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一个产业组织的过程_国民经济论文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组织的过程_国民经济论文

旅游业,一个产业化组织的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过程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一个拉动社会生产的巨大需求。面对这样一个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以其独特的发展轨迹迅速成长的产业,如何分析认知,如何从现代经济的角度阐明其经济特征,衡量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为其找到恰当的位置,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旅游业发展环境的急迫的现实问题。

一、供需不对称的偏斜结构

旅游最直接最具特色的是其消费特征。当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业的主体特征时,往往是从需求的角度,从旅游者的消费支出给出消费需求的总量规模和结构特点,计算出旅游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旅游外汇收入也好,国内旅游收入也好,都是从买方的角度,通过对旅游者的抽样调查得来。由此得出的旅游收入涵盖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旅游者活动的所有范围。如果用这个收入水平来对应厂商一端,计量旅游产业要素的产出水平,则很难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产出数额明显低于收入数额。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卖方数据来计量,在产业概念的判别上很难区分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边界,无法涵盖旅游活动的全部过程。

从产业要素的角度来看,旅游业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包括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与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部门都紧密相关。如果就把这种综合性作为旅游业的产业特征,旅游业将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庞杂的产业群体,无法把握其主体和边界,最终消解在相关的产业之中。毕竟,一个独立的产业需要归纳出明确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有鲜明生产特点的产业要素做支撑。如果一个产业仅仅表现为若干个产业活动的集合,表现为对相关产业成果的再汇集和整理,是很难获得独立的发展品格,在国民经济的产业体系中谋得一席之地的。正由于此,旅游产业长久以来一直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概念,作为产业组成部分的六大要素也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分列在其他产业中。以传统的理论,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业的供给与需求,我们无法平衡供求之间的巨大差额,无法在涉及旅游活动的产业中划分出旅游业的确切部分。那么,旅游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对应于消费个体有钱、有闲的另一面是平面分布的供给等式,还是纵向开掘的不断深化的消费过程?也就是说,旅游业在供需的天平上是一种均衡的对称的关系,还是只有需求总量,没有供给总量的一头沉的偏斜结构。

谈到这一点,必须从旅游业的功能和作用着眼。作为一种遍及社会诸多领域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旅游业不可能直接建立在零星的消费倾向上,必须要有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一定的消费规模作基础,才能谈到产业化的发展。分散的旅游需求只能产生若干旅游活动,形不成产业发展的规模,只有消费群体形成以后才能构成有效的市场需求,激活产业发展的关节。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恰恰就是对需求的拓展和组织,其根本特征是一个以市场为中介,对旅游需求和供给要素进行再组织的过程。

不唯旅游,现代社会中的服务贸易类产业实际上都是处于需求一端,对物质生产进行再组织的过程。从对社会经济的分类可以看出,社会经济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产业。其中:先有纵向排列的三次产业,再有三次产业内部各个产业要素的横向排列。从大的产业结构的分类来看,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再生产时序上的先后顺序,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深度,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不同的层次上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重心从一次产业渐次向二、三产业转移,产业内部的供需平衡逐渐让度于产业间的经济结构的平衡,三次产业的分工更加趋于专业化,从大的产业体系的分工上就明确了各自的角色和功能,其中物质生产一端偏于供给,服务贸易一端偏于需求,成为开拓市场组织需求的有效手段和生产方式。因此,对于旅游经济特征的把握不能从一般产业的供需等式中去寻找,而要在供需不对称的偏斜结构中去寻找,从市场需求的作用过程来认知旅游业,在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更应该是一个行业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产业的概念。

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方式

由于旅游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位于需求一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不会产生新的供给,只是对生产流程的一个纵向的扩展,是对现有的产品体系的一个再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活动分成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在有形生产的基础上拓展无形需求的空间,一旦这种活动脱离了前面一个阶段,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就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需求因子,不再具有供给的品格和特征,成为吸纳社会需求的消费过程,强化消费一端的份量,加大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力度和数额,增大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流量。因此,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为产业部门搭建跳板,促进社会产品由生产到价值实现的惊险一跃,加快从供给到需求的转化过程,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一股经济繁荣的促进力量。

旅游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存量的组织:(1)增大规模。有两层的意义,一是把个人的零星消费集中为一个密集的过程,把不同形式的消费统一到一个过程中来。举凡旅游活动涉及的诸多分散的消费行为,都在一次活动中完成。二是把不同的人群集中到一个市场中来,把单点的消费活动变成群体的规模消费。(2 )便利消费。主要是在消费者和厂商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使消费者在消费的决策过程和消费过程中都能与供给商顺滑地对接,把无数次繁琐的市场交易行为简化为一次性的行为,从而加剧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使个人可支配收入更多地流入到国民经济的循环体系中来。

从这种作用方式来看,发展旅游业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需求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增长的焦点一直集中于需求管理方面,虽然也有供应学派理论的出现,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创造市场扩大有效需求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不变的主题,西方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需求的管理。而在当代社会,对需求促进作用最大的就是服务贸易的发展,尽管不同时期的政策取向不同,但服务贸易的发展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成熟度的提高,服务贸易的作用及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加大。

从实际运作的过程来看,在需求管理方面,旅游业与政府支出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政府支出主要表现为政府购买与公共工程,对于经济增长是一种集中的刺激行为。政府支出需要时间、地点、场合,对经济强行刺激的各种方式是硬性的、外在的、带有强制性的,大多是在市场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由政府所硬性指派的经济活动。这种刺激手段是对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扭曲和破坏,是对经济正常增长过程的强制性干预,虽然在短时期内可以调节经济周期,激发经济活力,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有可能扰乱正常的经济增长秩序,搞得不好,对国民经济反而会起到饮鸩止渴的作用。战后凯恩斯学说的日渐衰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政府公共消费过度,引发了滞涨等经济顽症,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而旅游作为一种个人消费方式是分散的、理性的行为,尽管存在着市场信息不完整,交易费用高昂等问题,但市场机制还是会对个体需求进行梳理,通过旅游服务的诱导,将社会需求传递到相关的产业。这种调节是通过培育有效需求加速释放的机制,加大市场交易力度,从而扩大经济发展的规模。这是从经济肌体内部释放出来的有效需求,对经济过程的调节是软性的、内在的、自然的,因而对需求的调节和刺激是良性的、和缓的。因为这种增长方式建立在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是经济增长过程的一种自然的选择,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震荡和过度反应,而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当今社会,政府支出虽然不失为刺激经济的一种方式,但是其应用范围却要受到许多限制,作用后果也往往是正负两方面的。而旅游业的发展则较少时空的限制,可以按照产业自身的逻辑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由于此,旅游业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产业。

三、对社会经济贡献程度的衡量尺度

既然旅游业表现为一个不断深化的非物质的过程,就不可能按照传统的方法确定其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刻板的衡量那些难以衡量和界定的增加值,并按照增加值数额的大小来衡量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要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出发,计算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程度,重新评价认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尽管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在为旅游需求寻找对应的产业要素方面作了许多探索,有许多种分类方法都在试图归纳出一个明晰的生产体系,给出一个与需求相对应的产出总量,从而说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但是,无论采用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方法,都不可能无中生有,为相关的旅游消费找到一一对应的生产要素。或者在相关的产业中划出一个独立的旅游产业,因此,至今仍然无法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说法。

从物质到非物质,从有形到无形,从一个产业内部的供需大致平衡到只有需求一端的偏斜结构,无质无形的东西不可能给出物理边界,无法用一个确切的量来计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增加值概念也就无从谈起。显然,传统的物质产品的衡量方法不能适应旅游这类无形产业的特点,不能从横向排列的产业要素中寻找到供给总量,计算出旅游业的增加值。旅游经济的发展只是需求的加速和提高有效需求度的问题,必须要用适应旅游业特色的贡献率的方法,用一个需求扩张系数,一个产品实现深度系数来衡量旅游业对有效需求的促进度和加速频度。这样,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再是简单的平面相加的概念,旅游增加值也不再是与相关产业争夺份额的问题,而是从需求的角度衡量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式就变成纵向的相乘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不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变成为一种休戚相关、共存共荣的关系。按照这种贡献率的思路,旅游业作为物质生产向消费市场的扩展与延伸,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以自身的发展壮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于投入—产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列昂惕夫时代是重化工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时代,社会生产以物质生产为主,一二产业居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由此归纳出的投入—产出表自然带有物质生产的鲜明特征,找不到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位置。几十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服务贸易产业日益占据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但是,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却依然保持加工工业物质生产的特点,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缺少恰当的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旅游业等服务贸易产业也就无法给予适当的地位。尽管世界旅游组织也在根据旅游业的特点编制卫星帐户,试图从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给旅游业以物质的说法。但是,生产的具体形态和经济加速的过程不可能相提并论。对应于非物质生产的贡献率,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理念来诠释,用一种新的投入产出的研究方法剖析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从加权的角度深化投入—产出的结构分析。针对服务贸易的特点,重塑投入—产出表的骨架,重新评价服务贸易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找到一套新的适合服务贸易特色的计量标准。

当前情况下,应当重点做好旅游收入的计量研究工作,用国际国内旅游收入的概念表示旅游业在社会产品实现方面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旅游收入不是增加值的概念,对旅游收入的种种扣除也不可能计算出增加值。旅游收入是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相对应的概念,属于服务贸易总额类的范畴,它所表示的是社会产品实现的程度,因而是社会经济活力的标识。至于价值增值的幅度并不是旅游收入所能反映的问题。因此,旅游收入既不包含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内,也不能与其进行简单的类比,它应当与同范畴的服务贸易类的概念相比较,以其引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来说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程度,从这个角度揭示旅游收入的概念,才有可能给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恰当的定位。

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必要让旅游收入的概念脱离小产业的产出概念,从对国民经济促进度的角度更充分地反映旅游的关联带动功能,加强对旅游收入与相关指标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系列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系数,强调旅游业对扩大市场、振兴经济的积极作用,说明旅游收入增加与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就业人口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解释旅游业在经济扩张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更加有力地证明旅游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使对旅游业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产业自身的规模,而是摆入宏观经济发展的进程之中。

标签:;  ;  ;  ;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组织的过程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