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方法_小麦论文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方法_小麦论文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锈病论文,小麦论文,发生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疽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1 传播途径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开始发病。秋苗发病程度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

2 主要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部位最初生成小型的褪绿病斑(俗称花斑),随后迅速出现黄色或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叶片上夏孢子堆呈卵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凸起,被叶表皮覆盖,成熟后表皮破裂而外露,并散放出黄色粉末,此为病原菌的夏孢子,覆盖夏孢子堆的表皮开裂较轻柔,肉眼观察不甚明显。在幼苗叶片上,有时以最初出现的夏孢子堆(侵入点)为中心,在周围形成一圈夏孢子堆,翌日在其外围又生成一圈夏孢子堆,如此不断向周围扩展,成为同心环状。当中心的孢子堆破裂散粉、变为枯黄色后,四周各圈的孢子堆依次处于正在散粉、刚刚破裂、尚未破裂和正在产生等不同状态,最外一圈为褪绿晕环。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在小麦成株叶片上,夏孢子堆两端附近还可陆续产生新的孢子堆,以致多个夏孢子堆沿叶脉呈“虚线”状排列。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夏孢子堆,叶片黄化、枯死。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叫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3 致病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 (μ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μm),柄短。

4 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

农业防治: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②消除自生麦。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药剂防治: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氟钡制剂、氨基碘酸钙、氟硅脲、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近年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防治方法: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②春季叶面喷雾,当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亩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兑水50~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联系电话:010-68919664

标签:;  ;  ;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方法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