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传播疾病的危害性及防治概述论文_林静

病媒传播疾病的危害性及防治概述论文_林静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 梅州 514031)

[摘要] 通过概括病媒的概念,论述由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引起病媒传播疾病的危害性,分析病媒传播疾病的特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到病媒传播疾病的威胁性并树立正确的防治意识。

[关键词] 病原体;病原生物学;病媒;防治

每年有100万人死于病媒传播的疾病,全球半数以上人口面临威胁。像蚊子这种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生物,称为“病媒”。盖茨笔记发表过世界最危险的动物排名,如果用“每年某一种动物杀死多少人”作为衡量标准的话,排名第一的是“蚊子”,论及杀人,世上无任何动物能望其项背[1]。蚊子对我们并不陌生,从分布上讲:全世界除了南极洲每一片区域都有蚊子出没;从数量上讲:蚊子有2500多种,其中几十种会叮人,而在繁殖期数量超过地球上除白蚁蚂蚁之外的每一种动物。

那么什么让蚊子这么可怕?因为这种体型细小的节肢动物并不让我们感觉畏惧——蚊子(mosquito)一词来自西语,意为“小苍蝇”,但是它们携带着极其可怕的疾病。平时常说的“蚊子传播疾病”,严谨翻译过来,意思是“疾病利用蚊子进行传播”,蚊子只是“战斗机”,真正在杀人的是坐在上面的“飞行员”——病原体。

1病媒及病媒传播的疾病

像蚊子这种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生物,称为“病媒”。由于传播人类疾病的媒介生物大多数都是昆虫,比如蚊子、白蛉、蝇、虱子、跳蚤等,病媒也常常称为虫媒。

病媒可以携带和传播的病原体几乎涵盖了人类传染病病原体的所有类型,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和病原虫。这些病原体对人类的感染能力强,致病性大。借助病媒的迁徙力,通过叮咬的方式,将寄生在体内的病原体传播出去,因此这些病原体还能够较大范围的传播,对人类危害极大。

1.1病媒传染病传播方式

病媒传染病的病原体需要通过特定种类的病原体传播。比如引起河盲症的憎蚋(Simulium damnosum),医学昆虫学专家称这种生物为“世界上危害最持久、最让人沮丧的叮人昆虫”。只有这种小飞虫,并不会致人失明,但通过寄宿在憎蚋上的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这种有着奇异生命周期的纤细蠕虫状生物,导致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居住在西非河边乡村里的人在成年之前变成盲人,这就是河盲症。其它如,登革热病毒需要寄宿在蚊子上传播登革热;血吸虫寄宿在钉螺上传播血吸虫病;布氏锥虫寄宿在采采蝇上传播昏睡病。都是特定的种类病媒传播的疾病。

一种媒介生物可同时携带传播多种不同的病原体,如:目前已确认的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经过蚊子的叮咬和性传播,而通过蚊子,还可以传播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和日本脑炎;跳蚤传播鼠疫和立克次体病;蜱虫可传播莱姆病、出血热、斑疹热、Q热、回归热和立克次体病等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2病媒传播疾病的特点

2.1多爆发于经济落后地区

虫媒引起的疾病一直是全球一项重大的卫生问题,它们对全球最贫穷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成为阻碍人类健康一大障碍。经济落后地区卫生条件差,日常消毒措施不足,没有充足的环卫设施,当地居民难以获得安全饮用水,消毒意识也不高,这成为虫媒传染的爆发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节肢动物生活习性

病媒传染病媒介主要是节肢动物,热带和亚热带靠近水源的地方,湿热的环境是蚊虫繁殖的绝佳场所,雌虫将卵产在快速流动的河流的水面之上,在这里水流能够带来充足的氧气,满足卵发育所需。幼虫破壳之后还要在水中生存一定周期,直到它们成为发育为成体,卫生条件落后的地方,聚生寄生虫、细菌、病毒,它们通过在活细胞内寄生,转移到节肢动物体内,通过节肢动物的叮咬进行传播。

2.3全球化

随着贸易全球化、旅游业的增长、经济体制的改革、气候变化和环境的破坏使得病媒传染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蔓延。气候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尤其大,湿热地域的扩大,全球变暖延长了重要病媒疾病的传播季节并改变了它传播的地理范围,一些原本冬眠的病媒成功越冬,并引起不同寻常的传染病发高峰。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如登革热已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病媒传播疾病,在过去50年期间发病率增加了近30倍,蔓延至100多个国家,每年50万人入院治疗,5000万人初次或重复感染登革热,其中2.5万人因染病而死亡。许多没有感染过病媒疾病的国家陆续首现病例,这对人类来说是重大警示,病媒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变得便捷,危险性也将越来越高。

3病媒传播疾病的预防

3.1控制传染源

针对病媒传染病,对传播媒介的控制尤为重要。清理媒介节肢动物的滋生地、使用特效的杀虫剂彻底清除传播媒介,并采取防护措施控制传染源。如蚊子是最常见的节肢动物之一,但它们体内携带的病毒占已发现的病媒病毒的近50%。有研究表明,有蚊子滋生的地方,蚊子的数量和相关传染病的发病例数呈现正相关性。所以养成及时清理容易滋生蚊子的环境,对控制传染源至关重要。蚊子的发育需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孑孓生活在水中,只需要不到一盎司的水就能够繁殖。蚊子的飞行距离一般不过数百米,所以控制源头,清理积水,就能把绝大多数烦恼扼杀在摇篮中[2]。

而在贫穷落后地方,蚊子的数量多得让人们退无可退,这时,善用脸颊的蚊帐和杀虫剂,可以高效的杀死,驱退和阻挡蚊子。

3.2医疗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有科学家直接通过对节肢动物的基因进行修改[3],如蚊子[4],讲过改造的雄蚊在和雌性交配后,会影响雌性或后一代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但这种尝试性的研究仍需进一步验证和小心进行,因为改变基因的研究,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另一个是通过研究特效药。在过去,疟疾一般依靠氯喹或奎宁来治疗,但这些治疗的有效率逐渐下降。到了1960年代后期,彻底消灭疟疾的努力宣告失败,这种疾病又开始重新抬头。当时,中国科学家的屠呦呦将视线转向传统中药,通过在感染动物身上进行的大规模的筛选,成功地提取到了黄花蒿中的活性物质。屠呦呦第一次展示了,这种后来被称为青蒿素的物质具有很高的抗疟原虫活性,无论是在受感染的动物还是人体内都是如此。青蒿素代表着一类新的抗疟疾物质,它们可以在疟原虫发育的早期阶段快速地杀死它们,而这也解释了它们对重症疟疾空前的疗效。

3.3个人防治意识的提高

这也需要个人提高防御病媒传染病的意识,节肢动物体型细小,导致人们忽略了它们潜在的危险性。我们可以通过简单易行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如使用蚊帐,外出去野外或树木丛林,穿浅色长袖长裤,使用驱虫剂。针对不同的节肢动物的叮咬处理情况也不同,比如,当发现叮在身上的蜱虫,不要立即捏死或者拽出,因为这样可能让蜱的口气折断在皮肤里或者刺激蜱虫分泌更多病原体进入皮肤,增加感染的可能性。需要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蜱的口气后拔出,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 Gates Notes:The Deadliest Animal in the World

[2] Krajick K. (2006). Keeping the Bugs at Bay. Science, 313:36-38.

[3] John H. Werren (1997) Biology of Wolbachia

[4]张东京,詹希美,郑小英,(2011). 利用Wolbachia控制登革热传播的研究进展,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论文作者:林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  ;  ;  ;  ;  ;  ;  ;  

病媒传播疾病的危害性及防治概述论文_林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