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早期的民生实践论文_褚世伟

国民党早期的民生实践论文_褚世伟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摘 要:本文国民党早期的民生实践是指从1912年国民党政府的成立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国 。研究国民党早期的民生实践措施、取得的成效,为当今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认识到国民党早期的民生实践有其不足,当今社会主义建设需弥补其不足,对其优秀的实践经验需要借鉴吸收。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前进。

关键词:国民党;民生;实践;启示

1.前言

国民党政府自1912年成立后,直到中国共产党建国前一直在进行着改善民生的努力,但由于其阶级的本质使其民生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并不能彻底的贯彻落实。国民党早期的民生实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 国民党早期的社会救助与救济、国民党早期广东地区国民党的民生实践、国民党早期湖北国统区的民生实践、国民党早期的土地政策的实践。

2.国民党早期的社会救助实践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正式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成立之初关注贫民救助,无农具耕种者公田地方公款资助私田各私主资助,秋后计数偿还;关注灾民救助,设立民治科主管公益善举的事务,政府和民间两种途径结合筹集救灾资金,例如1912年3月安徽地区发生洪水灾害政府拨款160万两华洋义赈会参与救助;关注女子救助,废除裹脚、蓄奴等残害妇女的旧的陋习提升女子地位,建立地方女子学校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女子人才保障女子的民权;关注伤残士兵的治疗救助工作,准许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立案;关注儿童救助,民国初期战争频繁出现大量的遗孤,政府拨款2万元开办武汉死义烈士遗孤教养所各地方开设忠裔院,收容孤儿就行养育。关注工人救助,规定8小时工作制时间,允许工人集会结社,提升工人的政治权利。国民党早期的社会救助有利于保障基本的民生要求,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提供实践经验的指导。

3.国民党早期广东地区的民生实践

1929年-1936年在国民党的陆军上将陈济棠主政广东的八年时间里在广东地区进行民生的实践。一是改革政权建设、保障民权。陈济棠主政广东后的第三年,开始着手治理并改革基层组织。对抢家劫舍的土匪进行毁灭式打击,严惩贪污腐败的基层官员,他提出要“改革陋习,刷新政治,造成模范新广东”。从而为广东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发展广东经济,改善民生。经济的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在陈济棠主政广东之初,正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时。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经济发展受阻,陈济棠主导实施“三年施政计划”低价收购正值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设备引进投资资金,作为地方的主政者陈济棠善于抓住国际大环境和经济危机的时机,发展地方工业促进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注重民生建设,以期满足人民衣食住行四大需要; 以政府力量,为人民造产,并以适当的方法,使国民经济均匀发展” 三年施政计划是准备建设新广东的指导方案。三是发展教育,推动民生。教育是推动民生工程前进的基石。在“三年施政计划”的实施过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经费,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改善民生。

4.湖北国统区的民生实践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任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为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主政湖北期间主要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发展国统区湖北的民生。一方面是经济方面:实施“新湖北建设计划”为有效的规避通货膨胀,民众的生活必需品由政府统一的管理,推行“二五减租”发展农业生产,使湖北百姓有饭可食。另一方面是文化方面:实施“计划教育”,湖北省各乡镇设中小学。中等以上的学校实行公费制度,所有学生的学、膳、书籍由政府承担,由、政府分配工作。发展经济保障国统区湖北省百姓的温饱,是发展民生的物质保障,发展教育保证适学儿童有学可上、有书可读,培养人才,是发展民生的坚实后备力量源。湖北国统区的民生实践涉及经济文化两个方面两手抓,维持战日战争时期湖北国统区的稳定。

5、国民党早期土地政策的民生实践

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为此进行积极的实践,国民党成立早期在江浙等地减租减息,在江浙地区按照“二五减租”。后受地主的阻挠,名义规定地主最高按25%收租,实际的地主收租按为37.5%收租。也并未在江浙以外的省份进行推广,只是局限局限于江浙地区进行试办。1928年,国民政府曾制定《佃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交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百分之四十”国民党早期国民党人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孙中山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的政策,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中制定土地政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结语

研究国民党早期的民生实践是以史为鉴,为当今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实践经验供借鉴。通过国民党早期民生实践的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民生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经济是发展民生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只有百姓解决温饱问题了,才有进一步的民生建设的前进。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政治层面需保障民众的民权,有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在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教育方面需保障适学儿童有书可读,培养人才为民生建设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综上所述,无论是国民党早期的民生实践还是当今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的中国农民依然占据社会绝大多数的人口土地问题是涉及其根本利益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当今中国的民生建设借鉴国民对党早期的民生实践经验,实现民生建设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木某.中国农村经济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85.

[2] 孙中山. 孙中山全集[M].第2卷. 北京:中华书局,1982:289.

[3] 陈济棠研究史料[G]. 广州: 广东省档案馆出版社,1985:134.

[4]江满情.抗战中的民生:陈诚与“新湖北”建设[J].抗日战争研究.2012,(2).

作者简介:褚世伟(1991.01—),女,山东省泰安人,烟台市芝罘区中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褚世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国民党早期的民生实践论文_褚世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