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论文_曹小淼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论文_曹小淼

河北省安新县寨里乡东马村小学 曹小淼 071600

【摘要】:语文课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把朗读训练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在朗读训练中要注意技巧,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乐于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激发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设”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使之优化,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一种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其次,教师再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是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情感信息,进而较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如: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我范读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大海睡觉了的静一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要想打造卓越的语文课堂阅读氛围,在课前,教师得先和课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备课,只有教师本人深入解读文本,才能令教学设计多样化、创新化、个性化,才能调动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有用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备课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认知发展水平,明确课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以及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的要求, 树立整体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找出学习内容重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力求设计一个全面、明确、具体、适度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与小学生交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素养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更应该做的不歧视、不打击、不挖苦,帮助有些小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令他们建立起能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那些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适当地降低难度,对他们要少批评多鼓励,使他们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坚强的自信心,并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然后再慢慢提高要求,一步一步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三年级语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一、读准字音。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中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如:“品尝(chang)要读准翘舌音;盖儿、一会儿、一块儿等这些“儿化”韵的读法是发出词语的音后接着把舌头翘起,“儿(ér)”不能单独读;月亮、衣服、木头、轻轻地、这里、星星等,带点的词要读轻声,朗读轻声的技巧是“轻”、“快”、“带”,轻轻一带,字音就又轻又快。第三,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二、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第三,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开始时,可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掌),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三、读出语调。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据此,我总结了几种方法: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2、注意找准朗读的重音。如《书包里的秘密》一课,课题中的“秘密”一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是重音。又如《春晓》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用下面读法,读好重音、停顿和速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如《狼和小羊》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读出狼那种恶狠狠、蛮不讲理、凶残的本性。

四、熟读成诵,激发思考。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在想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升华……

论文作者:曹小淼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  ;  ;  ;  ;  ;  ;  ;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论文_曹小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