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意识形态第一章结构的重构_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德国意识形态第一章结构的重构_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文稿结构的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意志论文,文稿论文,意识形态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3)02-0011-0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 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 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是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惟一一部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特别是该书第1章,集中体现了该书的精华。但是,这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我们见到 的现存结构是由后来的出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几经改进加以编排的。这种编排因 其固有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既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 障碍。本文拟通过分析和展示文稿本身的内在逻辑,提供重建文本结构的另一种构思。

一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第一章文稿的保存和出版情况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这样回顾这本书的写作:当1845年初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 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 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 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 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 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1]

关于本书出版的实际情况是:1846年5月,第一卷手稿的主要部分曾由约·魏德迈从布 鲁塞尔带到威斯特伐利亚,准备请当地的企业家、“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尤·迈耶尔和 鲁·雷姆佩尔就地出版。但是在1846年7月这些出版商收到该书第2卷的大部分手稿后, 拒绝了该书的出版。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1847年曾在德国多次为这本著作寻找出版商 ,但由于书报检察机关的阻挠等原因,这本书始终未能出版。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2卷第4章曾发表在《威斯特伐利亚汽 船》杂志1847年8—9月号上;第1卷第2章的部分内容曾发表在《社会明镜》杂志第7期( 1846年1月)上;第2卷第5章的部分内容曾发表在《社会明镜》杂志第5期上。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手稿总共约有50印张。原书手稿没有写明书名和第一、二 卷的总标题。现有书名和标题是根据马克思的《驳卡尔·格律恩》(1847年4月6日)一文 后加上去的。现存手稿中缺少第1卷第3章的“B.我的交往”I.中的1、2、3、4节以及“ C.我的自我享乐”中的1、2、3、4、5节;第2卷的第2、3章。

莫泽斯·赫斯(Moses Hess)撰写了该书的第2卷第5章。因此,莫泽斯·赫斯也应被视 为该书的作者之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第一次发表是在1932年,以原文形式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历史考订版第1部分第5卷。该书第1章《一、费尔巴哈》发表、出版情况大致如 下:

1924年,由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首次以俄文发表了该章文章文稿(载《马克思恩 格斯文库》俄文版第1卷)。

1926年,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1卷刊出了由前苏联学者梁赞诺夫编辑的该章文稿 的德文原文。

193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出版,其中该章的结构由编者(V.Adoratskij) 重新加以编排。尔后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的俄文第2版(1955年)、德文版(195 8年)和中文版(1960年)的《费尔巴哈》章均以该版本为依据。

同年,德国学者兰茨胡特和迈尔在其编辑的《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 期著作》(两卷本)中收录了该章,其结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安排的。

1965年春,日本学者广松涉在1965年春季号《唯物论研究》发表《<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编辑问题》一文。广松涉根据其对手稿复制件的研究成果,对前苏联版本的结构编排 提出质疑,斥其为“伪书”。

在广松涉这一批评的推动下,前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重新整理和编排了《费尔巴 哈》章,并在1965年第10—11期《哲学问题》杂志上刊出。

翌年,前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又出版了《费尔巴哈》章的俄文单行本。新编俄译 本的编辑构想和逻辑线索是: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评述;

2.唯物史观的前提;

3.生产;交往;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4.结论和唯物史观本质的概述;

5.一般唯心史观的批判,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批判。

1966年,原东德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德国哲学杂志》1966年第10期也 发表了《费尔巴哈》章的新编德文版,该版本在结构安排上大体上采用了前苏联的新编 俄文版,正文编排依俄文版分四个部分,但没有分节和自加标题。

197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2版(MEGA2)的试编本出版。

1974年6月,广松涉在自己所取得的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编译出版了其自己的版本,即 《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篇](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74年6月初版,19 74年8月第2版)》。

上述诸种版本都各有其特点,但对我国编译出版影响较大的仍是前苏联的新编俄译本 。

我们现在见到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2版所载《费尔巴哈》章系直接 采用德文单行本1985年版结构。这一版本的结构源自前苏联的新编俄译本。它的编排固 然比193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的版本结构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仍存有 若干不合理之处,这可以从下述的分析中看出。

二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文稿的现存结构

根据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所载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 章全文由四个手稿即[Ⅰ][Ⅱ][Ⅲ][Ⅳ]、28个片断(每个片断之间用“————”线隔 开)以及151个自然段组成。各手稿及所属片断主要内容如下:

[Ⅰ]:含4个片断,29个自然段。

引言

引言说明本书研究和批判的对象是青年黑格尔派,其主要代表为施特劳斯、鲍威尔、 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等。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一部分主要揭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局限性。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 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 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3.分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 尺。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分 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 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4.个人和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 的主体。

5.意识和存在。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 识。

[Ⅱ]:含3个片断,30个自然段。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书内容:

1.实践。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局 限性在于,没能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 以及生产力。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3.意识、语言和分工。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人们 之间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 间矛盾的根源。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分工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根源。分工 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异化的根源。

4.异化及其扬弃。所谓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 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异化扬弃 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异化才能成为革 命对象,才能避免贫困的普遍化,才能建立普遍交往;个人才能由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 界历史性的个人。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交往为前提 的。它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5.市民社会。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 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6.世界历史。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 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 、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 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 程度一致的。

7.其他四点结论。(1)在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已成为破坏的力量。(2)阶级统治的条 件是利用一定的生产力的条件。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力决定于财产状况,并表现为相应的 国家形式。(3)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4)共产主义 革命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推翻统治阶级,而且在于改造无产阶级自身。

8.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 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 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 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 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它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 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

9.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 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

10.以往一切历史观的局限性。以往的历史观忽视了物质生产这一历史的现实基础,从 而从历史中排出了人对自然界的关系,造成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对立。

[Ⅲ]:含1个片断,10个自然段。

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意识形态的本质,提出了下述一些基本原理。

1.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即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也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既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

2.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 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编造的。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开始时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普 遍意义或普遍性形式。

5.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进行统治的个人、同作为 其基础的社会物质关系区分开来。

[Ⅳ]:含20个片断,82个自然段。

这一部分包含20个小节,内容十分丰富,全面论述和涉及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观的 各种问题。各节论述的具体问题是:(1)生产工具与私有制;(2)分工同生产力与交往形 式;(3)生产力与交往形式;(4)竞争;(5)个人与阶级;(6)个人与共同体;(7)个人与 共同体;(8)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共产主义;(9)征服;(10)占领;(11)私有制、劳动、 分工;(12)生产力:民族的个人能力;(13)生产力与交往、劳动与自主活动;(14)市民 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15)分工、镇压、法律、自然科学、上层建筑史;(1 6)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17)宗教;(18)意识形态传统;(19)分工;(20)所有制 。

其中,阐述了下列一些主要问题:

1.分工。在野蛮状态下,脑体活动还没有完全分工;在文明状态下,脑体活动已经实 行分工。脑体活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城乡的分离,它导致了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城乡之 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才能存在。城乡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与地产的分离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即商业的产生。不同城市之间分工的结果就 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商业和手工业的扩大产生了大资产阶级。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 的三个历史时期:(1)15世纪末16世纪初-17世纪中叶,为工场手工业时期。(2)17世纪 中叶-18世纪末,为商业时期。(3)18世纪末以后,为大工业时期。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 具和世界市场,开创了世界历史。

2.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3.个人、阶级、共同体。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 ,他们隶属于阶级。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 个人自由。以往的共同体,仅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是虚假的共同体。共产主义是真正 的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必须推翻现存的共同体,即资产阶级国家。共产主义共同 体是个人把自由和运动发展的条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个人的一种联合。

4.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共产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具有经济性质:为自由个人的联合创 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是一种历史的差别。对于后来时代的个人是偶然的东西, 对于先前时代的个人则相反。

生产力与个人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个人活动与交往形式的关系。个人交往的条件最初 是与个人的个性相适合的条件,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但后来就逐渐转化为个人自主 活动的桎梏。交往形式的更替构成交往形式的历史联系和序列:已成为桎梏的交往形式 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 替;新的交往形式又逐渐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取代,等等。由于交往条 件是适应一定时期的生产力产生的,故交往形式的历史可以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归结为个人自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5.征服、战争、占领。一切都取决于被占领国家的生产力、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

6.私有制、劳动、分工。私有制和分工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的一切生存条件。分工 是资本和劳动矛盾的根源。

7.劳动和自主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已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成为摧 残生命的方式,成为自主活动的否定方式,成为手段。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实 现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实现自主活动同物质生活 的一致,实现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

8.基础和上层建筑。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它标志 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政治和观念上 层建筑的基础。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私法是现存私有 制关系的表达。

9.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认识论根源。有关意识形态的职业由于分工而独立化,造成了人 们关于自己的职业与现实关系的错觉,以致把现实的关系变成了观念的关系。

小结。以上,我们详细分析了《费尔巴哈》章的现存结构。为了使读者能够对这一结 构有一个更为明晰的把握和概览,我们再以此为基础将该章4个组成部分所含28个片断 的内容的主题逐一列出:

[Ⅰ]

1.青年黑格尔派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6 页,以下只注页码)

2.现实个人、生产活动、物质生活条件(66下—68上)

3.生产力、分工、所有制(68中—71上)

4.现实个人,存在与意识(71下—74上)

[Ⅱ]

1.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实践,生产、需要、家庭、社会关系、意识、语言、分工、异 化及其扬弃(74下—87)

2.市民社会(87下—88上)

3.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革命、唯物史观、青年黑格尔派批判(88下—98上)

[Ⅲ]

1.意识形态(98下—102)

[Ⅳ]

1.生产工具与私有制(103—104上)

2.分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104下—115上)

3.生产力与交往形式(115下—116上)

4.竞争(116中)

5.个人与阶级(116下—118)

6.个人与共同体(118下—121下)

7.个人与共同体(121下—122上)

8.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共产主义(122下—125上)

9.征服(125下—126上)

10.占领(126下—127上)

11.私有制与劳动、分工(127中)

12.民族个人能力(127下—128上)

13.生产力与交往,劳动与自主活动(128—130上)

14.市民社会与政治上层建筑(130下—131上)

15.分工、镇压、法、自然科学、上层建筑史(134中)

16.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134下—135上)

17.宗教(135)

18.意识形态传统(135)

19.分工(135)

20.所有制(135下)

从中可见,《费尔巴哈》章的现存结构编排明显缺乏内在逻辑,难以觅出一条一以贯 之的线索,故内容上显得前后重叠,很不连贯。

三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文稿结构的重建

(一)重建的方法论原则

1.遵循《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内容的内在逻辑线索;

2.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和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3.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稿中阐述的下述“新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

其一:“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1]

其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2-1]

其三:“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 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 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 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2-2]

(二)重建的概念排列和逻辑线索

根据上述分析和考察,似乎可以对文稿的内在逻辑做这样的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本 质规定——物质生产实践。现实的个人的内在矛盾和逻辑展开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和他们 的意识。物质生产实践的内在矛盾和逻辑展开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而分工则是联结生 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现实环节。交往形式即市民社会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整个历史的 基础,因此应由此出发描述和阐明政治的上层建筑和观念的上层建筑,描述和阐明国家 、法以及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并且,进而去描述和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描述 和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及其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3]

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对文稿中概念的先后顺序进行如下排列:

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引论)——现实的个人与物质生产——存在与意识——生产力、分 工与交往形式——市民社会——国家、法——意识形态——个人与阶级、共同体——唯 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结语)

(三)重建后的结构安排和各节划分

将原结构的28个片断按上述概念先后排列顺序重新编排,分为9个部分或小节,每节分 别包括原结构的下述部分:

1.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引论):[Ⅰ]1,[Ⅱ]1.1—1.5(上书,页码[以下略]:62—66,7 4下—78)

2.现实的个人与物质生产:[Ⅰ]2,[Ⅱ]1.6—1.19(66下—68上,78下—87)

3.存在与意识:[Ⅰ]4(71下—74上)

4.生产力、分工与交往形式:[Ⅰ]3,[Ⅳ]1,2,3,4,8,9,10,11,12,13,19, 20(68—71上,103—104上,104下—115上,115下—116上,116中,122—125上,125 下—126上,126下—127上,127中,127—128上,128—130上,135下,135下)

5.市民社会:[Ⅱ]2,[Ⅳ]14(87下—88上,130下—131上)

6.国家、法:[Ⅳ]14,(131—134上)

7.意识形态:[Ⅲ](98—102,134中,134下—135上,135中,135中)

8.个人与阶级、共同体:[Ⅳ]5,6,7(116下—118,118下—122上,122下—125上)

9.唯物史观的本质及其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结语):[Ⅱ]3(88下—98上)

收稿日期:2002-04-10

标签:;  ;  ;  ;  ;  ;  ;  ;  ;  ;  ;  ;  ;  ;  

德国意识形态第一章结构的重构_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