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形式美的异同及其思维根源初探

中西绘画形式美的异同及其思维根源初探

李青[1]2003年在《中西绘画形式美的异同及其思维根源初探》文中指出中西方绘画都有自己的美学理念,由于受各自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西方艺术家有着两种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思维的体系。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中国的儒释思想,与西方的古希腊的人文哲学都是两种文明的发展的根源。

许继峰[2]2009年在《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受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家具领域在提倡跨文化设计的基础上也逐渐开始重视本土化设计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展现,在此社会背景下,本课题以现代中式家具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国内企业在现代中式家具开发创新中的特点和问题,通过引入“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的分析方式,从整体上、系统上探讨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理念、方式及表现形式,进而构建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框架体系,为具体的设计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本课题主要从家具学、设计学、形态学、系统论及文化论等学科中提炼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然后通过学科交叉的系统性整理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并提出适合设计思维方式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分析模式,针对相应的系统构成要素、层级目标来选取适用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分别实现各个层级要素间的和谐。首先,本文对现代中式家具的概念形成与风格特征进行界定,并就当前国内企业设计生产的“现代中式家具”的样式与类型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最终确定30家知名家具公司的家具式样作为分析主体,并进一步从国内家具设计竞赛、知名设计师设计作品中筛选出具代表性的115把椅子作为形式分析、色彩提取等实证内容的分析样本。通过解析中式家具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式家具文化特征的一致性与“超稳定结构”,探讨现代中式家具的概念与风格特征,提出影响现代中式家具风格形成的要素以及在形态、结构、材料、工艺、色彩与装饰等方面的特点,进而明确现代中式家具的“所指”与范畴。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家具企业的设计状况与产品形式,指出当前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误区:形似仿古;强加文化;盲目简化;刻意解构,从而明确设计过程中的不和谐的内容。其次,本文在对“和谐”释义与哲学意涵分析的基础上,发掘中、西和谐文化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应用层面,指出中国传统“人事和谐观”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中和为美与阴阳和合,而西方的“数理和谐观”则集中在:数与和谐、对立统一与形式和谐。继而结合中西和谐思想在建筑、艺术与工艺、家具等方面的运用和表现分析中西和谐文化的异同性,实现在设计理念与方式上的整合,确定和谐化设计的基本层级关系:宏观层次的系统和谐,中观层次的方式和谐与微观层次的形式和谐,将现代中式家具纳入“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之中,界定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的系统构成要素与关系。第叁,本文在“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范畴内分别从叁个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了家具与自然(环境)、家具与社会文化、家具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和谐的实现方式,构成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在叁个层次上,本文结合具体的目标与要素关系,分别引入了相应的设计理念与方式来解决要素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家具与各要素实现系统和谐性。各个系统层级中的具体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主要为:(1)宏观层次上,在对“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及价值诉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环境)对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两种作用关系:直接限定性的价值诉求和间接客观性的参照作用。针对这两种关系分别引入了可持续设计与绿色设计理念和方式、有机设计与仿生设计理念来加以解决,强调从满足自然诉求来提升现代中式家具设计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系统的关注,重视师法自然并传达自然意趣来感受自然、体验自然,展现家具的自然美感,实现现代中式家具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这也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表现和应用。(2)中观层次上,重点分析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和谐关系,指出了各种社会因素的文化映射以及对现代中式家具风格特征的影响,明确了在纵向时间轴的承继关系和横向空间层面的整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了类型学的方法来解决文化继承与整合的问题,分别从类型的提取与抽象、类型转换、形式创新叁个阶段来完成从传统中式家具原型向现代中式家具形式的设计创新,其中在类型抽象阶段,结合了实证数据分析,选取了75款明清扶手椅的典型样式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得出评价量表,应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作为设计“原型”的要素构成:形式表现因子、视觉功能因子、装饰色彩因子,然后通过拓扑推演、引用移植和解构聚合等方式实现类型转换,最终结合具体的形式表现要素完成新形式的创新,这在整体上体现了“中和”的承继关系和“对立统一”的整合。(3)微观层次上,本文将家具与人的关系分为两部分:人因与形式因,分别从人的需求和家具的形式美层面实现现代中式家具的形式表现的和谐。在人因的分析中,主要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尺度和行为要求,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不同人群的具体化需求,从而提出相应的家具尺度以及与人的静态尺度和动态行为相符合的设计要求,以及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现代中式家具设计模型。在形式因的分析中整体上是以“阴阳和谐”与“数与和谐”为基本理念参照的,主要对现代中式家具的形式构成要素和关系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涉及造型要素(点、线、面、体和空间)、材质、色彩等构成要素的分析,并结合形式美法则中的多样性统一、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探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获取形式和谐美的方法。最后,本文基于以上叁个层次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的系统分析方式,主要是在“人—家具—社会—自然(环境)系统”的范畴下,根据系统论的层次性原则分别采用相应的设计理论和方式实现子系统中构成要素的和谐性,进而在整体上结合中西和谐思想来达到整体系统要素及其关系的和谐化。

王玉芳[3]2004年在《20世纪中国比较美术的回顾与反思》文中指出本文以20 世纪中国比较美术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历史线索,揭示所遇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凸现这一世纪它所担负的历史文化责任,总结取得的成绩,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促进中国比较美术学科的建立。研究结果表明,20 世纪中国比较美术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革在美术领域中的反映,西学东渐思潮催生了中国的比较美术,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它的发展;探讨中西绘画的异同、中外绘画交流及其影响是中国比较美术关注的重点与热点。但是,中国比较美术至今仍处于自发、摸索的阶段。中国比较美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理论亟待加强,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加紧培养比较美术人才,将中国比较美术逐步引向深入。

胡晓宇[4]2007年在《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比较初探》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各地联系愈加紧密,也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使中西园林艺术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变得更加方便和频繁。但在当今园林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人盲目的仿造传统园林模式或是纯粹的追求西方风格,造成许多现代园林没有中国现代的特色和风格。因此,以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西园林古典的艺术理论便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昌盛于中国明、清时代,它在立意命题、园林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营构、花木配置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曾对皇家园林产生重要影响,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风行于18世纪,它一反欧洲传统的规则式造园风格,强调人工与自然融成一体。因此,它成为欧洲规则式园林和自然式园林的分水岭。这两种园林风格有其相同之处:二者都属于风景式园林体系;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英国园林主要钟情于纯自然之美,而以理性、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而中国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反映了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概括。两者不尽相同,孰是孰非不能确定,其中既有相互配合得宜问题,又有艺术旨趣的相对独立。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和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造园风格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为新时期的中国园林设计风格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全文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框架进行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历史背景”首先简要叙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然后着重分析了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人文背景;第叁部分“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英国园林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从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两个方面探讨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形成的历史根源;第四部分“造园思想的比较”是论文的重点之一,根据多个实例的比较,从造园艺术的精神层面对中英园林进行了比较;第五部分“造园要素的比较”是本文的另一个论述的重点,运用景观形态学的理论,从造园的物质要素:植物、山水、建筑来进行比较分析;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中英园林风格比较带来的思考与启示”,承接第四、五部分的比较分析,并列举已有的现代园林实例,提出对当今园林风格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和启示。

黄文发[5]2008年在《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文中指出本论文以自律与他律范畴作为贯穿线索来对康德、黑格尔两人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首先,本论文从时代背景、传承渊源和哲学基础叁个层面探讨了康德与黑格尔两人自律与他律美学思想形成的根源。在讨论时代背景时,既提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的影响,也分析了他们两人在延续着的时代背景中个人在美学思想上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在追溯传承渊源时,指出康德的美学思想源于他对当时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等理论前驱的选择性接受,而黑格尔美学思想则是源于他对柏拉图、康德、费希特、席勒、谢林等理论前驱的选择性接受;在比较分析哲学基础时,揭示了两人在认识论、伦理学和目的论方面的歧异。其次,本论文对康德与黑格尔两人自律与他律美学思想的理论内容作了一番概述与比较。在美论方面,将康德的“美的分析”、“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观点与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在崇高理论方面,将康德的美与崇高、“数学与力学的崇高”的看法与黑格尔的美与崇高、“象征性艺术的崇高”的看法进行比较分析。在艺术理论方面,则将康德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艺术审美与天才、艺术分类的表现类型等观点与黑格尔的艺术与历史、哲学的关系、艺术美的实现、艺术分类的历史类型等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时,运用自律与他律范畴去贯串两人的美学观点,找出两人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探讨了两人美学思想的重大歧异。再次,本论文在对康德与黑格尔两人自律与他律的美学思想之价值与局限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康德美学思想超前于黑格尔美学思想之处在于重视人的存在价值、准确地捕捉到了美和艺术的本质特征、体现艺术与自然的联系及提升后世美学的独立地位;而黑格尔美学思想超越康德美学思想之处则在于体现深刻的历史意识、展现浓郁的现实感、贯彻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及批判了妨碍艺术发展的社会条件。总的来说,康德与黑格尔俩人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的伏笔与根源,对现代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西沙[6]2011年在《平面设计中的“笔墨思维”》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全球化和艺术本土化的趋势下,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回归传统、寻根艺术,形成具有本土风格的现代平面设计,是中国设计发展创新之路。“笔墨”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凝结而成的“笔墨思维”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相连。如何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充分展现传统笔墨艺术的文化底蕴与审美特质是平面设计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现代平面设计学研究作为主线,引入了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理解探析,以“笔墨思维”作为研究视角,对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联系和异同展开叙述,探寻平面设计中的“笔墨思维”及应用方法。文章首先从最基本的笔墨符号出发,阐述了笔墨符号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层面的多重属性,并通过对笔与形、墨与色的解析,探索设计造型和色彩与笔墨符号的联系;然后从符号层面引导向思维层面的研究,研究“笔墨思维”的文化和审美内涵及其特有的意象性和辩证性特征,并分别从文化思维和审美思维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笔墨艺术与平面设计进行结合研究;最后回归到实践方法论的研究,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图形、文字、色彩以及设计思维方式的角度对“笔墨思维”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和总结。通过研究可知,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结合,必须对“笔墨”的内涵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笔墨思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笔墨文化和审美思维基础之上的独特的意象辩证思维方式,它是“笔墨”的物质形式与精神内涵之间内在的中介和转换机制。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创新应当回归传统、寻根艺术,必须将“笔墨思维”融入其中。

施咏[7]2006年在《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课题“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是一个边缘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以“中华民族”及其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建立在民族音乐学之理念,采用偏向于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现象的社会特质,利用历史文化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对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作深入考察。力图从更广阔的学科视野,更深的层次对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和外化形态等做相对全面的探讨。力图超越对文化现象的表面描述,从而为深入探讨文化形成的“深层结构”开辟新的途径。 本研究中还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与他民族文化参照系的横向比较,引发我们同其他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类型的一种互为“易位”的思考,以帮助我们反思自身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局限和不足,更好地去认识自我文化,构建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与个性的音乐审美心理学。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受自然系统中的地理环境、人种特征,社会系统中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哲学思想、宗法、原始神话、集体无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民族性与世界性作为事物共性与个性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互为依存融合的统一体。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在相对的稳定性与绝对的变异性这两者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发展演变。 音乐的民族性具体通过特定的音体系、语言体系、音乐结构体系等方面得以体现,不同民族在音乐中所使用的形式要素和组织手段都富有个性而区分微妙。中国人在音色审美上有着近人声,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偏高频的清、亮、透,甜、脆、圆以及重鼻音的特点。旋法上表现为平和、渐进的美学特征;音乐结构思维讲求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并遵循规范化、程式化的特征。 受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直觉、多觉贯通、艺术综合理念、“成于乐”、“游于艺”乐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音乐联觉能力较为发达。并高度重视味觉审美的情感表现性,“声亦如味”,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不同饮食口味偏好与审美主体的性格、音乐审美的取向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

孙琪[8]2006年在《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文中研究说明明确标举“中国艺术精神”并展开深入探讨,徐复观是第一人。除徐复观以外,现代新儒学之第二代台港新儒家其他成员如方东美、唐君毅等都或多或少涉及过这个问题,皆因这一话题背后隐藏着古与今、中与西的深层美学对话。现代新儒学思想博大精深,研究领域涉及历史、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本论文在观照其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以第二代台港新儒学诗学和美学为基础,利用比较的方法,对话理论,阐释学和历史文化的方法等理论工具,对以上台港新儒家的共同话题作深入考察和系统梳理,把握徐复观等人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世界视野和方法,以及他们探讨这一问题时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蕴,同时注意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上下左右的联系。由于台港新儒家的美学研究兼有会通儒道艺术精神、融合中西美学思想,及发掘传统美学之当代价值等的层面,这些无一不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大课题,因此带着问题意识用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重新审视他们探讨过的问题并追踪问题的延伸,将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和比较诗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陈鑫[9]2016年在《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及其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启示》文中指出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日益升温,一种对地域性文化的呼唤成为当代人们内心的本真诉求。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外显,更应该以一种多样化的表达对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回应。因此,以一种传统话语权的回归和对本土意识的重视来抵抗文化大同,成为当代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筑创作的内在追求。本论文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从江南传统文化背景入手,对江南传统建筑的"理(哲学思想)——意(艺术审美)——形(形式语言)"叁个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文化溯源和理论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思想意识、审美倾向以及形式表达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审视,期望以颇具东方哲思和审美特质的江南视角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特征进行研究,以一种文化自省的方式对当代建筑创作中的某些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与启示。论文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通过与北方(中原)建筑文化以及其它地域建筑文化的比照,对江南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理)、艺术审美(意)、形式语言(形)特征进行论述。下篇以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为基本视角,对当代建筑创作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论述。在对"理"的挖掘中,论文归纳出"自然——自我"的江南建筑思想本源,并以此为基点对江南传统建筑天人合一论、物我关系论、时空观、自然观进行阐述。在"意"的论述中,论文以江南"诗性美学"特征入手,对江南建筑、园林空间意境特征、生成机制以及审美情趣进行探讨。在"形"的表述中,论文从宏观层面的江南聚落形态结构、中观层面的空间尺度、界面特征以及微观层面的建筑细部构造特征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与归纳。通过对"理、意、形"自上而下的论述完成对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理论框架的系统架构。通过研究发现,江南传统建筑哲学思想是源于中华文明肌体自身的东西;审美意识更贴近于东方艺术情调特征;形式表达也是最自然本土的言说。在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些对我们当代建筑创作中恢复文化主导权以及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鉴于此,论文下篇以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为基础,延续上篇理、意、形的思想路径,首先从现象入手,剖析了当代建筑的意义价值、艺术审美以及形式语言表达等创作思维与表达层面所凸显的问题,继而从理论线和实证线两个角度分别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特征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江南建筑"自然——自我"思想对当代建筑"境界本体"进行构建;以江南审美的诗性精神实现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主体情感自由;以江南建筑的本土言说来完成当代民俗话语体系构建,以此作为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对我们当代建筑创作的启示。论文立足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并结合当代创作语境,试图以民族文化的复归来树立当代建筑创作的文化自信。然而由于文化的自适性,当代建筑的问题不可能完全从江南建筑文化中寻找到解决途径,论文期望以一种批判眼光和文化自省的方式激发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传统意识,以一种最本源的视角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丁薇薇[10]2005年在《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文献材料基础上采取融通综合的方法,从中国古代“美”、“丑”的释义入手,分析中国画论中美丑观形成的哲学基础;揭示了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发源于对形神的探讨、包孕着对善恶的认识并体现出和谐辩证思想;文中对绘画品评中的美丑范畴作了描述和总结;剖析了中国画论中美丑的交错与转化;继而对明、清中后期画论中丑的张扬与偏至加以辨析,以探求中国画论中具有审美价值的丑的含义之延伸及精神实质;最后,总括了近现代中国画论中对美的探索。全文对中国画论中美丑观的思想渊源、形成、内涵、特征及嬗变进行梳理,作出评价。

参考文献:

[1]. 中西绘画形式美的异同及其思维根源初探[D]. 李青.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2]. 现代中式家具和谐化设计系统研究[D]. 许继峰. 江南大学. 2009

[3]. 20世纪中国比较美术的回顾与反思[D]. 王玉芳. 南京艺术学院. 2004

[4].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比较初探[D]. 胡晓宇. 重庆大学. 2007

[5]. 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 黄文发. 复旦大学. 2008

[6]. 平面设计中的“笔墨思维”[D]. 西沙.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7].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D]. 施咏.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8]. 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D]. 孙琪. 暨南大学. 2006

[9]. 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及其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启示[D]. 陈鑫. 东南大学. 2016

[10]. 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研究[D]. 丁薇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西绘画形式美的异同及其思维根源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