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原创性提升的结构性差异_科技论文

上海科技原创力提升中的结构性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上海论文,差异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2)2-0032-10

一、上海科技原创力的讨论

科技原创力的突出特征是创立新的知识体系,建立新的技术产业和新的经济结构。

提高科技原创力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是科技发展水平,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水平又取决于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并不是一种经院式的纯粹学术研究,或对人类科学知识的总结,而是要寻求其对经济发展所可能发挥的更大效用,建立比现有技术水平更高的技术产业,实现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尽管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没有太多的异议,而对怎样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的见解,并影响到所应采取的政策。近两年来,关于科技原创力是一个讨论较多的题目,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我国企业通过技术引进逐步提高了技术能级,却并未形成独特的技术创新体系,经济学家始终在探究着原因。要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只能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引进,表明企业缺少技术创新能力,未能实现技术上的自主创新目标。因此,企业必须形成独特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否归属到科技原创力范畴内有着多种的理解,就是企业的技术创新究竟属于产品开发还是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二是科学原创力的评价。科学原创力主要是指科学家所从事的创造活动与创造性成果,这同样归属于区域科技原创力的范围之内。然而,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多属于基础性研究,其成果多表现为科学的发现,而不是技术上的发明,这是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发展规律,提高了人类对世界变化的认识。科学是知识积累的一部分。(注:西奥多·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2-161页。)然而,要将科学发现转变为技术产业,或转变为技术发明尚需较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研究与发展。

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揭示了有关科技原创力探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尽管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和企业界的技术创新可以都称为区域的科技原创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如果从区域科技原创力转变为经济竞争力的角度来考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或者说技术发明所带来的产业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区域增强科技原创力的重点,可以实现技术创新转变为经济效益的发展目标。与一国的科技原创力目标相比较,区域的科技实力更注重将科技转变为产业竞争力的实际效果上。因此,产业的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这是构筑区域技术原创力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时必须充分关注的问题。

当确定技术创新是地区科技原创力的主要内容后,进一步要讨论的问题是技术创新的方向,也就是上海怎样集中资源到技术创新率较高的产业上,或者说应该在哪一个方向上提高科技原创力。这是鉴于区域经济的资源有限性和科技创造的无限性之间要寻求一种均衡战略,即最大限度地将有限资源集中到比较容易提高科技创新效果的技术部门,从而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以同样的资源,却可以比其他地区更快地提高科技原创力和经济竞争力。形成科技原创力的成本很高,我们必须作出资源分配的抉择。

对过去20年全球技术创新的研究揭示了科技原创力中的两大特点:

一是在多数工业发达国家中,技术创新的75%左右是集中在相同的“核心”产业:机械与仪器、电气与电子设备、包括制药业在内的化学工业、运输设备制造。技术创新的产业相对集中性,表明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时所应该选择的政策目标。

二是在所有的“核心”产业内,主要是产品创新。正是不断的产品创新使新的技术产业具有极强的活力,并且通过让使用这些产品的部门更广泛地采用这些创新的技术产品来扩大产业规模。核心产业的技术创新扩散了新技术,也带动了使用新技术产品的产业技术创新,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新的产业链。技术的日臻完善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产品创新不同于科学家所从事的基础科学研究可以形成一个新的技术产业,产品创新的动力主要源于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对产品特性所作的改进,产品的不断创新就是产业技术的提高,最终增强了地区的科技原创力。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普遍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当代世界科技原创力发展的两大特点应该成为我们分析上海科技原创力的重要出发点,并以这两大特点来研究目前上海科技创新中的结构性变动。

提高上海科技原创力的方向性问题要根据现状来确定,假如科技原创力的重点是科学发现,那么资源配置的重点就要转向研究性机构,假如重点为技术创新,则要加强研究与发展部门的开发力量。当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开始上升,但其总体研究实力和研究成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时,选择技术创新作为近段时期科技原创力提高的主要方向或许是一种相对容易取得科技进展的战略。当然,这一选择战略不应被视为对基础研究的忽略。下述的研究将检验我们所提出的看法。

二、技术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创新方向

科技原创力提升后的实际体现就是将发明或专利转变为新的生产力,或者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发展科技的根本性目标,每一项科技进步推动了技术创新的速度,改变了技术产业结构。

技术产业结构是地区科技原创力的直接体现,大致说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其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也越强。如果地区的科技实力雄厚,而其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则说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经济政策就要解决这种脱节现象,并且要加速推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使科技创新能力转变为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提升上海科技原创力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要确定科技原创力应该集中在哪些部门。从地区经济规模以及所能提供的资源来加强科技原创力的效率分析,只能是选择高增长或具有增长潜力较大的产业。产业的低增长或者是产业的衰退,都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利润来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只有哪些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产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增长空间,技术创新也就成为产业增长不可缺少的环节。

1995-2000年是上海技术产业升级较快的时期,可以通过对各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变化来判断技术升级的方向。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对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结构变动特点。

根据产出比重将技术产业分为三组:

A组是2000年产出比重达到10%以上的产业: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运输设备的产出比重从1995年的11.76%上升到1999年的13.28%,2000年又略为下降到12.13%,而199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的产出为240亿元,占当年制造业的6.3%,2000年的产出增加到793亿元,产业比重上升到12.49%,超过运输设备的制造业成为最大的技术产业。括号内是全国的技术产业比重,是用同样的产值分类进行统计的。这是便于发现上海技术产业的相对实力,上海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数;而电子及通信设备的比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个百分点。这可以视为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经历了普遍的高增长,同时表明上海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对我国的竞争力不如运输设备制造业明显。

表1 上海技术产业的结构性变动(1995-2000年)

注:①括号内为全国数据;②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统计;③全部工业总产值(村以上独立核算企业)6604.41亿元,减去采矿业24.63亿元和公用事业230.1亿元,制造业产值为6349.68亿元。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1996年第191-195页;2000年第170-174页;2001年第148-151页。

B组是2000年产出比重在6%-10%之间的产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分别从1995年的7.07%、13.41%和9.22%下降到2000年的6.91%、9.32%和8.17%,其中钢铁工业下降的比重数最高;同期,电气机械则从6.70%上升到7.23%。与全国相比较,上海钢铁工业比重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数,而化学工业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数,机械工业与电气机械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数。因此,钢铁工业的技术优势比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和电气机械更强。

C组是产出比重较低的技术产业。1995-2000年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制药业从2.07%下降到2.06%,仪器仪表业则从1.68%下降到1.67%。与全国相比较的突出特点是上海制药业的产出比重从1995年高于全国平均数下降为低于全国平均数。这似乎与上海市将制药业确定为技术创新重点的政策目标不相吻合。

产出比重的升降是技术结构调整的反映,也是判断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表1的数据及其分析后所提出的看法可能与目前流行的观点不尽一致。(1)上海技术产业中的运输设备和钢铁工业的产值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上海技术产业结构不同于全国的显著特点。(2)上海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在1995-2000年期间有了大幅度增长。要注意的是,这种增长不仅仅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独特现象,而是全国的普遍趋势。从产业优势的角度来看,上海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3)上海制药业的产值规模较小。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增长速度来判断上海制药业尚不能得出其竞争优势增强的结论,产业比重的下降是一种负面信号的体现。

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是实际经济运行的反映。了解这种结构变动趋势对把握技术创新方向无疑是有帮助的,可以避免将创新资源投入到低增长的技术产业而所获甚少的尴尬境地。

我认为,确定区域科技原创力的方向和重点时,必须在全面研究其技术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全球技术创新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三、科技原创力的学科结构

地区科技原创力的特点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经济学家对美国的区域科技原创力与学科关系的研究表明,工业技术的创新研究同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紧密联系的,并且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特点是有差异。例如生物医药技术同大学的研究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机械制造类的工程技术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就相对弱。(注:Adam B.Jaffe,"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9.No.5(1989),pp.957-970.)学术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地区科技原创力的组成部分,这种研究无论是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还是以技术知识的传播形式,都有利于增强地区的科技原创力。因而,地区的学科结构可能间接或直接地决定了科技原创力的方向。

增强科技原创力是需要不断增加科研投入的。涉及上海科技原创力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可以选择两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一是科技投入经费;二是科技论文的学科特点。这两个指标可从这一侧面显现科技原创力的学科差异。

1、科研投入经费的学科特点

1997-2000年期间,上海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投入经费是呈增加趋势,1997年的投入经费为11.71亿元,2000年的投入经费数为14.86亿元,比1997年增长26.9%,三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8-9%。

我们对1997年和2000年投入经费的学科特点作了比较,发现科研经费的投入集中在工程科学与技术部门。1997年,工程科学与技术的投入经费为8.79亿元,占当年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经费的75%;其次才是自然科学,科研经费数为2.27亿元,占当年投入经费的19%;至于农业科学和医学科学则占很低的比例。2000年,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动,工程科学与技术投入经费为9.93亿元,占66.8%,比1997年的比重略为下降;自然科学投入经费数为24.6%,比重高于1997年,医学科学投入经费数为1.01亿元,比1997年翻一番多,占6.8%的比重。

表2 1997-2000年科研投入经费的学科比较

单位:亿元

年份 自然科学 农业科学 医学科学 工程科学与技术 合计

19972.27 0.21 0.448.7911.71

20003.65 0.27 1.019.9314.86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1998年第299-300页;2001年第246页。

科研投入经费的学科比较表明,自然科学与医学科学的投入经费比重上升了,工程科学与技术的投入经费比重下降了,仍然占投入经费的大部分。

撇开科研投入经费的绝对规模,自然科学的科研投入经费在1997-2000年期间增长60.8%,而全部科研经费仅增长26.9%。从这一数据对比中似乎可以看出,政府部门是以基础性研究作为提高科技原创力的方向,因而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研究经费。1997年,自然科学的研究经费仅为工程科学与技术的25.8%,2000年则上升到36.8%。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随着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经费增加,科学研究成果必将趋于上升。

2、科技论文的学科比较

科技的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不断积累的基础上,随着科技投入经费的不断增加,其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可以提高地区科技原创力。为了对上海科技原创力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我们选择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这是因为科学具有世界性。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学术论文是地区技术创新的新知识来源,属于创造知识的科技原创力。因此,国际学术论文表明科技人员的原创力,蕴含着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可能性。以国际学术论文为基础的科技原创力体现了“赢家通吃”的原则,科学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是有巨大价值的,而第二篇和第三篇相类似的论文则失去了其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

科技人员的大量科学研究,会萌发出新的知识,能够取得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就可能创造新的技术产品,形成新的技术产业。如果科技人员取得科学上划时代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就可能带来一个全新的技术产业。

从严格意义上说,科技原创力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超越现有技术水平的创新能力,而不是限于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原创力就是居于全球领先的“创新”,应以国际标准来衡量科技原创力。这是选择国际学术论文作为衡量科技投入带来的产出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表3 上海市科技论文的国外发表数单位:篇

类别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自然科学 560 532 467 620 570 678

农业科学 21 18 15 13 39

6

医学科学 62 60 124 92 129 108

工程科学与技术

466 403 377 396 413 359

合计11091013 983112111511151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1996-2001年各期。

科技论文根据学科可以分为四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和工程科学与技术。1995年共发表国际学术论文1109篇,2000年为1151篇,仅增长3.8%。我们主要关注科技论文的学科特点,1995年,自然科学发表560篇,占国外发表总数的50.5%;农业科学发表21篇,占1.9%;医学科学发表62篇,占5.6%;工程科学与技术发表466篇,占42%。到2000年,自然科学发表论文数为678篇,占58.9%;农业科学发表6篇,占0.5%;医学科学发表108篇,占9.4%;工程科学与技术发表论文359篇,占31.2%。

从科技原创力的学科结构来看,农业科学的国际论文发表数一直较少,只有1999年的论文发表数为39篇,2000年则减少为6篇。由于上海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农业地位相对下降,必然会逐渐减少对农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使农业科学的知识积累率逐步下降,也就影响到农业科学的创新能力。相反,医学科学的国外论文发表数有了明显增长,1999年后的每年发表论文数均在100篇以上。自然科学的国外论文发表数始终高于工程科学与技术,而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国外论文发表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

1997年后,上海市自然科学的国外论文发表数的上升是同上述关于科研经费投入增加是相关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特点是科学论文的发表,在国外论文发表的数量越多,地区的科技原创力越强。当然,这并不绝对地意味着上海市具有很强的科技原创力,而是显示了上海科技原创力进入了一个持续不断的积累时期。可以将此称为科技原创力的战略储备时期,只有当诞生新学科或新产业所需的科技原创力量形成的条件具备时,也就是足以支持新学科发展的科技创新力量较为雄厚,并形成可以解决科技原创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体系时,上海的科技发展就进入到一个创新时期。因此,科学创新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形成地区较强科技原创力的必经阶段。

无庸讳言,国外论文发表数的上升是科技原创力提高的正面信号。

对科技论文发表的行业来源分析后表明,在国外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是大学与科研部门。2000年,大学与科研技术部门共发表871篇,占75.7%;而制造业仅发表247篇,占21.5%。显示科研部门与制造业部门科技原创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大学与科研部门是上海科学与技术知识积累的主要来源。虽然缺少上海市在国外发表论文数的详细分类,但是对全国数据的分析可以提供参考。我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发表数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科学为主的格局。1995年,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中的物理学有4545篇,占23.44%;第二位是化学,发表2471篇,占12.74%。1997年,物理学的论文发表数为5653篇,占22.61%;化学论文发表3448篇,占13.79%,仍然在各门学科论文发表数中稳居第一位和第二位。(注:参见《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6年第256-257页;1999年第199页。)

上海市的国外论文发表数的行业表明科学意义上的原创力是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应提及两个问题:一是科技原创力中的科学与技术创新似乎存在着某种分离关系,即大学和科研机构着重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有较多的国外论文发表。而企业的研究部门所发表的国外论文数较少,其科研重点或许是技术开发。二是工程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国外论文数远低于自然科学,而其科技资金则远高于自然科学,显示工程科学和技术部门所投入的科研经费主要是用于技术创新或产品,是针对市场需求变动所作的技术开发。运用新技术进行产品创新是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创新特点。

上海科技原创力的学科特点说明影响科技原创力的因素正在起着作用,自然科学家在探索未知或不确知领域的能力明显增强,而工程技术专家的创新活动多集中到技术开发上。这种差异性反映了学科的特点,只是不应让这种差异扩大,而是要促成两大学科的技术交流来增强上海科技原创力,才有可能使科技原创力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而不是精美的“艺术品”。

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其技术创新的特点是有差异的,唯有通过深入的数据研究才有可能揭示该领域的技术创新特征。

四、科技开发的资金结构

1995-2000年期间的技术产业经历了不同的增长率,其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效应是通过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数量来实现的。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是科技原创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是同制造业的技术部门相关的。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工业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基本特征是发展技术相对密集产业来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大量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技术产品的推出在短时期内提高了技术产业的比重,而要掌握新设备和消化、吸收新技术则需要进行技术开发,不同的科技开发资金反映出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1、技术开发资金的相对集中性

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以资金的持续投入为前提的。上海市所确定的工业发展和科技政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特点有着重大的影响。

提高科技原创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表4中列出了8个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和研究与发展经费数。这些经费数是1995-2000年的六年合计数,因而可以反映这些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投入量以及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比重则以制造业作为总数来计算的,统计年鉴公布了工业部门的技术投入数,而我们的数据则剔除了电力、自来水和煤气等公用事业的科技投入数,是以制造业的技术投入数来衡量上海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结构性变动。

通过对1995-2000年上海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经费结构的研究,显示了上海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原创力的特点:

(1)1995-2000年的六年期间,8个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数为343.49亿元,要占全部制造业的83.77%;其研究与开发经费数为105.2亿元,占全部制造业的93.57%。显然,上海制造业的科技原创力就是集中在这8个技术产业,或者说,上海工程技术的科技原创力具有相对的集中性。这与我们提及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核心”产业基本上是相似的,只是工业发达国家并不将钢铁工业列入“核心”产业内。

表4 1995-2000年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与发展资金的部门结构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1996年第324-325页;1997年第319页,1998年第306-308页,1999年第284页,2000年第284页,2001年第252页。

(2)对8个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再进一步细分后,可以看出四大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与发展经费均占较高比重。技术开发经费的比重依次排序为:机械工业占19.11%,运输设备占17.13%,电子及通信设备为15.64%,钢铁工业为12.61%。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比重依次排序是:运输设备为26.16%,电子及通信设备为19.05%,机械工业为17.84%,钢铁工业为8.51%。这四大技术产业也是上海制造业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产业。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这四大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3)其他技术产业的技术投入经费比重较低,一般认为制药业和仪器仪表业是技术开发密集型的技术部门,而上海的技术开发经费比重仅为3.75%和3.83%,研究与发展经费数为8.08亿元和2.2亿元,比重也仅为7.19%和1.96%。

连续性的研究与发展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技术投资,而且只有持续的研究与发展投资才会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原有的投资价值随着时间而下降,就是投资的折旧。产业的不同技术资本存量是作出创新可能性判断的客观基础,我们所探讨的六年研究与发展投资数预示着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差异性。鉴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以资本投入为基础的,因而可以预测上海技术产业的创新成果将主要集中在四大技术产业,其中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的研究与发展资金数最高,分别为29.41亿元和21.42亿元。其他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从资金投入的规模上看并不显著,而期望研究与发展投资数很少的技术产业会在一夜之间增强其技术原创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技术开发经费增长的规模因素

工程技术的开发经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8个技术产业,尤其是4个技术产业呢?尽管自1996年以来地方政府非常强调生物技术推动下的新药开发,以及新材料的开发作为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而实际技术开发经费的结构并未显示这一政策导向。其原因可能从产业规模和市场效率等方面找到一些答案。

对工业发达国家技术产业开发经费结构的研究显示,技术产业的规模越大,其技术开发经费数越多;技术产业的增长越快,用于技术开发经费的增长率较高。高增长的技术产业所能提供的技术开发经费要比衰退产业的技术开发经费高得多。在此,产业的市场需求所起的作用要比政府制定的政策大得多。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实践研究表明,一个旺盛的市场需求不仅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且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揭示上海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相对集中性的原因,我们对1995年和2000年技术产业开发经费数占销售产值比重进行比较,力图找出这两者关系对产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技术开发经费数据是以《上海统计年鉴》所公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统计的。1995年和2000年的产值是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值计算。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投资数与全部工业企业进行比较使R&D占销售值的比率略为低一些。考虑到上海小企业的R&D的投资数较少,这一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R&D占销售值的产业活动变动状况。

(1)2000年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产值的1.52%,高于1995年的1.25%,制造业的技术开发投入有了明显提高。

(2)1995年,销售值最高的产业是钢铁工业(514.54亿元)和运输设备(440.10亿元),其中钢铁工业的技术开发经费仅为2.49亿元,占销售产值的0.48%,而运输设备的技术开发经费为11.11亿元,占销售产值的2.52%。除运输设备之外,技术开发经费的绝对数较高的还有机械工业,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合计为12.13亿元,高于运输设备。

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产值较高比重的有制药业(2.24%)和仪器仪表业(3.22%),但技术开发经费的绝对数非常低,仅为1.73亿元和2.04亿元。因此,从技术开发经费数和占销售值比重的结合来看,运输设备和机械工业均属于产业规模较大和技术开发投入较高的技术产业。

(3)2000年,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的销售产值和技术开发经费数均居前列,销售额分别为784.91亿元和833.36亿元,技术开发经费分别为21.78亿元和21.47亿元。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2.77%和2.58%,属于技术开发投入较高的技术产业。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的销售产值增长率低于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尽管其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产值的2.35%以上,但是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数为12.29亿元,低于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这不同于1995年的技术开发投入结构。钢铁工业的销售产值仅比1995年增长18%,技术开发经费则增长3倍多,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68%,这可以部分地解释钢铁工业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同其科技投入相关的。

表5 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产值比重的变化

 单位:百万元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1996年第212-215,第324页;2001年第154-155页,第252页。

电气机械的销售产值和技术开发经费均明显增长,尤其是技术开发经费增长快于销售产值,其占销售产值比重从1995年的1.33%上升到2000年的1.71%。2000年,制药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3.05%,列为技术产业中的最高比重。相比这下,仪器仪表的技术开发经费仅从1995年的2.04亿元上升到2.17亿元,仅增长6.4%,同期销售产值增长了76%,这一不同增长率使仪器仪表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从3.22%下降到1.94%。

(4)技术产业只有化学工业的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低于制造业平均数,1995年和2000年分别为0.89%和1.08%,其技术开发经费也仅为2.38亿元和4.85亿元。反映出上海化学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比重既反映了产业的技术含量,也体现了不同技术产业间的创新能力差异。上述的研究表明科技原创力须有一定的规模为基础,它应该成为考虑科技原创力发展目标时的一个因素。

3、对技术开发资金结构的几点评述

前述对上海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资金结构分析可以引申出涉及上海科技原创力的三个要点:

一是科技开发资金的增加和科技开发资金占销售比重的上升均显示了上海科技原创力提高的积极信号。

二是科技开发资金的相对集中性预示着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非常活跃,而科技开发资金占销售比重的上升又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的效果。

三是当今世界高度重视的制药业创新活动并未在上海技术创新中得到体现,尽管制药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的比重高于3%,因其较小的生产规模和低于全国制药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说明尚未成为上海支持的重点产业。可以预测,其技术创新能力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有待于科技开发资金的巨大投入。

包括研究与发展资金在内的技术开发投资是产业的技术积累,直接决定了产业间的技术创新率。当然,技术积累还包括人力资本积累,这一问题留待日后进行研究。

五、简短的结论

分析上海科技原创力的结构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的研究只是一次尝试,所提出的结论只是为新的研究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思考的出发点。本文的简短结论是:

1、尽管政府和社会公众认识到科技原创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热情是十分可贵的。然而,对科技原创力的涵义以及对上海究竟拥有什么样的科技原创力并没有清楚的看法。如果将公众的注意力紧紧盯住远离中国科学现状的科技创新目标,其结果可能是大量资源和人力被动员起来用于这些领域的研究,成功的概率极低。实际上这些资源和人力可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因此,我们对科技原创力所作的区分是有价值的,有助于从实际出发来确定增强科技原创力的思路和配置资源。

2、了解科学知识发展的状态和科学前沿理论是形成科技原创力的重要步骤。近年来上海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经费增加和国外论文发表数的上升均是科技原创力提高的直接反映。当然,国外论文发表数的上升并不自然地转化成生产力和实际经济效益。科技原创力的形成和增强是一个过程,包括国外论文发表数的增加在内的科研成果数上升则是科技原创力增强的实际内容。可以这样说,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是最终将研究成果转变为新技术产业和巨大生产力的知识积累,属于科技原创力的战略储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投入资源的增加,上海科技原创力就会转变成新的生产力。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向自然科学领域投入过多的研究经费而减少研究与开发经费,则有可能减弱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

3、要形成科技原创力的成本很高,科学知识的增进过程需要投入稀缺资源以求获取未来的收益。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根据上海科技原创力的现状来确定发展方向。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上海提高科技原创力的重点是在技术创新率较高的“核心”产业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尽管政府可以确定基础研究作为优先支持的目标,而从科研效率角度出发的选择是更着重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利润效应来积累基础研究的资金和迅速建立将科学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支撑体系。此时,鱼和熊掌才有可能是兼得的。

4、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资金结构表明技术创新能力的集中程度,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的作用,即市场需求的迅速上升使产业规模扩大,而市场竞争的激烈又使技术开发与创新速度加快。当然,政府制定的工业结构升级政策和科技政策在资源分配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上海技术开发资金的产业特征是同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进一步加强了上海的科技原创力。有必要提醒的是,包括制药业在内的少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是同较小的产业规模相关,这或许是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低人均收入造成的需求状况有联系,而未来的趋势又是怎样的呢?因此,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对上海科技原创力的研究应该继续。

标签:;  ;  ;  ;  ;  ;  ;  

上海科技原创性提升的结构性差异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