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社会工作“本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论文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本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论文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本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汪希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社会工作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至今有十余年时间。企业社会工作“本质”问题是制约企业社会工作其他各个部分开展的核心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文章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总结出关于企业社会工作“本质”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尤其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价值取向问题,并对未来我国企业社会工作“本质”问题研究和企业社会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企业社会工作;员工帮助;企业管理;价值取向

1 选题的意义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研究起步于2005年前后,研究的内容多与企业发展相关的许多方面。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在部分沿海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逐步兴起,亟待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予以指导和总结。从已有研究的情况看,研究成果仍然较少,对研究现状、问题、反思状况进行总结的研究成果更少。

波埃修举了一个例子:看到马车夫领着车队掉头,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时,并没有必然性迫使它们发生。当其正在发生的时候,并没有使之受迫的必然性;而这些事情在发生之前,也都属于未来,并无必然性可言。他认为这个例子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排除必然性的情况下事件也可能自由发生。

企业社会工作的“本质”问题即“什么是企业社会工作”,有学者称之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内涵问题,也有学者称之为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定位”或“角色定位”的问题,是企业社会工作研究内容的核心。十多年来,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研究包括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内容、对象、功能与介入方法;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会、文化、思想政治方面工作的关系;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外部社区、政府的关系等。企业社会工作的“本质”问题,制约着企业社会工作在其他各方面的开展。

式中,Pi为污染物单因子指数;Ci为实测浓度;S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限定值(表5)。Pi值越大表示该地区受污染越严重;Pi≤1时,表示该地区土壤未受污染;当1<Pi≤2时,则表示该地区土壤受轻度污染;当2<Pi≤3时,表示该地区土壤受中度污染;当Pi>3,则表示该地区土壤受重度污染。本研究采集的28个土壤样品pH均小于6.5。

因此,回顾我国学界近十余年来关于企业社会工作“本质”问题的研究状况,总结成就发现不足,探索未来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利于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研究按着良好的学术路径和实务模式发展。

2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本质”研究的现状

学界介绍了国外“工业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内涵进行界定,把握企业社会工作与其他领域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其他方面内容展开讨论。

3.2.3 企业社会工作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缺乏研究

关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我国学界较早的研究是周沛2005年发表的《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论企业社会工作》一文中所作的界定。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高钟、钱宁、王瑞华、顾东辉、顾江霞、刘斌志、刘七生、苏光、李小凤、徐道稳、陈晓敏等一批学者随即也对企业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服务内容、功能等围绕“本质”问题进行研究。已有的研究中主要形成3类观点。

2.1 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困难

持这一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服务对象、介入内容、目标、介入方法与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没有什么不同,企业社会工作就是帮助企业中的困难员工。

周沛(2005)认为企业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和“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企业社会工作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疏导;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员工的福利水平;协助建立职工组织,开展职业培训;以此预防和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出现问题。顾江霞(2014)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有两种定义。从狭义上是指,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运用到工作场所中,并借助实务和技巧帮助员工解决职场内外的各种困扰,促进其身心健康、生活稳定,形成合理而有效率的生产(工作)环境,员工的自身潜能得以发挥。从广义上来说,企业社会工作是帮助企业或组织,满足工作时个人、团体和社区的需求。

学界有人将企业社会工作视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徐道稳(2015)指出这偏离了社会工作本质内涵,改变了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分支,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与一般社会工作不同,但不应否定服务性、专业性、福利性等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企业管理追求利润的目标是不同的。

2.2 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企业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属于该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企业中的应用,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价值取向、服务对象、介入的内容与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存在很多不同,已有研究中,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占到多数。

陈晓敏早在2006年就指出“企业社会工作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团体,从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到社区环境。主要有员工,包括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销售部门的员工、服务部门的员工;员工家属,特别是导致员工调适不良的家庭成员;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和工厂主;工会代表,包括企业工会、产业工会、地区工会的干部;社区,企业所在地的社区居民、社区内的相关资源;工业社群,包括工业结构、工业组织工业环境等各层次的工业社群体系”。陈晓敏还认为,员工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比如婚姻问题、健康问题、遭遇意外事件、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可能使员工陷入困境,无法正常工作生活。企业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员工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际关系融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促进企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

高钟(2007)研究了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内在联系,认为这两个研究领域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同源性”,企业是以经济为结合的社区,使众多的社会人聚集在一起,长期以来共同完成工作目标。企业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企业社会工作是一种企业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苏光(2009)明确提出“以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作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重要的纽带与桥梁,可以稳定劳动力与人力资源,增进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向纵深发展。苏光(2012)提出“开展企业社会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企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应配合现实组织的观点’‘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应以组织利益优先’‘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应融入于组织管理系统’”。张宏如(2011)也提出发展企业社会工作的现实途径应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整合。后来,周沛、曲绍旭(2012)在《论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目标与原则》一文中修正了周沛早期关于企业社会工作的“目标、原则”的观点。企业社会工作的原则,“第一,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第二,增进企业福利。第三,专业介入。第四,真诚和尊重”。显然,他们认为“以企业发展为目标”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原则。周沛(2013)补充分析了企业社会工作“功能定位”上的特殊性,企业社会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推动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2.3 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帮助企业适应所在社区的社会环境

目前的研究中,将企业主、企业管理者等作为企业社会工作的案主对象,将促进员工与企业主、管理层之间沟通作为新的介入内容,已经成为共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有“个案方法、小组方法、社区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这些方法在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中各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将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减少经济成本,值得深入研究。

刘斌志(2006)在《工业社会工作:美国经验与本土探索》中指出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内容包括“协助工商企业了解并配合国家劳动政策与法律;促使企业认识劳工问题并开展各项劳动福利;协助劳工不因个人与家庭问题而危害工作机会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促使劳资双方早日运用医疗社会福利资源;协助工会与工商企业内管理人员执行业务;诊断并处置有问题的劳工与工商企业;协助工商企业组织对员工、员工家庭、社区与社会的责任履行;协助残障、酗酒与药瘾的劳工维持工作机会,不至于造成个人及家庭危机;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提升劳工工作与生活素质;协助劳工认识自我并发挥助人自助的精神;拓展社会工作方法与工作场所之实施;组织劳工社会福利志愿服务等工作等”。王瑞华提出企业社会工作不仅可以保障劳工工作权益,还极大增进劳工社会福利的实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更有利于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王瑞华(2006)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和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用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和创新化的方式来汲取和发送社会福利资源的社会服务体系,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是帮助员工激发自身潜能,促进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和谐。

顾东辉(2008)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类型包括解决问题的直接服务和预防推广的间接服务;企业全体员工、工会、员工家属和消费者等都是服务对象;主要功能是稳定劳动力,降低缺勤率和离职率,提高生产力和工作绩效,增加沟通管道和促进劳资关系,增强工会与会员之间的关系,改善员工福利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促进企业组织的人性化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刘七生(2008)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促进企业内外关系中人的生活福祉”。钱宁(2009、2014)认为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内容不仅涉及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协助劳动者适应工作环境;也涉及促进劳资之间建立沟通、信任、合作的关系,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建立和谐有序的工业社会秩序和劳动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针对当前存在“员工为本”和“企业为本”两种企业社会工作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现状,讨论了建构“员工和企业双赢”的企业社会工作价值取向,王颖(2015)认为“员工为本”和“企业为本”两种价值取向的共同点在于,企业和员工都是被服务者,她认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应当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并协助服务对象建立一个企业、员工、社区自我服务和负责的新模式。

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开展企业社会工作,必须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这个因素结合起来。有学者指出企业社会工作应该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前提,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社会工作应该在企业管理的统筹下开展,其共同点是开展企业社会工作不应该阻碍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

3 研究文献的启示与存在的问题

3.1 既有研究文献取得的成果与启示

3.2.1 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存在冲突

3.1.1 拓展了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对象”和“介入内容”的视野

一部分学者主张企业社会工作与其他领域社会工作本质相同,帮助困难员工是根本;另一部分学者主张企业社会工作应该成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案主可以是企业全体员工,包括企业领导和管理者。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应该在企业内外部关系系统(员工层次、企业层次、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层次)中发挥作用,拓展了研究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内容的范围。还有的学者提出企业社会工作应该把案主从“受助者”转变为把案主作为“主动参与者”,这类观点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1.2 把企业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有机地关联起来

抄袭行为比较容易检测,将整篇文章上传到中国知网的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中,会用不同颜色图例将显示结果显示出来。其颜色含义说明如表1所示。

当前,学界关于企业社会工作“本质”的观点,可以分为“为员工服务,以员工为本”“促进企业发展,以企业为本”“促进企业内外部关系和谐,以社会为本”3种功能和价值取向。并且,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占据多数。我国学界对“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源于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对“工业社会工作”或“职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但企业社会工作进入我国内陆地区以后,其功能和价值取向却与工业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产生了明显分化。

对勘察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要进行严格审查,对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的单位要督促整改。而且还要完善法制建设,全面提高对企业单位的监督与管理,有效把控勘察效率和质量,各勘探单位要综合考量勘探结果,审查场地的基本选择和稳定性,并及时核对数据与结论。减少由于技术人员技能不达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全面优化市场监管管理,除了监督勘探质量外,科学的市场管理也是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障,也是避免合同纠纷,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2) 该3-面为(3,4,6)-面,由R2.1和R3.5得3-面和面上的3-点最多从6-点拿走的权值为

不少学者主张企业社会工作不能依附于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社会工作者帮助员工解决困难也是协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种观点为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因此也受到了较多关注。

3.2 已有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企业社会工作文献主要从“社会工作本质”“企业与管理”和“企业与社会”3种视角分别对企业社会工作“本质”问题进行阐述,具有较大启发性。

3.1.3 将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关联起来

3.2.2 多元案主的“介入方法”和“运行模式”缺乏研究

这一类观点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帮助企业适应企业所在社区的社会环境,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外部关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企业社会工作看做是既不同于一般社会工作,也不同于企业管理,而是将“企业员工、企业管理层、社会、政府”放在一个关系系统。把企业社会工作作为既“帮助员工适应企业”,也“帮助企业关怀员工”,又“帮助企业适应社会”,还能“帮助政府引导企业以保护员工”,促进企业内外关系协调的实务领域。

当前,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已经提出了多种“运行模式”,主要有“厂内运作模式”“外包运作模式”“企业购买运作模式”“项目嵌入运作模式”,也有学者称作“工会模式”“企业模式”“机构模式”“外包模式”等。那么,面对多元案主对象和多层次、多方面介入内容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好开展不同的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政府购买运行模式”是常见的模式,但常常是应对危机事件,比如“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目前学界对企业社会工作运行模式深入研究的成果极为少见。

企业社会工作“本质”的研究,指学者对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功能或价值取向”及“案主、服务内容、介入方法、运行模式”等内容所作的研究。

利用较长的滤波器,我们得到了具有良好的光滑性和良好的半采样延期特性的解。注意,h(n)和不需要对(近似)线性相位的进行一对Hilbert变换,但是根据应用其他原因可能是可取的。

已有学者开始探索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责任”的途径。但大多处于宏观层面,缺乏具体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等微观层面的探索。党的十九大引领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强调了信用建设的重要性。企业依法履行国家法律规定的员工福利和权益,既属于企业信用的范围,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企业信用建设作为企业社会工作协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4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展望

针对既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未来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需着重围绕以下方面开展。

4.1 关于企业社会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取向”的研究

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价值取向问题也是企业社会工作的“本质”问题,需要认真研究,重点将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开展员工帮助的特殊性,结合我国社会治理的背景,提出适应我国企业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的作用和价值取向。

浮盘密封材质(皮囊等)的抗腐蚀性、耐温性、耐油性、抗老化性能够与储存介质相符,密封部位所配弹性元件能够经得住油气或水汽腐蚀,弹性伸缩良好,这在浮盘安装前必须进行认真核验,确保材质符合长周期运行。在储罐定期检查、检验时一并进行必要的查验,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理。

4.2 关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内容”的研究

面对“多元化案主”时如何预估问题和设定目标,社会工作者作为连接企业和员工的桥梁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如何进行资源链接和设定实务目标,需要加强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探索。

在地震研究机构收集的一些矩张量目录中,许多事件,即使是强震,都被记录为具有明显的补偿线性向量偶极百分比,这被认为主要是由未模拟的三维地球结构(Henry et al,2002;Ferreira and Woodhouse,2006)产生的。我们研究了与区域数据相对应的频率中假非双力偶分量的产生,推测它们是由于通过标准的矩张量方法从一个有限程度的震源的倒相记录引起的。在这个综合实例中,我们证实即使在足够的低通滤波后,辐射仍会有方向性,从而在标准的矩张量方法中转换成虚假的非双力偶分量(AdamováandŠíleny',2010)。

本文分析了土地综合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内涵,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PVAR模型,分析土地综合承载力、人均GDP、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变量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构建两变量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实证解析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

4.3 关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和“运作模式”的研究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模式尚未得到发展,仍有大多企业不接受社会工作,员工不信任社会工作者。已有的运行模式既受到企业主动性的限制,也受到经费资源缺乏的限制。今后还要积极探索更多“本土化”的企业社会工作运行模式。

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讲,企业社会工作所担负的功能,实际上是在帮助企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国家应该像要求企业必须设立“工会制度”维护员工权益一样出台政策法规,鼓励或要求企业设立“企业社会工作制度”。在这样的基本制度保障下,既能有效改变企业的诚信状况,也能预防由企业管理问题引发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晓敏.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企业研究,2006(7).

[2]高钟.企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发展方向[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顾江霞.本土化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J].探索,2014(7).

[5]刘斌志.工业社会工作:美国经验与本土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刘七生.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进展与反思[J].社会工作,2008(10).

[7]钱宁.工业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苏光.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探索——以哈尔滨A企业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9(7).

[9]王瑞华.构建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0]王颖.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辨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5).

[11]徐道稳.角色定位、价值冲突和模式选择——略论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J].社会工作,2015(3).

[12]张宏如.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路径:本土化员工帮助计划[J].江海学刊,2011(6).

[13]周沛.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论企业社会工作[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14]苏光.企业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融合与实现[J].学术交流,2012(10).

[15]钱宁.劳动关系治理与工业社会秩序的建构——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14(2).

[16]周沛,曲绍旭.论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目标与原则[J].社会工作,2012(2).

[17]王瑞华.企业社会工作——一个亟待专业介入的新领域[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8]周沛.企业社会工作目标指向探讨——一个有别于其他社会工作实务的视角[J].社会工作,2013(3).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88(2019)09-0185-04

【作者简介】 汪希贤,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任职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

标签:;  ;  ;  ;  ;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本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