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房发展70年论文

中国住房发展70年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荣誉顾问 叶耀先

人的一生过半在住房里面度过,住房是培养人的品德、振奋人的精神和滋养人的事业的场所,住房可以安定民心,防止疾病流行,减少犯罪率,使人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0年里,民生和居住状况的改善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住房科技的持续发展,中国住房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0平方米,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8.3平方米的4.7倍,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3.6平方米的10.8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7.3平方米,是1978年的5.8倍。

《继续医学教育》杂志是由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类医学期刊,本刊的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004-6763,国内统一刊号为CN 12-1206/G4。读者对象为各级卫生机构的管理、教学和临床实践的卫生工作者。本刊辟有继续教育实践、医学教育进展、卫生管理进展、医学人文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感染与控制、临床诊疗进展、护理经验探讨、医学检验前沿、医学影像观察、临床病理分析、药物研究进展、中医中药研究、社区卫生管理等栏目,所有栏目均接受作者投稿。栏目介绍如下:

早羡新宾和睦园。飞下班车,欲睹真颜。山峦青翠水云天。栈道临溪,古树参天。 雀舞迎宾尊客前。丛菊添香,飞瀑鸣弦。小桥流水道秋安,醉了诗心。美了诗笺。

图1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变化和住房发展历程(1949年~2018年)

中国住房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学习苏联、探索实践 (1949年~1957年)

在这个阶段,计划经济、福利和公有住房体制逐步形成。

在设计思想方面,引入了苏联的标准设计方法和居住小区的规划思想,设计和建造了新中国第一批住宅,北京百万庄、幸福村、右安门住宅以及上海曹阳新村住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住宅的共同特点是:(1)居住面积标准低;(2)多户合住在一个很大的套房里;(3)共用厨房和面积很小的卫生间;(4)传统的公共空间(厅)失去踪影;(5)没有走道,套间式住宅流行;(6)室外环境尚未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住宅科技出现了一些繁荣景象:(1)开始编制住宅标准设计;(2)一些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通用设计,按标准单元组成标准住宅楼栋;(3)住宅设计开始重视居住实情和人性化、私密性等居住需求;(4)住宅工业化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极端简约、缓慢发展 (1958年~1978年)

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 这一时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有所下降,住宅标准有所降低(见图2)。如建设了干打垒住宅(用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夯实而成的墙承重的住房)和筒子楼住宅(一层的走廊中有多个单间,每个单间建筑面积十几平方米)。在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出现了城市公社大楼(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高潮中兴建的,公共大食堂和开水间等服务设施集中设置,每一层都设有居民活动室和服务部,体现 “公社化”原则和集体生活模式的居民楼)。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模式,住宅小区的规模扩大,居住区密度提高,出现了高层住宅,住宅工业化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住宅类型更加多样化,住宅小区环境、停车、物业管理、社区营造、交通通信、居住模式和智能化等受到关注。住宅科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颅内静脉窦血栓属于特殊性的脑静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以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1]。颅内静脉窦血栓具有发病形势多样、发病原因复杂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等特点,且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增加了误诊以及漏诊率[2-3]。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诊断时间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旨在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图2 1957年~2006年新建住宅套面积(m2

三、艰难起步、逐步发展 (1979年~1991年)

这个阶段,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以放权让利为取向的改革,如住房投资、住房建设体制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及补贴出售公房等。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职业中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职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职中学生在基础知识、语言积累、言语理解与运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再加上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因素,使得经济落后地区职中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这就要求职中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寻求一种适合职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总结出规律,走出职中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困境。

这个时期,城市住宅研究的重点是:城市住宅建设综合开发对策,改善城市住宅功能与质量(如国家“七五”课题:“改善城市住宅建筑功能和质量研究与试点”),城市多层砖混住宅体系化(如1986年编制的通用城市砖混住宅体系图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如1986年《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在1998年修编后,更名为《住宅设计规范》;又如1987年《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颁布实施),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住宅厨房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1989年颁布的《住宅厨房和相关设备基本参数》,1991年的《住宅卫生间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国家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如1987年完成的《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如1990年开始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合作进行为期3年的《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项目)。关注完善住宅小区使用功能,实行城市住宅建设综合开发,开展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如1985年原建设部启动的“实验小区”建设),注重居住环境,住宅设计多样化,高层住宅进一步发展。

四、快速发展、绿色宜居(1992年至今)

(6)1995年~2000年实施的“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是当时国家科委公布的全国15个重中之重的项目之一。通过科技开发、产品产业、产业政策和示范小区,在引导中国居民21世纪居住生活目标的实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1992年提出《住宅产业》;1994年以后,住宅产业化开始在全国推行。

在这个阶段,住宅科研萎缩。但在框架轻板体系和住宅建筑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1973年编制的《建筑统一模数制》,确定了模数数列和定位线的技术要求,对我国工业化的建筑和预制构配件的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他方面的住宅研究,除民居调查外,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

(4)1990年~2008年间,中日两国政府通过日本JICA实施的4个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1990年~1993年)、“中国住宅新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1995年~2000年)、“住宅性能认定和部品认证”(2001年~2004年)和“推动住宅节能进步”(2005年~2008年)为我国住房科技水平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小康住宅的10项要求(见表)在全国广为流传,提高了我国住宅设计水平。

2008年,国家启动保障性住房计划,投资9000亿元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正式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了公租房租赁补贴,共帮助2亿多群众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3)《城市住宅建设标准》(1995年)、多媒体住宅产品数据库(2000年)、《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2003年)、《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2005年)、 《住宅建筑规范》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年)陆续颁布实施。

(1)1990年代完成了一系列图集的编制,包括:住宅设计方案、住宅功能空间、住宅部品、住宅建筑构造、住宅节能、住宅小区智能化等标准设计图集,小城镇住宅图集和特种结构住宅图集等。

(5)组建国家级工程中心是“八五”期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任务。1994年开始组建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通过验收,正式运行。中心在住宅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方面作出了贡献。

小康住宅的10项要求

这个阶段,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之后经历了试点售房(1979年~1985年)、提租补贴(1986年~1990年)、以售带租(1991年~1993年)和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1994年~1998年)等阶段。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23号文)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新体制问世,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开始进入商品住宅时代。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7)建筑节能一直是我国建筑业重点关注的领域。现在所说的节能百分之几,是以当地1980年~1981年住宅通用设计能耗水平为参照值的。1986年~1995年要求新建采暖居住建筑在1980年~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普遍降低30%;1996年~2004年要求在达到上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再节能30%,即总节能50%;之后又要求总节能65%和75%。现在又在走向低能耗、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是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满足《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建筑,这个新的标准已于2019年9月1日起实施。

四方竹是我国目前最具开发前景的珍稀竹种之一[1]。适生于年平均温度12~20 ℃、绝对低温不低于零下-9 ℃、年降雨量1 800 mm以上的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在产地海拔800 m以下均有自然分布,尤以海拔200~600 m生长最好。喜土质疏松肥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低丘及平原均可栽培。四方竹笋味美、价高,鲜笋带壳售价达30 元/kg以上,年产值可达1.0万元/667 m2以上,开发利用四方竹笋市场前景广阔。此外,因秆形独特,人称“竹中君子”,为观赏竹中的精品;方形竹秆可加工成手杖、烟斗等工艺品。因此,研究四方竹丰产林培育及加工利用技术对于林农的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2]。

蒸汽压缩系统的理论基础是由波义耳定律推导而出,即PV/T=K,其含义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为常数,也就意味着当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时,气体的温度也会随即升高;根据此原理,当稀薄的二次蒸汽在经体积压缩后其温度会随之升高,从而实现将低温、低压的蒸汽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达到可以循环回收利用蒸汽的目的。

五、未来住房

绿色、可持续以及上述名目繁多的类似建筑,都是在遵循绿色理念和原则的前提下,使建筑能够长期保持使用功能。所以,各种名目的绿色建筑都应当做到“三最”,即: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对生物种群最好(见图5)。做到“三最”的住房,就是“绿色住房”,就是“可持续住房”,符合“三最”原则的绿色或可持续住房就是我们70年来探索和追求的住房发展目标。

杨宪益先生翻译是: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together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 Mind.

现在人类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过度开发,表现为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儿孙的地球;开山劈地,征服自然,造成土壤侵蚀、生物系统破坏和石油储量下降。二是气候变化,表现为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在地球的大气层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引发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变化、极端事件频繁发生, 酸雨、森林枯竭、臭氧层破坏、异常气候累见不鲜。有人说,人类征服自然,对环境破坏的规模已经扩大到地球尺度。

为了应对这两大挑战,我们必须在资源、环境和生物种群之间保持平衡(见图3)。现在全球都正处在走向绿色建筑的新时代。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努力;1993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成立; 2000年, 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1996年、1999年、2006年,我国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先后推出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成为全球的发展方向(见图4)。

图3 资源、环境和生物种群平衡

图4 全球绿色建筑蓬勃发展

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叫法,各国不完全相同,但总的概念和原则都是绿色、可持续、生态、节能、低碳。常见的有:绿色 (Green,美国、加拿大)、可持续 (Sustainable,欧洲)、生态 (Ecological,欧洲)、节能 (Energy Conservation)、低碳 (Low Carbon)、环境共生(Environmental Symbiosis,日本)、健康(Healthy)、被动式(Passive,德国)、零能耗 (Zero Energy Consumption,欧洲)、智能(Intelligent)以及百年(Century,日本)建筑等。

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住房?70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和回答这个问题。

图5 “三最”原则

资源利用效率最高(Highest Resources Efficiency)

建设住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建筑材料以及设备和产品等等,都要使用效率最高。评价资源是否高效利用的科学办法是对建筑做全寿命成本-效益分析,看房屋从生(建造)到死(拆除)的全寿命期间所花的费用,所耗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一般要比传统建筑高,但在全寿命期间所支付的费用、所耗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肯定要比传统建筑低。没有做全寿命成本-效益分析,就说是绿色建筑,在学理上是难以说通的。

对环境影响最小(Lowest Environment Impact)

首先要保护原生地形地貌。上世纪80年代,我在原国家建委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到江苏省南京市禄口镇,就是现在的南京机场所在地调研,书记和镇长告诉我们,近几年他们挖了多少个山头,填了多少个水塘。我问,有山头和水塘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挖、要填呢?他们回答说,不是说盖房子要“三通一平”和“七通一平”吗?其实,如果在有大树的场地建设住宅小区,懂得绿色建筑的建筑师会尽可能地把大树保留下来。如果建设场地有山头、有水塘,懂得绿色建筑的规划师会把山头和水塘尽量融入到建设项目之中,而不是去挖山头、填水塘。

对环境影响最小,还要注意防止建设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南方一个新建的飞机场,所有材料、部品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媒体问我有什么看法,我没有说话,因为这压根儿是同绿色建筑理念背道而驰的。

对环境影响最小,还要尽可能利用既有建筑,提高建筑寿命。北京灯市口的华侨大厦,是为1959年国庆而建的十大建筑之一,30多年后,拆除重建了。拆除时,说是危房,我不相信。人民日报刊登反对拆除的文章后,北京市领导批示请专家论证。会上得知,大厦主体结构已被打了许多孔,准备装炸药,人为弄成了危房。论证会我也参加了,我们无奈,只好同意拆除。一个城市,如果把这样优秀的老建筑都拆了,就等于失去了记忆。

对生物种群最好(Best Benefit to Man and Bio-community)

就是对人和与人共同生活的动物、植物的生存和健康最为有利。如果单纯“以人为核心”,对其他生物不利,不考虑给其他生物留有安身之地,人也不可能生活得很好。日本大阪煤气公司的NEXT21,是一栋6层楼的实验住宅,建在闹市区,旨在为下一代保护全球环境。这栋住宅的特点是:高效利用能源,推进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及废弃物再利用。房屋的各层走廊、阳台和屋顶都有绿化,整个房子远看就像一棵大树。建成后,有22种鸟来栖息过,有5种鸟在这里做窝、下蛋,不走了;底层的水池里来了许多昆虫;人和其他生物生活得很和谐。国外有的住宅甚至在屋顶部位设置鸟窝,让鸟也有个栖身的处所(见图6)。

最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及传统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加快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特别是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让农村人口能够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农村与城镇资源的平衡发展。以丰县为例,根据2017年《徐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目前已破除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双轨制,城乡居民将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权益,体现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推动效应。

图6 日本大阪煤气公司6层楼的实验住宅

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澳大利亚建筑师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的话值得我们铭记:

追随太阳,

观测风向,

注意水流,

使用简单材料,

轻轻触摸大地。

王艳霞[7]认为将数据统计资料、知识经验等定性半定量信息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更为符合实际的结果。洪海春等[8]在充分考虑影响边坡稳定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一级和两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比,认为两级模型优于一级模型。张勇慧等[9]根据公路岩质边坡的特点,明确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分级方法。阮航等[10]利用大量边坡样本,通过最大熵原理和工程模糊集理论,确定指标综合权重,提供一种公路边坡稳定性模糊评价的改进方法。

标签:;  ;  ;  ;  ;  ;  ;  ;  ;  

中国住房发展70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