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态比较优势与特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_经济特区论文

论动态比较优势与特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_经济特区论文

论动态比较优势和特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特区论文,比较优势论文,产业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经济特区讨论如何争创新优势,或者说经济特区以什么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的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多种意见,我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角度考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根据中国目前工业化阶段和经济特区的发展现状,结合未来20年内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业来确定新兴产业,促进特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不应一味以香港的经济结构尤其是服务业为主体作为模式,套在经济特区身上,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大国与小国的区别,采取的发展战略也是完全不同的,更何况香港经济的发展成功是独特的政治形势和地理位置造成的,因此应该从特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动态比较优势出发,今后若干年内是否可以选择信息技术产业为特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这一建议是鉴于世界工业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正在成为新的产业。

1995年,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时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高速公路”热。随着世界步入信息化时代,中国加快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当前我国的主要大中城市也提出了建立信息工程和信息港的计划,各地信息网络的建立使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重要的先导产业,也是未来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而经济特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子工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工业产值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成为特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既然市场的需求在增加,而特区的电子工业已经具备了向信息技术产业转移的基础,那么为什么不去发展这个新兴产业呢?

一、动态比较优势与后来者优势

如果用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可能得出,中国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发展技术产业则不是比较优势,这样的观点忽视了正在变化的比较优势和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必然延缓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

毫无疑问,比较优势是在变化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不断利用比较优势,获得资金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产业结构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发展,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动态的比较优势看,地区经济可以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例如经济特区目前所形成的电子工业生产能力。虽然电子工业是以生产线和产品组装为主的产业,同以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技术产业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经济特区毕竟建立了电子工业,技术正在逐步提高,生产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使电子工业成为经济特区的主要产业,这就证明比较优势可以通过集中资金和人力,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特区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外资的输入。外资的输入,不仅给经济特区带来了资金,也引进了技术,可以说,外资在中国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升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要阐述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就是:既然信息技术产业是新兴产业,那么有些地区可以凭借已经建立起来的优势或者以比其他地区更快的发展速度来建立和发展新兴技术产业,也就是集中资源去开发新的产业,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这是国际经济学中的“后来者居上”(Later-comer)理论,它阐明了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上,后来者完全可以不按照传统的方法,而直接从工业化国家获得新的技术来发展新的先进产业,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走完了工业化国家100年的发展道路,新兴工业化经济能够在20~30年左右的时间内跻身工业化经济的行列;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由原来的边陲小镇成为中国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工业城市。

阐述动态比较优势和“后来者居上”理论就是要证明地区经济可以通过利用外资和输入先进技术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且根据市场需求以原有产业为基础建立新的技术产业,形成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建立新的比较优势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重要规律。

二、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升级,而作为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发展则显示了国家和地区技术结构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我们在此对新加坡、香港、日本制造业内部的结构转换分析是要说明,经济特区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化国家的水平,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成功转换的实例为经济特区的结构转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新加坡的制造业自1960年以来成为增长最快、最活跃的产业,50~60年代,新加坡政府进行了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采用进口替代的方针,建立起食品、印刷、纺织、皮革、塑料制品等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使新加坡从一个转口贸易港转变成一个半工业化国家;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进行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造船、电子、炼油三大支柱产业,进入新的工业化国家行列;70年代末提出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制造业向高技术、高工艺和高增值的工业升级,发展石化、精密仪器、电脑设备、自动化器材等,到1989年,新加坡电气机械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为40%,成为制造业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新加坡制造业中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占了制造业产值的80%以上,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又占了较大的比例。

新加坡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90年代成为国际通讯的主要枢纽之一,通讯业的发达推动了新加坡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新加坡制造业结构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断升级。

日本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换也提供了相同的经验。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战略是,选择未来有国际市场的产业,先在国内市场上培育,使之成熟后就推向国际市场,成为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日本用这种办法先后在国际市场上使50年代的纤维工业,60~70年代的钢铁工业,70年代以来的汽车工业,80年代以来的民用电子产品取得了优势地位。日本是工业化国家中不断作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实例,也是日本保持国际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

产业结构的及时转换和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经济特区在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之后,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不断地进行产业的转换,选择适合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经济特区的电子工业应该成为优势产业,而不是象目前提出的发展多种高科技产业的计划,对高科技产业均衡施力,试图在高科技的主要产业上都获得发展。这同经济特区和任何地区可以支配的实际资源和科技力量是不相吻合的,而是应采取集中资源在一个或两个新兴产业上居主导地位。经济特区缺乏独立的科技力量,在传统制造业上难以同中国原有的工业基地竞争,因此可以将重点继续放在引进外资作技术产品组装加工为起步,但是必须逐步提高技术档次和发展自主技术,并及时对制造业内部的结构进行调整,而不是将资源向非物质生产部门转移。

工业技术产品开发和市场占有率变化的实践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由盛到衰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积极发展未来有前途的产业,以致把发展机会拱手让给了后来的新兴经济,从而导致产业竞争力的下降,投资不振,经济活力丧失,英国制造业的衰落就是明显的例子。

某些工业化国家经济长期衰退同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调整有密切关系,发展缓慢的制造业越来越与服务业脱离,也就是经济结构的“脱工业化”。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制造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转换,要对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造业进行设备投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新产业和新技术。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国际竞争和合作的焦点集中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上,科技发展是产品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经济特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及时地进行制造业内部结构高级化的转换,目前还没有一个经济特区明确将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显然是对制造业结构转换和发展阶段性认识不足。

市场需求创造了新的产业,新的技术又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现代工业社会正是在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互相作用下不断发展。

三、特区制造业的选择——信息技术产业

为什么经济特区在90年代要选择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这是世界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特区目前制造业内部结构的特点决定的。

特区第二次创业关键是增创科技新优势,着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各经济特区经过多年的工业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引进了较大数量的技术力量,提出了发展高科技的计划,如发展电子技术、生物和医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产业,但是从财力和人力来说,经济特区只能选择其中一或两个产业,不可覆盖全部高科技产业。从特区当前的产业结构出发,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产品是主要的产业来支撑特区的经济发展,食品、纺织和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成本比较优势随劳动力工资的上升将逐渐丧失,而电子产品则可以根据技术进步不断升级换代,并且随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开发出新的产品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正是特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经济特区选择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第一,信息技术产业是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20年要发展的主导产业。

第二,信息技术产业是新的产业,在目前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下,尚难以建立同工业化国家相竞争的信息技术产业,根据1978年以来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特点,基本上采用从工业化国家引进生产线的方法来建立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而工业化国家为了进入世界上人口最多而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中国,必然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生产信息技术产品。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则可以占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经济特区作为体制创新和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区域,可以在引进和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优势,有意识使信息技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电子工业是经济特区的优势产业,这在15年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局面。同时还必须看到,电子工业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制造业向电子信息产业转变的新的发展态势。在今后的20年内,我国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这对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经济特区的电子工业应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迅速将电子产品向信息技术产业转换,这是经济特区的比较优势。如果经济特区将资源流向非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是建立原先没有基础的产业,或者是发展没有制造业为基础的消费产业,都是无法加速经济特区的工业化进程,而且失去了发展技术产业的良好机会。

我国经济特区的产业的有同化现象,我认为这是由于经济特区都是在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或农村地区直接向工业城市过渡时必然出现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发展,符合工业化发展的规律。但是与其他地区有显著区别的是电子工业的建立和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特区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化转换的优势,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这是地方政府和特区企业界尚未认识到的优势。相反,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将大量的稀缺资源配置到非物质生产部门,热衷于建立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心;而企业界则将资金投向90年代初暴利的房地产业,试图从旺盛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中获取同样的高利。结果,背离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金融中心无法建立起来,而背离市场实际需求的房地产大量积压造成巨额资金沉淀。经济特区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从自身的产业比较优势出发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经济特区的电子工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电子行业销售收入从1992年的120.8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292.06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92年的人均22314元提高到1994年的57953元。随着中国信息工程的发展,深圳市的电子产品增长较快,1995年,微型计算机比上年增长2.7倍,收音机增长110.3%,电视机增长39.0%,电话机增长19.9%,程控交换机增长67.9%。可见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同国家的市场需求变化紧密相联,也是市场需求迫使制造业内部结构作出调整的信号。

经济特区发挥已经建立起来的电子工业优势,并迅速向信息技术产业转换,必将带动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特区的主导产业,成为特区在今后20年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是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上同时获得发展。

四、结论

我们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出发,论述了经济特区建立信息技术产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证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制造业部门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世界工业发展主流、市场的需求和充分发挥本地经济的比较优势。80年代以来特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说明了这一规律。

近年来,科学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石,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建立不可避免地走从国外引进、购买到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再到我国企业自主开发信息技术的发展道路。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及每个家庭,将在未来20年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经济特区的发展基调同中国进行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相同的,就是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制造业,而不是将主要经济资源流向非物质生产部门。而经济特区电子工业的超前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潜力就有可能使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特区的主导产业。

既然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是巨大的,经济特区又是首先使用信息技术产品和建立信息港的地区之一,与其等待其他地区的技术产品,不如自己首先生产信息技术产品,建立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标签:;  ;  ;  ;  ;  ;  ;  

论动态比较优势与特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