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中小企业产业布局的实证研究_进入壁垒论文

中国工业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中小企业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工业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论文以“进入壁垒论”为研究中小企业行业分布的理论依据,运用“市场集中度法”、“企业数目法”、“企业规模比重法”,确定了我国各工业行业进入壁垒的程度,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以此为据,对我国工业中小企业行业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以大量的客观数据揭示我国中小企业的结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3)05—0021—08

在我国经济从“短缺”向“相对过剩”,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中小企业数量已快速增长之时,中小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合理分布和科学定位,从而优化其行业结构,全面提升企业素质,这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和产业定位的理论依据

由于企业的成长与其所属行业的成长性息息相关,故对于主营业务较单一的中小企业而言,选择行业的重要性往往大于选择产品的重要性。关于中小企业行业分布,也即中小企业产业定位的理论很多,主要有:中小企业与市场结构理论、中小企业与规模经济理论、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美)的“生存技术”理论、施太莱、莫斯(staley and Morse.1965)“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论”、贝恩(J.S.Bain)和太田一郎(日本)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论、都市型产业论、产业关联定位论、竞争簇群论、零散产业论、进入壁垒论等等。比较上述各种理论,在对我国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和产业定位的研究中,笔者选择“进入壁垒论”。一是上述各种理论实质上都可以通过进入壁垒的高低综合地反映出来。因为,中小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难度如何,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是上述各种理论所涉及的决定中小企业进入某一行业难易的种种因素是可变的。因此,根据各行业中小企业进入的实际状况来分析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和产业定位,是合乎逻辑的方法。

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必须负担的生产成本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和障碍,主要反映产业内现有企业和待进入该产业的潜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其程度一般可用产业内企业数和大中小企业分布的格局来衡量。一般来说,产业内企业数愈少,大企业集中度愈高,最佳最小规模愈大,进入壁垒就愈高,行业内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愈小,中小企业进入该行业愈困难,这意味着该行业不是中小企业的优势产业,中小企业应尽量少进入;反之进入壁垒就愈低,该产业应该是中小企业的优势产业或与大企业共生产业,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较大,中小企业则可大量进入。显然,面对不同程度的进入壁垒,中小企业选择和进入行业的决策和策略也应该不同。

进入壁垒具体有:成本性壁垒、政策性壁垒、技术性壁垒、抵制性壁垒等,因此决定行业进入壁垒程度的有经济性因素、资源性因素、技术性因素、政策性因素,而每一种因素又系多种原因所致。如经济性因素就包括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产品差异性、生产成本优势等等。如何综合这些因素,合理确定行业进入壁垒程度,确实是一个难题。为此,人们提出了许多度量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而且只能从某一角度反映行业进入壁垒的状况。比较而言,“企业规模比重法”更接近现实。该法根据大、中、小企业分别占该产业全部企业数的比重来确定行业进入壁垒高低,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越小,该行业进入壁垒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但这种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时,即使产业的规模经济十分显著,中小企业也可以作为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的成员而大量进入。二是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短缺,预算约束软化,进入主体的多元化等原因,进入壁垒失效,企业盲目和过度进入产业(王俊豪,2000)。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市场集中度”间接度量行业进入壁垒程度。市场集中度主要是反映产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但与进入壁垒密切相关,是进入壁垒的继续和延伸。一般情况下,市场集中度越高,大企业垄断的程度越强,行业的竞争性就越弱,进入壁垒也就越高,反之,越低。而且,市场集中度还可根据不同规模进入的企业在行业内所占的市场份额,分析其进入的得失,为潜在的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再则,市场集中度所反映的不同规模企业在行业内所占的市场份额,本身就已综合体现了影响行业进入壁垒的各种实际因素。

二、中国工业行业进入壁垒状况

测量市场集中度,较广泛的方法是使用CRn指标,即以行业中最大的几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行业市场的比重来度量。贝恩(J.S.Bain美)最早运用这一指标对美国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进行划分,并将CR8<40%—50%定义为原子型产业,这种产业内企业数极其多,不存在集中的现象。参照这一方法,我国工业行业集中度如表一。

表一:中国工业行业集中度(CR8≥20%)状况表(%)*

*资料来源:93、94、95年数据来自曹建海《对我国工业中过度竞争的实证分析》(《改革》),1999年第4期,2001年数据,根据国研网财经数据中行业数据整理、计算而得。表中数据以2001年数据大小排序.

显而易见,我国工业绝大部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都很低,超过40%的行业寥寥无几,且在不断减少(93年4个,94年5个,2001年仅2个)。考虑到97年之后我国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可能有较大的波动(较难取得各年的数据资料)。

为了使分析更客观,笔者还借鉴斯蒂格勒的“生存技术”理论。因为进入壁垒的不同只是说明中小企业进入某一行业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并不是说中小企业绝对不能进入或是绝对可以进入。中小企业实际进入的状况,除受一般条件的制约外,还视当时某些特定的因素影响,“生存技术论”则可根据中小企业进入的现实,客观地反映各个行业中小企业进入的真实情况。因此,运用“企业数目法”、“企业规模比重法”与“市场集中度”法,综合判定其行业进入壁垒,可能更客观、更准确些。因为用这些指标度量行业进入壁垒难以判定孰轻孰重,笔者便予以同等对待,并运用较原始的方法综合计算。在全部41个工业行业中,进入壁垒较高和进入壁垒较低的前十一位行业见表二。

表二:2001年部分工业行业进入壁垒排名状况(注:资料来源:表中排名系根据国研网财经数据中行业数据整理、计算而得(下同)。全部工业行业进入壁垒的各种指标计算结果以及详细排名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

表二中进入壁垒相对较高的行业多是一些资本密集型、品种少、批量大、规模经济要求很高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低进入壁垒行业则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品种多、批量小、规模经济要求较低的、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显然上述划分是较客观、科学的。综合表一和表二的分析可知,我国工业行业进入壁垒整体较低,有利于中小企业进入各行业,促进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曾经存在的市场严重短缺问题,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生产开始出现相对过剩,大中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经营机制逐渐完善,市场逐步趋向成熟后,如果中小企业仍盲目进入,在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缺乏科学合理分工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甚至不惜采取许多不正当竞争手段;加之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和一方经济的增长而给其各种保护,这不仅严重威胁着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会导致许多产业过度竞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三、中国工业行业中小企业分布现状分析

因较高和较低进入壁垒行业对中小企业进入来说是两个极端,故以下分析主要以这两类为对象进行比较。(注:以下数据系根据“各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占全部中小企业相应指标中的比重”、“各行业中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排名状况”、“较高进入壁垒、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分布状况”、“我国中小企业平均规模分析”、“我国部分行业大中小企业盈利水平比较”分析的结果。详情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中有关计算表。)

(一)中小企业行业分布的总体分析

1.从总体分布上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较低和中等进入壁垒行业。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各项指标均在总量的28%以上(除税金总额外),其中从业人员、企业数则达到41%左右,如果再加上中等进入壁垒行业,多项指标均在80%以上,企业数更是达到88.06%。应该说,这种分布是合理的,比较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但考虑到样本数,各种进入壁垒的行业中小企业进入状况差别并不大(除从业人员、企业数外),显然,影响行业进入壁垒的各种因素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并非是中小企业产业定位和行业分布的出发点。正因为如此,许多小钢铁、小化肥、小煤矿、小水泥、小水电已成为我国经济的痼疾,难以消除。

2.从效益上看,较高进入壁垒的中小企业多项指标均在18—24%左右,而利税则为24.21%,亏损企业数仅为12.91%;中等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资产额、企业数与利税总额,亏损总额等指标较接近。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企业数等指标均在41%左右,销售收入也占到32%,而利税总额仅为28.23%,亏损企业数更是高达39.90%。显然,较高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经营效益总体上明显高于较低进入壁垒行业的中小企业。这种现象显然不合理,因为在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应该更能发挥自身优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一是高进入壁垒行业部分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附属企业,从专业化分工系列中获取的收益较高,效率较高。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该行业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资产额,从业人员,企业数,利润,税金等指标在全部中小企业相应指标的比重,其排名均进入前十位。二是较高进入壁垒的中小企业,多为我国一些基础工业,长期处在短缺之中,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既有自己的销售市场,又有地方政府的保护,因此,具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如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与供应业,这些中小企业许多指标进入前十名,如资产额、税金总额排名第一,利润总额排名第四。上述两原因中,第一种情况是符合中小企业产业定位原则的,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种情况则恰恰相反,问题的实际情况是,后者远多于前者,因为在较高壁垒行业中,绝大部分是较难进行系列化生产的行业(见表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我国各行业进入壁垒是模糊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并不主要是依靠其竞争力,而是一些非经济性因素,一旦市场趋向饱和,这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3.较高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的税负远高于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原因可能是前者在管理上较为规范,财务制度较健全。而后者所在的行业虽较能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但其企业数目众多,零星分散,其中包括许多家族式企业,管理落后,不规范。

4.从企业数、从业人员看,中等和较低进入壁垒行业的中小企业所占比例数分别为88.06%、84.27%,而利税总额仅为75.79%,亏损企业数则为87.09%。这些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纺织业、非金属物制品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这些行业中小企业为数众多,且多采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落后,规模小,布局分散,竞争过度,在新形势下,面对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其生存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这可以在后面中小企业成长性分析中得到证明)。

(二)各行业中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部工业中小企业相应指标中的排名分析

1.中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部工业中小企业相应指标中排名较前的十个行业,应是中小企业非常活跃的行业,但较低进入壁垒的行业只有五个,中等进入壁垒的行业有三个,且较高进入壁垒也有两个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排名较后的十位行业,应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较困难的高进入壁垒行业,但实际上却主要是分布在中等进入壁垒行业,且较低进入壁垒的行业也有一个——家具制造业。较高进入壁垒行业也仅有三个: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烟草加工业,即是说,在较高进入壁垒的10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中小企业都相当活跃。可见,大多数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行业并未被中小企业选择进入,尤其是象日用杂品制造业这样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行业,其中小企业几项关键性指标占全部中小企业相应指标的比重,排名都比较靠后,(销售收入排名倒数第三,资产总额排名倒数第一,从业人员排名倒数第四)。

2.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每个行业前十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都不高(包括两个较高进入壁垒的行业)。如销售收入在4.52—30%之间(远低于贝恩的绝对集中度指标CR8=40%—45%),资产总额在3.85—21.9%之间,从业人员在1—17%之间。而在后十位行业中,产业集中度也不高,如销售收入,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汽车制造业40%以上外,其它行业均在27.6%以下;资产总额,除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在49%以上,其余均在24.2%以下;从业人员,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为50%以外,其余均在28%以下。

3.从各行业中小企业平均规模看,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中小企业平均规模可认定为中型企业外,其余行业平均规模均较小,属于小企业。(注:1999年,我国以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目标,将工业企业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两项指标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有学者建议:应在企业规模划分上增加雇佣人员指标与国际惯例接轨。鉴于中国人口密集国情,可认定500——800人为中型企业,500人以下为小型企业(林汉川、魏中奇,2001)。)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总体上规模较小,不论是较高进入壁垒行业,还是较低进入壁垒行业均是如此。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各个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如规模经济要求很高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中中小企业数占92%,中小企业平均规模也较小(户均销售收入、资产额、从业人员分别为2949.8万元、4067.4万元、219人)。

(三)较高和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分布状况分析

1.在较高进入壁垒的十个行业中,中小企业仍占有相当比重。从企业数看,中小企业数占本行业企业数90%以上的有6个行业,80—89%的有3个行业,70%的有一个行业。从从业人员看,中小企业人员占本行业总人员50%以上的有3个行业,40—49%的有2个行业,30—39%的有3个行业。从资产总额看,30%以上有3个行业,20—29%有4个行业。从销售收入看,30%以上有6个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水、蒸汽生产及供应业实际类似于中小企业行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液压加工业、煤炭采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日用电器制造业,实际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生行业。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来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均以10%以上的年平均速度高速增长(王俊豪,2000年)。

2.在较高进入壁垒行业中,中小企业经营效益总体状况不佳。从亏损企业数看,中小企业亏损企业数占本行业亏损企业数90%以上的有4个行业,其余也均在82%以上。从亏损总额看,中小企业占50%以上的有3个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达70.5%。从利润总额看,中小企业占42.5—43.5%有2个行业,31.4%有一个行业,20—29%有3个行业,3—6%有2个行业,为负数的有2个行业,其中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竟高达-171%。另外,电子、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中小企业亏损额占所有行业中小企业亏损总额的比重为8.48%,排名第一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5.44%,排名第6位。这些中小企业多以“小而全”的形式,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以致这些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度竞争。

3.在较高进入壁垒行业中,行业集中度不高,中小企业平均规模大都较小。十个行业中,每个行业集中度CR10较低。从销售收入看,CR10大于40%的,仅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日用电器制造业。从资产总额看,CR10大于40%的也仅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十个行业中,其中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属小型企业。

4.在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行业集中度也较低,中小企业平均规模也较小,这与其所在行业特性相适应。十个行业中,行业集中度CR10指标,销售收入在4.52%—16.2%之间,资产总额在3.85%—17.55%之间,从业人员在1.0%—12.0%之间。各行业中小企业平均规模,销售收入在1785万—3219万,资产总额1625万—2942万,从业人员128—378人之间。上述行业均应是中小企业非常活跃的行业,从行业内大中小企业各自的比重看,也确实如此。如中小企业所占份额,销售收入75.9—99.0%,资产总额66.8—98.4%,从业人员80.6—99.7%。但在全部工业中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比重的排名中,仍有两个较低进入壁垒的行业——家具制造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排名在后十位之内。

四、结合成长性研究中小企业行业分布

1.我国中小企业平均规模离成长性中小企业平均规模要求较远。根据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报告的研究成果,(注: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中国企业评价学会联合课题组.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报告[R].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2001年.)在我国工业中,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规模在销售收入为10000——20000万元之间,其次为20000——500000万元之间。从行业来看,不同产业对“稳定成长的规模经营”的要求不同。对成长型中小企业平均规模(年销售收入)要求最高的是烟草加工业(110953万元),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62025万元)。其次分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55054万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7323万元),石油加工及炼焦业(44807万元)。要求最低的分别是:木材及竹材采运业(13956万元),煤炭采选业(17583万元),非金属矿采选业(18379万元),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1096万元)。根据我们计算的数据分析:

(1)在中小企业各项指标排名前十位行业中,仅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为10265.6万元,其他9个行业相差远。在排名后十位的行业中,仅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为23155.4万元,其他9个行业也离要求相差很远。

(2)从进入壁垒看,较高进入壁垒行业中,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外,其他8个行业均离要求的规模较远。较低进入壁垒行业更是无一个符合要求,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总体上规模较小,成长性较差,较高进入壁垒虽对中小企业进入门槛要求较高,却还有两个行业能达到成长性规模要求,较低进入壁垒应是中小企业最能展示自身优势和潜力的领域,却无一行业能满足这一要求,且都与此标准相差甚远。

2.从成长性中小企业行业分布看。通过对企业数量、销售收入、资产和利润等指标的分析发现,在全部成长性中小企业中,属于中低进入壁垒行业的远多于属于较高进入壁垒行业的。值得研究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属较高进入壁垒行业,但其成长型中小企业比重却较高,从销售收入、资产额、利润所占比重看,分别排第4,4,2名,成长性企业占其行业中比重排名第4。但其平均规模则较低,离成长性要求的规模又相差很远。

3.成长性分为高成长性,渐进成长性,缓慢成长性。总体说来,我国成长性中小企业主要是缓慢成长性企业。在所分析的36个行业中,高成长性和渐进成长性中小企业在其行业成长型中小企业中的比重超过5%以上的仅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革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即主要是一些中低进入壁垒的行业,大多数较高进入壁垒行业中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并不真正具备成长性(如表三)。

表三:我国部分中小企业成长状况(%)

在全部成长型中小企业中,缓慢成长性企业占96.48%,而较高进入壁垒行业绝大多数行业均高于此数,有两个行业甚至达到100%,而且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0.05%,但与总体水平相差甚远,其他均为0。较低进入壁垒行业情况相对来说好一些,但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品业为典型的中小企业行业,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也为0,缓慢成长性中小企业比重也分别高达97.23%,97.97%,这种现象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产业定位思想不明确,即使一些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行业,其中小企业经营水平,技术水平也比较低,加之过度竞争,前景也不容乐观。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小企业是在经济长期短缺,经济体制转轨,国企面临改革压力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各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产业定位不足以成为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中小企业盲目发展。97年以后,经济出现了相对过剩,国企改革逐步到位,市场经济制度逐渐趋向成熟,中小企业的特征与其行业背景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中小企业的产业定位及行业分布合理与否,已成为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我国工业中小企业总体分布较合理,主要分布在中低进入壁垒行业,这有利于中小企业优势的发挥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也是较严重的。一是由于行业进入壁垒界限较模糊、一些资本密集型,规模经济要求高,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高的行业,仍有大量中小企业不断进入,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二是许多适应中小企业的各种特性,能充分体现其竞争优势的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小企业却未能充分利用,尤其是一些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产品个性化日益显著的行业。三是在我国中小企业总量中占比重最多的几个行业,绝大多数是中等进入壁垒的行业,但这些行业中的中小企业,仍沿用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低下的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水平,再加上分散的布局,过度的竞争,严重的污染问题,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逐渐收缩,行业内成长性中小企业极少。

3.我国工业中小企业成长性状况令人堪忧,成长性中小企业比重偏低,而成长型中小企业中,缓慢成长型却占到96%以上,缓慢成长型中小企业中,“基本不具成长性”的则又占到九成(联合课题组,2001)。如果以行业分布角度看:一是无论是以企业数、销售收入、资本额、利润等指标综合分析,还是以行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中真正具有成长性的所占比例来看,较高进入壁垒行业中,中小企业成长性较低。二是中等和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中小企业成长性高低,一般与行业内中小企业数量有关,企业数越多,成长性越差。显然,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很多,但行业内中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企业之间盲目竞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三是中小企业平均规模总体较低,在较低进入壁垒行业中,中型企业经营状况远不如小型企业。因此,小型企业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的状况下,如何合理进行市场定位,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关系到中小企业提高其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二)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我国中小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可借鉴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实施有进有退,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发展战略。

1.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总体思路应从全面扶持转向有针对性、选择性的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体系应以产业政策为核心,对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有共同认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大执行的力度。

2.促进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间科学分工、合理布局,在产业内实现专业化协作。如有选择地提高某些行业的进入门槛,加大对这些行业内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扶植,或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从这些行业退出,或促进中小企业成为系列化生产体系的成员,分享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利益。

3.鼓励中小企业向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业发展,在其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4.严厉打击分割全国统一市场,危害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单纯追求地方利益,短期利益的地方保护主义。打击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标签:;  ;  ;  ;  ;  ;  ;  ;  

我国工业中小企业产业布局的实证研究_进入壁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