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海绵城市的设计改造思路是以“渗”“滞”为主,“蓄”“用”相结合,就地消纳雨水,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体现了绿色环保的雨水排放模式。论文介绍了海绵城市产生的背景、意义及其设计思路,并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具体应用,从而完善自然排水系统,对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改造工程;自然环保;因地制宜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不断加快。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各式各样的建筑拔地而起,各种设施完善的新小区如雨后春笋随之伫立,伴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就变得迫在眉睫。这些老旧小区的改造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城市的老小区多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多为无物业管理小区,小区环境建设标准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因此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意义重大,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改善城市面貌,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1背景和意义
1.1背景
我国虽然拥有母亲河黄河,还有被誉为东方巨龙的长江,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我国事实上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的1/4。很多长江中下游城市,虽然靠近长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实际情况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非常少,不及全国的1/7,水资源严重短缺,而且这些城市降雨频繁,经常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秩序和生存环境。
1.2意义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会议指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可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通过雨水的合理收集、利用与适时补充地下水源,削减城市洪峰流量,有效控制地面水体系的污染,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着重大现实及长远的意义。所谓“海绵城市”,就是秉持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把城市建设成为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把自然方法与人工措施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在此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设计思路
通过李沧文化公园改造的设计工作,对于总体设计思路概括下来是“渗”“滞”为主、“蓄”“用”结合,将设施尽量分散布置,就地消纳雨水,低影响、低成本,自然手段为主,设施、设备为辅,力求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的亮点,彰显示范作用。项目属于对现状老旧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化改造工程,在设计中我们充分结合了现状地形地貌以及建筑布局,合理利用了现有绿地、沟渠等,减少了不必要的新建与扩建;优化了现状不透水硬质路面与绿地系统,合理增加了可消纳净化径流的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及雨水花园等;改造微地形,对局部道路横坡、纵坡或高程进行微调,达到了整流路面径流的目的,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考虑雨水资源利用,设置了雨水罐或埋地雨水收集池等设施。
2.1建设模式
传统的排水模式使城市的排水网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很多污染物也随雨水一起排放出去,对水资源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同时浪费了自然雨水资源。海绵城市构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排放模式,注重利用天然的地形环境,以自然力量为主,对雨水进行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对雨水从头到尾都实现了控制,实现了水资源的二次利用,缓解了城市的排水压力,避免了自然涝灾的发生。
2.2设计目标
在对城市化的小区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融入具体的项目中,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和居民生活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地对周边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通过设置下凹绿地、渗透模块、雨水花园、储蓄井等措施,有效地增强绿地对雨水渗透、自然净化的功能,对雨水进行有效的积存,补充地下水资源,城市排水管道和江河湖泊进行合理连接,缓解大雨时城市排水压力,保护生态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设计原则
(1)设计要做到“低成本、低影响”,立足于小区的建设情况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开发技术,在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经济实用地进行改造,达到对雨水自然渗透排水的效果。(2)综合分析道路铺装面积和绿地面积,将雨水排放系统与自然绿地相结合。确定城市的布局和建设结构,合理划分汇分水区,使雨水排放和自然布局得到完美契合。(3)运用创新思想合理建设海绵城市,突出海绵城市的特色,力求做到排水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4)设计目标实现路径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水体优先设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和雨水花园等,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将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选择经济有效、方便可行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2.4设计目标实现路径
优先对小区的绿地、渗井、雨水花园进行改造,通过对雨水有效地组织和截留,对雨水实现初步净化,然后再排放到绿地、渗井等地方对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储存,利用自然方式对雨水进行净化渗透,调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保的经济有效的改革措施。
2.5因地制宜,适度设计
充分利用现有绿地,局部调整绿地标高,采用起伏地形,使之改造为雨水消纳设施。对于树形优美、长势良好、侧根发达、好管理、耐干旱的植物树种要予以保留,优化地被和绿篱,在蓄水区域栽植耐涝水生植物,铺植草坪,较好地提升了小区的景观效果。对原有的休憩设施进行翻修和改造,使其更适合人体工程学。利用原有的空地设置健身场地,方便居民的活动与交流。
2.6场地现状分析
在对城市进行改造前,首先要对城市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总结小区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可行性改造方案,按照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进行经济环保的改造。虽然小区排水系统存在众多问题,但也有有利因素。小区绿化面积较大,植被生长旺盛,为绿地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居民的环保意识较好,懂得节约水资源,对雨水的利用提出了想法和建设性意见,在内心深处希望对雨水排放措施进行改造,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小区进行更好的建设,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小区的排水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3设计开展
由于小区的排水系统还不够完善,首先需要对小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完善,将接入污水管道的雨水管道进行分流,在小区主路上开创一条雨水排放管道,按照近5年的降雨量设计管道的口径,增加排水沟渠,尽可能地以低成本,对小区的主要排水设施完成铺设改造。采用LID的改造理念实现对雨水的控制和改造,经济环保并且符合当今社会的改革基调。改造过程中,应扩大生态绿化面积,对裸露、缺失的草地进行重新种植,软化土壤,优化草地的吸水和储水性能和局部布局空间。根据地势特点,在地势高的地方建设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低开发性措施,在保证美观的同时,有效地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补充,避免地势高的雨水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形成雨水的坑洼现象,影响居民的出行。对小区的铺设材料进行优化,选择铺设透水铺装材料,使路面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处理,缓解排水渠的压力,将雨水通过渗透作用汇聚到排水管及时排出。在改进过程中,要注意对细节的处理,雨水管道的出口处可以适当铺设鹅卵石引流槽,减少雨水对雨水花园的冲刷,在出口处设置篮网,以便于垃圾清理,从而在解决排水问题的同时,不影响雨水花园、绿地的美观效果。设置完成后,还应定期对绿色环保的排水措施进行维护,保证其排水功能的充分实现。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应予以重视,鼓励各小区因地制宜,根据现有的排水措施,对旧城区加快改造,以低成本、低影响为前提条件,建设经济环保的排水系统,加强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推动城市化的现代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巫梁侥.低冲击开发理念在城市新区的应用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2]王耀磊.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3]丁兰馨.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机制与规划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4]谢瑶.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5]彭乐乐.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论文作者:曹培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小区论文; 绿地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