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经济学思考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经济学思考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关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经济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3)01-0016-06

一、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要随之转型

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走向直接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功能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或者说,相比高等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及时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落在时代的后面,不能在时代的转折之际固守原态。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就是进入了智能时代。这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是人类劳动的智力水平大为提升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从普遍性讲,人类劳动已经实现了从以依靠延展肢体作用的劳动工具为主向以依靠延展智力作用的劳动工具为主的重大转变。并由此引起现代的社会转型,引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具有时代转折性的根本性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同样深刻地影响到正在改革之中的中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转型是现代全球社会转型的一个十分显现和突出部分。中国改革中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形态与结构、思想文化形态与内涵、社会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的整体性变化,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形态与结构的变化,包括从非商品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转变,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小农经济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由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向集约型的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转变,从投资推动型增长向创新推动和消费投资协调型增长转变,从外向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更加注重生态环保的包容性发展,要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看,在“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比重将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趋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稳步上升。虽然,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绝对值的减少,但是却对传统的以培养工业技术员工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30年的改革之中,中国一大批中专、中技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成为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全国重点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以培养机电类技工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也都是以培养工业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一类的高职院校中,有的甚至提出“老师要像师傅,学生要像工人”的口号,足以表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是直接为第二产业发展服务的。然而,问题在于,目前中国社会的转型已经不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放在为第二产业培养技术员工上面,第二产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为主的地位已经为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所取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必须随着社会的转型而转型,不得不改变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其实,在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普遍提倡培养“高技能人才”,实质就是指的为工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到如今整个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随社会转型,应该说,再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单一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是与中国社会转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相符了。

更进一步讲,随之社会转型,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智能时代,依靠延展智力作用的劳动工具为主创造财富,而且,第二产业同样需要智能化发展,同样需要依靠延展智力作用的劳动工具为主创造财富。因此,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对社会转型,即使是在仍为第二产业服务的那一比重降低的部分,也不能是仍讲培养“高技能人才”,而必须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和新的智能时代的到来,进入智能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新实践之中。而对于除服务第二产业之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则更是要讲实施高等智能教育,不能依然是仅仅培养高职大学生“高技能”。智能教育是与智能时代相符合的现代教育理念,在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必须接受新的现代教育理念,适合社会转型的需要,抛弃各种包袱和成见,勇敢地向前迈出一大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向高等职业智能教育的新天地。准确地讲,在智能时代,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论是为哪一个产业服务,都应定位于培养“高智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现代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要担当重任

中国社会转型的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2011年,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这说明,建设现代农业是中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最难打的硬仗。而打好这一仗,随之社会转型正在转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无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这其中,特别强调了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对于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培育足够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并不仅仅是规模农业、钢铁农业,并非只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农民劳动主体的转换,即必须实现由新型农民对传统农民的替换。传统农民是小农生产结构下的农民,是不懂市场、缺少科学种田知识、没有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农民,是被社会视为生存在缺乏社会保障的“蓄水池”和没有社会福利的“稳定器”中的农民。而新型农民必须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市场经济运作能力、懂得科学种田方法、拥有一定的现代化的生产农具的农民。从传统农民过渡到新型农民,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贡献。在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全国范围内传统农民将逐渐消失,除去融入城镇的原农村人口外,新型农民将成为中国广大农村的新主人。这些新主人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应是农业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既要培养农业科研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更需主要依靠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全国各地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型农民。

在尚未明确建设现代农业的紧迫性之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但事实上,在现阶段明确提出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社会转型的最基础任务之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必须是符合社会转型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或者说,在这一领域,与现代农业建设相适应的,只能是为新的产业结构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再将农村职业教育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培养新型农民应是中国由今起始转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一个重要方向。

我曾做过研究,阐明“新型农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在农村始终安心农业劳动从未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农民,经过短期培训,成功转型。二是出去打过工又回来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知识青年,在社会的资助下,可以接受较为系统的农业高等教育,成为新型农民。三是目前的农民子女,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农业高等院校,完成学业之后回乡务农。四是目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完大学,到农村劳动就业。五是目前城市家庭的子女,在农业高等院校毕业后,立志当农民。六是城市的青年干部、职工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接受专门的农业教育,转型为农民。七是一部分农业科研人员,独立自主创业,也成为新型农民的组成部分。八是在第二、第三产业创业的成功人士,将自己的大量资金投向农业,开发现代化的农庄经济,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型农民。”[1]现在,随着社会的转型,新型农民的这八个方面来源都可汇集到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接受智能化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据此,按最近需求计算,中国目前的18亿亩耕地至少还需要1亿新型农民。将来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实现,新型农民的数量可能会下降到3000万人以下。但不论是1个亿,还是3000万,都需要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付出努力。1年培养100万新型农民,10年才能培养1000万新型农民。这是转型后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而这一领域需要的所有的教育经费,都应由中央财政承担下来。这不是关系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实现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只不过是要在这其中发挥出应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工作培训: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责任

当前,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中,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职业教育如何满足就业需要。对于这一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事实上,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指导方针下,中国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已经走过了不少的弯路。

在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一直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实际上就是将为工业企业培养“高级技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问题在于,“高级技工”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能够培养的吗?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人们不难发现,除非将学校办成工厂,否则,充其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只能是培养“中级技工”。而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只能是培养“初级技工”。因为学校的环境、制度、师资力量都决定学校与企业不同,学校没有力量将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高级技工”,或许在校生中可以有极少数的优秀者成为“高级技工”,但是,那不代表学校的教学能力,不代表学校的办学方向。对此,我认为,即使学校拥有再多的“双师型”教师,也无济于事。事实上,不论是教师还是工程师,都不可能培养“高级技工”;将教师与工程师合二为一同样是不可能培养“高级技工”的。因为,“高级技工”的培养必须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必须是由“高级技工”师傅手把手地带出来。一般的教师工作与技工的工作实践存在很大的距离,所有的工程师都未必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所以,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级技工”基本上是一厢情愿,是脱离实际的教育目标。毫无疑问地讲,培养“高级技工”是企业的责任,“高级技工”是在工厂的工作岗位上培养的,不是在学校里能培养的。若学校能够培养“高级技工”,那除非变成企业。而即使学校变成了企业,那也是企业培养的,而不是学校能培养的。有的高等职业学院为了达到培养“高级技工”的要求,不惜安排1年或1年以上的学生实习时间,将大量的教育时间白白地浪费掉。在学生的实习期间,一般只能从事最为简单的工作,也就是一种熟练工的工作,企业很难将“高级技工”的活交给学生去练手,更不用说安排师傅专门地教。并非危言耸听,可以说学生在实习期间是无法向“高级技工”迈进一步的。而且,将实习时间拉得越来越长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耽误了所有学生的学业,搞得学生人心涣散,还未毕业就已经高度社会化和商业化了。按照中国目前的学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般是实施三年制的学历教育,其中1年多的时间不在校,在外面实习,任由学生自找实习单位,还能剩有多少时间去接受高等教育?面对这样的状况,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还能坦然处之,如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还能办的下去,那只能是在以前,而不能再延续了。这就是说,随之社会的转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一定要转型,一方面不能再以为第二产业服务为主,另一方面也不能仍然盲目地追求培养“高级技工”目标。今后仍为第二产业服务的领域,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诸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之类的院校,在目前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讲,只能是定位于培养“中级技工”。

按照近十年的发展规划与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即基本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有不到20年,即到2030年,中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化,即以省为统计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与之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型,面向实施现代农业建设的第一产业提供培养新型农民的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面向高度发达但比重下降的第二产业提供“高智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样,更要向高度发达的比重大幅上升的占劳动就业最大部分的第三产业提供“高智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和非农产业中各行各业的“高智能的应用型人才”。定位就定在应用型人才,包括新型农民和其他行业的生产或经营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

对此,我们还需要明确,不仅面向第二产业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培养“高级技工”,而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所有领域来讲,也不能将毕业生就业上岗前的“工作培训”列为学校教育的责任。现在,有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迎合用人单位,保证毕业生就业,将用人单位安排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细化到学校最后的教育内容中,看似实现了校企零对接,其实是将企业应做的事情由学校代庖了。学校只能是做各个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不分边界地搞过度教育,代替企业做事。学校的教育是有宽度的,不能细化到满足各个企业的具体需要。像现在某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不计成本的,也未必能起到真正满足需求的作用。本来,企业做员工的上岗前培训,是轻车熟路,既有自己的特定内容,也有自己的培训力量,还能保证自己的培训效果。企业不做,让学校做,学校就必须面对各式各样企业的各式各样的岗位,而且还要随着每年各个企业的生产内容和市场经营的变化而变化,即使能做好也要花费极大的人力和财力,得不偿失,甚至还可能是出力不讨好,劳而无功。更何况,在日前的社会环境下,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并不高,特别是医学类的高职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或是自己不愿从事医务护理类工作,学校一定要替企业完成新员工上岗前的“工作培训”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是有悖于高等院校教育的基本准则的。据有关媒体报道,从目前的统计来看,大约有50%的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到一年就跳槽转换了工作单位。[2]难道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还要为毕业生的跳槽提供新的上岗前的“工作培训”服务吗?

四、现实出路:积极借鉴和学习台湾地区的经验

近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是说得多,做得少,除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增加了一部分新的专业之外,基本上在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等方面,没有比较明显的改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就此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整体上似乎更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有许多民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危机。即使是公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除少数国家重点扶持的院校之外,也都有一种越来越难办下去的危机。

恐怕可以取得共识的是,目前人民群众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不满意就是在学制方面。所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是三年制或二年制的专科教育,不分专业和学科,也不分重点和非重点,全国统一,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进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学生走上了这条道,就只能是三年制或二年制的大专生。而社会上又相当歧视大专生,即使是银行录用普通柜员,也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即使是一般企业招聘普通员工,也要本科生,而不要专科生。这样,在就业歧视的压力下,许多高职毕业生不得不再到电大、夜大、函大、网络学院上两年学,补一张本科文凭。这可能是让学生和家长最不满意的地方。更有一些学生认为,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总共在校三年,还要出去实习一年,学不到多少大学阶段应该学习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可取。而事实上,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当中有一些“藏龙卧虎”的学生,他们根本就不满足于只接受两年或两年多一点的专科高等教育,他们并非不愿接受职业教育,只是不愿接受只有两年或两年多一点时间的高等职业教育。所以,在目前,很多的高考学生不愿意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考上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愿去报到,报到了也难以安心读书。相应之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也难以安心教书。这就是当前民办和公办高等职业教育遇到的共同的生存问题。

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今天遇到的问题在台湾曾经同样遇到过。2011年,中国大陆人均GDP是5432美元,而台湾的人均GDP已达到2万美元。在大陆,只有北京、上海、杭州等少数大城市的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以上,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而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早已是实现了工业化的社会。所以,我们大陆今天高等职业教育遇到的问题正是数十年前台湾即将实现工业化时遇到的同样问题。当初,台湾也是为了实现工业化,不仅政府大力投入,而且鼓励民间资本做贡献,办了许许多多的工业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之后,随着工业化的实现,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改善,这些工业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腾飞后的社会需要了,也像我们大陆今天遇到了高等职业教育迷惘或危机的问题。当时,面对压力,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成功地实现了转型。现在,我们知道,在世界上台湾是仅仅次于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搞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因此,积极地借鉴和学习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经验,也许可以为我们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或实现根本性的改革找到较好的现实出路。

在台湾,现在很少有工业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了,取而代之的是名目繁多的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原有的专科学校基本上都改为了本科院校,差一点的改为技术学院,好一点的就直接改为了科技大学。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就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并行的两条轨,都有本科教育,也都有研究生教育,都同样可以培养博士。而少部分的二年制的专科依然保留在各个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中。所以,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还是越走越宽广,这就是台湾成功转型的经验。台湾大学是台湾普通高等教育的领军学校,台湾科技大学是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军学校。在台湾科技大学,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在著名的台湾企业家王永庆先生创办的明志科技大学,也几乎是所有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而且,在这些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中间就有曾经在本校是工业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时的专科毕业生。

更需明确的是,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还突出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的改变。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转型之后,不仅是改为了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还实现了由计划性教育向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适性化教育转变,以适应后工业化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其中,最具典型的是,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提出:“建构智慧的大学,开启智慧的你。”

尤其重要的是,转型后,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再实行专才教育,而是提升为全人教育,就是我们讲的综合素质教育。台湾的用人单位,也是注重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是仅看专业技能。由此可以说,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力度是到位的,效果是显著的,可持续探索的条件是具备的。所以,积极地借鉴和学习台湾地区的经验,我们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走出自我封闭的传统体制,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工业化社会转型的需要,除个别情况外,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可以升格为本科院校,条件好的、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到二三万人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可以直接改为大学,还可以待条件成熟逐步地批准这些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将来也可以培养博士。这不是做不到的,而是要真正解放思想之后才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学习台湾只保留少部分二年制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不再设三年制的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而让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能够享受到更长时间和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我们知道,在台湾,由于学生大部分不住校,那些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一般只有占地面积150亩的校园。而现在,中国大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最少的占地也有几百亩,很多学校拥有上千亩土地的校园。再说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大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般都是超过台湾地区同类校的。因而,我们目前是有条件有可能借鉴和学习台湾经验的。

2012年8月26日,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健全中国的教育督导体制,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实施全部的本科升格,开展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研究生教育,这样一件涉及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和改革发展的大事,应该首先提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讨论研究。教育部和国家教育研究机构也应就此创新观念和积极审慎地对待。

收稿日期:2012-11-15

标签:;  ;  ;  ;  ;  ;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经济学思考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