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战略_金融论文

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战略_金融论文

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宏观经济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形势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半年吃掉全年粮”,潜在通胀压力积累和经济大起大落危险

2003年7月末人民币贷款增加18,872亿元,同比多增9,953亿元,贷款增加量已超过上年全年增加的总和,照此进度,今年全年增加贷款将达到30,000-35,000亿,创历史最高纪录。在新增加贷款中许多是投向已经无序竞争十分严重、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房地产、纺织等行业和地方开发区建设。上半年投资需求增长30%,而消费需求仅增长8%。大大加剧了积累与消费的矛盾。

上半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预示后两年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而且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因素,有可能导致明后年经济增速下滑。按照常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需要作出紧缩导向反映,实行结构性的银根收缩,防止经济大幅波动。

二、宏观金融调控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噪音太多太大

从内部看,有政治周期扩张需求的压力,有启动内需的压力,更有强势利益集团的压力。从外部看,有大国金融霸权转移国内危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宏观决策正处在一个严峻的抉择期。

从现在发展形势看,对付外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态度比较明朗,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共识占主导,而对内的压力如何抉择,变数极多,例如中央银行的1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6.5)引起广泛的反对之声,被视为“凶神”,另一个是国务院8.30的第10号令《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被广泛认同,视为“福音”、“救世之方”。时隔三个月的两个通知,一个是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导向,一个是政府的政策导向。我暂且不论两个通知是否导向不同,就社会反映的截然相反看,客观上是一个典型的政府干预央行政策独立性的表现。进一步看,其深处是否反映了强势利益集团在宏观决策中的主导倾向在起作用!依靠房地产、汽车、教育三大“支柱”拉动内需究竟代表什么?

三、银监分立体制改革使中央银行职能面临边缘化

1.历史经验值得注意。五年前央行体制改革(撤省分行成立跨区分行)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为当时流行的顺口溜“一年换位置、二年换房子、三年调妻子、四年出漏子、五年收摊子”所言中。

2.银监体制的国际趋势和分拆的理论观点。距今为止,国际上设有中央银行的国家,货币政策与监管合一者占70%以上,只有30%不到的国家实行监管分离,监管从央行分立出来的主要理论是:①“角色冲突说”,一身二任,职能不同导致角色冲突。②妨碍监管专业化,不利于防范风险,认为货币政策主宏观,监管主微观,一身二任不利于监管专业化。③金融创新发展、混业经营的发展,监管体系要适应变化。但是,国际银监体制的发展趋势是走向集中,而不是分立。

3.当前条件下,中国实行银监分立并不具备充分支持条件。中国的中央银行既无独立性,只是货币政策的执行当局,从未有过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分拆中央银行,建立银监会体制,事实上面对四大问题:(1)分拆的内在成本与收益对比的矛盾,成本巨大,效率下降,磨擦增加。(2)分拆的协调成本是新增额外成本。协调起来更困难,成本更高,效率更低。(3)分拆的机构专门化与监管专业化水平下降之间的矛盾。(4)分拆使中央银行面临从“货币政策执行当局”进一步退化为“货币发行出纳当局”的危险,导致事实上强化国务院集权决策的结果。

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银监分立的改革搞得不好,不只是多了一个机构,也不只是付出高昂监管成本的低水平重复,可能会毁掉一个来之不易的中央银行体系。

4.监管和货币政策是一种什么关系?所谓“角色冲突”、“妨碍专业化”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银行是信用中介,银行信贷活动是创造货币的闸门,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因此,监管和货币政策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必须协调动作,相互结合。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1)监管是维护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发挥货币政策效率的手段之一。

(2)监管是规范中央银行防范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风险的一道防线;

(3)监管是降低金融交易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透明度,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交易的手段。

(4)总之,监管对于保证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正确履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农村信用社改革潜在“三农”金融服务“空心化”的危险

2003年8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并确定在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江苏八省市试点,正式启动。改革方案的重点是两个:一是明晰产权关系;二是改革管理体制。方法是:政策扶持、分类指导、监管分立。

应该讲这次“改革试点方案”对关键问题——“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是抓准了抓对了,还权于出资者,还责于出资者,达到权责对称,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在改革方法上实行多模式分类指导,无疑比历史上的一个模式“一刀切”是巨大的进步。政策扶持措施也比较具体落实,这三点值得肯定。

但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

1.“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产权关系”的原则,其边界并不清晰,目标也不甚明确,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变数太多。方案按照商业金融为主,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为辅的格局,设计农村金融市场,实行以商业金融为基础的制度安排,采取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产权结构,实际运作的结果是加强“三农”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还是进一步弱化“三农”的金融服务,加剧农村资金外流,“三农”贷款更难?

从历史和中国的现实出发,我始终主张,农村金融制度必须坚持以合作金融为基本制度,而不是颠倒过来。

2.农信社管理体制实行管理和监督分离的改革,管理权交给省政府,监督权由银监机构负责,存在管理和监督的人为分割,背离按金融规律和市场原则改革的大方向。势必导致行政干预的强化,有可能把农村信用社体系成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加剧农村金融风险的积累。

五、上海“首富”的金融风险“井喷”说明金融监管和治理结构的严重制度性缺陷

上海农凯集团事件,引起其在港上市两家公司股票市值蒸发83%,几百亿的实际国有资产泡汤了,暴露了现存金融监管制度和治理结构的严重制度性的缺陷,其实,与此事关联的几大金融机构运作风险早已为监事会所发现,但是查不了,更处理不了。同时也暴露了信贷运作中的“追星”行为和“杀马”行为的严重风险效应,“追星”积累风险,“杀马”扩大风险,其最终效果都是以富人剥夺平民的利益而告终。

六、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

从2000-2020年中国的改革发展将迈入后改革期,研究金融支持经济发展,需要着重考虑几个战略性问题。

1、后改革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政治、中华文化。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就是要开创“新型工业化”经济的发展道路,既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又要避免传统工业化发展的各种代价,诸如,工业剥削农业,城市剥削农村,社会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财富增长与贫困扩大等等社会弊端积累。

2、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

在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融支持体系过程中,始终面对三大课题,一是国家垄断金融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向国家调控金融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基本金融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金融制度。二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关系的协调,构建多渠道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畅通机制,有效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加速资本形成,改善宏观调控环境,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三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支持措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

3、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与制约因素

后改革时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从战略全局观点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经济模式要求,金融支持的重点要着力于:①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能因循守旧,按照传统思维安排金融资源配置;②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视资源节约和代替,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优化城乡人口结构;③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增加劳动就业的关系,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事关发展和稳定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再就业;④支持经济发展要贯彻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维护农民、农村、农业的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民,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必须彻底解决好“三农”的金融支持体系;⑤处理好发展制造业和发展服务业的关系,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增加就业,扩大内需。

4、回归经济学的永恒主题

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不能不说前改革期的经济政策有“对内重富轻贫和对外迷信依赖”之倾向。所以,在后改革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从战略上解决好公平和效率两大基本问题,正确处理公平→结构→效率的经济发展逻辑关系。因为,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才能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了合理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  

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战略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