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发展的影响

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发展的影响

黄洪斌[1]2012年在《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发展的影响》文中指出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要想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甚至取代旧的媒体,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反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决出胜负。一方面,传统报纸将借助网络传播融合到信息化社会的主流媒体当中;另方面,由于传统报纸仍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还需不断完善和成熟,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特别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还将共存共容。在这种情形下,纸介报纸将重新定位。

王飞[2]2017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传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创造了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时代的进步,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革,也前所未有地显现了既有政治传播的缺陷和不足,促使我们面对挑战而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改进政治传播的方式,努力把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提升到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相匹配、与人类政治文明相融合的新境界。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既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梳理概括,也存在着传播的难题亟待破解。本文围绕前述缘由,尝试从理论背景,历史演进,主要任务,难题及破解理路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论述,努力构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认识模型。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论证了政治传播在政党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现了传播媒介在政治传播演进中的规律,论证了新闻信息和媒介意见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列宁创造性地阐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问题,将个人言论自由问题与遵守党的纪律问题结合起来,指出了衡量党报党性原则的标准就在于党纲、党章、党的策略决议和组织经验四个方面。他还提出,政治传播不是无目的的灌输,而是有针对性的灌输,这种"针对性"主要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自发性"问题,它需要传播媒介发挥榜样引导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将政治传播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赋予了政治传播中国化的含义,即对内宣布和对外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建立了适合于国情的面向不同大众的分层传播组织,形成了以报纸、期刊为主要载体,以红军政治传播为辅助手段的特色传播网络,为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打赢和国民党的宣传战争奠定了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边缘到中心的反转。建国以后,党继续强化运用党报等新闻宣传工具,在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同时,又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的形势,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形成了从宣传鼓动、新闻报道到创新融合这样的传播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逐渐表现为政治理论传播、政党和国家形象塑造、动员和沟通民众三大形态。面对着媒介融合改变了我国传媒业既有的传播格局和生存方式,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与冲突,迫切需要新型主流媒体担负起价值沟通与共识达成的桥梁职能。党通过聚焦政治任务,培养传播精英人才实现传播主体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党媒新版图的构建也在逐步形成,对外传播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媒介公信力不断回归,舆论引导力得到强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政治传播受众普及化、年轻化、群体化和网络化的转变,适时地作出了调整,使党的政治传播观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实现了有效对接。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西方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愈加明显,如何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需要政治传播发挥重要作用。当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主要体现在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互动不够,传播能力和传播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提出的新要求。破解目前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困境,应从受众对事物真相的需求、对改进叙事方式的需求、对重塑媒介话语的需求、对参与传播过程的需求出发,做到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念,增强传播效果的关注度、认同度。同时,也要科学地认识政治传播自身的规律,特别是它的核心——政治信息传受规律,探索传播途径从单一的组织、人际到组织、人际与新兴媒介的结合,推动政治传播主体从单一的政党主体到中国共产党主导、社会主体补充,努力培育和积极发挥"社会"乃至个体作为主体的政治传播功能,使其成为与政党互补且良性互动的政治传播主体。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完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使命中,我们应以勇于革新的态度,改革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治传播,改变现有对外政治传播覆盖面缺漏和势能弱化的情势,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人类政治文明形成共振的着力点,强化对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准诠释与传播。

唐胜宏[3]2000年在《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行新闻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传播 工具。它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包括可移动电脑)、电视机以及移 动电话等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反映出来的数字化新闻信息。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网络媒体将新闻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和大众传播同时实现,因此它既是大众媒体,又是小众媒体,还是个人媒体;网络媒体实 现了新闻的双向传播,打破了从媒体到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的垄断;网络媒体集合了传统 媒体所有的表现形式,成为真正的多媒体传播手段。此外,网络媒体还具有容量大、速度 快、超地域、超文本链接、可检索等特性。 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冲击传统报纸的消费者市场: 分流受众,分割广告市场。二是对传统报纸的新闻实践提出了挑战:传统报纸的新闻垄断 地位被打破;对传统报纸的新闻报道机制形成挑战;新闻传播的地域化分割被打破;对 新闻采访、编辑和写作方式形成冲击。 面对网络媒体的挑战,传统报纸一方面将借助网络传播融合到信息化社会的主流媒 体当中;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报纸仍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以及网络媒体在新闻 传播领域还需不断完善和成熟,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特别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 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还将共存共容。纸介报纸将在网络传播时代重新定位,扮演新的角色。

戚淑军[4]2012年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报媒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媒体被誉为“党的喉舌”,“舆论宣传的主阵地”,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报媒在传媒界的地位不言而喻,其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导向性在今天依然是网络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与迅猛发展,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地位被打破,尤其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报媒,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总体来说,在山东乃至全国,目前的传统报媒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以微型电脑、手机为载体的网络传播工具的出现,以及电纸书、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新形式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报媒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报媒行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了互联网背景下自身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压力,传统报媒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突围,成为全国传统报媒近年来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新媒体对报刊媒体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对传统报媒的传播者、受众和传播内容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竞争是当今报媒陷入困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新媒体和报媒是根本对立的,它们之间不是矛盾关系,恰恰相反,二者是密切相连的。传统报媒要想冲破重围,摆脱目前的困境,就必须放下身段,向它的竞争对手——新媒体去学习,实现报网互动,在融合中谋得共同发展。其次,传统报媒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重塑曾经的辉煌,就必须以我为主,坚持自己的优势,这是最根本的途径。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继续走原创道路,保持自己的特色,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走深度报道之路。总之,传统报媒要想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以及自身弊端重重的困境中实现反败为胜,就必须转变旧的观念,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优点,解决自身的问题,同时要借鉴新兴媒体的发展经验,实现报网融合,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本文就是在详细地研读了前人这些著作、文章的基础上,力图从整体上对传统报媒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应对策略进行详细的研究,这是本文的着力点和价值所在。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现状加以总结;第二章主要是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加以论述;第三章主要是对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困境进行详细的研究;第四章力图提供一些有益的方法,为我国传统报媒走出困境尽一些绵薄之力。

陈旻[5]2016年在《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媒体格局的变化发展和新媒体的创新与融合的关键时期。思想舆论引导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此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大有作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的精神,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我国思想舆论引导工作的改进、发展和创新,并力图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实效性的建议和意见。全文包括导论、五章和结束语等内容。导论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和评析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研究的现状和成果,介绍本文研究的思路、原则和方法,指出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为本文后面的研究和写作奠定了基础,作了必要的准备。第一章,媒体格局与思想舆论引导。在研究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的思想舆论引导工作之前,首先,本章从概念、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概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新兴媒体在数字化、即时性、个性化和自主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本文论述了媒体格局的内涵与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媒体格局的演变与舆论生态的形成,并强调媒体格局演变引发舆论生态形成,舆论生态嬗变促进媒体格局变化,只有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才能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之良性互动、有序协调。其次,本章阐述了思想舆论引导的涵义与特点、功能与作用及其变化与发展等。最后,本章论述了媒体格局与思想舆论引导的关系,即媒体格局变化为思想舆论引导提供条件,思想舆论引导促进媒体格局的调整完善,媒体格局与思想舆论引导相互作用。第二章,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首先,本章从概念标准、基本特征出发,对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主流媒体建设的现状即中央级新闻媒体建设现状、区域性媒体建设现状、城市媒体建设现状和大型网站建设现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主流媒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即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队伍建设方面的原因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其次,本章通过三个方面即社会转型期民众心态和价值观变化、新媒体的崛起导致舆论环境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审视和分析了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现实状况。接着本章分别从思想舆论引导内容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的问题仍然存在、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然不够强大、把握思想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仍然欠缺这三个方面,对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论述。通过对舆论传播的规律认识情况,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媒体从业人员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和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这三个方面,分析了思想舆论引导存在不足的原因。最后,本章分别从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对思想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对思想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对思想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低俗文化和道德失范对思想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对思想舆论引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对思想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这“六个挑战”,论述了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面临的新形势。同时从更加充分地运用新媒体来创新思想舆论引导工作、更加有力地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补升级和融合发展、更加切实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更加扎实地运用新媒体拓展对外宣传工作和思想舆论引导的渠道和平台这“四个更加”,分析和阐述了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面临的新任务。第三章,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内容和要求。首先,本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和道德、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七个方面,对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其次,本章从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把握思想舆论的导向、必须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必须进行科学的思想教育、必须贯彻“双六字”方针这五个方面,对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要求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本章论述了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原则,其中包括注重社会效益原则、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三贴近”原则、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其次,本章论述了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方法,其中包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以正面宣传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善于广泛而熟练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合理地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方法等,强调要通过科学运用这些方法并创造、借鉴更多方法来加强思想舆论引导。第五章,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路径和规律。首先,本章探析了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路径问题。分别从在不断改进和持续创新中进行思想舆论引导工作、运用媒介系统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借助新媒体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其次,本文概括和总结了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的规律,其中包括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遵循意识形态宣传规律、正确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正确运用受众意识规律、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握宣传思想工作规律。结束语部分。本部分主要从总体上概括和总结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和对策建议。指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思想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思想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作为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加紧探索。我们应当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着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在新形势下、新起点上着力发展和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舆论引导的理论和实践,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切实提高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祝璇璇[6]2016年在《新世纪英美非主流媒体形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方主流媒体已经沦为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其民主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日益式微。互联网的发展使传播媒介的平民化和低门槛成为可能,于是,非主流媒体为少数群体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渠道,那些挑战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言论也得以找到出口。非主流媒体以其自身的话语方式和大规模报道优势,为少数群体的信息沟通、集体身份的认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非主流媒体在构建公共领域、推进民主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本文以英美非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非主流媒体这一动态的、相对的概念进行了概念上的梳理,提出了理解非主流媒体概念的四种路径,并对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中的意识形态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对英美非主流媒体的形态与特征以及新媒体时代非主流媒体向新媒体形态转移的嬗变过程进行阐述。文章的主体第三、四部分主要研究英美非主流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和对社会运动的影响,最后对英美非主流媒体的正负价值做出了一个基本判断。本文认为,英美非主流媒体作为舆论表达的新空间对公民的民主意识的提升起到了推进作用。英美非主流媒体挑战了西方主流媒体的信源霸权,联合更广阔范围的受众并使舆论影响广域化;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非主流舆论形态多元化,传播方式更多样;由于非主流媒体“把关人”的缺失,非主流媒体也成为谣言和情绪言论的聚集地。以绝对的二元分法去判断非主流媒体的价值是不科学的,非主流媒体对培养社会民主意识、提供发表意见的渠道是积极的,而非主流媒体成为极端言论和虚假信息的聚集地则是消极的。非主流媒体对公民社会和民主进程的潜力是巨大的,如何利用非主流媒体的自身优势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是下一步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王秋苹[7]2010年在《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中期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报业被推向了竞争的前台,报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变化要求。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对经济思想史上对竞争力理论的历史考察,在分析当代主要国家和地区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基础上,剖析了国内外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对我国当代报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特征及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报业竞争力的环境,同时以《福建经济快报》兴衰为例证,分析了报业竞争环境变化对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最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国报业竞争力和实现报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战略途径,并对未来报业竞争的趋势进行展望,这对新时期我国报业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周钢[8]2016年在《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学术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报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西方媒介融合理论和经验的阐释和讨论,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媒介融合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媒介组织,需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从实务层面来看,当下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但传统报业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尚无统一的定论和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现阶段中国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某种“理论指导缺失”和“实践路径迷失”的“无力”镜像。为改变这种“无力”状况,需要通过融合发展来打造和培育中国传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特定一类媒介组织——省级党报集团,作者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将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出发点。作者认为,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融合发展是手段,裂变是路径,最终结果是要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阐述研究创新点和难点。在研究思路和框架这一节,作者建构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这一组合分析模型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第二章对省级党报集团发展溯源、演进历程及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图景式的勾勒。第三章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环境组合分析模型进行论述,该模型包括外部环境PEST分析、外部产业环境“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内部环境核心要素分析、融合发展SWOT分析。作者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两大内容,由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六个要素构成。通过信息、人力、财力、物质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打造“核心人才+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流通渠道+营销力+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内部闭环。作者对31位新闻传播学者和业者进行了网络访谈或面谈,第一类被访者来自9省(市)14所高校的15位新闻学院教师;第二类被访者来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5位新闻从业者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1位新闻从业者。从访谈中抽取共同的认知作为重要论据,以支撑作者的观点。第四章以部分省级党报集团案例为基础,结合被访者的共识,从“外部宏观环境与核心要素”、“外部产业环境和核心要素”双视角检视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制度、区域、行业壁垒与核心人才培育制约;技术壁垒与融合新闻流通渠道不畅;融合用户消费取向变化与互联网思维缺失;替代品压力与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滞后;广告客户压力与营销力、盈利模式单一第五章强调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应在“党委和政府——省级党报集团——新闻从业者——受众——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五维作用力下进行,保持一种平衡和互动,形成一种合力和正协同力等。这种融合发展应紧紧围绕“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进行裂变,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作者针对现存问题,从五个层面梳理出突破路径:党委和政府宏观层面的理念转变和规制变革;报业组织中观层面的内容生产融通一体、内在企业文化融合、探索多种盈利模式、优化新闻流通渠道、搭建开放技术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转企改制助推融合;新闻从业者个体微观层面的强化“互联网思维”;受众微观层面的提升媒介素养、改变“刻板印象”;互联网企业或新媒体公司微观层面的技术共享、合作共赢。按案例呈现、访谈共识、理论阐释的先后顺序对这些突破路径进行论述。在党委和政府层面,按“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放手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在报业组织层面,按自身“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该强化什么”的逻辑层次进行梳理。作者以突破路径所呈现的指标为基础,建构了一个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操作流程。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对13位新闻传播学者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17位新闻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目前的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值得省级党报集团进行融合发展裂变时重点关注。第六章通过聚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融合发展的个案,采取深度访谈法,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现实困境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之困;新闻内容生产之困;经营盈利模式之困,这些符合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现实困境的共有特征。对该集团融合发展的应对之策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湖北日报》通过探索融合新闻内容生产、《楚天都市报》通过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重组、网络媒体通过拓宽流通渠道与提升营销力分别进行了变革。针对现实困境,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网络媒体变革的基础上,对该集团打造和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案例分析。具体路径有:在新闻内容生产上进行流程再造;搭建服务开放的融合新闻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刚柔并济;创新扩展融合技术;拓展盈利模式、多元“跨界”。作者指出:该集团摆脱困境的应对之策与省级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打造“双力”(文化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路径是一致和吻和的,且这些具体路径对国内其它党报集团(报社)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七章为结论和讨论,作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于国内所有省级党报集团乃至中国各级报业组织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尚需在业界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大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力度,还应选取更多的省级党报集团进行比较研究或个案研究。

蔡泉水[9]2016年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都持续不衰。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一经诞生,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交往等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与机遇。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环境下,研究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开展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对于深化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研究,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领域,总结和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有效占领新媒体宣传思想阵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回顾总结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安全思想,从理论层面分析新媒体带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和挑战,从实践层面总结国内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化挑战为机遇,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除导论和结论外,论文由六章组成,主要内容是:第1章,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省察。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以一定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利益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从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看,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建构安全、传播安全、认同安全三个方面的共同体。第2章,新媒体的理论概要。新媒体包含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互动式数字电视新媒体三种基本形态,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根本特质,并衍生出超媒体、超时空、个性化、开放性、海量化、低门槛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新媒体传播,表现出传播结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碎片化、传播空间无限化、传播效应裂变化的特征。新媒体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征,一方面冲击了“把关人”、“沉默的螺旋”等大众传播理论,另一方面也激发了“马太效应”、“蝴蝶效应”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延伸。第3章,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新媒体通过冲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安全;通过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转型适应力、分散传播注意力、削弱传播管控力,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安全;通过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难度、整合难度、防御难度,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安全。第4章,新媒体带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机遇。新媒体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众参与水平,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资格;新媒体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崭新渠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新媒体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机遇,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国际话语权打开新通道。第5章,国内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启示。我国维护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经验是,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因势利导,从管理到治理;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国外维护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借鉴主要有:立法规范、战略部署、专职机构、安全审查、行业自律、技术管控和实名登记,等等。第6章,新媒体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存在根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媒体环境,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做到主观能动与尊重规律相统一,“内容为王”与“形式为圣”相统一,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相统一,线上联动与线下互动相统一。明确具体的办法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媒体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管控力,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和整合方式转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提升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维护新媒体空间持久清朗。

王巍[10]2017年在《转型发展的报纸竞争战略》文中提出在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现代报业百余年良好的发展格局己告终结,而且迅速进入衰退期。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新媒介总是与旧媒介在时间、金钱、注意力以及它所进入的文化忠诚度上展开竞争”,“旧技术或媒介或者经过激烈的变革之后存活下来,或者成为过旧之物,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保存下来”。①那么,作为旧媒介重要代表的报纸要谋求继续存活,它该如何变革?在与新媒体展开的竞争中,它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本论文以《南方周末》为研究个案,适度引入中国另外三家纸媒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南方周末》自2006年以来10年期间竞争战略的规划、变革及其效果。力图通过这项研究,揭示中国报业转型发展的复杂境况及战略变迁的相关逻辑,并对仍处于转型发展期的中国报业的价值链重建提出了建议。全文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主要视角,结合传播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采取深度对话、实地记录、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分析《南方周末》在转型实践中对竞争战略的决策与调整、成效与不足,并从宏观背景和比较研究两个角度进行透视,对个案中有普遍性或公共价值的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与评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提出了核心问题,论述了《南方周末》作为研究个案的理由,并说明了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第二章阐述了《南方周末》在报业领域持续领先后遭遇的行业衰退困境;第三章阐述了《南方周末》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转型发展,并分析了其实现转型的潜在优势;第四章选取了中国报业三家既有代表性又与《南方周末》在某些方面相类似的纸媒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竞争战略和实践对《南方周末》的借鉴意义;第五章详细描述了《南方周末》在10年转型发展中对竞争战略的两次大的调整以及相关实践;第六章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对《南方周末》转型发展竞争战略的成效与不足进行了述评;第七章(结语)把《南方周末》这一个案放回中国报业转型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提炼这一案例的普遍性,并对报纸转型发展如何重建价值链进行了深度思考。

参考文献:

[1]. 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发展的影响[J]. 黄洪斌. 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D]. 王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3]. 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发展的影响[D]. 唐胜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4].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报媒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D]. 戚淑军. 山东大学. 2012

[5]. 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研究[D]. 陈旻.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6]. 新世纪英美非主流媒体形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 祝璇璇. 上海大学. 2016

[7].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 王秋苹.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8]. 困境与裂变: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发展战略研究[D]. 周钢.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9].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蔡泉水. 南昌大学. 2016

[10]. 转型发展的报纸竞争战略[D]. 王巍. 武汉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试论网络媒体对传统报纸发展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