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研究_断桥论文

“断桥”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唐代诗人张祜(约785-约849)《题杭州孤山寺》诗中有“断桥荒藓合,①空院落花深”句,此中的“断桥”即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曾因隶属宝祐坊而改称宝祐桥,③唯当时盖即有因“断桥”不断之故而别以谐音“段桥”解之作“段家桥”者,如周密《武林旧事》卷5“断桥”下即载云“又名段家桥”,然南宋末年之董嗣杲在《西湖百咏》卷上《断桥》一诗的题记中已斥其非。但因“断桥”不断的问题未有共识,故其后于“断桥”之名义问题聚讼渐多,约其大者可别为七说:唐时桥本中断说,段家桥之误称说,孤山之路至此而断说,送别分手之处说,短桥(与湖对面的长桥相对)音误说,雪后桥上融化两端尚存远观似断说,桥隔水断说,等等,皆臆度寡据之论。陈相强先生于《西湖之谜》一书中已略有驳斥,并谨慎判之云“谜底难断”。③今阅文籍,偶见诗文中言西湖之外不断之“断桥”尚有多例,故此稍作诠考,聊增“断桥”之一新解云。

一、西湖之“断桥”不断非孤例

明代仁和(今杭州)人邵经邦《弘艺录》卷8《断桥》诗云:“闻道桥名断,从来金勒过。”金勒本指用黄金装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当泛指骑马者,此诗即明白地提出了他对杭州西湖之断桥名“断”而实不断的困惑。金·赵秉文《釜水集》卷8《暮归》:“贪看孤鸟入重云,不觉青林雨气昏。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其所行之“断桥”亦名断而实未断。清·顾于观《澥陆诗钞》卷9《南楼四咏》之四:“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以十天无人过断桥来访为憾事,可知其所谓“断桥”亦是未断之桥。则不断之“断桥”似为古代一种常见事类,非杭州西湖之所独有。检文籍所载,名为“断桥”而实不断者多是水乡村落、寺院甚至隐居者出入的通道,如:

元·刘仁本《羽庭集》卷3《题上虞长庆寺林壑尤美亭》:“野水断桥争渡客,落花啼鸟坐禅僧。”

明·文征明《甫田集》卷6《张明远索画久而未成,岁暮阴寒,雪霰将集,斋居无聊,为写溪山欲雪图并赋短句》:“岁暮天欲雪,郊原风色饶……野水照茅屋,归人争断桥。”

明·徐《鳌峰集》卷13《宿邓汝高竹林山庄》:“流水断桥通古路,斜阳残磬下空山。”

清·张豫章《四朝诗》卷45载元·曹文晦《九月一日清溪道中》:“老树依沙岸,柴门上下邻。断桥归郭路,细雨过溪人。”

清·黄钺《壹斋集》卷10《姑溪道中》:“断桥秃柳两三家,桥未通流柳未芽。枨触去年新岭路,一群啼鸟一丛花。”

清·廖元度《楚诗纪》卷17《螺溪杂述八首》题记:“环山皆溪,溪边人家不数武一桥,峭壁蹲踞如虎,池有菱芡,岭有松竹。运际时艰,予奉母偕弟,携妻拏家焉。孤吟偶得,即与牧樵高歌搔首云尔。”之一:“野水横溪似隔河,弟兄家外断桥多。茶经酒史时相访,嬴(按:原文如此)得醉携樵子歌。”

清·魏宪《百名家诗选》卷13杨思圣《游百泉》:“断桥通寺径,古木隐人家。”

断桥于市镇则甚少见,今检书例,仅得元·王恽《秋涧集》卷13《召伯埭》“离离平野树,人指是甘棠”注载异文云:“一作‘断桥穿市过,十里藕花香。’”召伯埭传为晋谢安所修,《晋书·谢安传》:“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址在今江苏高邮市南之邵伯镇。

断桥既然可以通人,那么它的形制又是如何呢?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诸例略窥一二:

唐·杜甫《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之二:“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7《百五日独游西园》:“断桥没板横斜艇,古木欹垣碍去轮。”

明·徐《鳌峰集》卷16《夜溪岭题主人壁》:“断桥白板归耕路,小屋青旗卖酒家。”

清·纽琇《觚剩》卷1吴觚载吴南村《田家秋兴》诗:“九月筑场后,田家事事幽。断桥霜下板,修竹水边楼。……”

明·文征明《甫田集》卷2《夏日雨后书事》:“一番浓绿催朱夏,昨夜新波失断桥。”

清·黄钺《壹斋集》卷27《八月七日承晖山馆作》:“积雨泥成海,惊湍渡断桥。都将行李滞,难骋紫骝骄。”

清·刘嗣绾《尚絅堂集》卷15《途中杂诗》:“一灯残梦驿尘昏,天未明时已出门。行过断桥愁马滑,晓来满地是霜痕。”又卷39《断桥》:“略彴前头问渡回,残虹影落一徘徊。荒烟倒卧全身柳,长板斜支几尺苔。依旧天连春水尽,更无人蹋晓霜来。寒槎断了溪坳路,从此闲门日日开。”

由前四例可知,断桥之形态盖是在竹木架上加长板相连接而成,故在秋冬季节可通行人,而在春夏水涨之季则其上之长板或为水所漂,从而多现“断桥无板”之现象。虽有板无板皆可称断桥,但无板之断桥不能行人,如张豫章《四朝诗》卷68载明·刘基《萧山山行》诗所谓“偶值断桥妨去路,却随修竹到邻家”中所言的“断桥”,似乎即兼契于“断桥”字面意义上的“毁坏的桥梁”之义。

见于诗文以外的用例如清“桐城派”学者刘大櫆的故乡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在清时有闻名遐迩的汤沟八景,其一为“断桥渔火”。又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藏有清康熙46年(1707)刊本的居于浙江省仙居县的《断桥林氏宗谱》一卷,在浙江省仙居县福应街道至今犹有断桥村(现分为断桥上宅村和断桥下宅村)。又浙江省余杭县五常开发区及湖南省保靖县梅花乡以及四川省合川市官渡镇、广元市元坝区丁家乡、岳池县新场镇、重庆市巴南区南彭镇、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诸地皆有断桥村,疑并与前述不断之“断桥”为同科。

二、“断桥”之命名理据拟说

然则桥既不断,何以名之“断桥”?疑此“断桥”实即“簖桥”之故字,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等之“簖”相伴的一种桥:

清·方浚颐《梦园书画录》卷四“宋苏汉臣渔村聚乐图立轴”:“湖光山色,极浦横桥,两渔艇分,簖桥下一船泊苇间,……”

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33“府城外吴县治桥”条载:“簖桥,跨面杖港。”

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54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

此中之“簖桥”便是与置放鱼簖、蟹簖(在江南地区尤以蟹簖为主)有关的桥,其称法在部分地区至今犹存,如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东首之长生桥(原名梅溪桥)俗多称作簖桥,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三里村亦有称作簖桥之桥。“簖桥”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这与“鱼梁桥”之功能当亦相同,④其操作方法可从下二诗例中看出:

清·汪师韩《上湖诗文编·纪岁诗编》卷四载《友人先后惠蟹》:“正是江村稻熟时,见裒郭索动乡思。溪湾下簖桥收笼,《蟹略》何人录小诗。”

清·高士奇《高士奇集·苑西集》卷五《题严耦渔宫允所画江村草堂图》:“一湾流水绕柴门,三径荒芜松菊存。归去纬萧为蟹簖,桥头消长验潮痕。”

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成群结队,顺流而下,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了此一生,来年初夏,孵出的蟹苗又逆流而上,返回内陆淡水湖港生活,人们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来加以捕捉。唐·陆龟蒙《蟹志》云:“蟹始窟于沮洳中,秋冬交必大出。江东人云:稻之登也,率执一穗以朝其魁,然后从其所之也,蚤夜觱沸,指江而奔,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曰蟹簖。簖,断其江之道焉尔”。⑤即渔人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之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于是渔人便在簖侧的桥上捕捉之,或又于簖上装竹笼以诱其入。清·焦循《雕菰集》卷7《续蟹志》述此甚悉:“濒湖而居者以蟹为田,编竹以为簖。簖者断也,所以断截其路而诱取之也。每簖值百金,大者数百金,或东而西,或北而南,随两岸相去之远近布焉。间三四步曲其势作门,门内歧以邃,忽宽忽狭,忽曲忽直,其奥覆以筁,空一隅置竹匣,形圆而锐,字之曰老人头,高出簖上尺许,蟹之随流而下者阻于簖,不知返也。求所以越之者,则必循而行,见门焉,喜且入,……必缘以上,于是乃困诸匣中。”当然亦有不别设桥而是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者。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如宋·陆游《剑南诗稿》卷65《稽山行》云:“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⑥郑继荫先生在《外婆家的鱼簖》一文中回忆其小时在嘉兴外婆家所见的鱼簖之情形时提到:“鱼簖的收获,季节性很强,梅雨季节,河水暴涨可捉到大鱼,白露鳗鲡多,霜降河蟹多。当时的鱼簖很多,如西南湖靠汪家花园西边,施家有一鱼簖;南湖出口处,南堰有一鱼簖;北门百步桥北面有一鱼簖;塘汇长纤塘有一鱼簖……河中鱼簖可谓星罗棋布。”⑦这一捕捉鱼蟹的方法当即是在周代“鱼梁”捕法基础上的一种改良,然因其用力较省而且收效更快,且尤其适用于水流较缓而水面较大的河港地区,故而在隋唐以后得到普及。但因鱼簖或蟹簖多植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时官府即或有所限制,近代以来,更随着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遭到淘汰。

由上可知,“簖”字盖行于宋,为“断”之孳乳字,其字亦或作“椴”形,是以“断桥”、“簖桥”并行,而尤以用“断桥”者例多。唯作“椴桥”者虽未见用例,然颇疑西湖之断桥在南宋末被误解作“段家桥”,乃与蟹簖又作蟹椴之字形有关。

杭州之西湖为钱塘江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涨潮之时,或有“海水翻潮,飘荡州郭”之害(《旧唐书·五行志》载大历十年七月事),湖中水流又因孤山之分流而形成了“白堤”,阙维民先生在《钱塘湖白堤与西湖白堤》一文中考证说:

至少在汉代就已见载的武林水,挟带武林山泥沙,按武林山地所决定的方向,自西南向东北流,途遇孤山之阻,分成两股,一由孤山与栖霞岭之间,一由孤山之南,都仍向东北流,在孤山东北角汇聚,渐渐地斜拖出一条长辫——白堤。水流的方向也决定了白堤西南—东北的方向。由于孤山与栖霞岭之间的一股分流的存在,使得白堤东北端纵使伸得与宝石山东麓近在咫尺,也只能断而为堤,不能相接而成连岛坝。难怪有“岂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之(按:断桥)欤”的疑问。⑧

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们在“白堤”东端设簖以捕鱼蟹,⑨且依簖设桥,以为取鱼蟹及通孤山路两得之便,谓之“簖桥”(张祜诗作“断桥”,盖彼时“簖”字或未产生,或少人用),自在情理之中。阙维民先生据史料水患记载情况认为:“西湖与钱塘江最后隔绝,真正成为淡水湖的具体年代,可能在唐大历年间。”⑩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国王钱谬筑垾海塘后,钱塘江之鱼蟹经西湖而回游者遂绝,然因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之旅游形象的提升,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断桥”本义遂为湮没。其后虽屡经改建,而“断桥”之名却因文人作品之称颂和民间口承之相传而得以延用,对其语源的猜想也便成为游客特别是不知渔人文化的游客们“乐此不疲”的游戏。

三、“断桥”之符号象征小引

断桥作为一个文学符号,其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约而别之,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表示离别和宦游情绪,此又多与柳相并提。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295载前人《随计》诗:“徙步随计吏,辛勤须易凋。归期无定日,乡思羡回潮。冒雨投前驿,侵星过断桥。何堪穆陵路,霜叶更潇潇。”

宋·刘辰翁《须溪集》卷7《送李鹤田游古杭》:“平生高李经行处,寂寞断桥漂落絮。”

明·史鉴《西村集》卷4《断桥分手次刘邦彦韵》之二:“断桥无数垂杨柳,总被行人折渐稀。”

明·王褒《王养静先生集》卷7《题小山水图》:“断桥与落叶,总是行者愁。”

清·韩骐 《补瓢存稿》卷5《庭院深深:山中口信》:“病中言别,杨柳断桥边。”

折柳赠别之俗盖始于汉朝,《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其后此俗广布,解者以为这是取柳枝易活之意来祝福行者能早日适应他乡的生活,清·褚人获《坚瓠集·广集》卷4载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俗论亦以为这是取“柳”和“留”谐音,藉以表示挽留不舍之情。“断桥”则以其“断”字的常用意义而蕴含了这一诀别的无奈,较汉之灞桥更具一种沉痛之感。而宦游者睹之,亦蓦然而增一种与家乡悬隔的凄凉情怀。

第二种,表示隐逸情结,此又多与竹、梅相并提。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3《长木晚兴》:“断桥烟雨梅花瘦,绝涧风霜槲叶深。”又卷26《探梅》:“我游东村冲暮烟,断桥流水鸣溅溅。欲寻梅花作一笑,数枝忽到拄杖边。”又卷39《书怀》:“羸马常愁趁早朝,斥归幸复侣渔樵。青黄未胜沟中断。宫征何殊衅下焦。心乐箪瓢同鼎食,身安山泽谢弓招。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2《族叔祖彦通所居宛在水中央,名之曰小蓬莱,为作长句》:“屋后有竹前有花,断桥才整已半斜。”

宋·杨冠卿《客亭类稿》卷13《题画扇》:“断桥流水小舟横,卧看林梢素月明。双鹤不知何事舞,风前时送九皋声。”

宋·徐玑《二薇亭诗集》《春雨》:“断桥横落浅沙边,沙岸疏梅卧晓烟。新雨涨溪三尺水,渔翁来觅渡船钱。”

宋·佚名《宣和画谱》卷12山水三论巨然山水画:“巨然山水,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类,相与映发。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清·张豫章《四朝诗》卷32载明·王冕《秋山图》:“触景感动客邸愁,便欲卜筑山之幽。断桥流水无人处,添种梅花三百树。”

清·卢綋《四照堂诗集》卷9《咏梅花二十绝》其四:“断桥横出一枝斜,素影澄波漾浅沙。疑是临窗窥镜女,无言自对惜年华。”

竹之与隐结缘,盖盛于魏晋“竹林七贤”之后;梅之与隐结缘,盖盛于北宋林逋隐居孤山植梅放鹤而称“梅妻鹤子”之故典。“断桥”多处于荒野渔村,故与士人之隐逸情结相合,可谓江南渔隐之象征符号。只不过中国式的隐逸者多持有一种儒家的仕隐情怀,即“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微子》),其归隐多因世道不正、才志难施而不得不然,其心中之家国天下关怀则未尝泯也,若陆游《卜算子·咏梅》之词,(11)盖亦当作如是观。

第三种,以桥能连接两岸而为夫妻合缘之象征,此与七夕“鹊桥”及上元节女性“走三桥”之俗的寓意相同。其代表故事则为白蛇许仙会于杭州西湖断桥的传说。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8“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记许宣清明节日到宝俶塔寺进香荐祖后与白蛇娘子邂逅之状:

(许宣)吃斋罢,别了和尚,离寺迤逦闲走,过西宁桥、孤山路、四圣观,来看林和靖坟,到六一泉闲走。不期云生西北,雾锁东南,落下微微细雨,渐大起来。正是清明时节,少不得天公应时,催花雨下,那阵雨下得绵绵不绝。许宣见脚下湿,脱下了新鞋袜,走出四圣观来寻船,不见一只。正没摆布处,只见一个老儿摇着一只船过来。许宣暗喜,认时,正是张阿公。叫道:“张阿公,搭我则个。”老儿听得叫,认时,原来是许小乙。将船摇近岸来,道:“小乙官,着了雨,不知要何处上岸?”许宣道:“涌金门上岸。”这老儿扶许宣下船,离了岸,摇近丰乐楼来。摇不上十数丈水面,只见岸上有人叫道:“公公,搭船则个。”许宣看时,是一个妇人,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这妇人肩下一个丫鬟,身上穿着青衣服,头上一双角髻,戴两条大红头须,插着两件着饰,手中捧着一个包儿,要搭船。那老张对小乙官道:“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一发搭了他去。”许宣道:“你便叫他下来。”老儿见说,将船傍了岸边,那妇人同丫鬟下船,见了许宣,启一点朱唇,露两行碎玉,向前道一个万福。许宣慌忙起身答礼。那娘子和丫鬟舱中坐定了,娘子把秋波频转,瞧着许宣。许宣平生是个老实之人,见了此等如花似玉的美妇人,傍边又是个俊俏美女样的丫鬟,也不免动念。

《白蛇传》故事的形成时间,论者虽有不同看法,但以出现于南宋前期,盖失之不远。(12)然今所见之文献,却以上引冯氏所辑为最详。但从上引文字中亦可看出,许宣上船之所以是在四圣观附近,而四圣观是位于孤山的,所以他和白蛇相见的地方是在白堤的西头,而不是东头的断桥。但在清以后的各种《白蛇传》戏中,则已明确二人相遇之地在“断桥”,经典作品的创作对象征符号的认同和选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由此亦可见一斑。循此以进,西湖之断桥也便被后人视为可以邂逅爱情的“情人桥”了。

结语

《汉语大词典》“断桥”条下收二义项:“(1)毁坏的桥梁。”“(2)桥名。在浙江省杭州市白堤上。自唐以来已有此名。或言本名宝祐桥,又名段家桥,今罕有称者。”其中前一义项下引有四个书证:

唐·杜甫《过故斛斯校书庄》诗之二:“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宋·苏轼《正月二十四日与儿子过同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过作诗,和其韵寄迈迨》:“断桥寻胜践,脱屦欣小揭。”

元·曹文晦《九月一日清溪道中》诗:“断桥归郭路,细雨过溪人。”

清·王韬《淞隐漫录·乩仙逸事》:“或遇枯木寒花,断桥流水,辄低徊不忍去。”

但从我们前文的考证来看,除第一例因故与“毁坏的桥梁”相合(参前引及所述),余三例皆当是一种可供行人通过的“簖桥”,其“毁坏的桥梁”之义当别取用例。而该词条下则当别增一义项作:“亦作簖桥。为渔人方便用簖捕捉鱼蟹等而设的简易梁桥,亦可行人。”另外,其第二个义项对于西湖断桥与异称间的关系亦判断失当,可据本文所考加以订正。

注释:

①“合”字通行本《全唐诗》等皆作“涩”,唯宋·董嗣杲《西湖百咏》卷上《断桥》诗题记所引、宋·刘克庄《后村集》卷184《诗话新集》所引、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3《题咏孤山》所引等皆作“合”,谓断桥行人较少而致荒藓长满,与下句空院无人打扫而致落花积厚相呼应,于义为安,盖或以“断桥”为断了的桥,其荒藓不可合,故以他字改之。

②《咸淳临安志》卷21桥道部之“断桥”下注“今名宝祐桥,孤山路口”,于“宝祐桥”下注“宝祐坊内”。

③参氏著所载《断桥不断谜底难“断”》篇,杭州出版社2006版。

④李贤:《明一统志》卷56载,吉安府之关梁牛王寨有鱼梁桥,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卷22下载,重庆府綦江县亦有鱼梁桥。

⑤载清·董诰:《全唐文》卷801。

⑥《剑南诗稿》卷2《冬晴闲步东村由故塘还舍作》之二“水落枯萍黏蟹椴,云开寒日上鱼梁”自注:“乡人植竹以取蟹,谓之椴。”

⑦原载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之浙江吧。

⑧阙文载周峰主编《南北朝前古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版。

⑨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58“物产”之“蟹”下注:“《淮南子》云:‘蚌蟹珠龟,与月盛衰,皆阴属也。’西湖旧多葑田,产蟹,土人呼湖蟹。和靖诗云:‘草泥行郭索。’又《湖西晚归》诗云:‘水□秋落蟹螯肥。’今湖蟹绝难得。”

⑩参前所引氏著《钱塘湖白堤与西湖白堤》文。

(11)其词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参陈泳超:《〈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载《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标签:;  ;  

“断桥”研究_断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