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论文

提升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论文

提升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尹艳丽,周克兵,于鹤龙,王红美,宋占永

(陆军装甲兵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72)

摘 要: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核心资源,是实验室发展的源动力。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优势、克服薄弱环节和困难,加快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武器装备建设和国家重大任务的需求。结合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的实际,论述了实验室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凝聚一流科研创新团队,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科技攻关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的经验、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实验室;质量

1 实验室概况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1]。军队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依托于军队高校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摇篮[2-4]

再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大力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强化“优化体系、强化管理、突出创新、凝聚人才”的管理理念,始终将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作为实验室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常抓不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杰青”和“优青”各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2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华沙理工大学杰出成就金奖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2人,形成了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力军的学术梯队,为实验室顺利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和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如何建设拥有一流硬件、科学制度、先进管理和创新文化的实验室,让其成为高层次人才孵化的加速器,为人才成长提供一片沃土呢?总结实验室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2 坚持以人为本培育造就学术带头人

实验室高度重视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力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成为科研“尖兵”,发挥“恒星”效应。(1)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实验室协助学术带头人积极争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依托单位在科研经费使用上给予政策倾斜,给学术带头人在重大课题研究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2)提供人力智力支持。一方面聘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对学术带头人进行学术指导,提高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为每个学术带头人配备科研助手,协调安排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加入学术带头人所在团队,增强科研实力。(3)拓宽培养渠道。择优选拔中青年科研骨干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和做访问学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通过承担中波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国防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合作研究项目,与国内外30余家高水平科研院所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3 大力聚才育才培养汇聚创新队伍

实验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形成衔接紧密的梯队组织架构。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汇聚起能够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创新团队,凝练重大创新目标,扭转实验室存在的科研资源分散、科研目标偏小等不利局面。一是探索吸引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高水平人才来实验室担任客座教授,参与重大事项决策,为实验室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同时以实验室基金为纽带,吸引大批流动人员来室工作,带动了国内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围绕实验室科研方向开展再制造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扩大了再制造领域的科研队伍,促进了再制造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5-6]。二是从依托单位选才,以编制体制调整为基础,根据专业需求,引进35岁左右的青年科技英才到实验室工作,及时编入科研团队,使科研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年龄梯次更加合理,更富有创造活力。三是充分利用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挂靠单位的优势,依托重大项目任务,吸引优秀博士到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实现“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提升实验室竞争力。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青年人才

人才队伍是实验室发展的核心。实验室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解决军队院校研究生招生数量偏少,生源质量不高的难题,实验室探索与地方高校联合建立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地方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开展,紧密结合实验室各项科研任务,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为我国再制造事业和装备维修保障的发展输送了生力军[7]。实验室还紧密围绕部队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定期组织博士后和研究生到部队调研,了解部队装备建设现状,紧贴部队装备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提高了研究生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有利于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部队战斗力,使培养的研究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具备承接国防科技关键技术课题,从实践中总结新理论、发展新学科的优秀科技人才。同时,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的优势,积极联合军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申请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实现在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开发领域的协同创新。通过重大科研项目,能够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并强化领军人才及学术骨干培养,提高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8-9]

5 建设创新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提倡和弘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学术民主,积极开展科学评论,保障不同学术思想、观点之间能真正地进行平等竞争。作为个体的创新者,在讨论科学问题上应当是完全平等的,而不应当以权威压制人,以名望排挤人,以资历轻视人。特别是要给“小人物”和非共识研究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是通过内部减压、外部增压的方式,对内提供宽松自由、融洽和谐的科研环境,鼓励竞争,提倡合作,发挥“1+1>2”的团队合力。

再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经过几年的积淀,凝炼出了“博学、务实、和谐、创新”的文化,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探索创新,尊重科研人员的个性,宽容探索中的失败,体谅创新中的失误,理解创新中的艰难,逐步形成了有利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大学较之中学存在阶段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新生中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学习问题,不少新生来访者主诉“学习内容比较枯燥,没意思”,“不知道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对现在的学习很迷茫”,“担心未来的发展,不知道将来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大学新生学习上的迷茫感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是把科研献身精神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实验室注重引导科研人员恪守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忍不拔、不畏挫折,淡泊名利、不浮不躁,始终保持探索真知的坚定意识。

知识型学习疑难是在信息的编码与整合中产生的学习疑难.编码时出现的问题导致了信息的错误表征、相互冲突和间断(缺漏、跳跃和不确定),造成数学图式生成错误.整合时出现的问题导致信息的偏差、混乱和信息间的排斥、冲击等,造成数学知识模块被提取时表现出知识的不连续、跳跃和不确定.按信息编码形成的数学图式和调用数学知识模块的类型,可以将这两个情况产生的学习疑难分为陈述性知识疑难和程序性知识疑难.

军队院校实验室文化既具有地方高校实验室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浓厚的“军味”,是实验室全体人员共同塑造所形成的以崇尚理想、目标追求、敬业精神、价值取向、集体意识、团结协作以及融洽和谐为主题的文化氛围的具体体现,是实验室人员科技强军、文化兴军精神境界的生化,是实验室科学发展、引领前沿的根本所在,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10-11]

四是尊重科研人员独特的敏感和创造精神,不断挖掘和激发自身优势,鼓励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和原始性创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植根于团队协作中的个人创造潜能,不断提升实验室的整体竞争力和凝聚力。

然而该模型较为简单,与真实的船舶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构建更加真实的船舶运动数学模型,使其能更好地模拟船舶在现实中的运行状况,需要用一个非线性函数来代替式(1)中的其中

6 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既代表国家基础研究的水平,也肩负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

就调查的有效数据表示,甘肃省中小企业80%应用软件依然滞后,企业财务管理应用软件更新换代速度不是太快,但对于刚步入市场的中小企业更愿意降低成本,20%的企业认为用友U8的系统已经可以满足对企业财务方面的管控,没有全面考虑到新应用系统的工作效率,没有得到企业内部和部门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再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坚持以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装备发展需求为牵引,以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推动再制造工程学科发展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坚持长期积累、协同各方优势、努力构建平台,通过开展全面的协同创新、主动作为,充分发挥高端人才荟萃、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成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逐步形成吸引、发掘、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张小蒙,闫冰,何畔,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3):68-70.

[2] 刘拓,屈波.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237-240.

[3] 臧克林.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32-35.

[4] 杨树国,梁国华,黄乐.发挥实验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179-182.

[5] 杨鹏跃,朱蕾,张雪燕.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与领军人才培养的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2):139-142.

[6] 王轶,熊盛青,葛晓立,等.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推动地勘事业建设单位人才培养[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1):137-141.

[7] 薛源,魏友华,柳炳利,等.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1):93-95.

[8] 冯端.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从卡文迪什实验室看实验室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3.

[9] 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作用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1-5.

[10] 武向侠.浅谈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科学,2008(2):186-187.

[11] 陈兰.加强实验室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17,20(1):173-175.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key laboratory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IN Yan-li,ZHOU Ke-bing,YU He-long,WANG Hong-mei,SONG Zhan-yong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Remanufacturing,Army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Beijing 100072,China)

Abstract: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re the core resources of the Key Laboratory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ource power of laboratory development.Under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al system conditions,how to fully take advantages of the national platform,overcome weak links and difficulties,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more high-level talents,and better serve the needs of weapons and equipment construction and major national tasks.Combining the actual training of personnel in the key laboratory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quipment remanufacturing technolog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practices and understanding on continuous improv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the laboratory,creating environment in which outstanding talents can stand out,condensation of first-clas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eam,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and academic levels of the talent team.

Key words: innovat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key laboratory;quality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2-4305.2019.03.061

通讯作者: 于鹤龙(1979-),男,吉林四平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维修与再制造技术及实验室管理。

收稿日期: 2018-09-11

修改日期:2018-11-11

作者简介: 尹艳丽(1985-),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维修与再制造技术及实验室管理。

标签:;  ;  ;  ;  

提升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