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考试与教学_地理学论文

论地理考试与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国普通高校高考科目改革方案的实施,新"3+2"科目组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老科目组,使文革后恢复并持续了10年的地理高考改革终于降下帷幕。

我们甚至来不及谢幕。但闭幕后的沉寂却给我们留下了回味与思索的空间。

回顾

提起考试,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的是,那种以书面形式、具有统一性、有组织的和带有竞争性的社会考试(或日课外考试)制度,是中国人在公元前206年就发明了的,称得上是对人类社会教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一大贡献。直到16世纪以后,西方各国才开始把中国的科举制度引入文官考试。然而,在中国,地理科被作为独立的高考科目,却是在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兴办了新式学堂和高等学校并照搬了西方的考试方式后才出现的。当时,考试科目和程度没有统一规定,一般考中学学过的主要科目,难度以中学毕业程度为准。到1917年9月,教育部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颁布了《修正大学令》,规定所有新生均须通过入学考试。1938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了《统一招生办法大纲》,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口试。笔试分为三组,科目均为7门,其中公民、国文、英文、中国史地、数学为各组必考科目。由于抗日战争开始,使这一设想最终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2年起,随着新中国政权的不断稳固,国家开始了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普通高等学校也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迄今除去文革中断了10年以外,普通高校高考已经历了33年的实践,考试科目的设置也几经改变:

1950年,考试科目包括:国文、外语、政治常识、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九科。

1954年开始分文理两大类,地理科被归入文科类,与政治常识、语文、历史、外语等共作为政治、财经、体育、艺术科等专业考生的考试科目。

1955年又将考试科目分为理工、医农、文史政治财经三大类,其中地理科与语文、历史、政治一道被作为文史政治财经类的考试科目。

1964年高考科目重被归为两大类:理工农医与文史类。文史类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政治、外语、哲学,另外,财经类考生加试数学。即地理科未被列入高考科目。

1966年至1976年高考全部被取消。直至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高考制度,普通高考重又实施。1977年由各省、市、自治区分别命题,1978年始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科目分为理工农医和文科两大类,地理科被纳入文科类考试科目。到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科目全部实行"3+2"方案,即在高考科目中,文科取消了地理科,理科取消了生物和政治科。

基于以上事实,我们至少可以认定两点:

1.地理科单独设科作为考试科目,并非是创造了考试的中国的发明,而是由汲取了中国考试经验的西方传来的,并一直被作为文科类测试传统科目。

2.地理科考试命题多舛。除去与其它科目共同承受了时局的动荡及社会的变革所给予的影响外,还两次经历了被取消的厄运。

事实无可辩驳。然而它却真实地反映出地理学科在其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以及人们对地理学的不完全认识。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思考

毋庸讳言,在中学,地理科一直是被作为“小学科”看待的。正象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芙雷德·赫特纳曾经描述过的那样:“在学校中,地理学的地位仍然不明确并受到非难,虽然学校不得不把它列为课程之一,但是仍然象小媳妇似的受到歧视:它经常只能充当小伙伴的角色,不能和语文及数学甚至不能和历史及自然科学平起平坐,而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地理学有时被看成和小学课程读、写和算一样,因此也受到类似这些科目的对待,仍放在低年级,任何只要会念教科书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地名的人都可以教这门课”。

目前,在我国由于高考科目中取消了地理科,使本来就不太景气的中学地理教学,犹如雪上加霜,更难以为继:混乱的教学与课堂秩序、涣散的教师队伍,构成了目前中学地理教育的普遍图景。不少地学界科学院院士、专家教授、地理教育工作者对此忧心如焚,不断上书呼吁,陈述取消地理高考之弊端,要求尽快恢复地理高考。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首先想到的问题应该是什么?难道有着悠久历史的地理科学竟真的如此不堪一击,只有高考才能挽救其教学于危亡?振兴地理教育的契机究竟在哪里?痛定思痛,我们必须承认,当一机体本身没有生命力时,任何外部条件都不会让其生还。高考科目的设置与否只是维持一门学科兴衰的外部因素,而我们更应清醒地了解地理学科本身那些切实存在的问题。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早在公元前8至7世纪,希腊盲诗人荷马的英雄史诗《伊里亚特》和《奥特赛》之中,已具有丰富的地理学内容。中国在公元前5至3世纪的战国时代,先后出现了地理学名著如《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等等。15世纪末,随着欧洲黑暗时代的结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促成了对新航路的探索,更由于美洲的被发现和横跨太平洋环球航行获得成功,地理学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辉煌时代。人类终于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表面有了较为完整、清晰和准确的认识,近代地理学逐渐兴起,地理学科亦成为学校中的一门课程。然而在这一阶段的地理学中,传统的区域地理学占了绝对优势。在古时,由于交通落后,各地区之间缺乏了解,这类综合描述的区域地理著作,曾起过重大作用。直到本世纪60年代现代地理学发轫的初期,区域地理著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区域地理学描述一个地区必须面面俱到,涉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许多分支,这些分支在理论体系上存在先进与后进的极大差异,而每个分支又必须与所描述的地区的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具有很大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域地理研究常常停留在一般地理要素性状描述水平上。发生种种堆砌资料、拼凑内容的现象,因而被讥笑为“地理八股”。受其影响而编写的学校地理教科书亦因其内容繁复、冗杂、识记材料堆积而被冠之以“地名加物产”。本世纪60年代,现代地理学迅速发展起来,但在我国却因政治风云的变幻而处于停滞状态。直至十年浩动结束,我国地理科学工作者才开始奋力追赶世界先进研究水平,系统地理学在我国迅速兴起。但传统地理学毕竟已拥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它仍旧常常影响着学校的地理教材,并在曾读过这种教材的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这也许是地理学科在我国普通高考中一直被列为文科类考试科目的原因之一。也正基于人们对地理学科的这种认识,与沉淀于人们心中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思想相对应,地理学科似乎是一门无足轻重、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极不稳定。而另一方面,却又由于地理知识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宽广、丰富、记忆性内容比例较高,而往往被作为“装饰”品,频频出现于各种类型、场合的智力竞赛、知识问答等中,成为知识广博、智力超群的象征。这便又强化了“地理无‘理’”的大众形象。显然,人们对地理科学与地理学科的认识陷入了误区。

如何才能走出误区?发展地理科学及地理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路在脚下。

美国地理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在讲到地理科学发展的前途时,曾语重心长地说道:“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要问题时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实际的作用,不掌握这一点,就会使地理工作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

的确,一门学科的兴衰,一门课程的存废,起决定作用的前提是: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当今,相对于现代化交通的发达,世界正在日益缩小,星际交往也非可望而不可及;又由于人口压力的加重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也日趋尖锐化。有研究表明,当前地球表层已进入人文时期,其标志:一是地球上从无生命到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出现了人类、人类社会和形成不断发展;二是地球新圈层——人类(作用)圈(也称智慧圈),地球人类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三是人类活动已成为强大的驱动因子纳入地表动力过程;四是人类活动已引起地表环境物质来源和其成分发生很大变化。距今800年以来,人工合成物质从无到有,迅猛地增多,广布于地表环境;五是当前和21世纪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地学、生态、资源等问题,如全球变化、减灾十年、21世纪议程等,无不与人类活动紧密关联,它们的解决依赖于协调人——自然(地)的关系。正由于地表环境进入了人文时期,人类主体与其外部的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作用、制约,形成了一个人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体系。在地表环境中,人类是生物圈的一员,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与消费过程对环境变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主动改变环境的强大营力。在古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不显著,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以致引起现在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这才把地表环境人文时期固有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激化和突出起来,如环境污染、人口压力、过度消费、土地退化、森林砍伐、生物种类锐减、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等。当今和21世纪而言,主要集中在探索和寻求解决地表人类环境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表明,现代社会对于地理知识的要求,范围更广,面更宽了;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要求更深入,更迫切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要解决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心投入,下列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人口增长、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移民、动植物的灭绝、砍伐森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有毒废弃物和核废料、空气污染、臭氧空洞、资源的有限性与增长的极限、土地利用……,上述困难和问题所造成的冲突向有志于给人类以希望、信心和能力,以建设一个美好世界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挑战。”

因而,从外部条件来说,地理科学以及地理教育,都应该在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时候,日益受到重视,得到发展,而绝不会衰落、遭受冷遇。

于是,振兴地理学的契机应该在于: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时能发挥重要作用;而振兴中学地理教育的契机就在于:学以致用。其“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社会和高等院校。

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有两门是始终被放在首位而从未受过冲击的:语文和数学。现在又加上一门外语。这些课程又被称为工具科,是因为这些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是任何想要在社会上生存并获得发展的人终生不可缺少的,同时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思想方法的培养和训练都起着巨大作用。

鉴于此,如果我们教授的地理知识能使每一位学生终生受益:即在社会生活中,能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借助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继续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那么,地理课程为学校和社会所重视便是自然而然的。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面临的问题有:

1.教材

现行通用的地理教材,内容多是由大学有关教材摘录拼合而成,因而其编排体系难以摆脱传统地理学的影响,使教材在“地理八股”的统治下,形成了层次分明,概念严谨、现象罗列、叙述简洁等特点,且语言严肃、刻板,其结果往往是学生阅读教材兴味索然,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主动地去翻看教材。而教师则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解释那些干巴巴的条文与概念,并让单调枯燥的语言生动起来而耗费心血。客观地说,随着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教材的知识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编写风格也逐渐丰富多彩,但囿于固有的编写思想方法,并未从根本上扭转知识堆砌的传统,反而使教材的内容含量更大和繁琐。

教材的改革方向应以能满足社会需要即学生将来就业和升学、激发学习地理兴趣为目标。

当前是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工业、农业、军事、经济、内政、外交……,任何一行现代职业都需要具备丰富的而且是不断更新的地学知识。这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积累过程,而且各有所需,不是,也不可能由有限课时的课堂教学来承担和完成;同时,现代传播知识的媒体很多,电视、报刊、广播等等,从一般的知识普及来说,这种传播方式远比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和易于接受。应该把大量一般地理知识的传授这一职能移交给它们去完成。而学校地理教材的负担可由此大大减轻,有余地去强化那些最基本的知识、原理与规律。反映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与社会、人类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高中地理选修教材可尝试采用专题式编写手法,突出全球或区域的最具特色的问题,如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全球问题的地理调查(GIGI)计划为中学开发的新教材模式:

续表

这样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调查和研究地理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和反省性思考的习惯,因为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发生在本国或本地区。同时,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极为贴近,使学生能在思考、研究、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感受到地理学及其思想方法的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和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从目前情况看,尽管这种教学方法早已被否定,但仍在中学教学中占有统治地位。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仍是我国教改工作的艰巨任务之一。

地理教学应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着眼于培养训练学生掌握工具和方法,使学生具备在未来现实生活中能根据各自工作、学习的需要去获取、处理、更新自己所必备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如各类地图,即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又是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教授地图知识,应注重它的使用,即阅读、分析与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诸如确定旅游路线、选择观察点、选择坝址、分析气候形势、确定最便捷、经济的运输路线等等,而非一味只要求学生背记那些经纬网、等高线、比例尺等概念。

另一方面,地理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它们不仅构成了掌握和精通地理学科的思想基础,而且有助于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在解决由多因素造成的复杂问题时,最能显示其优势。培养学生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们在参与社会生活时,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应付和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并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四大方面具备正确的观点。这样的公民才可能是21世纪的社会,所需要的活跃的、负责任的公民。

3.师资:

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地理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且各门学科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学识,必须是自然——社会——经济纵深而广博。又由于地理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在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教学经验积累问题的同时,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则面临着不断更新知识的问题。只有地理教师的素质与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证地理教学与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成功。一支稳定的、高质量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地理教育事业发达的保障。

关于地理考试的思考

各种教学活动,都含有成绩考核的工作。因为它不单是评定学生的知识水平、督促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获得技能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判断其教学方法是否合乎要求的重要途径。

本文所谈的考试,是指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它的意义不同于学校内部的确认学生的学业、等第、决定其升降级的书面测试,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一个青年人一生的前途与命运。因而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社会的稳定,是全社会都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地理科高考被取消以后,各地的中学地理教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在考试成为对一个人进行评价、识别、选拔主要方法的时代,考试本身对教育过程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在基础教育中,只有那些参与高考的课程才会受到重视;只有那些影响考试成绩的能力才会被努力培养;只有那些有助于提高个人在考试中相对位置的学习方法才会被广泛地应用。而一旦某门学科“摆脱”了“指挥棒”的控制后,非但没有“自由解放”的感觉,反而会陷入“寸步难行”的尴尬境地。

因此,一些对高考的竞争规律作了深入研究的有识之士指出,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唯一选择是积极地创造一个“好考试”,以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指挥棒”的正面作用,使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即使个人追求的学业目标和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直接确定的教育目标相一致;使学生在实现学业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最有效地使教育成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强大推动力。

“好考试”应该便于操作、选才准确、公平公正、对考生素质考核全面,因而包括了对考试科目的慎重择定。

长期以来,大学地理系属于理科,而地理科却一直被列为文科考生的考试科目,这说明对地理学的性质还缺乏完整而正确的认识。遗憾的是,这种考试方式的不合理性一直未得到扭转,反而成为取消地理考试的一种理由。

随着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传统地理学已逐渐让位于系统地理学。系统地理学基本上是单要素的地理研究,如人口、土壤、环境、遥感、大地测量、资源、城市等等。它不仅没有区域地理的沉重负担,而且在利用相关科学的成果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因此,它在理论研究上可以向精深发展,用现代科学的计量方法刷新研究成果,在实践上它也可以选择有利的地区,在经过长期定位观察的基础上,用观察所得的精确数据,充实区域地理学的基础。这样,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已逐渐深入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各个层面,亦使地理学成为当今国际公认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此外,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的教学大纲的使用,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及程度亦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考内容业已基本形成了以高中地理为主体的内容结构,即以考核自然地理学基础、人文地理学基础、区域地理学基础知识为主,其内容涉及不少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知识。由此,地理科仅被列为文科类考生的考试科目的弊端日趋明显,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对文科学生来讲,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去积攒足够的数、理、化、生等基础知识,以对自然地理学中的原理、规律性的问题有相当的理解;而另一方面,对高校中那些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理科专业,如地质、水文、气象、环境、遥感、地理等等,则不能满足其要求考生具备有关地理基础知识的需求。

更耐人寻味的是:我国的地理设科考试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引进之后便似乎万事皆休,在国外地理科的考试方式早已随地理研究的进展而普遍改变了的今天,我们却还“忠实”地依循着它初始的形态。目前,各国普遍施行的地理科考试方式是:将考试内容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部分,分别归入社会和自然科学两卷。如日本的高考和大学再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立:

目前“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之测验科目为5类18学科,其类别、科目、考试时间、占分各为:(见下表)

目前东京大学各类组的入学考试科目为:

文科:

理科:

我们应不断参考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合理的、最优的地理考试办法,以切实解决存在于高考中地理科目设置不合理问题,满足高校的需要和有益于中学地理教育及其改革的进展。

“好考试”还要依靠成功的命题给予保证和体现。总结近几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虽然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具体问题,但业已基本形成的,以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主,用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我国和世界焦点问题及重大社会问题的特色,已得到地理教育界的广泛肯定和接受。试题既突出了地理学的特性,又强调和表现了地理学的社会功能,如已涉及到的景观生态建设、环境、世界城市化、独联体与欧共体、我国的开发区建设过热、“民工潮”现象、21世纪议程的主体精神等重大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较典型的如1994年第35题:

读下面三幅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产品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回答(6分)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____。

(4)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持续发展原则出发,需要健全环境法规。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该题要求考生通过对地理图表的综合分析,得出当今世界污染工业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结论。使考生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重污染工业,以投资掩盖污染转嫁这一事实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一问题上,众多发展中国家及我国都有着惨痛的教训。如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及一些外资在我国境内兴建易泄漏、难处理的重污染企业等等。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及废渣的降解缓慢,会造成长期的污染,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受严格限制的。我们引资兴建此类企业实质上是牺牲了自身的环境效益,付出了环境代价的。

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也出现了重污染工业从大中城市向乡镇转移的现象。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农村。同时,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三废”不加处理而排放,严重污染环境,损害居民健康。

以上两种转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控制法规存在着地区差异。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乡村的污染赔罚款费用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等相差极大,使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大量转移至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

试题以崭新的角度帮助学生对外资引进与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有了明确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他们长远的战略预见能力,在面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形势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有较充分的理论准备。

实践证明,这样的命题风格与特色有利于提高中学的地理教学质量,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去关注、研究、分析地理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地理学在决策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自然与社会问题时,将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今后,地理高考不论以何种方式再度施行,这种以考查地理思维能力为主的、反映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观察和分析研究全球重大自然与社会问题的方向都不应该改变。

结束语

无疑,我国的基础地理教育与考试已步入低谷,而对于学科本身的外部环境来说,不会有比此更差的情形了,今后我们每迈进一步,都将是朝着光明与希望的高峰攀登。我们因此而应有信心和勇气。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并未被困境所压垮,而是积极地迎接挑战。地理教材编写者们,正紧紧抓住机遇,认真总结已往的经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手段,根据我国国情,面向21世纪,考虑到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新的中学地理教育内容结构、体系和方法。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更合理的高考科目改革办法。

相信我国的基础地理教育经过这次洗礼,将以崭新的面貌、勃勃的生机,走向21世纪。我国的地理考试事业也将随之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和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  

论地理考试与教学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