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写作活动的影响_青少年教育论文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写作活动的影响_青少年教育论文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写作活动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化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写作活动的新变化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写作活动发生了如下一些变化:

一是技术设备的多功能介入。现AI写作作方式的最大变化是采用电脑写作。使用电脑写作,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换(即用键盘取代笔)。电脑的编辑功能,使得文字的输入、修改、编排、复制都极为便捷,极大地提高了写作效率;电脑的网络功能,使取材的途径进一步拓展,取材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也使文章的传播与反馈得以在瞬间进行;电脑的储存功能,使写作材料的整理、记忆、提取都非常方便,使人的大脑从繁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思维空间。

二是交互式写作成为现实。平等、互动、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交流机会,也使写作活动第一次实现了互动:BBS版面讨论、文章转贴、网上聊天等等,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以写作主体和写作受体的双重身份进行平等交换,这不仅加快和增多了思想交流的频次,减少了社会信息流动的许多中间环节(特别是信道障碍),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与准确无误,避免了信息的流失。同时,由于读者的需求迅速调节着作者“写什么”和“怎样写”,这就可以大大提高写作的成功机率。

三是扩大了获取写作材料的自主权。自主选择是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人一机的上网方式,使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网上搜索信息,获取自己喜欢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在大众传媒上和传统环境中不可能获取到的信息材料。但从另一方面看,取材自主权的扩大对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信息五花八门,选择哪些信息作为写作材料,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信息识别和选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倾向。

二、“并喻文化”对青少年写作活动的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看,计算机及其网络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使其社会角色发生重大改变的关键。在传统社会中,青少年的社会角色被固定在“前喻文化”的知识传递模式内。在这种模式下,青少年总是受教育者,他们必须无条件地向前辈学习,否则便无法获得生存技能。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所以有社会学家称,我们正在进入成人与青少年相互学习的“并喻文化”时代。这也是网络文化所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

正视这种“并喻文化”,对写作教育和青少年写作活动意义重大:

首先,在“并喻文化”的背景下,青少年写作技能的习得已经不完全依赖对前辈的写作经验的全盘继承,或者说,青少年们不再把由前辈总结出的写作经验奉为圭臬。他们一方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常规的写作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与同族群的伙伴的交往,特别是通过网上互动,去互相模仿和学习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语汇,从而形成具有代际特征的写作主体智能结构。在现实的表达活动中,利用多种视觉符号综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如网语)不断地被广大青少年创造出来,而青少年在表达中所使用的前卫而又鲜活的语言也常使他们的长辈自愧不如,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写作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与青少年互相学习、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否则,写作教育失败了,也就谈不上在写作活动中培养人格的问题。

其次,文化上的“并喻”本身就是对规范的突破,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某些传统的写作规范的质疑与反叛。但对传统写作规范的“越规”又势必要建立起新的规范,青少年恰恰就是以对新规范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来划分着“恐龙”与“新新人类”。在不同的规范标准的背景下,企图用成年人族群的规范去硬性地“规范”青少年族群(尤其是逆反心理极强的青少年)的行为活动,其效果恐怕不会理想。但对这种“越规”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于写作活动本身及青少年人格的培养,也将是十分有害的。

最后,这种“并喻”的平等关系给了青少年许多自信。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创造性思维被极大地激活,写作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种平等交流的方式,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多元知识的融会和平权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有利于代际沟通——这恰恰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培养的大好契机。

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写作活动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并不仅公带来代际间的“并喻”关系,网络的两面性同样给青少年的写作活动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计算机的屏幕前,不愿回到真实世界中来。同时,人们摄取信息时也越来越依赖于间接和抽象的符号系统。整天与数字打交道,使部分青少年也变成了数字化的人……由于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部分青少年产生了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乏等症状,有些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只会纸上谈兵,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7]就写作而言,这种状况往往使青少年忘记了现实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最主要的来源,不注意观察和积累生活,只关心个人的心理反应,作文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化、个人化、私密化的倾向,这样的写作活动的反复进行,毫无疑问会使青少年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和逃避现实的人格。

2.网络的隐蔽性,为表达提供了一种“即使犯了罪也无需坐牢的环境”,这也是灰色人格或不健康人格得以滋生与膨胀的重要因素。在网上,曾有人诈死瞒名,不惜以命在旦夕或家破人亡为代价,搜集人间真情,娱乐大众,为的只是体验一下“过把瘾”的感觉;更有人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互相纠缠互相欺骗互相玩弄,更多的是隐姓埋名互相调侃互相戏谑互相谩骂,致使“精神排泄物”充斥网间。网上的这些道德冲突体验的反复与强化,一方面使青少年在写作中表现出“网格”与人格的统一(如粗言恶语污言秽语与畸形的心理);另一方面又造成青少年“网上”与“网下”判若两人(即高尚的文章与低俗的行为)的人格分裂。有学者认为,这种“交往角色的频繁变换既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多重性人格,同时也有可能导致他们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

3.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和快速浏览的需要,使青少年在眼花缭乱中对任何信息都匆匆而过,无暇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对事物根本不愿深究,更缺乏敏锐深刻的思想。于是,一些快餐文化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他们的心灵,他们也用流行的语汇一次次地为那些文化快餐做着“活广告”:大话西游、哈利波特、流星花园、韩流、日剧、F4……相互之间总是能找到理想的寄托。心态浮躁,思想肤浅,作文自然流于表面,做事总是浅尝辄止,做人也容易随波逐流,这些不能说与长期“读网”无关。

3.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网络几乎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或发布信息。在没有“守门人”的情况下,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的可信度必然受到质疑。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对获取准确翔实的写作材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不随意,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会把信息废品或信息垃圾统统拾起来作写作材料,这无疑又会使青少年形成不负责任的写作心态。

4.网络信息的易得性和易复制性,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思想可以批量生产”的错觉,把写作理解成网上资料的下载与拼贴,进而影响写作中的创造和深思熟虑,等等。

摘自孟建伟,郝本廉的《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写作活动与人格培养》

标签:;  ;  ;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写作活动的影响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