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素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以H学院为例_党员责任区论文

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以H学院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保障体系论文,学生党员论文,高校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13)06-0076-06

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作为对新一届政府关注青年的积极回应,2013年7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与《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共同构成了指导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政策体系。《意见》的颁布既是高校党建工作在新时期新的伟大工程的宣言书,又是对出生于“90后”的在校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提升,为青年梦与中国梦实现同频共振的指南。

一、调查描述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全面了解学生党员质量的现状及普通师生对学生党员的满意度,课题组在H学院校内十二个学院各随机抽取100位共计1200位师生对大学生党员质量进行调查(以下简称问卷一)和各随机抽取50位共计600位大学生进行党员质量自我解剖调研(以下简称问卷二)。问卷一回收1163份,回收率为96.92%;问卷二回收529份,回收率为88.17%。

二、实证分析

课题组从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队伍素质、作用发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学习成绩、志愿服务、党群关系、组织生活、入党后教育、参与集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12个方面共计80题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入党前的教育、入党时的考察和入党后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有加强的空间,尤其是要从制度上为把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保障。

(一)学生党员整体形象良好,理想信仰尚需引领

课题组从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了正向调研。问卷一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师生代表对党员的总体形象感到满意。近60%的师生认为“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70%的师生认为“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良好的”。具体见图1。如“您觉得您身边的学生党员是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13.50%的师生认为“很好地起了作用”,50%认为“起了作用,但不明显”。这一数据与问卷二的结果有两成的反差,问卷二显示近92.25%的学生党员认为自己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和感召力。如39.13%的学生党员“对入党后的自己”选择了“满意,完全符合一个党员的标准”;61.06%的学生党员认为“比较满意,基本符合一个党员的标准”;只有2.27%的学生党员认为“不满意,与党员标准差距较大”。

大部分的师生代表认同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但对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坚定性的教育引领提出了还需进一步加强的期盼。如对“您认为目前影响学生党员整体形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师生们依次对“服务奉献意识差(27.77%)”、“理论水平差(20.72%)”、“实践能力差(17.71%)”、“自律能力差(17.11%)”、“道德水平差(16.94%)”、“学习成绩差(14.62%)”做出了选择。在“您认为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上存在的问题(多选题)”时,师生们做出的选择依次是“对政治不感兴趣,只关心跟自己有关的事(48.15%)”、“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党员的作用发挥不够(32.24%)”、“理想信念不坚定,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淡薄(29.66%)”、“缺乏奉献精神(23.73%)”、“在关键时刻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模糊,态度不鲜明(23.65%)”。在此基础上,师生代表对党员的先进性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具体见图2。

(二)学生党员学习成绩优良,主动服务意识尚需提高

调查发现,70%以上的师生代表认为学生党员“学习成绩是优良的”。这一数据在问卷二中得到了回应,如在回答“您的综合测评成绩表现”,有40.83%的学生党员为“优秀”,51.42%为“良好”,“中”、“差”的比例为3.78%和3.97%。如“入党前与入党后比较,您在学习方面的变化”,有41.78%的学生党员选择了“有进步”,65.03%选择了“和原来差不多”。在获奖评优方面,学生党员也充分地表现出了他们的先进性,在不同方面都有他们的身影和声音,很好地凸显出党员在专业学习上的先锋性。具体见图3。

衡量一个学生党员合格不合格,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能全心全意地把服务好、联系好、维护好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问卷一的数据显示,“身边的学生党员缺乏”的气质中师生们认为前三项是“感染力(38.87%)”、“亲和力”(29.15%)”、“自制力(19.17%)”;当遇到困难,最先想到寻求帮助的对象时,只有7.91%的师生向“党员”寻求帮助。问卷二的数据显示,同样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如“您在入党前与入党后,在担任学生干部方面的比较”,有近三成(27.41%)的学生党员选择了放弃担任学生干部;41.78%的学生党员“一般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参加志愿服务工作;44.61%的学生党员“被动参加了党组织安排的党群结对活动”;甚至有34.22%的学生党员认为“向师生亮出党员身份的举动”是“约束了党员行为”;还有35.73%的学生党员“在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一项比较繁重而又没有报酬的工作任务时的态度”是“不太情愿的”;甚至还有4.16%和2.65%的学生党员选择“找各种借口推辞”或“拒绝承担”。

(三)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性较强,“三会一课”机制尚需完善

每一位党员在入党的时候,都要面对鲜红的党旗进行入党宣誓。问卷二显示96.78%的党员能够按照《党章》要求,遵守党的组织纪律,能主动积极地向党组织定期汇报自己的思想,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但从态度上来看,其中50.66%是自愿自觉的行为,46.12%“出于纪律要求参加而为之”。

学生党员虽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但是对于党组织举行的活动质量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有72.59%认为“党组织会正常的开展支部活动”,其中20.02%认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效果成效显著”,52.57%觉得“比较有成效”。调研数据表明,92.74%的同志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可以通过提升“三会一课”的质量来实现;45.75%的同志认为“党小组会和支委会一月一次,党员大会和党课一季度一次”的安排是“比较合适,应当坚持”;35.35%的同志认为“尽管要求有点高,但是党组织决定的事就必须坚持”;也有64.27%的同志认为“三会一课”要坚持,但可以通过“增加公益性服务等”方式加以改进;有25.17%的同志认为“可吸收部分群众列席旁听和监督、提高‘三会一课’的质量”。

学生党员们对于继续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也提出了期望,即“参与社会实践(43.48%)”、“民主评议或谈心交流(32.89%)”、“志愿服务工作(29.68%)”、“党员集中学习培训(24.20%)”、“专题教育(14.74%)”;同时,学生党员们认为党员后续教育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50.09%)”,其次是“强化学习,提高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37.05%)”,再次是“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纯洁党员队伍(20.42%)”。

三、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来看,大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是过关的,但为了保证党员质量不褪色,高校党组织必须对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发展中的对照检查体系和发展后的跟踪培养体系进行科学构建,真正实现高校党组织做大学生党员发展的领航者、理论学习的引领者、思想坚定的守护者、行为端正的导航者、纪律纯正的监督者。

(一)构建科学的发展要求指标体系

如何把普通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党组织除做好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观照。在遵循《党章》的前提下,结合大学生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要求体系并广而告之,使每一位写过申请书的大学生有努力的方向,有对照的质量标准。具体见表1。通过目标的指引,组织的管理和制度的约束,使其保持奋斗的动力和行动的激情。

1.坚持政治标准,入党态度端正,入党动机纯正

通过团内推优,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满一年,进入考察对象考察期满时,各学生党支部通过支委深入走访同班同学、老师和寝室阿姨等,着重从个人素质修养、社会实践能力、遵守校纪校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寝室卫生等方面全面了解该学生的入党动机,结合民主测评情况,综合考察该学生是否具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实际行动。

2.夯实群众基础,坚守宗旨意识,群众认同度高

为保证考察对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各学生党支部在民主测评时既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又要尽可能拓宽测评的广度和深度。在深入走访、广泛测评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被考察对象的优缺点。到班级测评时一般要求被考察对象有80%以上的群众支持率。在民主测评中,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详细了解、多方核实,经确认后,要提出整改方案,帮助其成长。

3.学好专业知识,智育成绩优良,群众信服度高

学生以学为本,坚持优中选优。对智育成绩要有一定的指向,要求智育排名在班级前50%,其中一年级须在班级前30%,如果不满足这一指标,可以考察其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方面是否有受到省级以上嘉奖的突出表现。考察对象为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还有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等过级率的要求。

(二)坚持发展中的对照检查体系

建章立制之后,尽管有了目标的牵引,但组织管理和制度的执行力度是关键。根据党员质量保障机制时间和质量维度,各团支部、党小组、支委会和党支部必须做好建档立制、组织动员、民主形态、政策推选、跟踪培养和利益赋予等工作。

1.建档立制,组织包围,精神为坚

党组织必须充分保护每一位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支部对每一位自愿递交申请书的同学建立党建工作资料袋,从青年大学生递交申请书的第一天起就感觉党组织的温暖。党组织就必须物色专人,开展“学长计划”(即从高年级的正式党员中为每一位同学配备成长引领人,开展“五导”工作即导理论学习、导学业成才、导安全稳定、导活动参与、导职业规划),重点记录同伴间的成长历程。定期向党支部书记汇报申请人的情况,党支部通过向班主任和团支部反馈,把其中的先进分子作为参加党训班的人选,党训班考试合格之后,在团内推优的基础上,通过考察等环节进行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和培训。

2.加强引导,深入交流,思想为先

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五导”工作。首先,党支部必须配齐配强支委委员,由支委委员组成学习小组对每一位同学上交的思想汇报进行批阅,每季度评议一次并提出重点推荐的篇目,由支部书记作出点评并向积极分子进行反馈。其次,对于发现的重点苗子,支部要进行重点培养,并且要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地定期地向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同学、寝室同学、楼幢宿管员、任课教师等进行评价,把综合评价的结果第一时间通过深入交流的方式面对面地反馈给入党积极分子本人,使其学有目标,干有方向,提升有空间。再次,对每位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反思教育,将每学期的学习成绩、志愿服务、团队活动等中期质量报告上交组织,通过党小组内的民主评议活动,使每位学生把自己摆进去,亮出来,同学间形成一种做先锋、学先锋、争先锋的氛围,严把思想关。

3.严谨程序,强化环节,质量为重

首先,请考察期满一年的同学进行互评互荐,在此过程中来考察学生;其次,支部通过开展“党情党史院情”考试和集体谈话制来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修养。支部通过信件及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把考察情况及时通报给入党积极分子本人,把共性作为谈话要点和群众意见集体反馈;再次,严把政审关,对于拟发展对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进行政治审查。最后,材料齐备后,必须对拟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全程接受群众监督。手续完备后,召开党支部大会,严谨程序,营造庄严的氛围,既可以邀请部分群众感受氛围,又使发展对象永远铭记,激发其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激情。

4.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成长为要

当入党积极分子成长为预备党员后,随着身份的转变,考核和作用发挥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从组织层面来讲,如何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促预备党员快速成长尤为重要。党支部可以通过规范要求和提供平台相结合。如实行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由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邀请群众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由拟转正的预备党员回答与会人员的现场提问,并将答辩结果提交支部大会讨论表决。如从理论学习、学业计划、寝室文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年总结等七个方面来设计党员先锋计划表,对于预备党员的成长赋予利益要求。

(三)强化发展后的跟踪培养体系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保障党员质量,不仅仅是入党前、入党时,更重要的是在入党后。通过民主形态,组织提供和个人自选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发展后的跟踪培养,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激发党员为同学服务的热情。

1.强化党员意识,构建约束机制,提升党员理论学习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学生党员意识包括对党员角色的认知,对党员行为的自省、对党员身份的期盼和党员作用的评价。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生成过程是基于党员的特定身份与组织所发生的关系及其行为的表现过程。作为党组织来说,构建约束机制,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党员更好地树立党员的角色意识。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从组织层面提升青年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习近平主席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1]党组织只有引导青年大学生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形成制度、形成风气;把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的追求,在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成效上引领周围的普通同学。其次,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通过定期评议书面思想汇报,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把不定期地与学生党员进行深入交流形成谈话制度,了解大学生党员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关心班情院情校情党情国情的动态。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个人作为一个个的人不能获得学习的能力,只有当个人同他们生活的群体与他们生活世界的象征性(符号)结构融合为一体时,才能获得和巩固学习能力”。[2]

2.亮出党员身份,构建监督机制,提高党员服务师生的自觉性和优质性

青年学生党员一旦重视自己的党员意识就会思考如何践行好党的宗旨。首先,学生党员必须在“两室”(寝室和教室)文明中亮出自己的身份,党组织通过党员寝室挂牌,设置党员床头卡;把党员的信息呈送给楼层管理员、每一位任课教师,从“两室”文明中来监督党员;其次,通过搭建平台,让党员有唱戏的舞台,如设置志愿服务岗、志愿者服务基地、与各类困难学生结对帮扶;参与学科竞赛、党员值班、寝室责任区等制度来督促检查学生党员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表现。最后,党组织通过党内外各种形式的监督手段,约束党员按照合格党员、优秀党员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目标。

3.评议党员行为,构建评估机制,评估党员自主选择和组织提供的实效性

党组织对青年大学生党员的行为必须建立评估机制,进行有效的推进。通过党员理论知识测试,对照党员先锋计划的执行情况,根据党员自主选择和组织提供的志愿岗位、党员值班、党员责任区等履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特别是党员个人在“两室”文明建设中作用发挥,通过制定标准,把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指标占评估成绩的30%,自我评议占10%,群众评议占25%,学习情况占20%,参与志愿服务占15%。把每一项评估指标进行具体落实,通过评议,促进党员争优创先。

4.树立党员先锋,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党员群体实现组织凝聚力的先进性

评选和树立“先锋”的工作是一项“抓典型”的工作,是一项“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以面扩体”并做到“点、线、面、体”四维结合的工作。树立的典型党组织既要注意突出其成就、成绩和成果,更要注重其所呈现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关键是做事的态度、作风、服务各方面都要好。各党总支和党支部书记要深入基层,勤于调研,善于运用统一战线,用一双发现和期待的眼睛,在师生中发现人才、发现亮点、发现好事;通过树立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点的典型人物和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标杆、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的党员和党组织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达到党员学有标杆,做有榜样,形成一种学先进、做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标签:;  ;  

高校学生党员素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以H学院为例_党员责任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