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楚镇[1](2021)在《运耳术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运耳术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中医症状积分、双侧椎动脉血管管径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运耳术结合针刺组)和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侧)、后溪(双侧)穴位,留针30分钟;针刺完行运耳术点按耳穴起动点、神门、肾区、脾胃区、心点、对耳屏、颈椎、交感、耳垂。运耳术操作两遍。上述操作每日1次,共操作14天。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5mg,每晚1次,共服用14天。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后ESCV的总积分、眩晕积分、肩颈痛积分、头痛积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和颈部血管彩超指标中双侧椎动脉血管管径的变化。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ESCV总积分、眩晕积分、肩颈痛积分、头痛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组内治疗前后ESCV眩晕积分、颈肩痛积分、头痛积分和总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眩晕积分、肩颈痛积分和总积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侧椎动脉血管管径的改变:治疗前两组管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前后两组管径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组间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运耳术结合针刺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均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ESCV的总积分、眩晕积分、头痛积分、颈肩痛积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运耳术结合针刺在改善眩晕和颈肩痛以及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运耳术结合针刺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均能扩大气滞血瘀型CSA患者椎动脉血管管径,其中运耳术结合针刺的改善幅度比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大。

曲颜[2](2021)在《温针灸配合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对温针灸配合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气血亏虚型)的技术操作方法进行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取温针灸配合整脊疗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日治疗1次,7日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通过观察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量表、中医症候积分表评估本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临床研究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ESCV量表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进行对比:(1)ESCV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评分比较(P=0.000<0.01),差异显着,且疗程结束后评分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评分比较(P=0.000<0.01),差异显着,且疗程结束后评分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评分比较(P=0.025<0.05),差异显着,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P=0.000<0.01),差异显着,且疗程结束后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分值比较(P=0.000<0.01),差异显着,且疗程结束后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积分比较(P=0.044<0.05),差异显着,且治疗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总效率比较(P<0.05),差异显着,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配合整脊疗法确切改善了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亚妮[3](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吴柏宽[4](2021)在《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查找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期刊类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与关联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平台数据库,从2011年-202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方法为检索词以题名“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含“针灸”或“针刺”或“刺络拔罐”。将检索到的结果排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进行全文下载并阅读,严格地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纳入的文献录入EXCEL表中并进行分类整理,EXCEL表中包含了腧穴出现频次统计、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奇穴与特定穴的统计、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胸腑部)、评价方法和治疗方法(单法、双法、三法及以上)的结果。并将EXCEL表中的统计结果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腧穴的关联分析与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147篇,纳入总的腧穴使用次数为990次。1.腧穴出现频次统计:25种腧穴使用频次≥10次,依据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10种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天柱、大椎、风府、太冲、太阳、完骨、合谷;2.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督脉217次,足少阳胆经200次,足太阳膀胱经1 14 次;3.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统计: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腧穴一共出现574次,奇穴取穴频次最多174次,输穴76次、原穴75次;4.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641次、上肢部125次、下肢部133次;5.评价方法: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使用的最普遍,第二是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第三则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做出的疗效评价;6.148篇治疗方法大多使用双法98篇,占比66%;7.腧穴关联分析的研究:风池-颈夹脊穴、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穴-内关出现的频次最多;8.腧穴聚类分析的研究:分析频次大于20次的穴位,结果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可分6类,第一类为足三里、三阴交、印堂、太阳;第二类为太冲、内关、大椎;第三类为风府;第四类腧穴为合谷、后溪;第五类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第六类为天柱、完骨。结论:1.本研究认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腧穴。督脉、胆经、膀胱经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经脉,且前六条经脉都为阳经。2.头颈部为CSA取穴中腧穴分布频次最多的部位、下肢部次之。3.根据穴性分类结果,奇穴取穴频次最高,输穴次之。奇穴又以位于头颈部的颈夹脊穴取穴频次最多,与腧穴在人体部位分布规律相互呼应。

杨文博[5](2021)在《“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项四针组和颈夹脊组,最终纳入统计者共43例,其中项四针组22例,颈夹脊组21例。项四针组主穴采用周德安教授治疗颈椎病独创的“项四针”,即第4、5、6、7颈椎棘突下缘凹陷处。颈夹脊组主穴采用第4、5、6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两组配穴相同,即风池、风府、百会。余穴随辨证加减。主穴得气后即刻出针,余穴留针25分钟,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进行《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量表》(RSVD)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的测评,再经统计分析,观察“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1.改善眩晕程度治疗后,两组RSVD表评分均有所降低,ESCV表评分均有所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量表评分改变有差异,两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有效,均可以改善眩晕程度;治疗后,RSVD表评分项四针组低于颈夹脊组,ESCV表评分项四针组高于颈夹脊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项四针组改善眩晕程度优于颈夹脊组。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整体总有效率无差异,均为100%,但项四针组显效率为40.9%,颈夹脊组显效率为9.5%,两组显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项四针组显效率优于颈夹脊组。3.中长期疗效随访时,两组RSVD表评分均有所升高,ESCV表评分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评分改变有差异,两组改善眩晕程度及频率等症状具有中长期疗效。随访时,RSVD表、ESCV表评分项四针组均高于颈夹脊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改善患者相应量表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项四针组比颈夹脊组无中长期优势。4.安全性方面项四针组和颈夹脊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疼痛、酸麻等感受,上述症状在针刺结束后立刻消失,并无断针、血肿、弯针等现象,两组在临床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安全等级定为2级:比较安全,即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结论1.针刺“项四针”可以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颈肩痛、缓解眩晕症状,能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且安全性良好。项四针组疗效优于颈夹脊组。2.两组均具有中长期疗效,且中长期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

姚迎春[6](2021)在《针刺颈部膀胱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的10%-15%。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导师经过近30年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最终自创了一套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方法—针刺“颈部膀胱经”。本次研究经过严密的临床设计,通过针刺颈部膀胱经治疗CSA患者,2个疗程后对比观察数据,用客观数据评价针刺颈部膀胱经穴位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CSA提供新的取穴方法。方法:选取在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1科门诊治疗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将他们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颈部膀胱经”治疗,对照组则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疗程。在治疗前、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使用ESCV和VAS量表进行打分,评价临床疗效。最后将所有数据收集起来交由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CSA患者的ESCV量表总评分及VAS疼痛评分与同组内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针刺治疗方法均可改善CSA的眩晕、疼痛症状;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CSA患者ESCV量表总评分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数据相比,治疗组明显更具优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次研究顺利,无脱落或剔除病例。通过对比总有效率:治疗组96.7%、对照组86.7%,表明针刺“颈部膀胱经”总体疗效更好。3.本次研究期间,治疗组患者均积极配合治疗,无不良情况发生,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表明针刺“颈部膀胱经”可行性、安全性较高。结论:1.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刺颈部膀胱经4对穴位治疗效果显着。2.针刺“颈部膀胱经”治疗CSA可行、安全。

郭从敬[7](2020)在《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超微针刀疗法是一种以小针刀疗法为基础派生而来的治疗手段,通过与传统针灸疗法对比,探讨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治疗中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超微针刀组(治疗组)和常规针灸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疗法,两组均结合常规物理治疗,每周2次,持续1月。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结束治疗后三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以及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进行评定,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显着度均设为0.05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两组间的VAS、NDI、JOA和NPQ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的VAS、NDI和NPQ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治疗后的VAS、NDI和NPQ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的JOA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的疗效对比,超微针刀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常规针灸组(90.0%),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间三月后随访的VAS、NDI和NPQ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三月后与治疗后对比VAS、NPQ和NDI评分均有所升高,JOA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改善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减轻颈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超微针刀治疗在远期疗效及症状改善上要优于常规针灸治疗。超微针刀治疗在颈椎病的康复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谭慧颖[8](2020)在《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电针对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疗效观察,以20分法量表、VAS评定法、疗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证实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痰湿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颈椎病神经根型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组(补母泻子法取穴)、常规电针组(同穴位异时辰)、西药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组30例。每日治疗l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2天,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使用20分法量表、VAS评定法、疗效进行疗效判定,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三组疗效的差异性。结果:经治疗后,所有病例完成实验。有效率比较,纳子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6.7%。在三组间经两两比较,纳子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常规组跟西药组对比,常规组疗效同样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在治疗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临床疗效上,子午流注纳子法取穴电针的总有效率更显着。在VAS前后及三组间组间评分的对比上,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互对比,在改善疼痛方面,纳子组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常规组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更优。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经过治疗后三组症状较前均得到缓解(P<0.0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对比,纳子组评分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常规组评分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在症状的改善上,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对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症状改善情况效果显着,优于非时辰同穴位电针和口服止痛药,非时辰同穴位电针的效果又优于口服西药。结论: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疗效优于非时辰常规电针治疗和口服止痛药方法。

刘金成[9](2020)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手术与常规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常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81例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13例;神经根型44例,脊髓型37例;单节段46例,双节段35例;年龄28-80岁(51.59±12.08);按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和显微镜组,常规组采取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显微镜组采取显微镜辅助ACDF手术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和相关评分,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分型、节段;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上肢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C2-C7Cobb角以及融合椎间高度,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对比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3月的相关观察指标,主要包括: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C2-C7Cobb角度融合椎间高度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以及是否发生并发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评价。结果:常规组术前与术后3日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术后3日与术后3月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而在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术前与术后3日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术后3日与术后3月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而在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后3天微镜组与常规组,在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在术后3月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O5)。常规组与显微镜组患者神经根或脊髓损伤、食管损伤、脑脊液漏、吞咽困难、喉返神经刺激症状、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显微镜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引流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颈椎病的治疗都具有显着疗效,而显微镜组在术后即时疗效要优于传统组,而在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并且显微镜组具有操作精细,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等显着优势。

熊小路[10](2020)在《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探讨该针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颈椎病拓展新的思路、提供新的疗法。方法: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对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生成随机数,对随机数进行编秩并排序,随机将70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针指震颤行气法)和对照组(平补平泻法),每组各35例。两组主穴均取风池、颈夹脊穴(病变节段)、肩井、手三里、列缺;疗程均为2周,每周治疗3次,共观察2个疗程。记录两组合格受试者疗程前后的疗效指标(MPQ、NPQ量表)和疗效评价标准等信息,采用SPSS 24.0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定疗效。结果:1、纳入受试者70例,脱落6例,实际完成64例,治疗组最终完成34例,脱落1例,对照组实际完成30例,脱落5例。比较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疗程前MPQ和NP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两组疗程前后MPQ、NPQ评分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3、比较两组疗程后MPQ、NPQ评分,疗程前后MPQ、NPQ差值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程后评分较对照组低,疗程前后差值评分较对照组高,说明治疗组治疗后对各项评分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治疗方案优于对照组。4、综合疗效评价: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指震颤行气法与平补平泻法均能降低MPQ(PRI、VAS、PRI)、NPQ及其百分比评分,针指震颤行气法对疼痛感觉、情绪变化、疼痛程度和现时疼痛强度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2、针指震颤行气法对颈痛程度引起的麻木疼痛症状的改善以及生活方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较平补平泻法更具优势;3、针指震颤行气法的整体临床疗效较平补平泻法更显着。4、针指震颤行气法以其“调形”“调气”“调神”为精髓,在治疗CSR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治疗CS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临床提倡。

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运耳术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4 观察指标
        4.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4.2 中医症状积分
        4.3 颈部血管彩超
    5 临床疗效评定
    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统计
        3.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比较
        3.2 中医症状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3.3 左侧椎动脉血管管径改变情况比较
        3.4 右侧椎动脉血管管径改变情况比较
        3.5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1.2 现代医学治疗
    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祖国医学认识
        2.1 文献记载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针刺治疗
        2.4 耳穴疗法
        2.5 中药治疗
        2.6 推拿治疗
        2.7 其它疗法
    3 证型选择依据
    4 耳穴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联系
    5 运耳术理论以及使用依据
    6 运耳术选穴依据
    7 针刺治疗的选择依据
    8 针刺选穴依据
    9 运耳术结合针刺的选择依据
    10 对照组药物治疗的选择依据
    11 疗效指标依据
        11.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11.2 中医症状积分选择依据
        11.3 颈部血管彩超选择依据
    1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2.1 一般资料
        12.2 ESCV评分分析
        12.3 中医症状积分分析
        12.4 椎动脉血管管径疗效分析
        12.5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1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温针灸配合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1.3 现代医学治疗颈椎病的研究
    2 传统医学文献研究
        2.1 传统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2 传统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传统医学治疗颈椎病的研究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治疗疗程
        2.4 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应急处理
        2.5 观察项目
        2.6 疗效评价
        2.7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数量分析
        3.2 一般基线分析
        3.3 研究结果分析
        3.4 安全性情况
讨论
    1 研究结果探讨
    2 关于颈椎病
    3 选穴依据
    4 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5 温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6 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7 存在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2.1 层次解剖结构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概述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发病机制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3.4 其他致病学说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治疗方案
        8.1 选穴处方
        8.2 器械
        8.3 操作方法
        9 疗效观察指标
        10 观察时间
        11 安全性指标
        12 统计学方法
    三 技术路线图
    四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病程分布
        1.4 证型分布
        2 试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五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2 试验结果讨论
        3 中医理论探讨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证候分型
        4 中医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
        4.1 针刺治疗
        4.2 针法与灸法联合治疗
        4.3 针刺联合中药
        4.4 针刺联合推拿
        4.5 针刺联合针刀
        4.6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4.7 针刺联合拔罐
        5 小结
    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 椎动脉型颈椎病概述
        2 流行病学
        3 颈椎病的定义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进展
        4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4.1 机械压迫性学说
        4.2 交感神经学说
        4.3 体液学说
        4.4 血液流变学
        4.5 血管自身病变
        5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5.1 非手术治疗的基本疗法及应用原则
        5.2 手术治疗
        6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数据预处理
        3.2 文献规范化
        3.3 腧穴名称规范化
    4 数据分析
        4.1 使用的软件
        4.2 数据分析的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统计结果
    6. 讨论
        6.1 结果分析
        6.2 数据挖掘小结
    7 问题与展望
    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椎动脉型颈椎病现代医学研究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学研究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治则治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
        3. 治疗前组间比较
        4. 治疗后比较
        5. 随访时比较
        6. 疗效评价
        7. 小结
    讨论
        1. “项四针”选穴依据
        2. 疗效分析
        3. 创新与优势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附录2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附录3 安全性评价表
    附录4 依从性评价表
    附录5 一般资料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针刺颈部膀胱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2 中医治疗
    1.3 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4 西医治疗
第二章 研究材料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分组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7 随机分组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观察时点
    3.5 不良反应
    3.6 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ESCV总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VAS评分比较
    4.5 安全性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针刺“颈部膀胱经”的理论依据
    5.2 结果分析
    5.3 研究创新点
    5.4 问题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颈椎病的诊断和一般疗法
        2.1.1 颈椎病的诊断
        2.1.2 颈椎病的一般疗法
    2.2 超微针刀疗法的特点与作用机制
        2.2.1 超微针刀疗法特点
        2.2.2 超微针刀的作用机制
    2.3 肌筋膜链理论与超微针刀疗法
    2.4 超微针刀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2.4.1 超微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2.4.2 超微针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颈椎病
    2.5 小结
3.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病例剔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
    4.2 临床研究
        4.2.1 入组情况
        4.2.2 实验前准备
        4.2.3 实验器材
        4.2.4 治疗方法
        4.2.5 疗效评价方法
        4.2.6 实验操作流程
        4.2.7 不良反应记录与处理
        4.2.8 质量控制
        4.2.9 统计学方法
        4.2.10 实验流程图
5.研究结果
    5.1 两组间受试者一般资料对比
    5.2 两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VAS)对比
    5.3 两组组间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对比
    5.4 两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评分对比
    5.5 两组间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对比
    5.6 两组间临床疗效对比
    5.7 两组间VAS、NDI、NPQ、JOA治疗后和三月后随访评分对比
    5.8 安全性分析
6.讨论
    6.1 超微针刀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6.1.1 颈椎病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6.1.2 VAS评分分析
        6.1.3 NDI评分分析
        6.1.4 JOA评分分析
        6.1.5 NPQ评分分析
        6.1.6 临床疗效分析
        6.1.7 治疗后和三月后的VAS、NDI、NPQ、JOA评分比较分析
    6.2 研究意义的探讨
        6.2.1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6.2.2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6.2.3 超微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8)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分组设置
        1.4.2 操作注意事项
        1.4.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5 统计方法
    1.6 结果
        1.6.1 一般资料分析
        1.6.2 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1.6.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20分量表各评分比较
        1.6.4 治疗前后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总分比较
        1.6.5 疗效比较
    1.7 安全性指标
2 讨论
    2.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1 颈椎病的定义
        2.1.2 颈椎病流行病学
        2.1.3 颈椎病的分型
        2.1.4 颈椎病发病机制
        2.1.5 西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2.2.1 颈椎病的病名
        2.2.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2.2.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2.2.4 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3 电针治疗的机制研究
    2.4 子午流注开穴法
        2.4.1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
        2.4.2 子午流注针法的治疗
    2.5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治疗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理论探讨
        2.5.1 湿邪致病
        2.5.2 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病机和治则
        2.5.3 选穴依据
        2.5.4 针刺时间的选择及分组设置
    2.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7 不足与展望
    2.8 研究的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手术与常规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手术操作
        1.3.1 显微镜组
        1.3.2 常规组
    1.4 术后处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对比
    2.2 各观察指标对比
第三章 讨论
    3.1 颈椎病的概述
        3.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3.1.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3.1.3 颈椎病的症状
        3.1.4 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
    3.2 治疗
        3.2.1 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3.2.2 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3.3 并发症
        3.3.1 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3.3.2 食管损伤
        3.3.3 脑脊液漏
        3.3.4 吞咽困难
        3.3.5 喉返神经损伤
        3.3.6 切口感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10)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1.随机分组
        2.操作方法
        3.观察指标与观察方法
        4.疗效判定标准
    (三)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3.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二)MPQ量表结果比较
        1.两组PRI评分比较
        2.两组VAS评分比较
        3.两组PPI评分比较
    (三)NPQ颈痛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四)临床疗效比较
    (五)安全性评价
三、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
        1.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三)课题依据
        1.针指震颤行气法
        2.选穴依据
        3.选用平补平泻法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4.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四)研究结果讨论
四、结论
五、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单一针刺方法
        二、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三、总结
        参考文献
    运用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传统针刺手法
        二、特殊针刺手法
        三、其他针刺手法
        四、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致谢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运耳术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楚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温针灸配合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研究[D]. 曲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D]. 吴柏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项四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文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针刺颈部膀胱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姚迎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D]. 郭从敬.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D]. 谭慧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手术与常规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比分析[D]. 刘金成. 延安大学, 2020(12)
  • [10]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熊小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椎动脉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