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哲学改革本质的再认识--再读“费尔巴哈提纲”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对马克思哲学改革本质的再认识--再读“费尔巴哈提纲”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对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实质的再认识——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费尔巴哈论文,再认论文,马克思论文,提纲论文,实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教科书说的那样,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而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确立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和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教科书的观点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观点相距甚远。

关键词 哲学变革的实质 科学实践观 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传统的哲学教科书认为,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将其推广应用于社会历史,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从这种观点看来,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种观点是否真正把握了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马克思为创立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而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显然,这里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只是把人看成是直观者,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懂得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亦即不懂得主体的能动性,因而“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提纲》第九条中直截了当地称旧唯物主义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并深刻地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2〕。

与旧唯物主义上述缺点相反,唯心主义却片面、抽象地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唯心主义把精神和思维的东西看成是主体,并认为这种主体是万能的,外部世界只是人的思维或某种精神主体的产物或表现形式。这样,在唯心主义那里,主体的能动性被夸大为脱离物质、脱离现实的造物主的能动性。例如,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费希特认为,自我意识是主体,外部世界是客体,外部世界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创造的。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则认为,绝对精神是主体,绝对精神是能动的、发展的,万事万物都是能动的主体绝对精神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产物。费希特和黑格尔也把主体创造客体、改造客体的活动称之为“实践”,并且高扬这种精神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但不难看出,他们所说的实践只是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而不是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所以,唯心主义实际上把主体的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归结为意识的能动性、精神的能动性。这是对主体能动性片面、抽象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批评唯心主义说:“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3 〕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虽然强调哲学应该研究人,但他并不理解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所以,尽管在他的著作中也不乏实践一词,可他对什么是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马克思尖锐地批评他说:“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4〕

从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批判不难看出:第一,马克思实际上对实践作了科学的理解。首先,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客观活动”、“现实活动”。这就是说,实践活动是凭人的感官可以真实感觉得到的客观过程。马克思对实践的这种理解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了界限。其次,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的革命和批判意义,把实践理解为主体人的一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它不是一般的感性活动,而是体现主体人特有的能动性的感性活动。马克思的这种理解,不仅把实践活动与动物的“客观”、“感性”活动作了区分,而且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也作了本质的区分。可见,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与一切唯心主义的不同,也与旧唯物主义的有本质区别,它是一种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高扬了主体人能动性的科学实践观。第二,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如上所述,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仅仅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看成是直观的对象,仅仅把人看成是直观者,不懂得实践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不懂得主体的能动性,所以没有从主体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批评唯心主义虽然重视实践的能动性、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把实践的能动性、主体的能动性归结为意识的能动性、精神的能动性,因而片面、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实际上告诉我们,他要建立的哲学是一种既要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又要克服唯心主义片面性、抽象性的新哲学。要克服唯心主义在主体性问题上的片面性、抽象性,就要把实践理解为物质实践,亦即把实践理解为主体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这样才能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视和强调主体的能动性;要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就不仅仅要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性,不仅仅要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直观的对象,不仅仅把人看成是直观者,还应该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们实践的对象、实践改造过的结果和实践的过程,把人看成是能动的实践存在物,强调人们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简言之,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要从主体的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这是一条不同于仅仅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人和认识的旧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也不同于从精神活动出发去理解世界、人和认识的唯心主义哲学路线,而是一条崭新的唯物主义路线,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扬弃。

科学实践观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为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规定了方向。在《提纲》中,马克思正是遵循自己所确立的这条哲学路线去考察问题,从而阐明了自己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勾划出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雏形。

第一,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的认识,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关于如何判定人的思维和认识的真理性的问题以及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判定认识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既不像旧唯物主义者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是感性直观和大家的意见,也不是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看认识是否符合理念、是否实用等,因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所以,“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5〕, 其结果必然把理论和思维导向神秘主义。由于思维、观念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人的观念都是人们的实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意识化表现,如果人们的观念是虚幻的、颠倒的、神秘主义的,那么这又是他们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局限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狭隘的社会关系造成的。因而,“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在这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的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被马克思作了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第二,从实践出发考察人和人类社会,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旧唯物主义力图解决但又无法解决的社会历史观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

首先,马克思立足于科学实践观,科学地解决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以及关于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问题。旧唯物主义者把人看作是环境决定的,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改变了的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但是,环境是由什么决定的,又是怎样改变的呢?他们认为环境是受理性支配的,是理性选择的结果。那么,谁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理性呢?他们的回答是只有少数的“英雄人物”。这样,他们就把社会的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盲目地受环境决定,另一部分英雄人物则高出于社会之上,由他们发现理性、掌握理性,为人们召唤幸福,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这就走向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不同,认为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是积极的活动者、实践者,环境的改变不是靠理性的发现和掌握来实现,而是靠革命实践。人在实践活动中改造环境,同时也使自己受到教育,改造着人本身。所以,社会的进步、环境和人性的改善是人自身的活动过程,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成长发展。因而,马克思写道:“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7 〕这里,马克思不仅正确解决了人与环境关系问题,而且实际上阐述了革命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自身的革命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其次,针对旧唯物主义力图以宗教批判来解决社会问题但又无能为力的状况,马克思立足于科学实践观,正确地指出了以革命实践活动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旧唯物主义者大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们对宗教的批判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等唯物主义者“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的功绩。但是费尔巴哈以为他把上帝的超自然、超人类的本质归结为人类本质的组成部分,对宗教的批判就完成了。从此,他转向了“爱”、“友谊”之类宗教感情的说教,认为只要人们接受他的以爱为核心的无神论宗教,社会的灾难和罪恶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只是用人本学来说明宗教,因而他不可能有兴趣对人的现实活动、对实践及其历史结果——现实社会内部的自我分裂进行研究,而这恰恰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世俗人类灾难和社会罪恶问题的关键所在。立足于科学实践观,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宗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8〕。这里, 马克思不仅指出了消灭宗教、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而且表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革命的伟大思想。

再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人的问题上,唯心主义把人归结为精神产物的化身,旧唯物主义则把人还原为自然,因而都不能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例如费尔巴哈,他对人和人的本质的理解,只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进行考察,所以把人仅仅理解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人,而人的本质也就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9〕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正确认识到人是实践的存在物, 因而强调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应从实践出发。由此,就可以看到,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因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活动的。这种社会关系愈到后来愈扩大,也越来越复杂。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思想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还形成了阶级关系。人是什么样的,就要把他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作综合的考察,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0〕。对于社会,马克思也是从实践出发去考察。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把唯物主义的光辉照耀到历史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因而“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11〕要把历史从唯心主义的樊篱下解放出来,必须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因为实践不仅为人类的自我生存、发展提供了最终动力,而且也为人类改变、创造和真正理解对象世界提供了现实基础。从根本上说,社会历史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活动,是实践在时间、空间中的展开,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基础,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马克思这一观点的形成,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因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揭示在实践的推动下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历史理论。

第三,立足于科学实践观,马克思提出了哲学与自己同时代的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论点,凸现出马克思哲学阶级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特点。

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哲学,大都片面地抬高人的理论思维活动,贬低、卑视实践活动,往往只把认识和解释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不能自觉地提出以哲学的方式改造世界的任务。例如,黑格尔认为,哲学不过是绝对精神完成其创造历史的运动之后,用来回顾既往并意识到自身的一种工具,所以哲学家是事后才上场的,哲学这只“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13〕。至于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的费尔巴哈,由于没有建立科学实践观,他仍然“和其他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确立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14〕但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整个现存世界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对现存的世界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也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途径,才能现实地改变它。据此,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不应该只解释说明世界,而必须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为自己时代的人民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和建设新世界。所以,马克思庄严地宣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哲学要改变世界不能像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一样,只是喊着震撼世界的词句,必须与自己同时代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同时代人民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因此,马克思诉诸无产阶级,明确地指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16〕这样,马克思就为完成自己哲学改变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马克思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特征也由此凸现出来了。

综上所述,根据《提纲》的精神、观点,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教科书所认为的那样,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简单相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而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缺点都是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的过程中,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确立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和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在《提纲》中,马克思正是由于贯彻了这条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才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纲领。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对《提纲》作了极高的评价,把它誉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确立的科学实践观和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在尔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贯彻和展开,提出的基本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作了详尽的论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其基本内容就是“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得出的”,〔17〕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又深入的剖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肯定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而且论述了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现存世界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的原生态得到改变,不断地成为“人化自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18〕正是实践这种否定性的活动、革命的活动使自在自然不断地向属人的世界转变。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就将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统一起来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因此也结合起来了,“因为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19〕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分析物质实践及其内在矛盾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现象,〔20〕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基本骨架的建构。

可见,离开了《提纲》中马克思确立的科学实践观以及这条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的贯彻,就不可能扬弃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就不可能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亦即不可能实现哲学史上的真正变革。所以,传统哲学教科书的观点离马克思《提纲》的观点相距甚远。

收稿日期:1996-07-02

注释:

〔1〕〔2〕〔3〕〔4〕〔5〕〔6〕〔7〕〔8〕〔9〕(10〕〔11 〕〔12〕〔15〕〔16〕〔17〕〔18〕〔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17、16、16、16、18、17、17、18、 18、18、18、19、19、31—32、35 43

〔1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14

〔14〕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北京:人民出版社.41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

标签:;  ;  ;  ;  ;  ;  ;  ;  ;  ;  ;  

对马克思哲学改革本质的再认识--再读“费尔巴哈提纲”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