚黄酮能够明显地减少肝脏脂质积累,明显地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脏中TC、TG的含量(P<0.01,P<0.05),提高HDL-C的含量(P<0.01)。麦胚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显著降低血清和组织中LPO含量(P<0.01),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P<0.05)。有效剂量为200mg/kg.d。通过对三种常用氧化体系进行抗氧化体外模拟试验,对制得的麦胚黄酮精制物的抗氧化功能性质进行的验证:①适宜浓度的麦胚黄酮使油脂的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对油脂具有显著的抗氧化能力;②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麦胚黄酮具有较强的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且清除功能很强。当麦胚黄酮的浓度为1.25~5mg/mL时,清除率达到77.3~98.3%;③麦胚黄酮与羟基自由基作用形成的酚氧自由基稳定性很高,具有强的抗氧化活性。当麦胚黄酮的浓度为1.25~7.5 mg/mL时,抑制作用达到44.8~78.6%。有理由认为麦胚黄酮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本研究可为开发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食品奠定理论基础,为麦胚总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持。

罗海辉[8]2007年在《茶叶中黄酮类物质的色谱分析及相关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黄酮甙,花色甙是茶叶中的一类重要的水溶性色素,对成茶汤色、叶底及茶叶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其本身也具有多种药理功效。本文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茶叶中杨梅素、槲皮素、山奈素含量的方法。采用Kromasil C18 5μm(4.6 mmi.d×200mm)色谱柱,甲醇-0.4%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检测波长为370nm,流速为1mL/min。结果表明杨梅素、槲皮素、山奈素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6%,、99.5%、101.3%,RSD分别为3.8%、3.6%、2.2%。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量。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茶叶中黄酮甙元的HPTLC分析方法:经过水解后的茶叶样品溶液,带状点样于GF254板上15μL,然后经过展开剂[氯仿:甲醇:甲酸(44.8:5:0.2)]薄层分离后,自然干燥,在390nm波长下,单波长反射法吸收扫描测定黄酮含量。此法稳定性、重现性良好,且取样量少,操作简便,适宜于大量样品的快速测定。本文对茶叶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叶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乙醇浓度>超声时间>料液比>浸泡温度。故选择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为60%,超声时间为15min,浸泡温度为70℃,料液比为1:15。本文研究了热、光、氧化剂、还原剂、Vc、金属离子、酸度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pH值下,花青素的吸收特征会不同;光和热都会使花青素发生降解,并且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花青素越容易降解;日光曝照相比室内自然光来说降解更快;Fe~(2+)和Cu~(2+)离子,对花青素的有一定的增色效应,而K~+,Mg~(2+),Ca~(2+)离子对花青素的影响甚微;H_2O_2、Na_2SO_3能使花青素的光谱特性发生改变,其在520 nm的吸收值减小,说明所提花青素抗氧化能力和耐还原性都差;Vc的加入不会马上改变其吸收特征,但是时间越长,Vc浓度越高对花青素的降解越多。本文以常见的O_2~-·、DPPH、·OH这三个体外抗氧化模型,并以芦丁为对照来研究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花青素对三个体系的清除效果均大于芦丁。

彭瀚[9]2017年在《黑豆不同形态多酚的组成、消化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黑豆中富含功能性植物化学物,尤其是酚酸,黄烷醇,异黄酮和花青素等具有高效生物活性功能的酚类物质,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症、神经保护以及抗肿瘤活性。流行病学以及干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定期食用黑豆在内的豆制品与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的发生呈负相关,同时黑豆也被当作传统中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类疾病,如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雌激素代谢相关疾病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骨质疏松等,所以黑豆被认为在保持人体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黑豆中富含的植物化学物的组成、分布、稳定性及其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不够全面,对于结合在食物基质中的酚类化合物组成、食用后体内消化过程对可萃取型和结合型酚类化学物组成及其化学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也未见相关报道。为深入了解黑豆的营养价值,本文以黑豆中的酚类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可萃取型酚类(Extractable phenolics)和结合型酚类(Bound phenolics),采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MS)和高效液相-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QqQ-MS/MS),定性定量分析其中植物化学物组成和结构。利用96孔板快速检测方法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同时,采用了模拟体外消化过程,研究消化过程中,黑豆酚类化合物在人体肠道内的生物可接受率。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UPLC-ESI-QTOF-MS定性分析黑豆80%甲醇酚类提取物中各类化合物成分,共鉴定出124种化合物,包括6种糖类:阿拉伯糖、葡萄糖、龙胆二糖、龙胆三糖、四糖和六糖;15种有机酸:葡萄糖醛酸、葡萄糖二酸、苏糖酸、葡萄糖型抗坏血酸、苹果酸、2,5-二酮葡糖酸,木糖酸、丙二酸、古洛糖型抗坏血酸、戊烯二酸、2-甲基顺式乌头酸、琥珀酸、奎宁酸、malyngic acid和酒石酸;6种酚酸:4-羟基扁桃酸,4-羟基扁桃酸已糖、阿魏酸、原儿茶酸已糖酰戊糖,原儿茶酸和绿原酸;15种异黄酮:大豆苷元、大豆苷、黄豆苷元、黄豆苷、染料木苷元、染料木苷、阿佛洛莫生葡萄糖苷、大豆苷元-4-葡萄糖苷、6-O-乙酰染料木苷、6-O-乙酰大豆苷、6-O-乙酰黄豆苷、红车轴草素、3',4',7-三羟基异黄酮、染料木苷元-5-O-葡萄糖苷和李属异黄酮甙;18种黄酮醇:槲皮素-7-O-已糖苷、山奈酚-7-O-B-D-葡萄糖苷、牡荆素、山奈酚3-O-葡萄糖苷、杨梅素芸香糖苷、芦丁、3-O-甲基杨梅素已糖苷、金丝桃苷、二羟基黄酮、三羟基黄酮、异鼠李素、二羟基黄酮异构体、槲皮素、芹菜素、杨梅素已糖苷、槲皮素-3-木糖苷-7-葡萄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酸木苷和槲皮素-3-芹菜糖酰-a L-阿拉伯糖苷;8种黄烷酮:柚皮素-8-C-β-D-葡萄糖苷、花旗松素已糖苷、柚皮素-7-O-葡萄糖苷、柚皮素、花旗松素、柚皮素-4'-O-葡萄糖苷、柚皮素-6-C-β-D-葡萄糖苷和柚皮素-7-O-半乳糖苷;13种黄烷醇:原花青素B及其三种异构体、原花青素C、儿茶素3-鼠李糖苷、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原花青素C及其两种异构体、表儿茶素、原花青素A2和儿茶素四聚体;12种花青素:矢车菊素、飞燕草素、矮牵牛花素、天竺葵素、芍药花素以及它们各自的3-O-已糖苷、矮牵牛花素-3-O-(6”-丙二酰葡萄糖)和芹菜啶-3-O-(6”-丙二酰葡萄糖);21种皂苷:去乙酰基大豆皂苷Aa、大豆皂苷Aa、去氧大豆皂苷Aa、大豆皂苷Ae、大豆皂苷Ba、大豆皂苷Bb、大豆皂苷αg、大豆皂苷βg、大豆皂苷Ⅱ、大豆皂苷Ab、大豆皂苷A3、大豆皂苷Bb'(III)、大豆皂苷Be、大豆皂苷βa、大豆皂苷Bd、大豆皂苷IV、大豆皂苷Ah、大豆皂苷Ag、大豆皂苷VI、大豆皂苷Bd异构体和大豆皂苷Bb异构体;8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L-谷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2种其他物质三异戊精和尿苷;以及2种未鉴别物质。2.利用UPLC-ESI-QTOF-MS定性黑豆结合型酚类组成,共鉴定出88种酚类化合物,包括23种酚酸及其酯类衍生物:对羟基扁桃酸、4-甲氧基邻苯二甲酸、二羟基苯甲酸及其两种异构体、3-O-甲基没食子酸、芥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香草酸、乙酰氧基甲氧基苯甲酸、二羟基苯甲酸已糖及其一种异构体、二羟基苯甲酸已糖、Woodorien、羟基间苯二酸、异阿魏酸、2-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及其一种异构体、甲氧基水杨酸、原儿茶酸和绿原酸;8种异黄酮: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豆苷、黄豆苷元、染料木苷、染料木苷元、6-O-乙酰基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元-5-O-葡萄糖苷;10种黄酮醇:鼠李素、杨梅素、六羟基黄酮、山奈-7-O-B-D-葡萄糖苷、牡荆素、芦丁、金丝桃苷、芹菜素、异鼠李素和槲皮素;6种黄烷酮:枳椇素Ⅰ、黄诺玛苷、蛇葡萄素、柚皮素-7-O-葡萄糖苷、柚皮素和花旗松素;5种黄烷醇:儿茶素-3-O-β-吡喃葡萄糖苷、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A2;10种花青素包括矢车菊素、飞燕草素、矮牵牛花素、天竺葵素、芍药花素、芹菜啶、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矮牵牛花素-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天竺葵素-3-O-半乳糖苷。3.96孔板法测定了可萃取型(EPE)和结合型酚类提取物(BPE)的总酚TPC和抗氧化活性(DPPH、ABTS、FRAP)。黑豆种皮与子叶中可萃取型总酚含量分别为38.04和10.60 mg GAE/g DW。种皮与子叶样品总抗氧化活性;DPPH分别为119.73和21.93,FRAP分别为251.84和19.94μmol FE/g DW,ABTS分别为165.86和8.43μmol TE/g DW。表明黑豆种皮的可萃取型酚类提取物高于子叶,抗氧活性也远远高于子叶,总酚与抗氧化活性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酚类化合物是最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不同水解方法处理得到的种皮结合型总酚分别为9.33 GAE/g DW(酸处理结合酚提取物,A-BPE),1.63 GAE/g DW(酸-碱处理结合酚提取物,A-B-BPE),8.84 GAE/g DW(碱处理结合酚提取物,B-BPE)和3.01 GAE/g DW(碱-酸处理结合酚提取物,B-A-BPE);子叶结合型总酚分别为3.67 mg GAE/g DW(A-BPE),1.23 mg GAE/g DW(A-B-BPE),4.19 mg GAE/g DW(B-BPE)和1.54 mg GAE/g DW(B-A-BPE)。这些不同水解方法处理得到的种皮结合型提取物的DPPH、ABTS和FRAP抗氧化活性分别为6.76~23.53,6.92~27.16和47.53~133.14μmol TE(FE)/g DW;子叶结合型提取物的DPPH、ABTS和FRAP抗氧化活性分别为0.42~8.79,0.66~5.35和1.82~7.86μmol TE(FE)/g DW;这三种抗氧化活性实验中,种皮结合型酚提取物的酸处理法抗氧化活性最高。抗氧化活性与提取物中所含总酚含量呈正相关,说明总酚是黑豆结合型酚类提取物中最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4.96孔板法测定了结合型酚类提取物酶水解产物和黑豆模拟体外消化产物的总酚和抗氧化活性。种皮结合型酚类提取物经不同酶水解处理后总酚含量分别为1.07 mg GAE/g DW(β-葡聚糖酶),0.45 mg GAE/g DW(木聚糖酶),10.97 mg GAE/g DW(纤维素酶),16.52 mg GAE/g DW(半纤维素酶);子叶结合型酚类提取物经不同酶水解处理后总酚含量分别为0.51 mg GAE/g DW(β-葡聚糖酶),0.54mg GAE/g DW(木聚糖酶),2.42 mg GAE/g DW(纤维素酶),1.04 mg GAE/g DW(半纤维素酶);种皮结合型酚类提取物的不同酶水解产物的DPPH、ABTS和FRAP抗氧化活性分别为2.08~5.78、11.16~165.90和4.96~77.19 TE(FE)/g DW;子叶结合型酚类提取物的不同酶水解产物的DPPH,ABTS和FRAP抗氧化活性分别为0~0.52,9.07~36.51和3.29~13.56 TE(FE)/g DW。此外,我们分别研究了黑豆种皮和子叶模拟体外消化产物的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种皮在连续消化的不同阶段(胃和小肠)产物的总酚含量为6.22~13.39 mg GAE/g DW,而子叶则为5.36~8.65 mg GAE/g DW;种皮在连续消化的不同阶段(胃和小肠)产物的DPPH、ABTS和FRAP抗氧化活性分别为8.80~22.35、25.97~60.64和24.69~117.35 TE(FE)/g DW,而子叶产物的DPPH、ABTS和FRAP抗氧化活性分别为0~2.37、3.18~6.90和2.71~7.83 TE(FE)/g DW。结果表明,黑豆种皮消化后产物总酚和抗氧化活性均比子叶高,且消化过程对黑豆中结合型酚类的释放能力有限。

谢建华[10]2009年在《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芦笋是我国主要出口创汇蔬菜之一,主要以罐藏及速冻产品形式出口。但在加工过程产生大量的皮通常会作为废料遗弃,这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而且会使得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资源白白流失。从芦笋皮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可以增加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废弃资源,实现绿色化生产,同时也可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提供新的资源和工艺。本研究对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多种提取技术进行了探讨,比较了乙醇、微波辅助、超声波辅助和纤维素酶辅助等方法对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效果,同时对不同工艺提取物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乙醇提取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为75℃,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为60min,料液比1:60;验证试验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8.71mg/g。微波辅助提取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条件为:微波强度60%,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为50s,料液比1:100;验证试验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6.55mg/g。超声波辅助提取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为75min,乙醇浓度80%,温度为75℃,料液比为1:100;验证试验证明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10.23mg/g。纤维素酶解辅助提取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浓度5%,时间为100min,温度50℃,pH为5.5;验证试验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11.75mg/g。(2)通过对乙醇溶剂浸提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纤维素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最佳条件组合提取法的提取效果比较后发现:超声、微波和纤维素酶解等辅助都能提高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效果。因此,微波、超声波和纤维素酶等方法对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辅助提取是可行的。(3)芦笋皮黄酮类提取物在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与羟自由基活性的结果表明:芦笋皮黄酮类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与羟自由基均有清除能力,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从不同提取工艺比较看,微波、超声波和纤维素酶辅助提取均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这说明提取方法会对抗氧化性能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酮甙的酶解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宾丽英. 广东工业大学. 2000

[2]. 芦苇叶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性研究[D]. 郭庆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3]. 松针落叶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性能分析[D]. 闫琳娜. 吉林大学. 2009

[4]. 高产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发酵工艺研究[D]. 徐春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5]. 诸葛菜总黄酮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性研究[D]. 王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 软枣猕猴桃多肽制备、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许金光. 沈阳农业大学. 2012

[7]. 麦胚黄酮的制备及其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 张燕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

[8]. 茶叶中黄酮类物质的色谱分析及相关性质研究[D]. 罗海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9]. 黑豆不同形态多酚的组成、消化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彭瀚. 南昌大学. 2017

[10]. 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D]. 谢建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黄酮甙的酶解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