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会意字在单发射击环节中的应用论文

心底会意字在单发射击环节中的应用

李四化, 李京诚, 刘淑慧

(首都体育学院 心理学与教育学教研室,北京 100191)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通过心底会意字阐述射击运动员单发射击各个技术环节的心理要求并依此进行心理训练。击发前,用“悡”字,即心上有利,若能安抚好心态就是喜悦;据枪时,用“忥”字,即控制好气,既能安静又有底气;瞄准时,用“想”字,即察看物相,既能聚焦又有指向;预压时,用“念”字,即有意识压,既能压实又有觉知;扣响时,用“忘”字,即无意识响,既能自然又有忘我;开火后,用“息”字,即停止片刻,既能平复又有内感。无论命中与否,都应该“恕”,即宽容和原谅自己。心底会意字可促进射击运动员的心技结合。

关键词 心理训练; 心技结合; 单发射击; 心底会意字

心理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它有助于运动员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素质和提升实战能力,成功的案例也不乏其数。为了更好地将心理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学者在某一运动项目上进行了数十载的研究,如刘淑慧基于积极心理学宏观理论提出了“射击运动员成功比赛心理建设综合模式”[1],包括心技结合训练、思维控制训练和积极自我意象训练,并认为心理训练必须结合在技术之中,这是心理训练工作的起点;心技结合训练的方法一般是采用表象形成合理动作程序,该方法虽理论明晰且应用价值突出,但在核心技术环节、具体心理要求和中国文化特色等方面略显不足。受运动员心理训练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启发,把复杂的射击比赛分解成若干技术环节,发现有很多中国元素可以将单发射击环节与心理要求串联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表达,最典型的就是汉字。

1932年2月,蒋介石再次上台后,开始注重网罗知识界的人才,为己所用。在1935年前后,有大批知识界名流进入政府,对于改变国民政府的政治生态,提升财经、外交等方面的执政水平有一定影响。但从整体来看,知识阶层对于国民党的认同感仍然很薄弱,一方面,加入政府的知识界名流更多是从国家建设和共赴国难的角度出发,认同国民党,而不是真正认同国民党的主义,二者对于现代国家的理想标准也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毕竟进入政府的知识界人士是少数,对于大多数试图保持独立的自由知识分子而言,国民党所代表的党国权力是对个人自由的侵害。此外,左翼的知识人则视国民党政权是需要推翻的旧政权,是革命的对象。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具有集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其构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6种。“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2],即用2个或2个以上的意符比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它包括会比图形和会合字形2类,会合字形使用较多,如看靶的“看”字,是由“手”和“目”两字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挡住光线望。结合心底会意字(如“您”,心上有你,表示在意和尊重)对单发射击技术环节进行一一匹配,不仅有助于运动员记住动作环节,平衡心理状态和实现心技结合,还有助于其对汉字文化的学习。

进一步,通过提取第24次迭代的优化结果,导入UG软件进行钢板的重新设计,获得RP最终设计模型,由此作者计算4组钢板模型的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图5)。其中,FP体积最大,第24次迭代优化得到的未加工处理的模型体积最小,略低于SP的体积,而以此为参考经过重设计后的RP则比SP体积略高出2.8%。

1 击发过程中的心底会意字

1 .1 击发前的心底会意字 ——悡

面对比赛,运动员都有自己的预期。因为比赛结果直接与奖励相关联,击发前运动员或多或少带有利欲之心,都希望连续击中,取得好成绩,运动员心上有利(“悡”,音为“lí”,意为喜悦、恨和懈怠)。如果这颗心能够安抚好则可能带来喜悦,如果安抚不好则可导致比赛饮恨,慢慢堆积的负面情绪会使运动员渐渐对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懈怠。如何安抚这颗心,可以从心部会意字的典型特点着手,一是心字在底部,二是多心的字为数甚少。这提示中国文化思想不崇尚心浮和多心,更主张人们能静下心。

运动员做收枪动作,一发子弹的技术流程虽完成,但心理活动不能结束,还要对结果进行正确理解,如果没有做到与前一发切断关系,势必会影响后续的击发。在发与发之间,射手可用合理的操作性暗示进行衔接。无论打中与否,可用“恕”字,要求射手宽容和原谅自己,打中(包括连续命中)不苛求、不求“保”,脱靶(甚至连续远弹、脱靶)不追求、不求“捞”,因为保或捞都会诱使射手走向结果定向。他们应一如既往地用心配合技术环节,使得操作过程“如心”(即“打好是我,打坏认可”),最后的结果必然称心如意。恕是对击发结果的接纳和认可,如果命中则是对其的恰当评价进而“矢志不渝”,一旦失误也是对其的正确处理进而“知错愿改”,利于射手重新回到“静”,顺利进入当前一发的“据枪”环节。

1 .2 击发中的心底会意字

单发射击动作主要分解为5个环节,据枪—瞄准—预压—扣响—开火后停留稍许。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心理要求,通过心底会意字可以帮助运动员理解这些心理要求,有效贯彻心理与技术相结合。

1.2.1 据枪——忥

加入CA-074后WTLPS组及TLR4-/-LPS组的组织蛋白酶B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caspase-1及NLRP3蛋白水平稍降低。表明CA-074对组织蛋白酶B的蛋白水平无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LPS引起的NLRP3炎症水平增高。

1.2.4 扣响——忘

据枪是指在瞄准之前,所完成的诸如姿势确立、举枪、抵肩、贴腮等一系列操作的总称。环靶运动员拿起枪、碟靶运动员站上靶位可以视为动作正式开始,心理上还得延续击发前“静”的状态,可以用“忥”字(音为“xì”,意为安静、痴呆的样子),提示运动员控制好气,这样既能安静又有底气。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静心静气,常使用的手段是调节呼吸(如深呼吸)。

瞄准是指为使弹丸的平均弹道命中预定目标,而赋予枪膛轴线在垂直面和水平面内一定方向的操作。瞄准时,可以用“想”字,提示运动员察看物相(这里要求运动员心中想和看具体的瞄准参照物,而不是空想、联想,甚至妄想),这样既能聚焦又有指向(注意力集中在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它是技术环节中最基础、核心的一环[3],顺利完成瞄准环节有助于后续动作环环相扣。环靶射击要求视力回收,心中想的是看枪具,目的是将靶子看大;碟靶射击要求以看带动,心中想的是看瞄区,目的是将靶子看慢[4]。在环靶射击时要求运动员做到靶虚具实;碟靶射击要求运动员放高指点(在准备动作中报好时枪的瞄准基线或延长线所参照物体,抑或空间假想参照物体的位置,即枪管所指的位置)。

徐上瀛先生言及:“远以神行”,“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就是在有节奏的气息与无节奏的意识中,达到“意之所之玄之又玄”的境界。实质上就是在有与无这对范畴中,去领悟远。而当真正“境入希夷”之境时,“非知音未易知”。也就是说,当真正进入远之后,并不是简单的听众就能听懂的,唯有与琴者共同得远之人,方可领略琴曲之玄妙。《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曾言:“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也指出“反者道之动也”。换言之,远是道的存在,得远即是得道,追求远就是追求道。

1.2.3 预压——念

扣响时,可以用“忘”字,提示运动员无意识响,这样既能自然又有忘我。这一环节是不能施加意识的,应在忘我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完成。在环靶射击里,运动员经常出现反复举枪的现象,说明多次错过最佳击发时机,这种犹豫不决对运动员的精力和体力耗损巨大。在碟靶射击里,往往可以观察到“子弹已打出,靶子还在飞”的现象,说明还未达到最佳时机就提前击发了。

1.2.2 瞄准——想

预压是指准星在进入瞄区之前对扳机提前施加一个压力的操作。预压时,可以用“念”字,提示运动员有意识压,这样既能压实又有觉知。念字由“今”和“心”构成,运动员应体会当下食指单独均匀加力的肌肉运动感觉,技术上可以避免猛扣扳机导致枪体晃动(破坏稳定),心理上可以做好稳定期内适时击发的准备。环靶射击,运动员觉得心平气和就可以进行预压;碟靶射击,运动员在报好前感觉用力自然后可进行预压。

1.2.5 开火后——息

开火后,可以用“息”字,提示运动员停止片刻(保持几秒钟,再收枪),这样既能平复又有内感。从技术上讲,子弹受火药气体的推送出膛,出膛时,一部分气体还在枪管内继续推送,如果马上改变枪体方向,不利于子弹的原始走势[5]。从心理上讲,运动员为了增强内部感受和培养觉察能力,需要对击中情况进行预报(即运动员做出的环数和弹着方向的判断和报告;环靶射击因肉眼看不清弹着情况,可以很好地进行预报,也容易做到动觉反馈。由于碟靶射击子弹命中靶子时间非常短,注视还停留在空中,它是视觉反馈,因此,进行预报相对很难;但继续保持运枪十分必要,尤其是多向飞碟资格赛,第1枪不中可以补射第2枪);同时,运动员不急于知晓命中情况,搁置判断,可将注意力集中在感知层面的动作改进信息,而非思维层面的结果成绩信息[6]

抗胃癌植物类中药的抗肿瘤机制主要集中在抑制增殖/生长、调节免疫、诱导凋亡、抑制侵袭/转移等方面,丰度分别为0.741、0.718、0.447、0.271;主要涉及品种包括太子参、胡颓子叶、人参、白术等,详见表1(表中,由于同一植物类中药可能涉及多种抗肿瘤机制,故涉及品种数合计值>85,以下各表类同)。这提示现有植物类中药大多通过上述机制来发挥抗胃癌作用,故在后续中药组方的拟订或新药研发时应予以密切关注。

1 .3 击发后的心底会意字 ——恕

2.4 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术后前房闪辉阳性率比较 地塞米松组术后1 d前房闪辉率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4。

2 心技结合心理训练在射击项目中的作用

对优秀射手而言,技术环节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但比赛时却往往难以表现出最佳,这与配合技术的心理能力不强有关[3]。开展心技结合的心理训练,使用的方法应与单发技术环节匹配且简洁易行,如上述的心底会意字;还有一些可用的方法,首推呼吸训练,因为呼吸是人类必须的生命活动,与射击动作程序紧密相连[7](如步枪立射的动作程序是“准备姿势—呼吸3~6 s—粗瞄准—稳枪—屏息—精瞄准3~4 s—击发—保持”,双向飞碟是“准备姿势—对准星—看靶区—报好—起枪—运枪—瞄准—击发—退弹壳”),且有助于射击运动员静气平心。运动员需要加强心技结合的心理训练,形成符合心理要求的习惯化技术定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心理建设综合模式的其他训练。

3 心底会意字形式与其他心理训练方式的比较

本文使用心底会意字逐个匹配到单发射击流程,以字本身的意义展现出心理要求,以期运动员在操作技术环节时能注意这些实实在在、直观形象的字,而不是没着没落、想入非非,帮助运动员突破技术瓶颈和促进比赛发挥。这一过程属于心理建设综合模式的心技结合训练。同时,由于与具体项目结合紧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咨询与训练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和“中国文化独特的神秘特性导致其缺乏可操作性”的尴尬,但在概念辨析、效果评价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该心理训练方法以“会意字”的形式清晰地提示运动员应关注的内容,与传统训练方式如注意集中训练和暗示训练的内涵相通。注意集中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注意稳定性、抗干扰性或集中程度的过程[8],每个环节的心底会意字恰好为注意提供了一个确定目标,可有效避免干扰和分心。暗示训练需要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这些心底会意字均具有积极含义,可正面引导心理和行为。此外,该方法以动作程序为主线,可帮助运动员在“逆境”时采用积极提示进行合理“应对”,回归到技术操作层面。最后,该方法与目前备受学者青睐的正念训练(倡导“有意识觉察、不作评价和活在当下”[9])也有一致之处。如“想”字提醒瞄准时注意焦点与觉察参照物异曲同工,“念”字突出的预压与觉察食指用力和活在扣动的当下如出一辙等。与正念训练思想不同的是,“忘”字用于提示自然响,该环节是无意识的,有些运动员却为这一环节施加了意识,这是一个习惯问题。

4 心底会意字在单发射击环节的应用

与以往对结果甚至结果的奖励避而不谈不同,本文希望射手直面内心的利欲,安抚好浮躁的心,使用了“静”字。静字讲的不是事物真的不存在,也不是绝对不动,只是允许事物和个体之间共同存在,协议出平衡,这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对动静关系的至高解读和正念思想。用“想”字对核心环节的瞄准按环靶和碟靶射击提出了具体的心理要求。此外,还将扣扳机的技术分成预压和扣响,尽管所有的环节操作都是为了扣响,但一次就“两道火”是不合适的,它会破坏枪体的稳定性;而且预压和扣响在意识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将两者合二为一操作,会忽略预压的作用,导致猛扣或错过时机。需要强调的是,扣响后必须有保持环节,它对当前和后续的击发以及技能的娴熟至关重要(可以帮助运动员从视觉反馈到动觉反馈,形成可靠的运动技能)。最后,打完一发,运动员的心态都应是“恕”,这是最考验心理能力的时刻。如果运动员做不到,就不能很好地看待对错,在对的时候走向错,在错的情境更加错。

5 心底会意字应用于运动领域其他研究的启示

单发射击环节的心底会意字不完全适用于其他项目,即便是同属一源的射箭也不能照搬。这需要具体项目具体分解出核心技术环节,再结合运动员完成技术的心理要求匹配相应的心底会意字或其他形式。最后,在理论评判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心技结合训练内容。

尽管如此,做完某一个动作就如同击发后,需要对待结果,同样可使用“恕”字。然而运动员会受困于前面表现,因放不下而拘泥于前因后果,不能坦坦荡荡地做好当下操作。运动员出现的情况,可概括为4个心底会意字。其一,“愳”(一心瞻前又顾后,音为“jù,意为恐惧),一旦陷入恐惧,就失去了勇气,即便没有危境和困难,也无法勇敢地完成任务,未战至最后心已投降,与“欲胜而敢为之,欲为而无惧之”的心境渐行渐远。其二,“惢”(多心,音为“suǒ”,意为疑惑),多心构成的会意字非常罕见,这是其中一个。如果运动员对技术动作或心理要求产生疑惑,就会因犹豫不定而失去专一,受外界干扰而失去专注,对原来坚持的理念进行“多角度”无端地质问,对与不对的想法萦绕于心间,势必失去动作和心理的一致性,还无谓地引发心理能量损耗。其三,“怒”(成为心的奴隶,或是心已经奴化,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对结果不满意,产生了“心里好像水管被堵塞的感觉”,出现了气愤或谴责等发泄行为,肯定无益于技术发挥。在发展到“怒”之前,要经历“忿”(音为“fèn”,意为心绪散乱),即心被一分为多,如同绳子的端头散开乱成一团。其四,最坏的是“悲”(非心,心已不在,意为哀痛、怜悯),对完成动作已无心恋战,其结果是伤心、哀痛的,还发出“悲天悯人”之叹。

总之,表现好坏(如命中与否),比赛结果都已发生,且不能改变,但对结果的不正确认识却可以影响运动员。因此,运动员应“放下它”(可以运用贬义心底会意字进行提醒,如忐、忑等;但先得真正看清其好处和危害,然后在实际比赛中不断尝试,放下了会如何、放不下将怎样,在对比体验中渐渐地放下),从而以正确的心态做好当前的击发动作。

参考文献

[1] 刘淑慧.刘淑慧文集Ⅲ:射击比赛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9-62

[2] 许慎.说文解字叙[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4

[3] 刘淑慧.射击训练中心理与技术相结合的探究[C]∥第12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491

[4] 李四化,刘淑慧,宋晓君,等.射击运动员心技结合的现场实验探究——以瞄准时注意焦点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4):62-64

[5] 俞继英.奥林匹克射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98

[6] 刘淑慧,徐守森,李京诚,等.预感预报在射击正念训练中的作用[J].中国射击射箭,2014(2):26-32

[7]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射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96

[8]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5-271

[9] Kabat-Zinn J.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Past,Present,and Future[J].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2003,10(2):144-156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6)

标签:;  ;  ;  ;  ;  

心底会意字在单发射击环节中的应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