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

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

一、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宝杰[1](2020)在《超低渗透油藏Z区块长8层段欠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Z区块作为姬塬油田重要的增储上产区块之一,其主力开采油层长8油藏属典型的超低渗透油藏,近年来注水井欠注现象尤为严重。为了解决研究区长8储层注水井高压欠注的问题,运用地质综合研究、岩心分析实验、油藏工程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等技术,通过对研究区长8储层的储层特征、储层敏感性、注入水水质和水型配伍性等因素进行分析,开展研究区欠注井欠注现状、分布规律、欠注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系统分析引起欠注的原因,由于涉及因素多、因素间作用复杂的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隶属度原则等数学方法来进行辅助分析,形成欠注井主控因素判别方法,逐一对研究区52口欠注井的欠注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研究区长8油藏欠注主控因素以储层物性差为主,水型不配伍及注入水水质差次之。同时,储层物性、水型配伍性引起欠注的注水井多为长期欠注井,由敏感性、注入水水质引起欠注的注水井多为后期欠注井,总结欠注成因构成符合“一主三从”特征:“一主”是指储层物性差,在整个研究区广泛分布;“三从”是指水型不配伍、注入水水质差、储层敏感性强,局部地区影响较大。并有针对性的对各类欠注井提出欠注治理思路,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提出油藏综合治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熊勇[2](2020)在《砂砾岩油藏水驱后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宝北区块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砾岩油藏,与常规砂岩油藏相比其储层非均质性更强。区块的综合含水率在经过20多年的水驱开发后已达到80%以上,且采出程度仅为17.68%,采油速度仅为0.08%。分析认为造成区块开发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水驱使储层特征变化,进而影响到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为改善区块开发状况,将室内岩芯实验和油藏工程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区块长期水驱后的储层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渗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明确储层特征和渗流特征变化的基础上,对长期水驱后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合理开发技术政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1)长期水驱使粘土矿物含量降低,进而使孔喉增大、渗透率变高,最终造成启动压力梯度变小。启动压力梯度变小有利于建立起井间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同时,粘土矿物运移出大孔喉、堵塞在小孔喉,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增强会使注入水发生指进。(2)粘土矿物含量降低使储层水敏性、速敏性变为弱水敏、弱速敏。在目前的注水采油过程中,速敏和水敏造成的储层伤害较小。渗透率变大使应力敏感性有所减弱但仍为中等偏强,通过减小有效应力能够降低应力敏感对储层的伤害程度。(3)采用启动压力梯度法优化井距,发现区块井距偏大,Ⅰ+Ⅱ油组井距应缩小至153m,Ⅲ油组井距应缩小至167m。同时采用经验公式法和现场数据法确定井口注水压力上限为51.84MPa,但其目前为31.50MPa,还有提高空间。(4)提出了合理开发技术政策:提高注水压力和加密井网。提高注水压力能在增大生产压差的同时降低储层的应力敏感伤害程度。

李国璋[3](2020)在《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及其预测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客观确定合采产层组中不同产层的产气贡献,是提高多类型煤系气合采效益的首要基础。面向这一产业迫切需求,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气生产地质特征,探索了合采过程中气水分配规律及层间干扰机制,建立了合采贡献预测数学模型。分析测井响应,结合煤与岩石的变温变压电阻率、含水声波及等温吸附实验,建立了煤系储层物性和含流体性解释模型,据此分析了煤系致密砂岩气与煤层气合采地质特征。建立了煤层气与煤系致密气合采的产水量模型,结合敏感性实验,构建了合采储层兼容敏感性评价方法。认为适应于合采的临界生产压差(上限)、临界矿化度(下限)对于4+5#煤层与山1段至本1段砂岩的组合分别为58 MPa和30000ppm,对于8+9#煤层与山1段至本1段的合采组合分别为5 MPa和3000040000ppm。开展变进气压力及渗透率的合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合采过程中气体流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层间干扰发生机制,建立了合采产层组中单层储层压力贡献率、渗透率贡献率与层间干扰强度的数值关系。发现在煤层气与煤系致密砂岩气的三层合采过程中,只有当低压层的储层压力贡献率>28%及低渗层的渗透率贡献率>16%时,层间干扰才不会发生。挖掘研究区不同合采产层组生产信息,识别出解吸型、解吸-游离型、游离-解吸型、游离型四种合采产气曲线类型,进而建立了基于分峰拟合的产气贡献劈分方法,确定了典型井合采产层组中游离气与吸附气的产量贡献。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煤系致密气-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模型,分析了煤与砂岩不同空间叠置组合下同井接替合采过程中产气量的动态变化,发现煤层与砂岩层的渗透率、排采影响半径差异以及煤层临界解吸压力是影响合采产量贡献率的关键因素。

李冠男[4](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敏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研究对象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1储层,为典型的低孔、特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以马岭地区长81储层为例,使用X衍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分析鉴定及压汞实验等方法,对储层的岩石学方面、物性方面、孔隙结构方面及区域地质背景等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描述,并在明确上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敏感性实验对研究区储层的敏感性研究和分析,并对下一步的生产施工提供抑制储层敏感性的建议和措施。文章通过对研究区的储物性特征、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的敏感性实验研究,取得以下的成果及认识:马岭地区长81储层主要岩性为岩屑长石质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碎屑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岩屑含量较少;填隙物中的胶结物主要包括黏土类、碳酸盐类以及硅质类,伊利石和绿泥石构成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主要成分,而高岭石含量较少。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为研究区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压实作用对研究区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孔隙主要为混合孔隙,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而片状喉道和筛管状喉道构成了研究区主要的喉道类型,马岭地区长81储层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至B期早期阶段。研究区敏感性实验得出:储层速敏伤害率分布范围介于0.5%50.45%,平均为19.45%,储层具有弱速敏性,且临界注水速度是13.6m/d;去离子水伤害率在12.77%73.42%,平均34.43%,储层总体属中等偏弱水敏;研究区盐敏伤害率分布范围介于5.92%40%,平均盐敏指数为23.09%,储层整体具有弱盐敏性,盐度临界值为36750mg/L;储层酸敏伤害率介于-35%80%之间,平均为16.24%,储层总体属于无-弱酸敏性;碱敏伤害率在33.5%60.08%之间,平均碱敏指数为43.41%,属中等碱敏性,且临界PH值是9.0。研究区储层敏感性的主控因素是黏土矿物的类型、含量以及孔隙结构;不同类型的黏土矿物含量都会影响到其相对应的储层敏感性;研究区水敏性、碱敏性较强,因此要针对碱敏、水敏带来的储层伤害进行防护和治理。

张耀彤[5](2019)在《吉林致密气储层渗吸特性及其与储层伤害的关系》文中认为据统计,中国具有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但是非常规储层致密、渗透率低,压裂改造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大量压裂液注入地层后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但在实践中,部分非常规储层的产能会随着滞留量的增加而升高。这说明利用常规储层伤害的分析方法,得到储层伤害规律,已经不能满足非常规储层伤害的评价需要。致密气储层在渗吸过程中,储层物性会随着渗吸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分析压裂液进入储层后储层物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于了解储层伤害及其机理,优化压裂施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松辽盆地致密气藏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岩心测试为基础,开展了储层物性、渗吸、电导率、水敏、水锁等实验测试,利用自发渗吸实验获得了岩心的渗吸能力、渗吸速率与扩散能力;利用电导率测试获得了离子扩散能力;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获得了溶液进入岩心后的分布过程。并通过渗吸参数与储层物性的关系,研究了渗吸过程中储层渗透率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水敏和水锁实验,研究了储层伤害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初始含水饱和度、渗吸能力、扩散能力、粘土化学作用与储层伤害大小的关系,并结合核磁共振和离心实验开展了储层伤害微观机理和水锁解除潜力研究。研究表明,吉林松辽盆地致密敏感性气藏的主要伤害机理是水敏和水锁。压裂液通过渗吸进入基质孔隙并产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是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储层膨胀性粘土、孔隙结构、含水饱和度、地层水矿化度及作用时间影响岩心的渗吸、扩散、诱发裂隙产生和粘土膨胀,决定着储层伤害及伤害解除潜力。致密气储层含水饱和度越低,其渗吸吸液能力和向储层深部扩散能力越强,渗吸引起的静态水锁伤害虽然高,但同时水锁动态解除能力也变强。通过该方法对研究区块不同地区的伤害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给出了致密敏感性气藏储层伤害机理及控制因素,对研究区块储层压裂改造具有指导意义。

李冠男,孙卫,刘登科[6](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吴起薛岔地区长6储层敏感性研究及其主控因素》文中提出以鄂尔多斯盆地薛岔地区长6储层为例,利用X衍射、铸体薄片分析鉴定等方法,分别从储层的物性特征、岩石学特征以及孔喉结构特征3方面对储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水驱实验对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敏感性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储层速敏指数分布范围为11.5%~53.7%,储层具中等速敏;去离子水伤害率为39.12%~69.42%,储层总体属中偏强水敏性;盐度临界值为20 000~40 000mg/L,储层具有中等偏强盐敏性;岩心酸敏指数介于-25.1%~19.0%之间,储层具有弱酸敏性;最大碱敏指数为8.81%~36.3%,属弱碱敏性。研究区黏土矿物类型和含量以及孔隙结构是储层敏感性最为直接的控制因素;高岭石为速敏性矿物,其相对含量直接影响到储层的速敏性;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盐敏和水敏性矿物,其相对含量直接影响到储层的水敏性和盐敏性,因此要着重对速敏、盐敏、水敏带来的储层伤害进行防护和治理。

李琼[7](2018)在《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敏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玛湖凹陷三叠系地层岩性油藏是近年来新疆油田石油勘探主攻领域,但由于百口泉组储层物性差,含油气性差异较大,产量不稳定,储层敏感性特征急需深度剖析,有效储层形成机理有待明确。针对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玛北斜坡区和玛西斜坡区储层敏感性特征复杂的特点,展开储层控制因素与有效储层形成机理研究,从储层特征差异分析,结合前人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探寻影响储层敏感性特征的主控因素,为合理开采、产能设计等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玛18井区主力油层微观孔隙结构、宏观物性、含油性等优于玛131井区和风南4井区,艾湖2井区油藏表现最差。(2)储层填隙物多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近物源的井区油层表现为弱水敏性,局部井区表现为中等偏强水敏性;近物源的井区油层表现为中等偏强应力敏感性,局部井区表现为强应力敏感性。(3)沉积微相是控制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填隙物类型和含量的主要因素;物源外形和成分及不同搬运距离和方式;填隙物类型及含量影响敏感性矿物的分布及含量,它们综合影响储集层特征及有效储层展布。(4)沉积环境与填隙物类型及含量是影响砾岩储层水敏特征的主要因素,速度敏感性则受控于高岭石含量及胶结程度,应力敏感性受控于压实情况、储层物性及颗粒排列方式。(5)不同敏感性类型、不同敏感性强度的储层表现出不同的渗流程度;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控制水伤害程度,同时还会造成相对渗透率曲线中水饱和度的改变。(6)“岩心定位浸泡+粘土膨胀仪”组合方式评价强水敏岩心水敏特征,方便观察对比压裂液浸泡前后储层微观变化,从直观上辅助优选压裂液。

叶政钦[8](2018)在《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防垢防膨机理及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注入压力不断升高,严重影响了油田生产和开发效果。本文针对郑庄区长6油藏,系统分析了导致注水困难的各因素,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入手,开发针对性的应用技术,为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的有效注水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围绕矿场注水压力高的问题,以储层地质特征、孔喉结构为基础,开展岩心伤害评价实验,确定油藏中的粘土膨胀运移对储层的伤害影响;通过分析水质组成及其处理工艺流程,确定了结垢堵塞对注水压力的影响。综合分析得出储层结垢、粘土膨胀和油水管线结垢是影响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有效注水的主要因素,并研发出防治地层结垢、粘土膨胀运移的系列应用技术,确保了注水开发技术在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的有效实施。根据磁化器制作规则,对磁性材料进行优选,在磁路计算前对所涉及到的磁化器参数进行优化,以此制作得到符合郑庄区水质的管流应用磁化防垢器(磁程:200mm;磁场强度:300~800mT),经过2个月的强磁处理器处理现场试验,结果证明管线结垢有所减缓,阻垢率最终达到9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防垢效果。进一步分析储层结垢机理、结垢趋势得知,注入水在地层中易生成以分散状态的CaC03沉淀为主的结晶垢沉淀,并产生腐蚀结垢,形成Fe(OH)3腐蚀沉淀物。针对郑庄区块的结垢原因,筛选出4种复配阻垢剂,通过比较4种复配体系的阻垢效果,优选出的阻垢剂在郑庄区长6储层的10口井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良好阻垢效果,修井周期平均延长3-4倍,效果最好达6倍,显着降低了因结垢堵塞而产生的修井生产成本。通过分析该区块储层粘土矿物组成和潜在的膨胀运移机理,发现注入性、耐水洗性能以及低成本是阻碍常规粘土稳定剂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利用多点吸附与桥接吸附原理以解决粘土稳定剂的长期有效吸附,针对性开发出3种在低浓度条件下具有高耐水洗能力和高防膨率的聚季铵盐型粘土稳定剂,并从中优选出性能最好的聚二甲胺-环氧氯丙烷(CS-1);以有效防膨和经济适用为目标,针对性的开发出了 12种低成本、高防膨率、高注入性的小分子盐酸盐类粘土稳定剂,并从中优选出了四乙烯五胺盐酸盐。将四乙烯五胺盐酸盐和聚二甲胺-环氧氯丙烷(CS-1)两种粘土稳定剂进行复配,最终优化出质量比为4:6的复配体系,防膨性能优异,耐水洗能力强,应用成本较低。

冷艳秋[9](2018)在《黄土水敏特性及其灾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地处北半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农业是该区域内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恶劣的气候条件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得引水灌溉得以广泛推行。由灌溉引发的黄土地质灾害具有高频、群发、灾难性等特点,从而危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致黄土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与黄土遇水软化的水敏力学行为有关。本文选题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黄土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理论”,选择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泾河右岸黄土塬为研究区,以该地区离石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控制初始含水量变化的土工试验和微观结构试验,从宏观、细观、微观不同尺度研究了离石黄土水敏特性和灾变机理,提出离石黄土水敏程度的量化参数及灾变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泾阳南塬黄土边坡的地质力学模型,揭示了黄土水敏性在黄土边坡滑移中产生的灾变效应,为综合评价黄土水敏性灾变的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泾阳南塬独特的工程地质环境为滑坡灾害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不合理的引水灌溉是本区黄土滑坡发生的一种重要的外动力因素,高陡的边坡及单面临空的地形特点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地质基础,而具有结构脆弱性的深厚黄土层及其与水之间的耦合作用则是斜坡失稳的根本原因。(2)结构性是黄土产生水敏性的主要原因。借助屈服应力可以将具有水敏性的黄土力学响应曲线簇归一化成为一条曲线,结合天然沉积黄土的微结构分析,结构性黄土可以概化成为架空刚性体(r)与镶嵌摩擦体并联(f)的地质模型,r-f模型中储存着一定的结构势,具有水敏性的黄土可采用一系列串联的r-f模型表示其具有的结构势,土体储存的结构势越大,水敏性越强。(3)黄土力学响应对水的敏感程度可以采用水敏指数Iw进行量化。水敏指数为黄土增湿至饱和时强度的下降程度,其大小受土体中黏粒含量与胶结丰度影响;黄土水敏特性造成的工程灾变包括湿陷、湿剪与触变液化,引入水敏指数与湿陷系数、湿剪变形系数、孔压比联系,建立黄土湿陷、湿剪与触变液化的水敏性灾变评价体系。(4)构建黄土边坡地质力学模型并划分均质黄土剪切不稳定区,从水敏特性的角度概括水致黄土边坡滑移机制及发生位置为黄土湿陷对台塬顶部产生拉裂效应,黄土湿剪造成斜坡深部基座软化,黄土触变液化启动高速远程滑移效应。(5)灌溉在泾阳南塬诱发的黄土滑坡种类包括滑动型与流滑型两种。研究区内滑动型黄土滑坡具有低速近程的运动特征,其灾害演化发展过程为水敏性黄土湿剪-斜坡失稳-非饱和黄土滑体剪硬-滑体停止运动;流滑型黄土滑坡具有高速远程的运动特征,滑坡的运动演化过程为静态液化-锁固段剪出-触变液化-高速远程滑动。

曲国辉[10](2017)在《复杂断块油田储层特征及注水技术政策研究 ——以北部湾盆地花场地区流一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新生代存在大量断块油田,其注水开发技术政策受着储层物性的控制,本文试图以花场地区为例,在储层的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孔喉特征、成岩作用和非均质性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储层的敏感性、注水技术政策和生产措施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为断块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热解Tmax、X-衍射、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分析、压汞实验、敏感性实验、物模实验以及油藏工程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主要研究了花场地区成岩演化阶段、储层孔喉特征、储层骨架颗粒特点、储层胶结物特点、吸水特征、分注界限和注水技术政策等。镜下薄片观察发现,该油田流一段储层的岩屑为石英质(变质岩岩屑),具有极强的抗压实能力和良好的“护孔作用”,因此,将石英、燧石和石英质岩屑归为石英类碎屑成分。这样,原来认为流一段的砂岩为岩屑砂岩,实际上为长石石英砂岩。填隙物类型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矿物,使得储层的敏感性较强。该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了研究异常高孔带,创造性的将中成岩阶段A2亚期进一步细分为A21和A22。全区发育四个异常高孔带,中深层主要为干酪根降解产生的有机酸和粘土矿物转化产生的无机酸溶蚀储层形成,最终确定了该地区勘探深度下限为4050米。应用多种数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物模实验结合地质开展了注水技术政策的研究,建立了考虑气油比、边底水能量的合理注采比计算方程,推导了笼统注水时高、低渗层的产量公式,并用长岩心双管并联模拟实验加以验证,确定了花场油田的分注动用界限为渗透率级差大于5,优选酸化和分注作为降压增注首选措施。确定了各断块的合理注采比为1.11.2,合理压力恢复速度为0.571.45MPa/a,各断块合理采油速度为0.9%1.6%,合理注入速度为1%1.95%、合理井距为250280m,合理注采井数比为0.50.76。建议应用分层注水解决吸水剖面不均匀和注水压力高等的问题,并优选土酸开展酸化解堵,实现降压增注。

二、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低渗透油藏Z区块长8层段欠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长8油藏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储层特征分析
        2.2.1 岩石学特征
        2.2.2 孔隙结构特征
        2.2.3 储层物性特征
        2.2.4 渗流特征
第三章 研究区欠注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欠注现状
        3.1.1 欠注井分布状况
        3.1.2 欠注井动态特征
    3.2 欠注类型划分
    3.3 欠注井分布规律
    3.4 欠注特征总结
第四章 研究区欠注井影响因素研究
    4.1 储层渗流能力对欠注的影响
        4.1.1 研究区储层物性特征
        4.1.2 研究区储层渗流特征
        4.1.3 储层渗流能力对欠注的影响
    4.2 水型配伍性对欠注的影响
        4.2.1 长8 油藏矿化度及成垢离子分布规律
        4.2.2 结垢趋势及结垢量预测
        4.2.3 地层结垢对欠注的影响
    4.3 储层敏感性对欠注的影响
        4.3.1 岩心敏感性试验分析
        4.3.2 储层敏感性影响因素分析
        4.3.3 储层敏感性分布规律
        4.3.4 储层敏感性对欠注的影响
    4.4 注入水水质对欠注的影响
        4.4.1 注入水水质分布规律
        4.4.2 注入水水质差对欠注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区欠注井主控因素判别方法研究
    5.1 研究区欠注影响因素分析
    5.2 超低渗油藏欠注主控因素判别方法的建立
        5.2.1 模糊数学评判方法的确定
        5.2.2 欠注主控因素判别方法的建立
第六章 研究区欠注规律研究
    6.1 研究区欠注井主控因素分析
    6.2 研究区欠注井主控因素规律研究
    6.3 研究区欠注成因规律研究
    6.4 研究区欠注井历史消欠措施效果评价
    6.5 研究区欠注井消欠措施优选
第七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砂砾岩油藏水驱后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工区情况
    2.1 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构造和沉积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2 开发简况
    2.3 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储层特征变化规律
    3.1 岩石成分变化规律
        3.1.1 全岩矿物变化规律
        3.1.2 粘土矿物变化规律
    3.2 孔喉结构变化规律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结果
        3.2.3 历年对比分析
    3.3 物性变化规律
        3.3.1 实验原理
        3.3.2 实验结果
        3.3.3 历年对比分析
    3.4 润湿性变化规律
        3.4.1 实验原理
        3.4.2 实验结果
        3.4.3 历年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储层渗流特征变化规律
    4.1 敏感性变化规律
        4.1.1 速敏变化规律
        4.1.2 水敏变化规律
        4.1.3 应力敏感变化规律
    4.2 相渗曲线变化规律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结果
        4.2.3 历年对比分析
    4.3 启动压力梯度变化规律
        4.3.1 实验步骤
        4.3.2 实验结果
        4.3.3 历年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合理开发技术政策
    5.1 储层变化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5.1.1 润湿性变化的影响
        5.1.2 物性变化的影响
        5.1.3 敏感性变化的影响
        5.1.4 非均质性的影响
    5.2 参数优化
        5.2.1 井距优化
        5.2.2 注水压力优化
    5.3 改善开发现状对策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及其预测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实物工作量
2 煤系气地质背景
    2.1 构造与岩浆活动
    2.2 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2.3 煤系气生储盖及其组合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小结
3 煤系气储层地质属性
    3.1 煤系气储层流体压力
    3.2 煤系气储层孔隙度
    3.3 煤系气储层渗透率
    3.4 煤系气储层含气性
    3.5 小结
4 煤系气合采地质条件兼容性
    4.1 储层敏感性分析
    4.2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合采兼容性评价
    4.3 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的合采兼容性评价
    4.4 小结
5 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判识
    5.1 基于产气曲线的产层贡献判识
    5.2 合采产能及产层贡献预测
    5.3 参数敏感性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目的层地层划分
    2.3 沉积环境判断及划分沉积相
        2.3.1 沉积背景
        2.3.2 沉积环境的判断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储层岩石类型
        3.1.2 碎屑岩组分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
        3.2.1 储层物性参数特征
        3.2.2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研究
    3.3 储层成岩作用
        3.3.1 成岩作用类型
        3.3.2 成岩阶段划分
        3.3.3 定量表征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
第四章 储层微观特征
    4.1 孔喉结构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喉道类型
    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2.1 高压压汞实验
        4.2.2 恒速压汞实验
第五章 储层潜在敏感性因素分析
    5.1 储层敏感性矿物类型及含量
        5.1.1 敏感性矿物类型
        5.1.2 敏感性矿物含量
    5.2 储层潜在敏感性因素分析
        5.2.1 岩石骨架砂体潜在敏感性
        5.2.2 填隙物潜在敏感性
第六章 储层敏感性实验及评价
    6.1 储层敏感性实验
        6.1.1 敏感性实验岩样的钻取及处理
        6.1.2 敏感性实验流程
    6.2 流速敏感性评价实验
    6.3 水敏性评价实验
    6.4 盐敏性评价实验
    6.5 酸敏性评价实验
    6.6 碱敏性评价实验
    6.7 储层敏感性防治措施
        6.7.1 储层水敏性及盐敏性的防治措施
        6.7.2 储层碱敏性防治措施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吉林致密气储层渗吸特性及其与储层伤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渗吸及对储层的伤害
        1.2.2 渗吸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2.3 水敏伤害及其影响因素
        1.2.4 水锁伤害机理及评价方法
    1.3 项目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2章 敏感气藏储层物性评价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储层物性
        2.2.1 孔隙度
        2.2.2 渗透率
        2.2.3 润湿性
    2.3 矿物成分分析
        2.3.1 全岩矿物分析
        2.3.2 粘土矿物分析
    2.4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
        2.4.1 SEM电镜研究
        2.4.2 高压压汞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层自发渗吸特性及其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3.1 测试方法
        3.1.1 自发渗吸法
        3.1.2 电导率测试法
        3.1.3 核磁共振法
    3.2 渗吸特征参数
        3.2.1 自吸曲线特征
        3.2.2 渗吸容量
        3.2.3 渗吸速率
        3.2.4 扩散系数
    3.3 电导率特征参数
        3.3.1 离子扩散曲线特征
        3.3.2 离子扩散速率
    3.4 核磁共振评价微观吸水特征
        3.4.1 自发渗吸T_2谱
        3.4.2 归一化T_2谱分析
    3.5 储层自发渗吸特征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3.5.1 孔隙度
        3.5.2 渗透率
        3.5.3 粘土矿物
        3.5.4 孔隙结构
        3.5.5 离子扩散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敏伤害评价
    4.1 测试方法
        4.1.1 压力衰减法
        4.1.2 改进的水敏评价行业标准
        4.1.3 膨胀性测试
    4.2 测试样品
    4.3 水敏性评价结果
        4.3.1 压力衰减法
        4.3.2 改进的行业标准法
    4.4 水敏伤害控制因素分析
        4.4.1 孔隙结构
        4.4.2 渗吸过程
        4.4.3 粘土膨胀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锁伤害评价
    5.1 水锁伤害评价方法
        5.1.1 气测渗透率实验
        5.1.2 离心驱替实验
    5.2 伤害评价结果
        5.2.1 气测渗透率实验
        5.2.2 离心驱替实验
    5.3 水锁伤害控制因素分析
        5.3.1 可动流体饱和度
        5.3.2 粘土含量与类型
        5.3.3 吸水能力
        5.3.4 渗吸速率
        5.3.5 扩散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鄂尔多斯盆地吴起薛岔地区长6储层敏感性研究及其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储层基本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2.2 物性特征
    2.3 孔喉结构特征
        2.3.1 孔隙类型
        2.3.2 喉道类型
        2.3.3 基于物性分析的储层分类评价
3 储层敏感性评价
    3.1 储层速敏性特征
    3.2 储层水敏性特征
    3.3 储层盐敏性特征
    3.4 储层酸敏性特征
    3.5 储层碱敏性特征
4 储层敏感性控制因素
    4.1 速敏性
    4.2 水敏性
    4.3 盐敏性
5 结论

(7)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敏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储层特征评价
    2.1 玛131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特征评价
        2.1.1 储层岩矿特征
        2.1.2 储层物性特征
    2.2 风南4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特征评价
        2.2.1 储层岩矿特征
        2.2.2 储层物性特征
    2.3 艾湖2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特征评价
        2.3.1 储层岩矿特征
        2.3.2 储层物性特征
    2.4 玛18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特征评价
        2.4.1 储层岩矿特征
        2.4.2 储层物性特征
    2.5 各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特征对比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敏感性潜在因素和流动实验研究
    3.1 潜在敏感性因素分析
        3.1.1 玛131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粘土矿物特征评价
        3.1.2 风南4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粘土矿物特征评价
        3.1.3 艾湖2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粘土矿物特征评价
        3.1.4 玛18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粘土矿物特征评价
    3.2 流动性实验评价
        3.2.1 砾岩典型岩心的选取
        3.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3 玛131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流动敏感性实验分析
        3.2.4 风南4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流动敏感性实验分析
        3.2.5 艾湖2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流动敏感性实验分析
        3.2.6 玛18 井区百口泉组储层流动敏感性实验分析
    3.3 敏感性特征平面展布
        3.3.1 水敏敏感性平面展布
        3.3.2 应力敏感性平面展布
    3.4 实验新方法的建立
        3.4.1 强水敏性砾岩岩心评价新技术
        3.4.2 新方法的应用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层敏感性受控因素分析及评价研究
    4.1 敏感性受控因素分析
        4.1.1 沉积微相
        4.1.2 物源组分及远近
        4.1.3 填隙物种类及含量
        4.1.4 综合评价结果
    4.2 评价研究
        4.2.1 相对渗透能力影响评价
        4.2.2 生产潜力对比评价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防垢防膨机理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1.3.1 储层伤害研究现状
        1.3.2 注水管线防除垢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郑庄区注水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2.1 注水开发现状
        2.1.1 储层特征
        2.1.2 注水开发方案
        2.1.3 注水开发现状
        2.1.4 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 注水开发影响因素
        2.2.1 物性因素
        2.2.2 储层敏感性
        2.2.3 注水工艺
    2.3 小结
第3章 郑庄区注水管线防除垢技术
    3.1 注水管线结垢机理分析
        3.1.1 碳酸盐垢的结垢机理
        3.1.2 硫酸盐垢的结垢机理
        3.1.3 垢物的形态
        3.1.4 垢物形成的条件
        3.1.5 垢物的危害
    3.2 磁防垢作用机理分析
        3.2.1 磁处理CaSO_4型垢的机理研究
        3.2.2 磁处理CaCO_3型垢的机理研究
    3.3 注水管线磁防垢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3.3.1 永磁材料
        3.3.2 磁防垢器结构形式
    3.4 室内实验效果评价
        3.4.1 实验准备
        3.4.2 实验原理
        3.4.3 短管强磁防垢实验
        3.4.4 强磁防垢挂片实验
    3.5 防垢器现场应用实验
        3.5.1 现场实验
        3.5.2 现场试验结果
    3.6 小结
第4章 郑庄区储层结垢及防治技术
    4.1 储层结垢趋势研究
        4.1.1 结垢机理
        4.1.2 水质分析
        4.1.3 结垢实验
    4.2 垢样形貌及组成
        4.2.1 光学显微镜下垢样的微观形貌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垢样形貌
        4.2.3 X-射线衍射分析垢样组成
        4.2.4 能谱分析垢样的组成成份
        4.2.5 腐蚀导致垢样生成的分析
    4.3 注入水质结垢对地层岩心伤害
        4.3.1 实验条件及步骤
        4.3.2 郑061储层岩心伤害评价
        4.3.3 杜74储层岩心伤害评价
        4.3.4 郭580储层岩心伤害评价
    4.4 储层结垢预防措施
        4.4.1 阻垢及缓蚀机理
        4.4.2 阻垢剂的室内评价
        4.4.3 阻垢剂的矿场应用
    4.5 小结
第5章 郑庄区储层粘土膨胀运移及防治技术
    5.1 粘土矿物膨胀机理
        5.1.1 粘土矿物组成
        5.1.2 粘土膨胀机理
    5.2 粘土稳定剂的合成及表征
        5.2.1 作用机理
        5.2.2 合成条件
        5.2.3 有机小分子粘土稳定剂
        5.2.4 聚季铵盐粘土稳定剂
    5.3 粘土稳定剂的室内分析评价
        5.3.1 吸附量
        5.3.2 防膨作用效果
    5.4 粘土稳定剂复配与筛选
        5.4.1 防膨效果对比
        5.4.2 高温影响
        5.4.3 复配体系的效果
        5.4.4 矿场应用效果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黄土水敏特性及其灾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黄土水敏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
        1.2.1 黄土结构性研究
        1.2.2 黄土非饱和特性研究
        1.2.3 黄土水敏性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灌溉型黄土滑坡案例研究
    2.1 引言
    2.2 滑坡基本特征及典型案例分析
        2.2.1 黄土滑坡的发育密度与主要类型
        2.2.2 灌溉流滑型黄土滑坡——蒋刘段果园滑坡
        2.2.3 灌溉滑动型黄土滑坡——蒋刘段驾校滑坡
    2.3 研究区黄土水理性质
        2.3.1 取样点概况
        2.3.2 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与物质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的水敏特性及量化研究
    3.1 引言
    3.2 黄土的水敏性与结构性
        3.2.1 研究方法及方案
        3.2.2 黄土的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3.2.3 水敏性黄土力学特性归一化研究
    3.3 黄土水敏性的量化
        3.3.1 黄土水敏性内涵及概念
        3.3.2 水敏性的力学机制
        3.3.3 黄土强度的水敏性量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水互馈及黄土水敏灾变评价体系
    4.1 引言
    4.2 土水间相互作用
        4.2.1 试验原理与方法
        4.2.2 黄土的孔隙特征
        4.2.3 土-水互馈作用
    4.3 均质黄土水敏性灾变评价与机制
        4.3.1 湿陷性及评价
        4.3.2 湿剪性及评价
        4.3.3 触变液化性及评价
        4.3.4 均质黄土的水敏性灾变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泾阳南塬水致滑坡的滑移机制及演化模式
    5.1 引言
    5.2 水致滑坡滑移机制
        5.2.1 黄土湿陷与台塬拉裂效应
        5.2.2 黄土湿剪与基座软化效应
        5.2.3 黄土触变液化与高速远程效应
    5.3 典型灌溉型黄土滑坡成因演化剖析
        5.3.1 斜坡体中水的来源
        5.3.2 蒋刘果园黄土流滑演化过程
        5.3.3 大堡子驾校黄土滑坡演化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复杂断块油田储层特征及注水技术政策研究 ——以北部湾盆地花场地区流一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0.2.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0.2.2 成岩作用与区域成岩规律
        0.2.3 异常高孔带与储层物性
        0.2.4 注水技术政策
        0.2.5 降压增注技术
    0.3 研究内容
    0.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层特征
    1.2 构造特征
    1.3 沉积特征
第二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孔喉特征
    2.1 储层骨架颗粒特点分析
        2.1.1 成分
        2.1.2 结构
        2.1.3 沉积构造
    2.2 储层填隙物及胶结特点研究
    2.3 孔喉特征研究
        2.3.1 孔隙特征
        2.3.2 喉道特征及其对敏感性的影响
        2.3.3 孔隙结构
第三章 成岩作用与区域成岩规律研究
    3.1 成岩环境
        3.1.1 地温场
        3.1.2 压力场
        3.1.3 流体场
    3.2 泥岩的成岩作用
        3.2.1 有机质热演化
        3.2.2 粘土矿物转化
    3.3 砂岩的成岩作用
        3.3.1 机械压实作用
        3.3.2 胶结作用
        3.3.3 溶蚀作用
        3.3.4 交代作用
    3.4 成岩作用过程(溶蚀作用与胶结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3.4.1 计算公式
        3.4.2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3.4.3 计算结果与地质意义讨论
    3.5 成岩阶段划分与区域成岩规律研究
        3.5.1 成岩阶段划分与现有成岩阶段划分规范的补充
        3.5.2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度和敏感性的影响
    3.6 成岩史分析
        3.6.1 成岩阶段预测基本原理
        3.6.2 花 2-2 井埋藏史分析
        3.6.3 花 2-2 井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成岩史
第四章 异常高孔带研究与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异常高孔带的纵向分布与成因分析
        4.1.1 异常高孔带的纵向分布
        4.1.2 异常高孔带成因分析
    4.2 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2.1 物性特征与分类
        4.2.2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储层敏感性
    5.1 储层岩石的速敏性
    5.2 储层岩石的水敏性
    5.3 储层岩石的盐敏性
    5.4 储层岩石的酸敏性
    5.5 储层岩石的碱敏性
    5.6 储层潜在伤害及防治措施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
    6.1 层间非均质性
        6.1.1 层间渗透率级差
        6.1.2 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6.1.3 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6.2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6.2.1 101 断块和109断块
        6.2.2 107、108、121 断块
        6.2.3 114、115、117 断块
第七章 注水技术政策研究
    7.1 储层渗流特征
        7.1.1 原油润湿性
        7.1.2 油水相对渗透率
        7.1.3 见水时间预测
        7.1.4 含水等值线
    7.2 注水时机
    7.3 开发井网
        7.3.1 合理井距
        7.3.2 井网形式
    7.4 确定合理注采比
        7.4.1 计算实际注采比
        7.4.2 确定合理注采比
    7.5 合理采油速度
        7.5.1 采油速度与流动系数关系法
        7.5.2 采油速度与井网密度关系法
        7.5.3 采油速度综合研究
    7.6 合理压力恢复速度
第八章 降压增注建议
    8.1 分注技术
        8.1.1 改善纵向非均质油层水驱油效果机理
        8.1.2 垂向渗透率级差对注水井吸水特征的影响
        8.1.3 渗透率级差的确定
        8.1.4 渗透率动用级差室内模拟实验
    8.2 水质配伍性及酸化技术
        8.2.1 水质配伍性
        8.2.2 酸化技术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专利
读博期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四、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低渗透油藏Z区块长8层段欠注规律研究[D]. 黄宝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2]砂砾岩油藏水驱后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及应用[D]. 熊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煤系气合采产层贡献及其预测模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为例[D]. 李国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敏感性研究[D]. 李冠男. 西北大学, 2019(01)
  • [5]吉林致密气储层渗吸特性及其与储层伤害的关系[D]. 张耀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鄂尔多斯盆地吴起薛岔地区长6储层敏感性研究及其主控因素[J]. 李冠男,孙卫,刘登科.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6)
  • [7]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敏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8]郑庄区长6超低渗油藏注水防垢防膨机理及技术研究[D]. 叶政钦.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9]黄土水敏特性及其灾变机制研究[D]. 冷艳秋. 长安大学, 2018(01)
  • [10]复杂断块油田储层特征及注水技术政策研究 ——以北部湾盆地花场地区流一段为例[D]. 曲国辉.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7)

标签:;  ;  ;  ;  

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