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的挖掘与管理_南京文化论文

城市特色的挖掘与管理_南京文化论文

城市性格的挖掘与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格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是城市规划中确定城市定位,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城市研究最时髦的话题之一。在百度搜索网站中点击“城市性格”一词,就可搜索到相关网页文章约1880篇。

一座城市的性格是由城市内错综复杂的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从城市林林总总有形的、无形的文化景观中所折射出来的一种城市精神,就是城市的性格。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城市性格通过文化表象表现出来,没有文化表象,就没有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就没有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城市性格赋予城市一种人格魅力,没有城市性格,城市就没有生气,没有灵魂,没有方向。如果把茂盛繁多的枝叶比作城市文化因子,那么城市性格就是藏于土壤之下的根脉,看不见,触不着,但可以感觉到。城市兴衰发展史证明,有性格的城市才有魅力,有魅力的城市才会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一个城市的性格是由无数的市民个体所决定的,同时还有历史积淀的文化作用和政府的规划经营和倡导。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了城市性格,无论时光怎么推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城市性格可能发生变化,但不可能导致质变。众多的文化元素是构成城市性格的主体要素,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掘和培育这种要素。一座城市的性格,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城市性格的变迁,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每一座城市,其辐射范围的大小、影响能力的远近,常因时就势而变;但无论如何变化,其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却始终未曾动摇。历史的时过境迁使城市总能领风气之先。历史老人的脚步,在城市坚硬的大街小巷中,往往烙得最深。置身都市的喧嚣,我们也许会对这样的斗转星移悄然不觉,而城市的“外来者”却总能明察秋毫。

中国有600多座各种各样的城市,这些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刘宗颐认为基本上分成两种:一种城市是人未见而知其性,即使未见面也大体了解城市的个性和风格,这种城市一般都是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上拥有独特资源,城市性格呈现外向性,比如昆明、桂林和北京、西安;另一种城市是虽已阅但却未解其意,即使来过或者较长时间停留也不太把握城市的内涵,城市性格不突出,呈现内敛性,像沈阳、武汉和广州都属于这种“说不清楚的城市”。[1]

一 城市性格的特性

1.差异性

每个城市都有其发育、成长的母体和土壤,历史和地理环境等要素赋予了不同城市迥异的性格魅力。《新周刊》曾对国内17座城市的城市性格作了这样的诠释:北京最大气,“在北京出头难,因为人才太多了,个个都是精英,所谓居长安大不易”;上海最奢华,“如果考虑到中国大部分戏剧艺术都诞生在上海的话,你会意识到这是一种已经形成的传统,它是由奢侈品、舶来品促成的,跟唐代的长安类似”;大连最男性化,“当许多城市煞费苦心设计自己的城市标志物的时候,大连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足球,随着大大小小的足球在这座城市的广场、公园被竖起来,这个城市的男子汉的魅力也被张扬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杭州最女性化,“在心理感觉上,杭州只是一座小城,在这里至多只会发生一些琼瑶式的缠绵故事”;南京最伤感,“虽然南京有了马达轰鸣的巨型工厂、昼夜繁忙的空港车站、五彩缤纷的街市霓虹、行色匆匆的人流车流,但是留在人们脑海中南京的气质却仍是那么历史而又感伤”;苏州最精致,“苏州是一座建筑密度很高的城市,但是它的建筑物的高度却是全国最低的,因为苏州人看重的不是高度而是精致”;武汉最市民化,“武汉人把那些冒充的、次等的东西叫做水货,其实从很多方面看,他们是喜欢水货的,武汉扫不尽的地摊,透露了它的农民色彩,一个区域性的大集市本色”;成都最悠闲,“在成都人当中很难找到什么工作狂,他们宁肯少赚钱甚至不赚钱也要玩,如果你一定要他们工作,则他们便很可能把工作也变成了玩”;重庆最火爆,“重庆人最常吃的一种东西是火锅,说是‘以毒攻毒’,连毒辣辣的太阳都不怕,重庆人还怕什么”;拉萨最神秘,“寺庙在其他城市现在大都成了一种单纯的观光景点,但在拉萨,它们却是藏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神圣而且神秘”;广州最说不清,它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无,孙中山在此风起云涌,改革开放之初模范带头,但往往是来势凶猛,却虎头蛇尾,无法成为城市的样板;深圳最有欲望,“深圳人工作得累,也玩得疯狂,人生何求?深圳人的幸福和快乐一点也不抽象,都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物质体验”;珠海最浪漫,“情人路把珠海这座城市以及它的设计者们那些超越于世俗功利目的之上的浪漫主义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安最古朴,“西安的历任几位市长也有同感:我们建设西安实在不易,周总理曾有过指示,西安只能动一步看一步,看一步动一步,古朴得让人无从下手去改造”;厦门最温馨,“厦门人无论是在建设自己的城市,还是在维护自己的城市时,态度都十分自在、自如、自然,就像是在装修和打扫自己的小家,这种从容乃至安详,无疑来自对自己城市的家园之感”;香港最辛苦,“尽管城市物质给予的满足十分丰富,但香港人永远觉得贫乏、欠缺和不安,这注定了你不拿出十二万分的精力出来拼搏,你就会被这个城市淹没,你就失去尊严”;台北最陌生,“台北是个处处有活力,处处有怪招,处处有机会与失足,有发财梦与邪恶的陷阱,这里唯一不变的通则就是变,立足在台北就像站在一个大漩涡中,什么都绕着你转,却什么也抓不住”。[2]

2.多元性

城市性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为多代性。许多城市是人类经过几千年建设而发展形成的,它是历史延续的产物,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总是在这里共生,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是深厚。如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六朝、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民国的传统文化遗迹十分丰富。城市性格的多代性反映了历史文化的演进。另外,随着社会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除了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外,城市总要受到外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的共存突出表现在城市中各种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共存方面,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较为典型,如城南高脊粉墙的清代民居、山西路以南的欧式花园别墅群、朝天宫等地的清式宫殿建筑及现代高层建筑。再譬如,郑州作为3600年的商都和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的决口处,性格中充满了沧桑和悲壮,而作为交通枢纽和商业都城,则又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3.动态性

城市文化是在一定区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城市文化的不断完善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融合,城市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相对单一到日趋复杂最终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城市功能的叠加性发展是一个基本规律。

城市的主导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异的。所谓变异,就是指已有的主导文化被新的主导文化所取代,使整个城市功能的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也使城市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也正是在变异过程中,城市文化得到了提升和进化,城市得到了发展。主导文化变异进化是城市文化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譬如,郑州3600年前曾是商都所在地,后来历经沧桑,尤其是西边唐都洛阳和东边宋都开封政治中心的持续强盛,曾几何时的中心一度成为低谷。后来随着铁路文化的兴起和政治中心(省会)的回归,两种文化的双重复合造就了郑州兼容并蓄的性格和城市的再度崛起。

二 城市性格的形成

一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又可以归纳为两个大方面:积极的城市文化或消极的城市文化。在文化也是生产力的今天,有些文化反而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间的激烈竞争,有的城市甚至想摈弃原有的文化,创造新的城市文化,形成新的城市性格。一座城市的性格主要由五个大的文化系统提炼形成。[3]

——城市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形成不同的城市生态环境。不同的城市生态环境又会对城市人文环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历史的传承。虽然中国有着五千年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但并没有因此而阻碍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是构成一个城市内在品质的所在,是标识城市性格最传神的因素。不同的城市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故事,赋予了城市独特的魅力。

——城市的人文习俗。市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方言,地方饮食,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文学、文艺作品,曾经和正在城市中居住的文化名流,都构成了一个城市独特而有味道的氛围。

——城市的建筑环境。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不仅具有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功能,又是城市性格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城市之间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街区、不同的路网组织形式、不同的用地结构,都构成了城市不同的体形环境、空间特征、文化内涵及性格气质。

——城市的产业演替。一个城市具有的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是一个城市的专有资源,这些专有资源恰恰是其他城市很难模仿的,那么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产业也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城市以不同的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不同的产业结构最终会反映或影响到城市的物质景观和市民生活。以工业、商业、金融、旅游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商业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市,分别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城市意象。

杭州在舆论上一直为“女性化城市”、“安于现状”的评判烦恼,为此,有人呼吁杭州需要开放与大气的城市性格。[4]海派文化是上海的都市文化,海派就是吸纳,就是“海纳百川,包容性强”,因此,上海需要的是“智慧与包容”。她的精神是融合的,无论南方的,北方的,中国的,外国的,都能吸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内化为自身的一个部分。[5]

“千寻铁链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很多人由此认为南京是伤感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鸿雁教授比较了南京与杭州性格的不同:“和同为两冀的杭州相比,南京或许不那么轻巧、灵性,但南京并不缺乏它的浓烈、热情和理想。南京人的温和是内敛是成熟,但并非无为。”南京大学商学院刘志彪教授认为,在现代经济的环境下,南京人观念中很多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正在遇到挑战。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以及大的竞争场合,正慢慢激活南京人心里的野性。因此,南京需要成熟与野性的城市性格。[6]

可见,城市性格一般都是在继承、背叛和再造的循环往复过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而一些突发性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诞生往往会给城市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

三 城市性格的挖掘与经营

1.正确处理城市个性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内在支撑点主要在于其特殊的环境,城市也可以说是和语言、身体一样,是一种特殊的书写文本,我们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阅读出人类活动留下的历史印记。离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城市个性就无从谈起。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人们为了使城市快速向现代化迈进,不惜以毁掉无与伦比的建筑遗产为代价。那些源于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性格特点,已被全球化进程削减得所剩无几。

强调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城市个性,并不排斥其他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否则这种城市个性就会变成封闭僵化的古董。城市文化是不断更新的动态文化,而不能变成单纯的博物馆。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城市,其结果不应是以泯灭城市差异和多样性为代价而转向一种模式。因为,在高科技时代人们也许能够克隆出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筑,却永远无法克隆出含有鲜明的社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城市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城市的管理者应从人类文化整体高度,去洞察每个城市文化的特殊载体。既要把一个城市作为特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的载体来体验城市个性,又要把这种特性纳入全球文化总体坐标之中,这样才能兼顾到城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城市文化的特殊性构成了城市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性因包含有值得人类尊重和捍卫的普遍价值而成为人类共同享有的文化遗产,它不只属于一个城市所有,它同时属于全世界。因此,古老的旧城不是城市改造的负担,而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现在许多城市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推倒了很多含有特殊文化遗产的古迹,这也无形中毁掉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

2.城市性格是历史积淀和政府规划经营、倡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正确处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建设的关系,防止建设性破坏。每一个城市都有许多历史古迹,这是城市形象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之间既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支持的一面。因此,在制定城市文化形象发展战略与进行城市形象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发展经济这两个方面。其一,城市经济结构的建立和调整必须服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这个基本原则,制止建设那些破坏历史文化资源和严重污染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业项目,重视发展污染少、消耗能源和资源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工艺美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二,城市规划的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和色调等,要同城市历史形成的风格、特色相协调、相适应,使城市新建筑群同城市古建筑、古城风貌和环境融为一体。其三,在规划城市生态环境时,注意对城市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精心处理,使其符合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其四,要利用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的人文旅游资源发展城市旅游经济,并相应地加快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正确处理城市历史文化区与新区扩建的关系。在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处理好名城文化区和新城扩建区布局的关系,通过城市历史文化调查和考古,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新城扩建区范围。历史文化区是城市风貌的精华,特别是那些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传统民族特色等,必须重点加以保护。新城扩建区则为城市重点扩建和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区域。[7]

3.城市性格的挖掘与经营

城市性格的二元性或多元性要求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认真剖析和甄别城市性格中的积极成分,深入挖掘其中积极的因素或者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元素,并与全球或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相结合,借助其积极的一面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并通过科学策划和精心经营,打造品牌,获得效益。

杭州充分利用自己的城市性格和城市人文资源对城市进行了多次成功的经营。首先,把历史文化与商业结合起来经营。如杭州市在对清河坊历史街区建设中,突出清末民初杭州街区风貌特色,以传统商业、药业、文化及人居文化为内涵,建成了集旅游、商业、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传统建筑街巷。然后,按照“老店老铺、百业百品”的商业定位,先后对24处建筑面积为4298.47平方米的古建筑店铺,向社会公开拍卖,总成交额达8658万元,比底价6500万元高出2158万元,平均每平方米达2万元,最高的达3万元,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在商业经营中的价值。其次,综合利用城市的品牌资源,发展会展、旅游、文化、商贸等服务业。杭州品牌资源十分丰富,有“人间天堂”、“西湖”、“天堂硅谷”、“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等城市品牌。譬如,杭州利用七十多年前举办过“西湖博览会”的金字招牌,成功举办了2000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会展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70万人次,旅游创收11.2亿元,同比增长24%;市区零售业、宾馆业、餐饮业收入增幅都在10%以上;签订了143亿元的高新技术项目,商贸总成交额70亿元,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37.3亿元人民币和3.11亿美元。经统计部门测算,西博会创造增加值5.5亿元,为全市经济增长率贡献达0.42个百分点。

另外,杭州基于休闲产业将在2015年左右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并占有世界GDP一半的份额,将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支柱产业的大背景和杭州“女性化城市”、“安于现状”的城市性格特点以及杭州自然与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产业优势与特点等,围绕发展旅游业,明确提出了要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世界休闲之都”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等诗词成了杭州定位休闲之都的佐证。在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和世界休闲组织、国际娱乐与主题公园协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杭州将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杭州乐园二期世界休闲博览园项目将按照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要求,兴建500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大型会展中心和建设21世纪生态人居展示中心等,该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作为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主要配套设施。如果杭州能够成功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杭州会展经济的这块蛋糕将进一步做大,那么对确立21世纪杭州世界休闲之都的地位,带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标签:;  ;  ;  ;  ;  ;  

城市特色的挖掘与管理_南京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