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教学论文_蒋明友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论文_蒋明友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鲁班初级中学校,621100)

摘要:体育课虽然一直是我们中学教育的必备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却有着被冷落的命运。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而体育课在考试当中根本不占分数,所以导致体育课有其名无其实,遭受冷落。可是因为体育课承担着强健学生身体的重要任务,承担着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担,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体育课必须有所改观,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为了充分发挥体育课的魅力,使体育课得到重视,就很有必要对体育课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表扬与批评;体育精神;人格教育

一、体育教学中的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也是对学生所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给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采取相应的表扬与批评,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注意表扬与批评运用的艺术性、合理性。一是表扬面要宽、批评面宜窄。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以表扬为主,既要表扬体育委员等积极分子,也要特别注意那些“差生”中的闪光点,尽可能缩小批评面,更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全组乃至全班进行批评,否则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二是表扬宜明,批评宜暗。教学中发现了值得表扬的人和事,教师可以直接指名道姓,根据事情的缘由进行当众表扬。而批评则不然,应尽可能避免当众批评,尤其是对某些性格内向型的学生更不可轻易地点名批评。否则,既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最好用婉转的口气和暗示的方法来提醒,或者使用不点名的批评方式,通过较隐蔽教育手段,使学生自觉改正缺点,即使非点名不可的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挖苦学生。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也适应这样的教育使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一些教师有时存在着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进行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

1.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

2.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2)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改革

我们现在走到一些中小学却看一看就会发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按成人的目光把一项完整的运动分成若干个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实践紧紧地盯在运动技术的细节的传授上,“用技术教技术”和“为技术教技术”,一叶障目,舍本求末。教学很少从多种价值上整体关注教材,从多种角度去整体研究运动教材。另一方面,把提高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发达肌体、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运动技术的工具,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为教"教材"而教,讲究授业、解惑,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目的。目标指向存在单一化的偏误,缺乏"变通性"和"直觉性",课堂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双方围绕窄小的机械分割了的技术苦苦追寻。教学活动统的太死,学生成了承接教材的奴隶。教学活动难有创意,缺乏活力。

为此,我们觉得,我们现在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省思。首先,认清“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意。了解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多向性,即丰富的想象能力;变通性,即能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的能力;批判性,即敢于怀疑或批判约定俗成的东西的能力;直觉性,即自由创造的能力。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应的水平目标做好文章,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学生、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同时在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反复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式思维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晁恒.刍议中学体育运动会改革[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2]黄青云,黄艳梅.普通高校运动会的现状及改革方向[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2)..

论文作者:蒋明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论文_蒋明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