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广东广州 510600
摘要:水泥搅拌桩是一种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但工程中经常出现桩体强度不足、复合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的情况。本文结合佛山市三水区一环西路软土路基处理工程实践,分析了桩长、置换率及水泥掺入量对复合地基沉降量的影响。
关键词:水泥土搅拌桩;软土路基;水泥掺量、置换率
0引言
广东省是我国软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尤其以在珠江三角洲和滨海地区分布普遍。广东省又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快速的区域,公路、市政道路等交通工程建设密度大,因此在道路建设工程不可避免地需穿越软土地基。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等特性,道路建设中不可直接作为持力层修筑路基[1]。目前工程中常用软基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浅层换填、堆载预压、强夯、复合地基等。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扰动相对较小、施工简单迅速、造价较低、见效较快的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应用较为广泛[2]。但由于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及施工技术水平的差异,水泥与软土搅拌过程中成桩效果差别较大,工程实践中经常出现水泥土桩无法满足强度要求,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工程事故,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工程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Ⅰ、设计方案作进一步的研究。
1概况工程
佛山市三水区一环西路紧靠广三高速公路三水段南侧而建,道路西起云东海大道,道路沿线与规划三兴路、三达路北延线及同福路相交,东至健力宝北路,道路总长约2.26公里,道路标准段宽度为26米,保护高压塔路段宽度为32.5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50km/h,双向六车道,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本项目所在场地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在3~10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埋深在0.5~2米之间。根据勘察报告,场地地层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上部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牛轭湖相沉积层(Q4al)淤泥、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砂层;残积土(Q4el)的黏性土层;下伏基岩为下第三系布心组统(K)的砂砾岩。具体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编号为①):灰黄色、灰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主要由可粉质粘土、碎石、砂砾等组成。层厚0.8~4.6m,平均层厚2.37m,平均修正标贯试验击数4.2击/30cm。
2)淤泥(层编号②1):层厚1.3~14.8m,平均7.30m,标贯试验击数N=1~3击/30cm,层位稳定而土性稍有变化,土性灰褐、深灰、灰黑色。属有机质土,局部含有大量腐木块、泥炭质,不均匀含细粉砂,个别含贝壳等杂质,有腥臭味,具海棉状和孔隙状结构,流塑,少数软塑状态。
3)淤泥质粉质粘土(层编号②3):呈浅黄色,紫红色,可塑~硬塑。土质较均匀,粘性好,亲水性较强,吸水软化快,属中等压缩性土,本层分布较连续,平均层厚2.86m,层顶埋深0.8~21.5m;实测标贯试验击数N=3~14击/30cm,修正后平均击数N=6.0击/30cm。
4)粉细砂(层编号②4):浅灰、灰黄、黄色,松散为主,局部稍密,饱和,含少量粘粒,呈透镜体状,分布不连续,根据初勘资料,平均层厚5.06m。实测标贯试验击数N=4~14击/30cm。
5)粉质粘土(层编号③1):呈褐黄色、棕红色,硬塑,土质粗糙,干强度高,可见原岩残余结构,为砂岩风化残积土,分布连续,层厚1.4~11.8m,平均4.58m,实测标贯试验击数N=12击/30cm。
道路沿线的下伏基岩为下第三系(K)的砂砾岩,根据风化程度及裂隙发育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岩、中风化、微风化带。
本项目软土厚度较大,对路基沉降影响较大的淤泥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如下表所列。
表1.1 淤泥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2 加固原理及设计计算
水泥土搅拌桩是利用水泥(或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弱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使固化剂和土体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改变了原状地基土的结构和性质,使之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复合地基。
根据本项目软土分布情况,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本项目软土地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具体处理方案如下:
水泥土搅拌桩采用双向搅拌桩机施工,桩径0.5m,间距为1.5m,梅花型布置,以中密砂层或风化层作为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1.0m。水泥土搅拌桩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少于120Kpa。为了使各桩体承受的荷载能均匀分布,桩顶面设置50cm碎石垫层,桩顶及垫层顶分别加铺一层高强土工格栅,碎石垫层的符合垫层压实标准。
图2.1 软土路基处理断面图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及《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计算可得本项目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量结果如下:
fspk=λm•Ra/Ap + β•(1-m)fsk
式中:λ—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m—面积置换率;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Ap—桩的截面积;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
将水泥土搅拌桩穿越土层的参数带入上述计算公式,可得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 =135kPa。满足设计要求。
复合地基的沉降由垫层压缩变形量、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s1)和加固区下卧层土层压缩变形量(s2)组成。本项目垫层变形量较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复合地基的沉降可按下式计算:
s= s1+ s2
式中:s1—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宜根据复合地基类型计算,柔性加固体桩按分层总和法计算;s2—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mm),按分层总和法计算。
根据本项目地质资料,通过计算,可得路基总沉降32.52cm,根据软土的固结度计算公式,路基工后沉降为9.77cm,满足规范要求。
3 路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市政道路对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求较小,一般满足120kpa即可。但是,由于软土孔隙比较大,压缩变形大,且存在蠕变性能,因此道路工程对路基的变形要求更为严格,因此,有必要结合本项目对复合地基处理路基的沉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1 桩长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复合地基的沉降由加固区的沉降量和下卧层的沉降量组成,复合地基桩长不足时,水泥土搅拌桩在软土中处于悬浮状态,相应增加了下卧层厚度;当水泥土搅拌桩进入相对较好的土层时,能够大大的减少下卧层的沉降量。而当桩长超过一定数量,对沉降量影响较小,但会大大增加工程造价。结合本项目,分别选择桩长9m、11m、13m、16m对路基工后沉降进行计算分析,可得对应工后沉降分别为22.25cm、16.34cm、9.77cm、9.25cm。表明当桩长超过13m 后,桩长对工后沉降的影响曲线趋于平缓,再增加桩长意义不大。
3.2 置换率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提高水泥土搅拌桩桩径或桩间距,能够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一般情
况下,置换率越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越高,路基沉降量较小,但过多的置换显然不经济。本项目实践表明[3],在桩长不变的情况下,软土地基置换率较小时,路基沉降随置换率增大沉降量控制明显,但当置换率超过18%后,路基沉降量变化较小,因此,软基处理设计应合理控制桩径及桩间距。
3.3 水泥掺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水泥土搅拌桩在桩体水泥含量较低时,增大水泥量能够能够迅速提高桩体强度,进而提高复合地基的变形模量,对降低沉降作用明显。本项目室内试验表明,在水泥掺入比达到14.5%左右时,对软土路基沉降量控制较好,之后如再片面的增大水泥量,并不能较好地控制路基沉降。
4 结论
(1)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由加固区沉降及下卧层沉降组成,其中下卧层沉降是复合地基沉降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软土路基采用复合地基加固水泥土搅拌桩应进入持力层,尽量减少下卧层厚度及压缩量。
(2)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中,应合理控制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参数,充分发挥桩间土的作用,能够更经济、合理控制路基沉降。
(3)水泥土搅拌桩桩长、置换率及水泥掺量等参数其值较小时,对软土路基沉降的影响较大,但调整到一定数量时,再片面提高对沉降量影响较小,且不经济。因此,设计施工中应结合试验结果及工程实践经验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1]叶书麟.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何开胜.水泥土搅拌桩设计计算方法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3(1):31-35.
[3]张崇淼.沉降控制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区应用[J].福建建筑,2018.09.
作者简介:廖华栋(1984-),男,本科,主要从事路桥方面的设计和研究工作。
论文作者:廖华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地基论文; 水泥论文; 路基论文; 土层论文; 承载力论文; 土路论文; 项目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