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朱冬梅

(遂宁市中心医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 目的:研究在血液科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血液科于2015年3月-2015年12月间实施一般科室护理管理模式,随机选取此阶段科室收治患者71例,作为对照组;血液科于2016年1月-2016年8月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随机选取此阶段科室接收患者71例,作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4.08%,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63%,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科室实施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血液科;护理风险事件;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254-02

血液科收治对象多为急性及慢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此类患者疾病特点为病程较久、易复发、需长期维持治疗等,血液科治疗手段较多,常见类型包括血液透析、输血、血液置换、化疗、骨髓移植等,患者在长期治疗期间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影响患者疾病预后[1]。本文研究在血液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应用效果,护理风险事件是疾病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不安全事件,风险管理模式是指护士针对科室潜在各种护理风险进行识别,正确评价并提前采取针对性护理预防措施,保证患者住院安全[2],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科于2015年3月-2015年12月间随机选取科室收治患者71例,作为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49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在25~70岁间,平均为(46.9±6.3)岁,疾病类型分别为白血病21例、多发性骨髓瘤3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9例。血液科于2016年1月-2016年8月间随机选取科室接收患者71例,作为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50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在26~69岁间,平均为(46.5±6.1)岁,疾病类型分别为白血病22例、多发性骨髓瘤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9例。两组患者疾病基本资料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科室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入院时积极登记患者基础体征,了解患者临床表现,根据医师诊断结果,提出护理诊断,了解患者内心想法,每日清洁血液科室环境,限制科室人员流动,为患者提供治疗措施前均做好解释工作,加强护患沟通,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及生活护理干预,提供心理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做好出院指导。

观察组患者接受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常规护理同对照组,(1)首先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按照资历、工作经验、学历水平公平选择,护士长担任组长,护士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工作,提高护士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及风险识别能力,小组开会共同分析科室过往发生的风险事件,查找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护理计划[3]。(2)小组成员开会讨论,制定标准风险管理制度,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工作质量,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护士应与科室患者保持联系,评估其主要身心需求,加强风险监控,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查对原则,用药前后仔细核对患者信息,针对输血患者注重观察是否存在输血反应,早期发现及时处理。(3)健康宣教:护士应为入院患者加强疾病知识宣教,提前告知其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提高患者认知能力;护士重点做好护理文书记录工作,护士长定期检查,要求护理文书符合规范,保证准确性[4]。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常见风险事件类型包括管道脱落、压疮、跌倒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评估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3.1 血液科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血液科室因收治对象特殊性、疾病潜在并发症可能性等特点,患者对临床护理质量要求较高,且科室存在潜在护理风险因素,本次研究中血液科于2016年1月-2016年8月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科室通过制定标准风险管理流程,坚持标准管理程序:(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提高护士辨别分析风险能力,护士长定期带领组内成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对入院后患者全面评估,辨别其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护士通过健康宣教提高患者风险预防意识,护士制定预防护理计划[5]。(2)分析风险:护士应根据患者疾病特点,了解其存在并发症可能性,分析治疗期间潜在性风险因素,查找相关资料,分析风险出现原因,积极制定护理计划。(3)处理: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后,护士应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尽快上报[6]。

综上所述,血液科室实施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祁小萍.血液净化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6):879-882.

[2]刘桂菊.质量风险控制流程在减少血液透析常见护理失误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5,23(6):526-528.

[3]郝静,龙琦,杨钰琴等.血液病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与医院感染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24):2634-2642.

[4]李兰英,阮兰红.血液病病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集束化护理[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2):55-56.

[5]瞿亿莹,倪慧珏.营养干预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风险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71-73.

[6]马鸿雁,张冬艳,鄢红等.“5S”管理法在血液净化中心急救用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5):708-712.

论文作者:朱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朱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