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兼并、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发展_企业兼并论文

城市兼并、城市场与城市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从企业兼并到城市兼并

在企业经营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或经营不善的企业往往成为目标企业(靶子企业)被兼并,这已成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一种常见现象。然而,在传统的城市经营中,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或衰退状态的城市却很少成为目标城市(靶子城市)被其他城市兼并,政府或选民往往通过政治市场选举新的城市公共管理者来改变城市经营状态,这种制度安排往往因城市区位客观因素制约而无效。随着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兼并已成为城市经营的一种趋势。

企业兼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合并,原企业的权利与业务由存续(新设)企业承担,通常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一家或更多企业。企业兼并具有吸收兼并和新设兼并两种形式。吸收兼并是指企业甲与企业乙合并,其中一家企业消失,另一家企业为存续企业,即甲+乙=甲(乙);新设合并是两家(甲、乙或两家以上企业合并,成立一家新企业丙,组成新的法人实体单位,原有企业(甲、乙)不再存续,即甲+乙=丙。与企业兼并相类似,城市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的合并,其特征是城市域名与地理空间范围的调整。城市兼并受到空间地域限制,表现为空间范围的拓展,而企业兼并则不受空间地域限制。从广义理解,城市兼并具有4种形式:城市吸引兼并、城市新设兼并、城乡兼并与城市剥离兼并。城市吸收兼并是指城市A与城市B合并,其中一个城市域名消失,另一个城市为存续城市,即A+B=A(B);城市新设兼并为两个(A、B)或两个以上城市合并,原城市(A、B)域名不再存续,用新的城市域名C代替,即A+B=C;城乡兼并为城市区域对县、镇、乡的兼并,类似于城市化过程,包括对所属县、镇、乡的兼并和对邻域城市所属县、镇、乡的兼并;城市剥离兼并是指城市A兼并城市B的局部区域,表现为A扩张,B剥离部分区域。

企业兼并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经济现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已发生4次企业兼并高潮,类型有横向兼并、纵向兼并、混合兼并。现有关于企业兼并的理论假说主要有效率理论、信息理论、代理理论、闲置现金流量理论、经理主义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再分配理论和分拆理论等,其中以效率理论为代表。依照效率理论假说,企业兼并从全社会总体看存在潜在收益,能产生协同效应,能实现规模经济。同样,一个长期处于衰退或发展缓慢的城市(经营不善的城市),如果不被兼并,对全社会资源而言是一种浪费,通过优势城市(发展绩效优的城市)的兼并,可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同样可以产生城市经营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而且,正如在公司控制权市场上一样,企业兼并的存在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外部压力来源,对企业经营者产生一种竞争压力,迫使其不断改善企业绩效,城市兼并的存在也能对城市经营者(城市公共管理者)产生一种外部竞争压力,迫使其不断改善城市经营。

在有效的企业兼并活动中,目标企业(靶子企业)的股东代理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防止其个人利益受侵害,常常采取反兼并策略阻止兼并企业(射手企业)兼并成功。同样,在有效的城市兼并中,也存在反兼并行为。比如,城市经营最高管理者弄虚作假,虚报各项经济考核指标,或瞒报重大经济事故和社会管理事故,在政治市场上通过游说等各种手段竭力抵制城市兼并,其目的是维护其个人既得利益。

当前,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兼并步伐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意味着大量农民进城,其前提是必须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城市经济必须在规模和绩效上得到扩展和提高,才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经济吸纳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由政府主导加快城市化进程反而会造成大量失业、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第二,一些城市经济发展急需转型。比如,一些传统资源型城市在资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依靠自生增长能力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期,而且还存在不确定性,在短期内很难发展,不仅使大量的城市经营资源闲置,而且还会因失业率升高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第三,提高城市规模经济的需要。如在企业经营中,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在城市经营中,同样存在规模经济。目前不是要讨论中国应不应该发展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问题,应不应该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的问题,而是在中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太少了。中国幅员辽阔,应集中力量尽快多建立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提高城市规模经济。第四,提高城市竞争度和城市经营绩效的需要。一些城市长期处于衰退和经济发展缓慢的恶性循环中,既不利于其自身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有的城市发展缓慢,土地、人力等资源大量闲置,而邻域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导致其原有土地、人力等资源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要改变这些现状,必须提高城市竞争度,在城市经营中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城市经营者外部压力。

本文的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通过首次提出城市场概念,揭示城市兼并、城市场和城市空间均衡三者的关系。本文的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语。

二、城市兼并、城市场与城市空间均衡

依据物理学理论,凡是有电荷的地方,四周就存在着电场,即任何电荷都在自己周围的空间激发电场。可以把一个城市视为一个电荷,那么任何城市都具有类似于电场的城市场。不同的城市其城市场力是不同的。城市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吸引度与其城市场力正相关。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城市说明其城市场力大,反之,经济衰退或增长速度慢的城市说明其城市场力小。当然,城市场力大小具有动态性质,换言之,城市场不是静电场。城市场在很多方面与电磁场具有相同的性质。

定义1:牛顿引力理论如公式(1)所示,F[,ij]是物体i、j的相互作用力,m[,i]、m[,i]分别为物体i、j的质量(反映物体质量规模),r是物体i、j之间的距离,G是引力常数。类似于F[,ij]表示物体i、j的相互作用力,用S[,ef]表示e、f两城市的相互作用力;P[,e]、P[,f]分别表示城市e、f的人口规模;G为介质常数,表示e、f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人员历史交往程度、文化差异状况等;r[,ef]表示e、f两城市之间的距离。

定理1(赖利引力定理):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满足公式(2)。

F[,ij]=G(m[,i]m[,j]/r[,ij][2])(1)

S[,ef]=G(P[,e]P[,f]/r[,ef][2])(2)

公式(2)表明(Reilly,1929),城市之间的吸引力与其城市人口规模成正比,与两地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Haynes,Fotheringham(1984)通过在距离因子、人口规模因子上加上指数β、α、λ获得引力修正模型,公式(2)变为公式(3)。

W[,ef]=K(P[,e][λ]P[,f][α]/r[,ef][β])(3)

公式(3)中的K为规模参数。

由定理1(赖利引力定理)和引力修正模型可获得引理1。

引理1:城市场力(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吸引力)满足公式(4)。公式(4)中,θ[,a]表示城市a的城市场力;d[,oa]表示城市a与交通枢纽o的距离,γ为调整指数;p[,a]为城市a的人口规模,指数α衡量包括城市a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内的调整因素;S[,a]表示城市a的GDP增长速度,指数β衡量包括城市a的增长绩效在内的调整因素;b[,a]表示城市a的知名度。

θ[,a]=P[,a][α]S[,a][β]b[,a]/d[,oaf][γ] (4)

公式(4)表明,一个城市的城市场力受城市人口规模及人均收入水平、 城市发展速度及资源配置效率、城市知名度、交通状况4个因素的制约,且与前3个因素成正比。

定义2:毕奥—萨伐尔定理如公式(5)所示,电流元(I)在空间某点(P)产生的磁感应强度dB的大小与电流元I的大小成正比,与电流元和由电流元到P点的位置矢量r之间的夹角的正弦成正比,与电流元到P点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d的方向垂于所组成的平面,其指向满足右手定则。如图1所示,P 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由公式(5)决定。类似于dB表示磁感应强度,d表示城市a域内某点p受的城市辐射力强度大小,C表示物流元(C表示资本和人员的流量,表示城市土地面积矢量),r表示城市a中心点与p点的位置矢量。图1中的I可由C物流元表示。

定理2:城市a域内某点受到的辐射力强度大小遵循毕奥—萨伐尔定理。如公式(6)所示。

图1和公式(6)表明,受城市辐射力强度制约,离城市中心点越远的地方,该城市对其辐射力就越弱。因此,每个城市应有一定的地域规模,在d趋于零的地方应作为该城市的区域边界。

定义3:如图2所示,由静电力叠加原理可求点电荷系q[,1],q[,2],q[,3],q[,4],…,q[,n]的电场,求场中点p的场强如公式(7)所示。用点电荷系q[,1],q[,2] ,q[,3],q[,4],…,q[,n]表示城市p的邻域城市。

定理3:城市p受到邻域城市q[,1],q[,2],q[,3],q[,4],…,q[,n]总辐射力为城市q[,1],q[,2],q[,3],q[,4],…,q[,n]对其辐射力之和。如公式(8)所示。

公式(8)表明,在连续空间范围内,一个城市会受到邻域城市的辐射,当邻域城市场为强势品牌化城市(b[,a]值、θ值大)时,该城市从其他城市的获益就大(其邻域强势品牌化城市的资本、消费会流向该城市),该城市的发展就快。这就是城市“洼地”效应产生的原因。其政策含义是处于两个强势品牌化城市“洼地”的城市不应该被兼并,因为该城市可以享受“洼地”效应,同时又可以作为两个强势品牌化城市的“舒缓”地带。

定义4:由物理学中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如图3、图4所示,可以将图中的正电荷1、正电荷2、负电荷1分别表示同规模城市a、b、c。

定理4:如不等式(9)所示,邻域两个城市a、b产业结构愈是趋同,a、b之间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相互的反作用就越大;如不等式(10)所示,产业结构差异越大,产业互补性愈强,其相互吸引力就越大。

S[,ab]<0 (9)

S[,ab]>0 (10)

由上述定理1、定理2、定理3、定理4和引理1可以分析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会发生城市兼并;二是由城市兼并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其边界如何确定;三是应如何进行城市兼并。

由引理1(公式4)可知,当一个城市a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衰退或停滞状态, 说明其自生发展能力弱,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即θ[,a]趋于0或为负数),如此恶性循环。从整个社会看,是对资源的浪费。若城市a邻域a[,a]为强势品牌化城市(b值大),人口规模及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以及GDP增长速度较快,城市a’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吸引力就大(即θ值大),则通过a’对a进行兼并, 可以产生城市经营协同效应,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即:

S[,aa'][,β]>S[,a][β]+S[,a'][β](11)

如图5所示,投资者或消费者ω在选择投资地或消费地时,会选择a’,而不是a,这是因为虽然ωa <ωa’,但a’的θ值大。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品牌效益,强势品牌化城市如同强势品牌化商品一样,对投资者和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强势品牌化城市的品牌价值可以增加投资者的资本价值(城市品牌价值转化)和消费者效用。由一个强势品牌化城市a’兼并其邻域衰退或停滞城市(弱势城市a),通过将a易名为a’可以提高a区域的知名度,使a被赋予了a’的城市品牌价值,同时a’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存在土地规模不足、工资成本提高等压力,这样一方面使a的吸引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使a’的区域规模和人口规模等扩大,导致a’的经营成本下降,由此产生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如同公司控制权市场一样,企业兼并的存在会对企业管理者产生一种外在压力系统,同样,城市兼并机制的存在会对城市经营者产生一种压力,迫使其不断改善城市经营绩效。在有效的城市竞争中,城市经营绩效为优表明城市经营管理者在城市管理、城市运营、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通过城市兼并可以使兼并城市的管理资源和城市经营者的管理能力能越过地域障碍轻易在目标城市释放,对于目标城市而言,其管理的非效率可经由外部城市经营者的介入和管理资源的增加得到改善。

在城市竞争中,如果城市必须在短期内培育其城市核心竞争力,那么就必须实行专业化经营,培育其专门的优势产业,但从长期动态看,推行城市多样化经营可以防止城市品牌价值发生贬值,增加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城市多样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自生成长和兼并两种方式实现,但兼并更为有利,因为兼并可以使兼并城市在短期内获得目标城市的经营资源和所发展的专门化产业。

城市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但城市规模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故必须确定城市的边界。城市边界或规模的确定,必须遵循定理2, 同时还应考虑合意的城市化水平,因为城市边界或规模的扩大,不仅表现城区与城区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表现城乡之间的关系。Wang和Guldman(1997)利用空间均衡原理分析了合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必须与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劳动力吸纳能力相匹配,盲目扩张城市化水平会引起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反而会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一个大国范围内,城市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可将城市划分为强势品牌化城市、次强势品牌化城市和弱势城市3类。3类的数量比例关系因该国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强势品牌化城市占极少数,弱势城市占绝大多数;在经济发展的中级和高级阶段,弱势城市逐渐减少,次强势品牌化城市和强势品牌化城市逐渐增多并占城市总量的大多数。如图6所示, 在大国范围内,如果两个强势品牌化城市C[,1]、C[,2]相距很远,C[,1]、C[,2]之间存在C[,3]、C[,4]两个次强势品牌化城市和C[,5]、C[,6]两个弱势城市,由于C[,1]、C[,2]相距甚远,对城市C[,5]、C[,6]产生的“洼地”效应不明显,由C[,1]、C[,2]对C[,5]、C[,6]进行城市兼并会受到城市规模的约束,因此可由C[,3]、C[,4]对C[,5]、C[,6]进行城市兼并。C[,3]、C[,4]城市兼并的对象不一定是与C[,5]、C[,6]一一对应,可以将C[,5]、C[,6]视为一个城市共同区域,C[,3]、C[,4]对C[,5]、C[,6]共同区域的分割可由定理1(赖利引力定理决定)。若设e=x[,1]x[,2]+x[,2]x[,3],可由公式(12)、(13)、(14)对分割点x[,2]的确定。

三、案例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兼并活动,采取了城市吸收兼并、城市新设兼并、城乡兼并与城市剥离兼并4种形式(以城乡兼并为主), 涉及强势品牌化城市兼并、次强势品牌化城市兼并和弱势城市兼并3 个层次(以次强势品牌化城市兼并为主)。

从城市兼并形式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兼并活动以城乡兼并为主是由中国所处的经济成长阶段所决定的。城乡兼并包括撤县改新区、城市对效区的兼并等多种形式。表1反映了1989~2001年中国城乡兼并中撤县改新区情况。 如武汉市将武昌县改为江厦区,金华市将金华县改为金东区,襄樊市将襄阳县改为襄阳区等等。从表面上看撤县改新区是县城更名而已,但实质上是城市品牌的更换。以武汉市的武昌县易名为江厦区为例,一方面城市品牌易名使武昌县“贴上”武汉城市品牌,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另一方面扩大了武汉的城市规模,增强了武汉城市场力,使武汉的城市发展获得了规模经济。城市对郊区的兼并是城市辖区内部结构调整的一种形式,其结果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如2000年5月洛阳市对郊区更名,并调整部分市区;2001年1月石家庄市对郊区更名,调整并扩大市区;2001年11月南宁市效区更名,调整并扩大市区;2001年12月鹤壁市郊区更名为鹤壁市淇滨区。城市对郊区的兼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理,郊区更名为市属区不仅仅是名称的简单更换而已,其意义在于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城市”效用的偏好,对具体“城市品牌”的偏好,使城市规模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扩张需求,使“郊区”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如表2所示,1989~2001年,中国城市吸引兼并的主要是撤县级市设新区,即原县级市不再存在,被兼并为靶子城市的市属区。如2000年5月番禺市撤销设广州市番禺区;2000年5月花都市撤销设广州市花都区;2000年12月淮安市撤销设淮安市楚州区等等。

表1 1989~2001年部分城乡兼并情况

序号 时间

撤销县名 市属新区 序号时间

撤消县 市属区

11989年7月 内江县

内江市东兴区 14 2000年12月 淮阴县 淮安市淮阴区

21992年3月 瓯海县

温州市瓯海区 15 2000年12月 刊江县 扬州市邗江区

31992年9月 汉阳县

武汉市蔡甸区 16 2000年12月 金华县 金华市金东区

41992年11月 宝安县

深圳市安宝区 17 2001年1月 大兴县 北京市大兴区

龙岗区

51994年7月 牟平县

烟台市牟平区 18 2001年1月 奉贤县 上海市奉贤区

61995年3月 武昌县

武汉市江夏区 19 2001年1月 南汇县 上海市南汇区

71995年7月 双阳县

长春市双阳区 20 2001年3月 宜昌县 宜昌市夷陵区

81995年12月 纳溪县

泸州市纳溪区 22 2001年4月 斗门县 珠海市斗门区

龙马潭区金湾区

91996年11月 同安县

厦门市同安区 21 2001年3月 宝坻县 天津市宝坻区

10

1997年6月 临潼县

西安市临潼区 23 2001年6月 长清县 济南市长清区

11

1998年9月 黄陂县

武汉市黄陂区 24 2001年8月 襄阳县 襄樊市襄阳区

12

1998年9月 新洲县

武汉市新洲区 25 2001年11月 新都县 成都市新都区

13

2000年12月 江宁县

南京市江宁区 26 2001年12月 衢县

衢州市衢江区

资源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90~2002年),中国地图出版社。

表2 1989~2001年部分城市吸收兼并情况

序号 时间

撤销县级市

市辖区

12000年5月 番禺市

广州市番禺区

22000年12月 淮安市

淮安市楚州区

32000年12月 锡山市

无锡市锡山区、惠山区

42000年12月 吴县市

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

52001年2月 余杭市

杭州市余杭区

62001年2月 萧山市

杭州市萧山区

72001提8月 商州市

商洛市商州区

资料来源:同表1。

从城市兼并层次看,中国城市兼并主要以次强势品牌化城市兼并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强势品牌化城市不足引起的。如表3所示,2001年中国城市总量达到662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为250个,县级市为393个。在662个城市总量中,强势品牌化城市仅有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等不足20个城市,占城市总量不足2%。如表4所示,中国人口众多,但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中,市辖区人口超过400万的仅有8个城市(占城市总量的1%),200万~400万人口的仅有17个城市(占3%),50万~200万人口的有600个城市(占90%),虽然城市人口统计存在一些偏差(主要是农民工数量难以准确计算),但基本反映了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因此,强势品牌化城市已成为“稀缺”品,从总体上制约了中国城市兼并的发展及其效果。

表3 2001年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分布情况(不含台湾省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单位:个)

地区 总计 按行政级别分组

直辖市

副省级市地级市 县级市

全国662 4

15 250392

北京1

1

天津1

1

河北34 11 23

山西22 10 12

内蒙古 20 7 13

辽宁31 2 12 17

吉林28 1 7 20

黑龙江 31 1 11 19

上海1

1

江苏41 1 12 28

浙江33 2 9 22

安徽22 17 5

福建23 1 8 14

江西21 11 10

山东48 2 15 31

河南38 17 21

湖北36 1 11 24

湖南29 13 16

广东52 2 19 31

广西19 9 10

海南9 2 7

重庆5

1 4

四川32 1 17 14

贵州13 4 9

云南15 5 10

西藏2 1 1

陕西13 1 9 3

甘肃14 6 8

青海3 1 2

宁夏6 4 2

新疆19 2 17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年鉴》(2002年),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

表4 2001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城市市辖区人口分组统计(不含台湾省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单位:个)

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

地区 总计 400万以上200~400万100~200万

50~100万50~20万20万以下

全国662

8

17141 279 180 37

北京1

天津1 1

河北341 419

11

山西221 1614

内蒙古 20 327

8

辽宁311

1 422

3

吉林281 3616 2

黑龙江 311 215

9

4

上海1 1

江苏414 15

19

3

浙江331 10

17

5

安徽22 612

4

福建23 5711

江西21 211

6

2

山东484 16

27

1

河南381 818

10 1

湖北361 11

19

5

湖南29 713

8

1

广东521

1 19

16

15

广西19 574

3

海南953

1

重庆5 1 31

四川321 11

15

5

贵州13 256

云南151 147

2

西藏2 2

陕西131 75

甘肃14 217

4

青海312

宁夏624

新疆19 1211 5

资料来源:同表3。

中国传统城市发展战略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这种指导思想缺乏“城市场”的理论观念。小城镇由于其规模因素导致其城市场力、辐射幅度和范围非常有限,对投资者、消费者的吸纳力不足。应重新树立大力发展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观念。尽管中国强势品牌化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存在交通拥挤、生产成本升高等一些问题,但不能由此控制北京、上海、深圳的发展规模,而是应通过城市兼并大力扩大北京、上海、深圳等强势品牌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提高其城市场力和辐射范围,进一步提高产业积聚度。当然,任何城市都有其合理边界,从长期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强势品牌化城市不可能无限制扩张。有人依据美国城市人口向东部和西部沿海迁移、积聚的经验,提出中国人口应向东部沿海迁移、积聚。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十几亿人口向东部沿海积聚,东部沿海城市无法也无力承受,因为任何城市都有其合理边界,东部沿海城市不可能无限地扩大。因此,依据中国城市地域分布和人口分布的特点,除继续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强势品牌化城市外,同时还应通过城市兼并大力发展中等城市,扩大中等城市规模,使其成为强势品牌化城市。目前应选择全国尚未发展成为强势品牌化城市的省会城市重点发展,通过城市兼并进一步扩大这些城市的规模,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郑州、石家庄、兰州、昆明、贵阳等城市,形成多个强势品牌化城市增长极。

图7、图8显示了上海、深圳、苏州、南京、青岛、大连、宁波7 个中国强势品牌化城市的GDP总量和GDP增长情况。这些城市均不同程度地通过城市兼并扩大其城市场力和辐射范围,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如1992年11月深圳市撤宝安县设宝安区、龙岗区;2000年12月苏州撤吴县市设吴中区、相城区;2002年宁波市撤鄞县设鄞州区;1990 年4月上海设立和开发浦东新区,2001年1月上海撤奉贤县、南汇县设奉贤区、南汇区。 外商投资利用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城市场力的大小。图9、图10反映了上海、深圳等7个城市外商投资利用情况。2000~2002年3年中,上海实际利用外资排在第一位,每年均超过40亿元;深圳排在第二,每市均超过20亿元。从增长速度看,2002年,南京吸引外资增长速度最快,协议利用外资达到261.1%;苏州排在第二,达到144.6%。

图7 各地GDP总量情况比较(单位:亿元)

图8 各地GDP增长情况比较(单位:%)

图9 各地外商投资实际利用增长率比较(%)

图10 2002年各地外商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图7~图1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年鉴》2000年版、2001年版、2002年版。

四、结语

任何城市都有其城市场,城市场力的大小与其城市规模、知名度、经济增长速度是正相关的。城市场力的增强可以通过自主增长和城市兼并两种方式来获取,但城市兼并更便捷、更有效。通过城市兼并有利于充分利用优势城市(兼并城市)的品牌效果增强弱势城市(目标城市)对投资者、消费者的吸引力;有利于优势城市获得规模经济;有利于优势城市进一步增强其自身场力;有利于优势城市经营管理经验外溢给弱势城市,最终达到提高社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不均衡要求必须通过城市兼并大力发展强势品牌化城市,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通过城市兼并培育多个强势品牌化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标签:;  ;  ;  ;  ;  ;  

城市兼并、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发展_企业兼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