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党_科学发展观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党_科学发展观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这就明确了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责任,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和贯彻。

充分认识各级党委担负的领导责任

《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担负起四个方面的责任,即: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这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突出了党委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的领导重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各级党委只有把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体现到领导工作的全过程,才能切实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

关于把握方向。《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说明,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体人民受益。这是最根本的方向。把握住这个方向,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的精神实质。按照这个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党委就要自觉地完善和调整工作思路,按照《决定》提出的总要求,紧紧抓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各级党委只有把这些要求充分地体现在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实践中,才能真正履行把握方向的责任。

关于制定政策。正确地制定政策,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各级党委要担负起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应在正确制定政策上下更大功夫。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政策,具有普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各级党委应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针对自己所负责范围内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符合中央精神、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这样才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要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因此,在结合实际制定政策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配套;既要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又要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最根本的是一开始就要把政策的指向搞端正。

一是政策的指向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任务,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才能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雄厚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要防止和避免各种不正确的发展观念。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我国,不坚持科学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就不可能有效地克服已经存在的影响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所制定的所有政策,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有效,都必须用科学发展的要求来衡量。

二是政策的内容要充分体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重点。不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就谈不到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共产党执政的宗旨就难以体现,社会和谐的局面也难以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我们总体上已经具备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各级党委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紧紧抓住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个关键,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要注意增强政策的普惠性,充分考虑到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尤其要充分考虑困难群众的利益,坚决防止和反对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出发制定政策,使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时,要建立健全政策的评价机制。评价一项政策,要以是否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

关于整合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和优势,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各种积极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形成促进和谐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整合力量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利益整合和组织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强团结的过程。统一思想认识,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切实加强宣传动员、教育引导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益整合,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社会不同群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组织整合,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统一战线、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凝聚各方智慧,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个领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

关于营造环境。要通过加强党的各方面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外部环境。首先,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加紧建立健全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保障作用的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第三,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环境。第四,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党的建设的保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大力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打牢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六中全会《决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一系列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六中全会《决定》的一条鲜明主线。各级党组织要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就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大家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查找和纠正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认识与做法,自觉纠正那种忽视社会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偏向;自觉纠正那种忽视社会分配、忽视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的偏向,等等。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把是否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准,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对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切实提高理论武装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施领导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必须大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与水平。要增强领导班子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要大力倡导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绩观,大胆选拔善于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优秀干部;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调整充实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改进创新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干部的本领,检验干部的德才和政绩。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领导的重要载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接纳群众利益诉求等大量社会管理工作都在基层。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要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要善于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尤其要注重在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其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加强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要重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和协调的能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能力、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对党员教育管理的能力,使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载体、方式和手段,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一是要高起点规划。要总结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经验,从规划内容、目标、方向到具体措施、保障等方面,统筹谋划,努力使这支队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够担负起具体组织和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繁重任务。二是高标准培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讲政治、讲奉献、讲大局、讲团结,熟悉基层情况,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因此,要把社会选才与学校育才结合起来,把培养使用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三是高质量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及时研究和解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编制、经费、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社会工作人才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为社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全党动手,真抓实干。真抓实干,必须正视矛盾,找准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的精神,认真研究自己负责范围和领域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谐的主要矛盾,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必须求真务实,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办实事,切忌空喊口号,不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持之以恒,抓住不放,务求实效,切忌宣传一阵子,热闹一阵子,或者遇难而退;必须一手抓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直接利益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一手抓对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群众情绪的消极腐败现象的打击和治理。各级党委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抓落实的领导责任。

标签:;  ;  ;  ;  ;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党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