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_增值税出口退税论文

对外贸易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_增值税出口退税论文

对外贸易中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对外贸易连续出现顺差,今年上半年顺差超过了去年一年的顺差。但今年下半年对外贸易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成交待运急转直下,国外市场普遍不景气,国内各企业对外贸易仍面对人民币汇率坚挺,换汇成本提高,退税不到位等重重困难,效益不佳。

面对这种形势,外贸能不能走出困境?又如何保持出口的良好势头?笔者认为,如果能正确对待及处理好下述方面、问题,对于继续搞好对外贸易工作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国内物价和外销售价

(一)一时无法降低的收购价及应对措施

物价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其涨幅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对此表示出极大的关注,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平抑物价。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物资相对缺乏,稳定物价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虽有报道说物价有回跌的趋势,但尚未能体现在外贸产品的收购价格上,举例为证:

32支100%棉纱,1993年每件收购价3424元,到1995年,每件涨到7760元;21支棉纱,1993年每吨15000元,1995年涨到25000元一吨;又如90英寸100%白全棉布,1993年每米收购价7.58元,到1995年每米涨到13.95元,71英寸全棉布1993年每米6.50元,至1995年涨到11.50元;再如87.5英寸涤棉,1993年每米收购价5.71元,到1995年每米涨到9元,98.5英寸1993年每米6.55元,1995年每米涨到10.20元。

三年中,棉纱的涨幅在70-100%,棉布的涨幅在60-80%,化纤制品的涨幅在50-60%之间,加上每年按10%计算的工价上涨幅度,这些涨幅转化在商品成本上一般要上涨30-40%。一些初级产品的上涨幅度则更高。外贸部门要抑制收购成本难度很大,只能在调整商品结构、扩大深加工产品,增加商品的技术含量上面下苦功。

笔者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如何保证重点企业、国计民生行业的原材料供应问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基地,投资在当地办厂,无非是要取得当地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上海要成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以及交通中心,有必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而这仅仅依靠外贸企业的努力显然是不够,只有建立一个由各有关方面组成的权威机构才能奏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预测、协调各行各业一些主要原材料的长期需求、供应;在国内外布点设厂,保证企业有相对稳定的货源,如以在新疆产棉区开辟基地,以获得上海外贸大量需要的棉纱棉布等。

另一方面,外贸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几十年来外贸作为国家外汇收入主渠道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外汇收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形收入、旅游收入、三资企业投资收入、海外工程承包收入等已经逐步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生力军,与外贸共同组成了五大外汇来源。所以国家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大减少,希望靠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的大幅度下降来支持外贸出口的黄金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了。所以外贸单位必须设法以最低的成本求得符合出口合同所规定的商品,必须改善本身的经营管理来维持自己的出口规模,找出一条走出几十年来大量负债经营造成的困境之路,才能在国际贸易上争得一席之地。

(二)必须解决难以卖好价的外销价

由于宏观管理上的一些失控,也由于中国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低估的势力,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倾向:中国要出口什么商品,世界市场价格随之下跌;中国要进口什么商品,世界市场价格随之上扬。

1993年世界的钢铁市场、三夹板市场由于中国的进口,价格暴涨。而世界市场上的中低档纺织品,中低档的轻工产品,中国传统的丝绸、茶叶、手工艺品,以及近年开发成功的鞋类等,随着中国商品大量出口,世界市场价格全面下降,有些价格竟比国内还低。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千家万户搞外贸的态势,国内各行各业要求扩大外贸出口的呼声和压力使各个外贸专业公司、工贸公司、商贸公司、技贸公司、工厂出口企业纷纷竭尽自己的全力,将中国货压向世界市场。殊不知分散的努力,其结果是共同的失败,出口量成几倍地上升了,出口额也可能以较高的比值上升了,全世界各地随之出现了诸多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事实上我们的卖价也确确实实在逐年下降,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价每年至少要上升到能克服通货膨胀的因素,日本不同牌的同一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差距甚微,而我们用以争取定单的最经常使用的办法是降低销价以求其销售。

外贸出口中的无序竞争,低价抛售,只能是一种损害出口企业自身利益、最终也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行为。我们必须跳出低层次争斗,提高出口效益,在世界市场卖个好价。

在世界市场上卖好价的因素主要为:销售地的经济状况;商品质高量少;包装精美;及时交货;服务(销前、销后)周到;付款条件优惠。

西方经济连续几年不景气,国内由于物价上涨,能保障交货已十分不易,产品质量改进的少,放松的多,国内各单位穷于应付眼前各种问题和短期利益,很少有人能问津出口产品的包装,靠出口企业争取卖好价的余地已经不多了。为提高出口效益,一方面要跳出低层次争斗,另一方面应该从内部更高的角度,更广泛的范围去设法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销价。

针对上述情况,为使我们的出口商品卖上好价,可以采取的措施为:

1、优惠和压力同步取消

体制改革前,在不同时期国家对外贸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不断加压的同时,相继在原材料供应、银行信贷、计息利率、外币汇率、税收政策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和照顾,优惠和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几十年来外贸专业公司在完成国家出口任务的同时,使自己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现在各种优惠政策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已经逐步取消,但各级政府对出口公司的出口指标的压力非但没有减弱却反而增加,使天平失去平衡。外贸专业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如果能取消对出口公司的指标压力,让他们在真正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寻求自己的出口规模,仅此一举就可以帮助外贸专业公司在自相竞争、低价抛售的争斗中拔出,在低价竞争中醒悟,帮助他们自觉地寻找较好的出口售价。

2、放开经营和加强管理同时并举

在放开经营时由于没有同时实行严格的管理、科学的追踪,以至某些外贸专业公司为了追求出口指标,互挖墙脚,互相抛价,压低了出口价格。要改变这一不正常现象,必须在放开经营的同时加强管理,形式可以是行政的,也可以是商会式的。根据经营效益,历年实绩核定各单位的最高出口限额,最低盈利指标,同类品种销售最低价,若有违反严加追究。

3、出口企业自我定位,选择战略目标

中国的外贸,特别是上海外贸已经具备了以深加工产品、中等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向世界上一些主要贸易大国挑战的实力。有可能将上述产品打进并占领部分世界市场。关键在于要有一个统一的安排、全盘的考虑,每一个出口企业盯住某一目标实行攻坚,可以组织几个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一些市场,出口额在亿美元以上的大商品,在全市或全国范围内研究决定3至5年的长期战略,相当牢固地占领市场,好比在宝钢、桑塔纳轿车、涤纶制品一样的会战,让我们的产品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占有一席之地。

眼睛向外,出口企业有了新的产品、新的市场,低级产品自相竞争的局面就会自然而然地改观。

4、充分利用品牌效益,提高产品售价

对一些没有能力,或者暂时还没有找到目标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对一些传统的土特产、工艺品要求各专业公司会同行业工会确定各自的名牌商品。每家都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凡拳头商品都要有自己的合法品名、工商登记、广告宣传,商品检验部门给予适当支持配合,这样花一、二年时间有可能闯出一批名牌,既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以提高销售价格。

减缓过多的压力,加强行政管理,创造名牌,选定比较长期的战略目标是当前外贸出口商品能争取卖到好价的唯一道路。

二、对待出口退税应抱的态度

企业的生命在于效益,搞外贸出口同样如此。近年来,我国的出口增长迅猛,形势很好,然而,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其中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退税不到位等原因,给目前众多外贸企业带来了重重困难。

其实出口退税在许多西方国家也是普遍采用的。笔者在欧洲时就曾发现,当你在欧共体任何国家内购买私人生活用品,并离开欧共体的出境机场时,即可凭上税发票方便地在机场的某一指定地点拿到退税证明,然后在机场银行兑现。

1994年初我国政府也开始执行出口增值税和出口退税,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年实行出口退税虽然有所改进,但存在问题还是不少,出口退税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出口退税直接影响着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资金流转。以上海口岸出口中2/3金额按国家退税政策可以享受退税推算,可退税额度高达人民币60亿以上,但由于种种原因税额不能及时到位,这给外贸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困难。

为了使税制政策符合国际通行做法,1994年国家对工商税制实行了全面政策,其中与原有税收政策基本吻合的出口退税相当可观,高达14%以上。即企业出口1.00美元就可以由国家退回人民币1.10左右的税收。由于政策是向全世界公布的,税收实行先征后付,加上国内物价上升、企业的盈利也极其有限,因此退税的享受或分配已经成为商务谈判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工业、外贸、客商三家都在围着税收走。

然而,实行不到二年的出口退税已经呈现出不祥的预兆:

1994年底前退税不到位;

1994年下半年至今年6月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和出口退税管理上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国家公布自1995年7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但增值税率不变,即出口企业要承担3-4%的差额,有的要承担10%以上的差额。1996年开始在征收增值税17%不变的基础上,按9%的出口退税率退回出口企业,这就意味着出口企业每做一笔生意就必须付出8%的差额。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通讯相对落后,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管理经验不足,特别是管理部门和大多数企业都是国家企业,既有条块的利益,又有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区别。任何经济政策的出台都很快有“对策”应运而生。加上国际或港澳不法商人勾结国内一些不法分子的故意破坏,虚开增值税发票,虚抬收购价格,有时甚至搞子虚乌有的假出口,真骗税,使增值税的管理和出口退税在执行过程中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增值税和出口退税的管理办法应该是科学和严谨的,但任何完美的政策都有她的不足之处和负面影响,所以更加要求我们在政策出台前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的探讨修正,详尽周到的宣传,全面完整的学习。而1994年的税制改革就工矿企业和外贸单位而言是比较仓促和突然的,但既然出台了,执行就应该持之以恒,有不当之处可以作一些适当的修改和补充,千万不能朝令暮改,否则执行单位无法适从,人心浮动会造成更大的紊乱,损失可能更大。就目前的实施情况,由于政策的朝令暮改,使外贸企业无法跟外商洽谈,因为外商仍然认为你有14%的退税,外贸单位要独立消化14%的退税事实上根本不可能,于是造成业务谈判中断,大家采取观望态度。

笔者认为以我的看法,税制改革必须坚持,但有些地方需要作些必要的修正:

1、出口退税与出口指标及收汇相结合

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专业总公司为了自己所辖范围内的需要和显示政绩,往往会给各外贸企业追加出口额度,而这是造成出口退税额度与预计额度不能相符合的原因之一。解决办法,可以规定各专业外贸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增加预算外的出口额度的限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出口额度配给制,超过部分由要求超额出口的专业公司或主管部门负责,既不加重中央财政的负担,也不得转嫁给出口企业。

如果再使出口退税与收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采取双保险制度,完全可以抑制超预算出口,可使预算与实绩基本吻合。

2、加强对出口退税管理及稽查

由于出口退税毕竟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加之中国的特殊情况,又有中央,地方利益,条块利益的作用,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应该用加强宣传,经常稽查的方法来弥补,而不应该采取推倒重来的办法。

3、明确能够享受的资格和范围

应该分门别类地明确或指定能够享受出口退税的单位,任何个人或行政不能采取批条子,打电话的形式改变或扩大享受出口退税的范围。首先是承担国家出口任务的专业外贸企业才能享受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明文规定对任何不承担国家出口任务的任何形式的工矿企业,只能委托有出口权的单位代理出口,但不能享受退税优惠,出口单位自作主张的让税行为也应视作非法,一旦查实,即予收归国有,国内代理出口一律不得申请出口退税。这样既不影响这些单位的出口积极性,还能促使他们的出口商品争取卖个好价。

4、加强打击力度

对一些查实有据的违法骗税现象必须加强打击力度,这种打击既针对国内,也可以针对港澳地区,甚至可以引用国际法实施引渡,使任何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

三、关于汇率和利率

当前,汇率和利率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影响外贸企业资金周转和降低外贸企业效益的几大焦点之一。各外贸企业管理人员谈“率”变色,难有回天之术。

1993年12月31日前中国实行人民币对外币兑汇的双轨制。1994年1月1日起变双轨制为单轨制。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从每美元兑¥5.80跃升为¥8.70,升幅颇大。但它也反映了当时美元与人民币的供求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外出口贸易。人民币对外币实行单轨制拉大了为出口准备货源的人民币基础,在出口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所需的人民币要增加50%左右。如果要长期增强中国货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理应扩大贷款额度,降低银行利息。但好景不长,1995年实际走势正好与需要相反。

据美国官方统计,1993年美国的国债为44104亿美元,已占具美国全国生产总值的71.5%,也就是说美元缺少坚实二把钢刀一齐下的金融政策,使今年的年息比去年同期增加4%-5%,这对外贸的压力无形中增大了。因为长期以来国家对专业外贸的金融政策是统收统归,即盈利上交,亏损给。国营专业外贸企业虽经几十年的经营却没有多少自由资金,她的流通资金绝大部分依靠中国银行的贷款。若以销售价每出口1美元盈利0.10-0.20人民币、每年资金周转三次推算,上海自营出口60亿美元,各外贸公司所需的贷款就不能低于160亿人民币,若按年息增加4%计算,一年就需多支出6.4亿人民币。相对而言,西方经济强国的利息很少有如此大幅度的调整,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幅小频高,以使企业有承受能力,尤其对外贸易企业实行记息或贴息的办法,鼓励出口,支持国内就业,保持国际收支略有盈余。

而现在外贸企业还没有真正品尝到汇率并轨后的甜头就碰到了急需扩大资金准备的难题。但扑面而来的汇率坚挺,利率上扬二大巨浪将外贸企业深深地抛进谷底。

问题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各外贸企业也在测算。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出口形势逆转,出口速度放慢;生产出口产品的工厂会停产半停产,产生更多的待业嫂,待业郎;外贸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个别甚至破产;银行会因此而牵连,贷款无法收回。

面对这种严峻的态势,单靠外贸企业“练内功”、挖潜力已很难渡过这个难关,笔者认为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予以支持,具体应采取:

(一)分散外汇币制,降低软势货币风险

由于外汇币制的原因,我们的外汇收入主要是以美元为主。美元又是世界上相对疲软的货币。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或者由银行和外贸企业组建一个权威机构在世界金融范围内进行外汇买卖,将国家的外汇储备币别分散,以降低风险,力争储蓄升值。

(二)地方决策银行贴息

从社会效益出发,从工厂、企业历年的实收税利中作一旦停业、倒闭后的局面影响估算,给外贸企业适当贴息,挂息,等待形势好转后偿付。从一部分储蓄形势较好,放贷并不活跃的银行中或季节性放贷比较强的银行中调出部分资金,由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借调给急需资金的专业外贸企业。

同时可以考虑成立外贸风险基金,一旦需要时动用。

(三)外贸企业苦练内功,深挖潜力

困难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特别是企业管理者,在困难面前更要从严要求、从自己做起,勤于超前思维,做好转化工作。在这方面可以做以下几项工作:

1、稳定内部、团结职工

在严峻的局面面前职工思想容易产生混乱波动,企业领导必须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配合企业经营,共同唱好共渡难关这台戏。如果能在本单位使每个人都能做到“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德,信者效其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就有可能克服当前的困难。

2、坚持用销售国货币成交

在历史上的几次美元危机时期都比较重视强调使用销售国货币。实际上一般商人都希望用本国货币,这是因为本国货币不仅有利于结算,而且能降低汇率变动的影响。但由于工作人员的惯性惰性,一般情况下外销人员比较习惯使用美元报价(各项资料汇总上报多以美元为基价,省得折算),为了我们自身利益,我们必须教育职工要全面地、深入地、持久地改变这一做法。

3、降低成本,出口卖好价,加快资金周转

尽最大努力把好进贷价格关,建立核算制度,控制经营、管理费用,清仓查库,降低库存。催收国外应收帐款,加快内部单证的流通,密切与银行的联系,提早资金的结算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困难。

出口卖个好价格是企业渡过难关的关键,在提高出口价格上做些文章,多下功夫,可能会走出一条活路。

标签:;  ;  ;  

对外贸易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_增值税出口退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