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_文化论文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_文化论文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赫哲族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0)01-0093-03

一、赫哲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与现状

赫哲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赫哲族的特色和特有的民族文化正在朝着淡化的方向发展。

1.赫哲语:处于自然消失的边缘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标志和象征。赫哲族无文字,但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但由于赫哲族人口稀少、居住较为分散等原因,赫哲族语言使用范围和发展传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增加,“赫哲语的交际功能受到削弱,赫哲语的使用经历了一个由社会退入家庭,由家庭全体成员退而局限于部分老人的过程”[1]。目前,只有10%的赫哲人会使用赫哲语,精通的只占2%-3%,而且这些人还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既不懂也不愿意去学,也就既不会讲也听不懂赫哲语了。

面对这种危急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旦这些老人去世,这门存在了几千年的语言就将永远地在地球上消失;如果“赫哲语失传了,赫哲族就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民族特征”。[2]因此,对赫哲语的抢救整理工作必须赶在那些赫哲族老人辞世前全部完成。否则,就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赫哲族语言的全貌,就只能徒留遗憾。

2.伊玛堪:面临着失传的关键时刻

伊玛堪是赫哲人世代因袭、口耳相传的长篇民间说唱文学作品,它凝结了世世代代赫哲人的心血,是赫哲族文化的精华,是赫哲先民流传下来的一份珍贵的艺术瑰宝,被称为“记录赫哲族的无字的百科全书”,[3]对研究我国北方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的源流、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价值,为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社会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空间。一般说来,伊玛堪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人物繁多,风格独特,能够完整地讲唱“伊玛堪”的一般都是些能强记博文、阅历广泛、知识丰富而又具有创作才能的讲唱人。因此,伊玛堪并不是人人能唱。从前的伊玛堪歌手都是在劳动之余或重大节日庆典为众人表演助兴,围观的小孩子中有人慢慢学会了这项艺术,伊玛堪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

但珍贵的伊玛堪在口耳相传了几千年后,现已到了面临失传的关键时刻。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已采录了伊玛堪歌手吴连贵、尤树林、葛德胜、尤金良说唱的十部伊玛堪录音,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伊玛堪的说唱艺术形态,为后人研究伊玛堪留下了一笔详尽的活态资料。但随着几位伊玛堪歌手的相继辞世,搜集和整理伊玛堪及培养伊玛堪歌手的工作更加刻不容缓。

3.萨满舞:已演变成一种现代表演形式

赫哲族信仰萨满的历史悠久,主要是缺乏科学知识所致。赫哲人认为,小孩生下来就有“灵魂”(哈您初坎),一些疾病都是因为鬼怪攫走入的灵魂造成的。他们笃信萨满能治疗百病,有了病便找萨满跳神驱除。萨满的活动主要有四种,即跳治病神(祛病)、跳魂神(为死人送魂)、跳舞神(还愿)、跳路神(祝愿太平)。萨满的神具有:神鼓、神帽、神裙、腰铃、铜镜、神刀、神杖等。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没人信了,萨满舞已演变成一种现代表演形式,只有在赫哲族的大型节日里才能看到萨满的踪影。”[4]目前,萨满舞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让萨满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世代相传下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4.民俗风情: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

历史上赫哲族一直以渔猎为生,临江而居,在生活习俗方面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衣食住行、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有显著的差异。衣饰方面,赫哲族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黄清职贡图》记载:“(赫哲)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如兜婺。衣服多用鱼衣,二沿以色布,边缀铜陵,与铠甲相似。”[5]食物方面,刹生鱼、炒鱼毛和烤塌拉哈等都是赫哲人的传统美食。居住方面,赫哲人早年的住房有临时性的和固定的两种。临时性的有撮罗子、地窖子、温特合、草窝棚等;固定住房有马架子和正房。这些住房主要是根据渔猎生产的特点,随着生产生活场地以及环境的变化而搭盖的。交通方面,赫哲族早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狗拉雪橇、马爬犁、滑雪板、桦皮船、快马子等。传统节庆礼仪方面,赫哲族流传有鹿神节、烧包袱等节庆活动。

如今,赫哲人许多特有的民俗也渐渐消失。他们住上了高楼,使用冰箱、手机等电器,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穿着时尚现代的服装。除了在饮食习惯方面保留了他们的传统饮食刹生鱼、生鱼片等之外,在生活习惯上方面都已与汉族基本无异。只有在赫哲族传统节日“乌日贡”的时候,他们才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这才能看出赫哲人的民族传统来。那些最能体现赫哲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和鱼皮服饰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寻到踪迹了。

5.民间艺术:其丰富性、多样性无法显现

赫哲族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在民间音乐方面,赫哲族老人都能触景生情地唱出优美动听的曲调,大致可分为“伊玛堪”、“嫁令阔”、“白本”、“博布力”四大曲调;流传的民间舞蹈有萨满舞、天鹅舞、叉草球舞、鱼鹰舞、篝火舞等;民间图案、雕刻及绘画艺术极为丰富,早年穿的衣服、鞋帽和被褥上都绣有云纹、几何形和花朵、蝴蝶等各种图案,生动逼真、雅致精细、栩栩如生,木制家具、器皿,特别是桦皮盒子都可由非常精细、均匀、协调的花纹,有的还装有铜钱,有的“激达”(扎枪)上的花纹更是精细、匀称,十分美观;民间体育项目众多,有叉草球、射箭、赛船、顶杠、拉杠、滚木轮、抓嘎拉哈等。随着当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赫哲族民间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抓经济忽视了民间艺术,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保护,赫哲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就可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灰飞烟灭。

二、赫哲族文化失落的原因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族文化已到了消亡的危险边缘。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赫哲族文化走向没落的呢?

1.赫哲族人口基数小,对于继承和发扬赫哲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力不从心

据最新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仅剩人口4246人。从社会学意义讲,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且又受到其他兄弟民族影响,特别是许多赫哲族年轻人纷纷走出本民族聚居地,远离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些对于保护与传承赫哲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极为不利。因此,要继续完整地保留赫哲文化是很困难的。

2.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人对赫哲族文化处于一种淡出状态

随着时代的变化,赫哲族越来越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也越来越融入到多元一体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来,客观上使赫哲族的民族语言、风俗、文学作品普遍失去了传承的条件和环境。在现代社会中,赫哲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渐渐失去了表演的场合,老年人没有机会演唱伊玛堪了、没有机会跳萨满舞了,没有机会说方言了,鱼皮制品也没有人用了,年轻人则即不懂也不愿意学,也有的认为这些都是陈旧落后的、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老掉牙的东西”,被列在摒弃之列,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十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更没有想到要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于是,随着时间流逝和环境变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在逐渐忘却语言、宗教等最具民族特征的东西。

3.抢救的工作步伐远远没有跟上,使赫哲族文化依然在没落

对于赫哲族文化濒临消亡的现状,民族工作者、史学工作者及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已开始为保存赫哲族语言奔走和努力。他们自费到赫哲人居住地考察,记录赫哲老人的语言并为其录音,但受经费等条件制约,他们所做的工作只能是杯水车薪。尽管黑龙江的一些地区,如佳木斯、同江、饶河是赫哲族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但情况依然不乐观。不仅缺少从事赫哲族文化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而且缺乏资金及文化生态环境欠佳,使得赫哲族文化抢救工作举步维艰。

4.“外来移民”的移入,使赫哲族文化与移民文化融合,逐渐失去民族特色

赫哲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来自汉族、满族、朝鲜族、俄罗斯等不同民族的“外来移民”进入赫哲族聚集区。“外来移民”在与赫哲族共同生产、生活中,其移民文化对赫哲族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波及到赫哲社会的各个角落,触动了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赫哲文化。赫哲族文化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地扬弃过程中,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完成了赫哲族文化的一次又一次创新。但同时也使赫哲族的语言、宗教、节庆礼仪及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赫哲族文化逐渐与移民文化融合。然而赫哲族又是一个弱小的民族,总人口不过几千人,长期以来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加之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古老的艺术只能通过口头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文化艺术将流失殆尽。

三、传承和保护赫哲文化的措施

形势已十分紧迫,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紧抢救、研究、挖掘和整理赫哲族文化,让这祖祖辈辈世代相传的民族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继续发展!

1.加大力度,进一步对赫哲族文化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这些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包括赫哲族文化在内的我国许多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迅速消失,现状堪忧。

为了挽救处于临危状态的文化资源,政府组织实施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使我国重要文化资源得到系统保护,并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保护制度。科学地研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和保护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实现赫哲族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法制化。

2.加快研究和整理赫哲族文化的工作进程,让后人通过史料介绍和馆藏实物更加深入了解赫哲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面对着赫哲族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有关的文化部门、专业人士、老一代赫哲族艺术家们最大愿望就是让赫哲族的文化延续下去。为此,在抢救赫哲文化遗产方面,有关文化部门和专业人士应进一步加快研究力度、整合研究力量,对赫哲族文化进行研究和整理,出版相关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各级博物馆也应用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记录下这门濒临灭绝的赫哲族文化,并在收集赫哲族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多做工作。

3.进一步发动民间、基层的文化团体,通过举办大型节日活动,有意识地传播赫哲族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得以创新和保留

赫哲族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以及富有本民族特色的造型艺术等极富观赏性和收藏性,但由于缺少让人们了解和熟悉的机会,它的价值长期以来一直不为人所知。为了充分展示赫哲族的民俗民风,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赫哲族文化,应采用展览、民间艺术表演、民间文化旅游、大量的民族文化艺术出版等形式来展示赫哲族的鱼皮服饰、萨满服饰、传统的桦皮工艺、鱼骨工艺、剪纸、绘画等文化艺术和工艺品,提高人们对赫哲族文化的认识,提高赫哲族在国内及世界上的知名度,让有生命力是我赫哲族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还要将传统的赫哲族文化艺术和现代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赫哲族文化。

4.建立赫哲族风情园,意在提高赫哲人的生活水平和保存、发扬赫哲族文化

过去赫哲族人民以打鱼狩猎为生,生活水平提高不快。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为了使赫哲人尽快走上富裕路,应积极利用当地的地缘、资源、生态和人文优势,投入专项资金,创建以赫哲族风情和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基地。建立赫哲族风情园,既能增加了收入又能宣传赫哲族的特色民族文化,既能有物质上的收获,也可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随着日子越过越红火,赫哲族人民就会有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这将成为实现赫哲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5.在学校开设赫哲族文化课,强化年轻的一代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从而让他们增强挽救赫哲文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导致赫哲族文化消亡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年轻的一代缺少保护和传承赫哲族文化的意识。为了培养更多的抢救赫哲族文化的志愿者与工作者,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必须在高等院校举办赫哲族文化培训班,采用课堂讲授、函授、实施排练教育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赫哲族文化保护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赫哲族文化传承人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赫哲族文化的宝贵性,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统的东西,为继承和发扬赫哲族优秀文化传统作出贡献。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业或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大力培养赫哲族文化保护、研究专门的人才,成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传承工作专业队伍,让更多的人走进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着实抓好继承和弘扬赫哲族文化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当尽全力爱护它、保护它、崇敬它、发扬它。发扬民族之魂,使赫哲族文化艺术瑰宝流传千秋。

[收稿日期]2009-12-26

标签:;  ;  ;  ;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