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艺术研究

《晏子春秋》艺术研究

延娟芹[1]2001年在《《晏子春秋》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是关于古今《晏子春秋》的研究回顾,接着对《晏子春秋》的成书情况及历代流传过程作了介绍,最后据出土残简就历来争议颇多的两章作了辨证。 第二部分从民间文学这一角度探讨。本文认为《晏子春秋》有些内容来源于民间,因此部分章节保留民间传说痕迹较多,主要体现在叁方面:从人物形象看,“晏子”的部分思想不但反映了民众的愿望,晏子本身历代也被作为智慧的化身,齐景公则是经过夸张、变形有些丑化的形象;从情节看,《晏子春秋》与《左传》相比,较为离奇,体现民间传说历史性与传奇性的统一,书中重文重意等章节,是民间传说变异性的反映;从语言看,最大特点是幽默、诙谐、风趣,晏子形象的幽默是对美的赞颂、张扬,景公形象的滑稽则是对丑的嘲弄、揶揄。 第叁部分从小说因素方面分析。本文认为《晏子春秋》重在以事实说话,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且常在文中直接评论,体现对史传的借鉴。选材的故事性、通俗性、娱乐性又是对史传的发展。小说因素体现在四个方面: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人物神态逼真传神;人物语言较能表现人物个性;书中形成了一个人物系统。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本书在民间文学史、小说史、体例方面、题材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后代也有很大影响。

陈晶晶[2]2015年在《《晏子春秋》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晏子春秋》是记载我国春秋末期齐国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晏婴言行和思想的一部专着。它不但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典籍,而且还是一部具有文史哲多重参考价值的作品。全书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了关于晏子的二百一十五个小故事,目前为止,它被认为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专人故事集。在《晏子春秋》成书之前,晏子的故事就早已遍布于民间的街谈巷语之中,而成书之后,其流传更是经久不息。晏子是由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逐渐演变为《晏子春秋》中近乎完美且理想的艺术形象,以至于他成为了后世广为传颂的贤臣典范。本文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出发,主要立足于《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形象,以及其他人物群像,来探究其人物塑造艺术的技巧及其产生的影响。本论文主要有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从通俗性、故事性、传奇性、变异性、娱乐性这五个方面来阐释《晏子春秋》民间叙事文学的性质特征。历史上的晏子勤政爱民、德高望重,深得人们的敬爱,所以晏子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经久传颂,再经过“好事者”诸多正面的加工、润色,后来的晏子就逐步演变成了《晏子春秋》中近乎完美的典型艺术形象,这就使《晏子春秋》深深刻上了民间文学的烙印。第二章主要分析晏子这一主人公形象,概括其特征,并阐述其思想。《晏子春秋》是一部关于晏子的人物传说专着,同时,它也是一部经过了长时间流传、加工和编纂的积淀之作,儒墨法等思想在本书中都有所体现,如此丰富的思想内涵,充分折射出了春秋时期的思想形态,尤其是齐国本土人物思想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第叁章主要挖掘除主人公晏子之外的其他人物角色,并结合典型的事例,分析其人物形象的特征。《晏子春秋》中的人物,除晏子之外,其他人物都很零散而不自成系统,国君、臣子和小人物这叁类人物是除晏子之外相对重要的人物,他们的出场为晏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做了充分的铺垫。第四章主要从其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着手,并结合之前两章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进一步探究《晏子春秋》在人物形象塑造这一方面独特的艺术追求。第五章主要阐述《晏子春秋》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本章紧密联系论文主体部分,其人物形象不仅对司马迁的《史记》影响颇大,而且对后世小说等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杨帅[3]2008年在《《晏子春秋》的语言艺术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晏子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之一。全书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了二百多个故事,它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人物故事集。晏子是春秋末年齐国的卿相。他机智幽默、谦恭自抑、力行节俭、反对奢侈、为官清廉、爱国爱民。后人将他与齐初名相管仲并称为“管晏”。在《晏子春秋》成书前,有关晏子的故事就早已广布于民间的街谈巷议之中。西汉刘向在综合整理晏子故事的基础上,校订而成今天我们见到的《晏子春秋》。成书之后,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特别是真伪问题的困扰,致使此书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便有人关注,也多侧重于其思想方面。对《晏子春秋》文学艺术,特别是语言艺术的研究,就更少了。《晏子春秋》不仅具有丰厚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语言艺术方面也独具特色。那么作品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有哪些方面的特色,造成这种艺术特色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为更好地揭示《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首先笔者潜心研读原着,在研读过程中不断总结感性认识;其次是将这种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归类,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最后是将自己的认识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经反复整合,最终构建起本文的理论体系。本论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二形成这种晏语言艺术特色的原因有哪些。据此,笔者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绍子本人及《晏子春秋》一书的有关情况,意在为后面论述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晏子春秋》的语言艺术特色。笔者将它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二)通俗晓畅,充满口语化特征(叁)幽默诙谐,富于情趣性(四)简约精练,富于哲理性(五)周密严谨,说理有力(六)逻辑性强。这个部分运用理论与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将作品语言艺术特色条理化,找出其中的规律。第叁部分《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形成原因的分析。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时代特征(二)齐人的乐观民族性格(叁)民间文学特征(四)语言发展演变的趋势(五)先秦行人辞令的影响(六)晏子的自身修养。在这部分,笔者力图充分揭示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形成的多种原因。第四部分结语,肯定《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指出了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不足。

周云钊[4]2015年在《《晏子春秋》论稿》文中认为《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后期齐国贤臣晏婴言行事迹的一部专书。晏婴不仅是当时与叔向、子产齐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着名的大学者之一,为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论文第一章主要根据现有材料梳理晏婴家世及有关史籍记载中的晏婴形象与思想,以做到“知人论世”。从现存材料来看,晏氏非齐国公族,晏氏世系在春秋时不可考,晏婴先祖在春秋时见于记载的只有晏子和晏弱。晏弱因率军灭掉莱国而为齐灵公所倚重。根据前贤对《叔夷钟》的考释,叔夷与晏弱为同一人,叔夷或为晏弱之字。叔夷是宋人而仕于齐者,故晏氏当为宋穆公的后代。童书业曾论及“墨学为宋学”,晏子尚俭思想有“宋学”的影响。根据对有关材料的梳理,“婴”应是晏子之名,“平仲”则为其字;晏子当生于公元前580年之前,卒于公元前500年。记载晏子言行事迹最多的史籍,首推《左传》,其次为《史记》,通过对两书所记晏子言行事迹的爬梳,可知历史记载中的晏子与《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在思想和形象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虽然不排除《晏子春秋》里面有后人演义附会的篇章,却不能改变其历史着作的性质,可以与《左传》《史记》等记载相配合,作为研究晏子思想、晏子形象的第一手资料。论文第二、叁、四章主要讨论《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思想观念和形象塑造,上述叁方面是《晏子春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成书时间事关《晏子春秋》的真伪及思想史、文学史价值的定位,学术界一直聚讼纷纭,随着简牍材料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其成书问题提供了可能。从关键概念入手,挖掘其内涵,梳理其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晏子思想价值的认识。《晏子春秋》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士文化角度观察,晏子形象对于我们探求古代士人文化心理特征具有近似于“源头”的标本意义;景公形象在审美价值上与晏子形象相得益彰,提升了《晏子春秋》的文学品格。以上叁个方面,构成了我们讨论《晏子春秋》的主要内容。《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至今有春秋说、春秋末至战国初期说、战国说、秦代说、汉代说、六朝说等,后叁种说法认为《晏子春秋》非先秦古籍,汉代说、六朝说更是将其看作伪书。经过学者们的艰苦努力,借助出土文献资料,伪书说已被推翻,其为先秦古籍已成学界主流观点。根据《晏子春秋》成书年代上、下限,以及《晏子春秋》书中所记的建筑制度、词汇语义和思想观念等特征,其成书在春秋末至战国初期。联系时代背景,《晏子春秋》当成书于春秋末期;编纂者有可能是齐国太史子馀,其材料来源于齐史或晏婴家史。到战国时期,以淳于髡为代表的稷下先生们对《晏子春秋》作过加工整理,从而带有他们各自学派的一些痕迹,并搜集民间流传的晏子故事以充实之。至刘向,始去其重复,定着八篇。作为政治家,晏子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治国理念,概括言之就是御德修礼,用贤任能,分别与其德观念、礼观念、士观念对应。就其德观念而言,晏子基于人的“足欲”本性和现实中足欲而亡的教训,针对齐景公的奢侈纵欲,提出以“让”为德,引导景公推自乐之心与百姓同之,方是兴国之正途。晏子的德观念丰富了春秋以来德观念的内涵,并为“德”由政治概念转向伦理观念开辟了路径,在春秋时期德观念的发展演变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其礼观念而言,晏子把礼提高到与“天地并立”的高度以强化礼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强调礼为民纪,看重其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意义。晏子对礼的本质的辩证思考,重“礼”轻“仪”,行“不法之礼”,都是强调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晏子的礼观念,既是对齐文化尤其是管仲礼制思想的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齐国礼学的丰富与发展;就其士观念而言,晏子认为隐则非贤,要求士必须出仕,并把士的人生价值取向定位于“行道者”,而道之根本在以民为本,故士出仕当为“社稷之臣”,与孔子等一起,在新兴士阶层的初起阶段,就已努力贯注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士人道德、学问追求的目标是君子,士应修德进身以达君子之境。由于晏子十分注意个体道德人格修养,并在君臣关系上提出了着名的“和而不同”论,因而其士观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色。《晏子春秋》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塑造了晏子和景公这两个典型人物上。晏子属于士阶层,其形象体现了士阶层的文化人格,这种人格特征已积淀到后世士人精神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奠定了士阶层崛起后文化人格内涵的基本内容,对于我们探求古代士人文化心理特征具有近似于“源头”的标本意义。而其文化人格的悲剧性内涵,为《晏子春秋》的文学品格,抹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齐景公虽然处于晏子形象的衬托地位,但《晏子春秋》不仅多侧面展现出景公形象的丰富性,同时也写出了其性格的发展流变,在审美价值上与晏子形象相得益彰。以之与《左传》中以复杂着称的楚灵王形象和以性格的发展见长的晋文公形象相比也不逊色,为先秦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个性丰满的国君形象。

李静[5]2017年在《《晏子春秋》晏子谏臣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晏子言行事迹的一部着作,全书共由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内容组成,其中很大一部分篇章集中记载了晏子作为臣子对齐国君主进谏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晏子鲜明而独特的谏臣形象。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晏子的谏臣形象:第一部分主要梳理《晏子春秋》的研究情况,同时在对比的基础上得出晏子谏臣形象研究的缺失。第二部分为更好的理解晏子谏臣形象,集中整理历史典籍中有关晏子其人和家世、晏子的齐卿身份以及相应职责的记载。第叁部分探讨晏子的谏臣形象,通过对晏子在劝谏君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将晏子的谏臣形象归结为尽忠尽职的社稷谏臣、心怀百姓的仁义谏臣、善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谏的睿智谏臣和无私的英勇之臣,力求诠释晏子的完美谏臣形象典型。第四部分主要集中论述晏子谏臣形象的塑造及形象的形成原因。第五部分主要论述晏子谏臣形象的影响,从谏说技巧的借鉴、劝惩功能的延续、人格精神的弘扬和晏子形象的广泛接受这四个方面突出了晏子谏臣形象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李佳丽[6]2013年在《《晏子春秋》辞格运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除绪论、结语外共有四章。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概述了《晏子春秋》的思想内容、成书年代、作者及有关该书的修辞研究现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即第一章,概括地对《晏子春秋》一书的修辞进行说明,包括《晏子春秋》的修辞思想以及修辞和辞格的基本内容。其中修辞思想共有叁点:即重视“择言”;关注“逊辞”和“卑辞”;以及主张义理之实,反对虚假,不恰当的修辞。而修辞和辞格的部分,则是简要地梳理了近代关于辞格探讨的成果情况。第叁部分即第二章,分析了《晏子春秋》运用到的材料、意境上的主要辞格,包括引用、比喻、感叹、婉转、设问、夸张、反语、借代、映衬、比拟等。其中引用和比喻独具特色。引用一格通过明引和暗引的手法,引用到了《诗经》、《礼记》、谚语、古语、圣人之言等内容。比喻一格,则从明喻、暗喻、借喻及特殊形式的比喻句四方面展开讨论。第四部分即第叁章,此章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晏子春秋》运用到的词语、章句上的主要辞格,包括对偶、排比、顶真、层递、反复、复迭、回文。其中对偶和排比是书中大量使用到的辞格,且对偶常与排比连用,整段排比句中出现连续对偶,意义上也层层深入,使得文章的表达方式别具特色。第二部分则是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未提及的辞格,包括:互文和异称。第五部分即第四章,简要概括出了《晏子春秋》一书修辞格运用的特点及所形成的语言特色。首先总结了《晏子春秋》一书中,使用到的二十余种修辞格的特点。接着则以此为基,总结了《晏子春秋》的语言特色。包括: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多口语;大量语气词的使用令文句感情色彩浓烈;且故事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洗练,多用短句,有韵律之美;书中人物晏子的语言则有论辩有理、说理有力;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据理力争、不卑不亢等特色。第六部分为结语,此部分对本论文内容做以简单的概述,以及未来对《晏子春秋》修辞研究后续努力的方向。

曹培勇[7]2011年在《《晏子春秋》与齐文化》文中研究指明《晏子春秋》是记录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婴的言行和事迹的专书,但由于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伪书,未能受到史学、哲学和文学界应有的重视。齐文化专题研究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研究课题,由于其起步较晚,所以研究成果之间同样存在较多争议。现在,关于《晏子春秋》及齐文化的单项研究虽然都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可是在现有资料中以《晏子春秋》与齐文化的专题形式研究的相关论文还是不多见,所以本文尝试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努力找寻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相关点来进行比较性地探讨。本文主要从叁个方面探讨《晏子春秋》与齐文化的关系:第一部分对《晏子春秋》的研究情况做了简略梳理,同时在比较的基础上界定齐文化,这一部分是论文论证的基点。第二部分从对晏子形象的探讨出发,主要通过对齐人风尚与晏子人格魅力的讨论,从晏子的务实、善谏、善谋、忠勇、尚俭与廉洁等方面努力探寻它们与齐人、齐俗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彰显晏子人格并丰富齐文化研究的目的。第叁部分主要把对《晏子春秋》文学价值的探讨与齐国文化中的《齐风》和《管子》结合起来,从语言及人物塑造等方面论述《晏子春秋》的文学价值,在此论述的基础之上探寻《晏子春秋》与齐文化尤其是齐文学的共同特征。

王颖[8]2007年在《《晏子春秋》与齐文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姿,在几千年持续发展中,齐鲁文化为其内核和主要组成部分。历来对齐鲁文化研究颇多,论着亦层出不穷。但因种种原因,对齐国重要着作《晏子春秋》研究甚少。迤至近代,其注释及研究着作才大量涌现,但相较先秦其它着作,仍相形见绌,且较少从齐国历史进程和文化氛围中研讨此书的文学内涵和史学价值。本论文则以《晏子春秋》为蓝本,深入探究晏子在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并以历史态度观览齐文化的发展轨迹和齐人特质,以此触发齐文化的深刻内涵。《晏子春秋》中晏子治国之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尚礼、爱民、重贤、尊君。这四点构成了晏子完整的政治思想,且带有鲜明齐国政治文化特质。晏子一方面坚守了齐学阵地,一方面发扬了齐文化传统中的周文化因素和齐国尚功务实思想传统,大倡礼治,拓展了齐鲁文化合流的基础。仔细探发,晏子的每项治国之策都可溯源至建齐始君姜太公、贤相管仲。他的政治方针深受齐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晏子春秋》成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齐人在争相传颂晏子故事时,一方面加入符合民众的个性化审美,一方面把齐地民情、齐人特质、齐国社会风尚融入其中。故可从《晏子春秋》研究齐国风俗习惯,了解齐文化某些特质。书中塑造了一个聪明善辩、博学多识、思想开放、义利并重兼具百家之长而无其弊的完美理想人物——晏子,而这些典型特征代表了齐人特质——善言、足智、开放、务实。此外,齐庄公的尚勇好武、齐景公的侈靡浪费亦为齐国尚武与侈靡之风的反映。《晏子春秋》是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宽缓阔达的艺术风格、以大为美的审美风尚、幽默晓畅的语言特点。先秦齐文化顶峰之作《诗经·齐风》亦有以上特点。两者相较,即可得知《晏子春秋》的艺术特点深受齐国艺术文化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齐文学的审美特质。

刘茜倩[9]2018年在《简论《晏子春秋》的艺术观》文中认为《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晏子言行的书籍,书中通过晏子的言行,表达出晏子在治国和修身等方面的观点。通过探讨《晏子春秋》一书中对于艺术方面的看法,从引《诗》、引"言",可以进一步研究《晏子春秋》的艺术观。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诗》在当时仍然是作为权威的存在、晏子对于名言的推崇和语言雅致性的要求。这些艺术最终都将服务于政治。

段巧玲[10]2006年在《《晏子春秋》的史学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晏子春秋》是记录齐国贤相晏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性质在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拟从它的史学性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它的史学价值,以期对先秦的史料学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笔者认为,《晏子春秋》的性质为史传文学。史传文学与史学着作、文学着作既有差异,又存在着共同点。此书名为“春秋”,从形式上看是一部史书。而且其内容也符合一般史书的共同特征:真实地刻画晏子成就卓越的一生,展示了晏子经邦济世的宏伟抱负,书中具有明显的“劝惩”倾向,“论赞”是作者情感倾向的主要表达方式。作为史书的《晏子春秋》,同时又具有传记文学的特征:具有强烈的传人意识和较高的传人艺术,对以后传记文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总之,《晏子春秋》是一部史传体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史学性。本文着重探讨了此书的史体价值和史料价值。关于《晏子春秋》的史体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在体例的创造上对《史记》的影响:此书以专着的形式集中写一个人的体例,给司马迁创立人物传记以某种启迪;以一人为主兼及他人的写作方法,对司马迁创立合传、附传等以颇多启发。司马迁吸取了《晏子春秋》刻画人物的长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某些不足,创造了按时间先后顺序首尾完整地叙写历史人物一生经历的人物传记模式。《晏子春秋》在描写人物的手法方面也为司马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晏子春秋》善于用小故事来刻画人物,这也成了《史记》写人的最大特色;在故事的取材上,《史记》和《晏子春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司马迁对《晏子春秋》善于用对话写人的长处,是心领神会的;《晏子春秋》文章结尾附有评论的做法,发展到《史记》,就出现了整齐划一的“太师公曰”。笔者首先以计量学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古籍的对照,对《晏子春秋》的史料价值进行了“测量”。《晏子春秋》在后世的大量应用,体现了其较高的史学价值,史料价值更是不容忽视。此书的史料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先秦齐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独特的史料。《晏子春秋》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字史料,对于它的史料价值,笔者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和风土民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政治方面,《晏子春秋》涉及到齐国当时的官职、地域、主要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别国的政治状况等内容。经济方面,此书反映了齐国当时的一些计量制度、经济形式的一些变化以及当时齐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军事方面,此书涉及到齐国的一些军事行动、军事原则和武器等内容。文化方面主要有建筑、哲学、美学、音乐、天文、心理学、物理、医学等方面的内容。思想方面,主要涉及

参考文献:

[1]. 《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 延娟芹.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2]. 《晏子春秋》人物形象研究[D]. 陈晶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3]. 《晏子春秋》的语言艺术及成因分析[D]. 杨帅.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4]. 《晏子春秋》论稿[D]. 周云钊.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5]. 《晏子春秋》晏子谏臣形象研究[D]. 李静. 渤海大学. 2017

[6]. 《晏子春秋》辞格运用研究[D]. 李佳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7]. 《晏子春秋》与齐文化[D]. 曹培勇. 西藏民族学院. 2011

[8]. 《晏子春秋》与齐文化研究[D]. 王颖. 兰州大学. 2007

[9]. 简论《晏子春秋》的艺术观[J]. 刘茜倩. 戏剧之家. 2018

[10]. 《晏子春秋》的史学价值[D]. 段巧玲.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晏子春秋》艺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