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石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钱学森之问,再一次喊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之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再一次列入了重要工作!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而言,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与改革需要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问题还很多。诸如创新人才的素质与特征是怎样的?培养创新人才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教育应该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设怎样的条件?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梳理纷繁复杂的疑惑,笔者认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大力推进创新学习。
13年前,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课题“中小学生学习行为指导与矫正”成果为基础,创新学习研究开始酝酿并启动。13年来,我们先后主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科技部等单位下达的有关创新学习的研究项目7项,就创新学习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作了系统研究,初步建构了创新学习的理论与操作体系。
一、学习科学的新进展
1.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创新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科学研究正是围绕着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而开展的。但无论是重在教知识的“学会”,还是重学习指导的“会学”,都是继承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它的价值基础是预先给定的,主要以公认准则为基础,重视模仿继承,重获取知识成果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学习则是以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来研究学习,为学习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和视野,其实质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革新。今天人类问题的解决已不可能处在一个封闭的领域内,而必须是以必要的变化为中心,创新学习就是要求系统地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集中解决问题。学习化社会更着重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学习任务不仅仅满足于获取结论性内容,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创新习惯、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因此创新学习的提出使学习科学的研究领域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再到“创新学”的拓展。
2.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精神
人们归纳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的6种主要能力:即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动力;善于吸收与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环保;能够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和人文艺术方法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相应的观点。实际上这就是对创新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什么是新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的精神呢?《学无止境》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的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维持学习,是获得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的和再发生的情形的学习,它对于封闭的、固定不变的情形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学习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它的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可见创新学习是一种适应新的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既尊重已有知识又不拘泥于现有知识和传统,敢于独辟蹊径、大胆突破的学习方式,只有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人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3.创新学习实践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方向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成长主体的自我学习方式将决定其成长的方向。培养创新人才,就是通过创新学习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探索、质疑、大胆创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证学生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尤其是创新学习的方法,最终达到激励学生创造未来、实现卓越的动机和行动,为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产生最强有力的动力。
二、创新学习的理论内核
1.内涵界定
学习的本质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而言新颖的经验,这种新经验或是现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所谓创新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等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
概言之,“创新学习就是把创新的方法寓于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在多种知识和能力积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
2.学生是创新学习的主体
主体与客体是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指向的对象。在传统学习观中,更多强调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接受,强调知识的注入。当然,教师的教和必要的接受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实践活动、认知活动主体的基本特征,其实质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实现人脑对信息输入、加工、存储、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按自己的意识相应地监控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人在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的监控所表现出来的分析批判性,正体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概念存在高相关性。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性上高水平的被试,同样也是高创造力者。
创新学习是使学生由“接受型客体”变为“被动型主体”,再发展为“主动型主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完成知识的简单累积,而且使自身所有的每一部分都与新的知识或经验发生相互作用,并促使其知识、能力、态度及人格等多方面发生变化。这一切变化,只有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实现,从而使其学习更有创新的成分。再次,学生能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不断反思自身的学习活动。反思或监控是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社会价值,有意识地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或自我反省,并进而自我调节,不断增强主体意识。
3.问题与方法是创新的起点
从一般意义上说,学习就是获取知识,占有知识,并能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知识。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学习,首先面对的是学习什么知识的问题,而持有怎样的知识观将决定学习的对象与方式。
传统知识观是一种科学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在这种知识观影响下,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特征,学生以学习、掌握或运用客观知识为基本任务,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剥夺了对知识进行独特理解、质疑和批评的权利,创造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束缚。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理解性,知识的获得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创新学习从后现代知识观出发,强调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过程,实质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有了疑,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才有“创新”。在实验学校,我们要求教师给学生有提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黑板上开辟“问题栏”或设立“问题墙”,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长期下来,学生问题意识增强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创新学习高度关注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即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乃至“创新学习”。创新学习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学习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研究中,我们在强调学习方法的同时开始重视各种学习变量对学习方法的影响,把学习方法的选用置于更为广泛的学习情境中考察,转向研究各种学习变量、元认知与学习方法选用构关系。
4.探究与体验是创新学习的重要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就是一种学生亲身感受、探索、接近生活实践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理性与情感的整体参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上乐意学习,才能达到知识与理性的完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发展人的个性为本,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方向。创新学习,打破了“双基论”旧观点,支持以传授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为学习目标的生活性教育论,促使个体学习从认知、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使学习过程成为知识增长与身心发展同步的过程。学生个体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成才。“体验式学习”已经成为创新学习理念突出的特征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它会给学生创设一个与生活、社会更为亲近的空间,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的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与接受式学习相比,它拓展了课堂空间,拓展了问题产生的环境,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方式有很多种,既包括自主探究,也包括合作式探究,既有纵向式探究,也有迁移拓展式探究,但探究过程是共通的,不只是简单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的过程。因此,创新学习的过程,由于其“探究性”的特征而演变为学生不断“生疑—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
三、创新学习的实践模式
1.“TADI”学习模式
我们对创新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多个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学生创新学习的“TADI”模式:
思(THINK):凡事多思,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问(ASK):在思考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广泛扩散,多思路考虑。
动(DO):动手实验或动手检索资料。实验既可是实验室的“精”实验,也可是生活中的“粗”实验。并在动中反思。
创(INNOVATE):创新,创新先是评价,对自己的设想进行修正,使其有独创、新颖、合理与社会性。
2.“四导”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核心思想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构建了“定向导趣—设问导疑—点拨导思—拓展导创”的课堂教学模式。
定向导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启发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贯穿教学全过程。具体方法如学习本身激趣、情境激趣、直观激趣、问题激趣、引入激趣,等等。
设问导疑。“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每节课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当然导疑环节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生疑,在活动中质疑。
点拨导思。“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启迪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的方法,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模式。具体方法如讨论导思、递进导思、想象导思等。
拓展导创。“创”,是将旧知识新组合得出新结果的过程,“创”可以与别人不一样,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创”既可以是新方法、新想法,也可以是一道练习题的独特解法。“创”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无论是技术的创,还是知识的创,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撑。比如求异创新、迁移创新、模仿创新、类比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掌握和使用创新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思”、“问”、“动”、“创”的结合,重点突出“学”,实现“学”的三个转变,即从让学生“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学”;把教师的“教案”转变为“学案”,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尊重学生主体。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有模式,但不模式化。实验学校根据师生实际,围绕以上模式的实质,设计了多种利于学生创新的模式。如重庆市丰都县的定向激趣、自学讨论、质疑答惑、点拨精讲、练习反馈、提高升华“六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石柱县的读(明确目标,激发动机;整体感知,自读质疑)——思(问题引导,合作研讨;领悟反思,总结规律)——练(练习巩固,反馈补救;拓展迁移,模拟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江津市的自学质疑——筛选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深化创新的“五步”教学模式等,对实验教师把握创新学习教学思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创新学习的方法
经过课题学校的实验与总结,归纳出了自主学习、课题学习、案例学习、开放学习、问题学习和网络学习六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创新能力有实效。
四、创新学习的技术转化
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在提高知识获取率和促进学习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效能。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可延伸人类的能力和拓展支持学习的社交环境。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潜力,使之为教学与学习的改进服务是教育科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创新学习课题组以“创新学习”多年研究成果为基础,与目前先进的国外教育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有效论”等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发了“创新教学智能系统”(简称“I3S”系统)。该系统从教师教学设计出发,以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块为框架,以相关教学资源为平台,为教师实现创新性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该系统将引导教师设计创新学习教学方案,符合创新学习“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契合创新学习课堂“四导”教学模式,体现“创新学习”课堂特点(即开放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安全的课堂);在教学目标中将学生的“创新技能”、“反思技能”等作为教师必须准备和加以培养的目标;在教学环节中创新地将“自学”、“问题”、“交流”、“探究”等环节单列,给予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在资源平台中给教师提供了教材中可能蕴藏的数个利于学生创新的知识点……这些环节都体现了创新学习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确保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重大教学目标不流于形式和口号,真正转变为教师教学行为,并最终促进了创新人才的成长。
创新教学智能系统,一方面有一个可资借鉴的资源平台,为广大教师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方便,另一方面在于极大地发挥教师的创造空间,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如学习目标的个性化、教学环节的个性化、教学资源选择的个性化等,为新课程实施和创新学习提供现实支撑,催生新的教学方法与思想,实现教育创新。“I3S”系统软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确认为“全国电子推广项目”,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批准为“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创新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索,揭示了这样一个命题:创新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