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人口减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探析论文_张洋

学龄人口减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探析论文_张洋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人口的流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途径。人口流动有其规律:人们会由低收益领域向高收益领域流动,而且比较收益差异量与流动人口的流速、流量正相关,并必然导致产生收益率及人口分布走向平均化的趋势,社会发展也将获得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果。在中国城镇化的大社会背景下,农村人口不可避免会减少,进而带来学龄人口的减少,为降低学生人均成本教育成本,学校合并,进而带来学生在求学成本的增加,及学校管理上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基础教育

一、农村学龄人口变动状况

学龄人口:是指本辖区具有常驻户口中达到规定入学年龄的人口。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如下: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的人口实现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传统模式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现代模式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连续多年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进入了低生育率时代。中国的生育率由1970年的5.80,下降到1980年的2.24。进入90年代以后,1990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发现生育率仅为2.11,而到2001年则为2.01,已经降到了人口更替水平以下,以后历年的生育率也都逐年下降,至2015年已降至1.57。很显然中国的生育水平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的行列。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必然导致农村学龄儿童的大幅减少。从近年来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学龄儿童在逐步减少,2005年达到高峰,此后开始大范围下降,学龄人口的减少应是一种普遍趋势。

二.农村学龄人口变动分析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给经济、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于人口的压力,从70年代起,中央提出了“晚、稀、少”的具体政策,在全国城乡普遍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育率大幅度下降,有效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二)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家庭承包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边际效益递减,农村地区的土地也满足不了基数极大的农名,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效益更好的城镇转移,形成了众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潮流。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结构变化是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化转变。农村的学龄儿童有相当比例已在流入地即城镇就近入学,这大大减少了农村地区的学龄人口。

(三)教育水平提高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接受了教育,农村妇女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一般而言,教育水平的高低因素会直接影响妇女的生育观念,进而影响生育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水平越高的妇女,越有可能走出家庭参与工作,这样挑起生儿育女和工作赚钱这一双重负担的可能性将降低;二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妇女,更容易理解政府或其他机构计划生育的呼吁;三是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更高,对孩子期望值更高的家庭,往往也是妇女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他们对孩子的成本—收益比率计算将会转变,孩子成本成为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一)直接导致学校生源减少

农村学龄人口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校生源的大幅度减少,特别是人口稀少的偏远山区农村。一个班几个学生,一个学校几十名学生、不到十名的教师的现象在农村小学已司空见惯,更有甚者,校园荒草长满。相比城镇,农村的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在生源减少之前,一些地区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破旧落后甚至没有,更别奢谈图书馆、实验楼、远程教育等设设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但是由于在校学生的大幅度减少,学校规模变小,本来就紧张的教育资源和资金向规模小的这些学校投入可能性更小了,乡村学校教学设备的建设和完善变得更加困难重重。与此同时,农村的教师缺乏,而且现有教师偏向老龄化,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要求,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学生的急剧减少,农村学校更招不到老师,师资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出现一个老师兼任全科,但并不能很好地承担教学任务,造成了农村少儿教育的先天性贫血。

(二)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管理

学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了学校生源不足,为了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规模效益,客观上要求对农村的学校重新布局调整,这也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但在实际调整中,许多地方将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撤并过程中带来了很多问题。

1.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由于学龄人口减少,几个学校撤并为一个服务半径较大的学校,一些学生被迫转入另一所学校,这使许多原本就近入学的学生增加了家校之问的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选择寄宿,另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未寄宿。对于寄宿的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偏小,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同时长期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日常关爱和家庭教育,还要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圈的压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对走读生来说,由于家庭与学校距离变远,他们花在路上的时问和风险增加了。

2.教学条件不达标,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几个规模小的学校合并为中心学校后,学校规模变大,师生人数变多,班额增大。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费,这两项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普遍短缺,无法支付学校建设资金,致使硬件建设不达标,从而导致了寄宿条件质量低。同时,寄宿学生增多,而大多数学校专职管理人员偏少,现有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经验,再加上校后勤配套设施滞后,无形中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寄宿学生年龄偏小,转校后心理问题突出,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但绝大多数学校缺乏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老师太少,致使“问题学生”突出。

(三)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负担

伴随着学校的撤并,农民的教育费用也随之增加。这些费用主要来自学生到较远的学校上学中所需要的交通费、伙食费,住宿的学生还有住宿费以及购置被褥、餐具的费用,这些花销加起来每学期要800多元。这对一般的农民家长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另外,孩子因为到较远的学校上学而不能帮助家里做农活,对农民的家庭劳动收入也构成损失。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承担由于家庭与学校距离远而导致的孩子安全问题的心理负担,同时还要付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问成本和体力成本。

参考文献

[1]石人炳.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研究,2003-1.

[2]刘振杰.乡村人口流动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布局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0.

[3]高黎.人口流动与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互动机理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10.

作者简介:张洋(1989年—),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

论文作者:张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学龄人口减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探析论文_张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