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代背景的局限性对《贝奥武甫》产生的五大影响论文_张琦 李婷

论时代背景的局限性对《贝奥武甫》产生的五大影响论文_张琦 李婷

张琦 李婷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英语系 湖北 武汉

摘要:

《贝奥武甫》是迄今为止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古老、最长的一部文学巨作。僧侣诗人整理修订《贝奥武甫》之时基督教早已成为英格兰国教,教皇与国王共同掌控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教育事业。作为英国民族史诗的《贝奥武甫》无疑被打上了时代烙印。本文欲以批判性思维的时代理论研究为依据,用超越历史的眼光深层次探索其中出现的不解之谜,结合时代背景对《贝奥武甫》文化内涵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贝奥武甫;时代烙印;五大影响

一、宗教信仰上多神教和一神教混合

民间流传的口头创作一经整理,基督教观念必然添加其中。于是《贝奥武甫》中体现出多神教和一神教的混合宗教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一部完成于英国古代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英雄叙事长诗,《贝奥武甫》记录了斯堪底纳维亚的英雄贝奥武甫战胜险恶抵抗妖魔的辉煌事迹。该诗是现存古英语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诗中的主人公贝奥武甫来自瑞典, 完成其英雄壮举却在丹麦。这部英格兰的古典英雄史诗从发生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主要人物都与英国毫不相干。然而,各民族为了颂扬光荣祖先的丰功伟绩而创作出来的英雄史诗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种以诗行形式把传说时代的历史和理想化的英雄相组合的文学作品势必具有浓厚的超自然神话色彩。八世纪中叶时期的英国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形态,不同于日耳曼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同于欧洲大陆的基督教文化,而是直接糅合两者的文化特色。

因而,正值古英格兰时期的僧侣诗人修订的《贝奥武甫》必定会体现出8世纪中叶英国文化的宗教特色——多神教和一神教的混合。

二、修辞风格上与古日耳曼诗歌传统契合

王继辉学者曾指出格兰戴尔(grendel)这个名字正像《贝奥武甫》中很多其他人名一样,不仅传递了“绿谭(green dale)”这个确切指向的隐喻意象,同时也以其“套喻”形式体现了这部古英语史诗与古日耳曼诗歌传统之间在修辞风格上的净值契合。

基督教统治下定稿的《贝奥武甫》必然与古日耳曼诗歌同样来源于古日耳曼神话传统。例如:古北欧神话中支撑宇宙三界的那棵永世长青、无生无死的世界之树依格德拉希尔(Yggdrasill)以及其三枝巨大树根旁的三眼深泉,正是《贝奥武甫》中格兰戴尔这个名字中所传递出来的“绿色”和“深潭”,以及格兰戴尔母亲的栖息之地的神话来源。

基于对古北欧神话所展现的伊格德拉西尔那枝最长的树根的生动画面,丹麦国王赫罗斯伽对深潭的描述,贝奥武甫以及同行者们所目睹的一切,我们势必会把格兰戴尔扎扎实实地归进了古北欧神话模式的魔怪圈内,认识到《贝奥武甫》深植于古日耳曼神话的传统。

三、人物形象塑造上与基督教文化内涵相符

《贝奥武甫》中出现的各种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平民与英雄,人性的善与恶的元素都体现出纯粹的二元对立论。作为异教民族英雄的贝奥武甫无疑已被神化,这如基督教“圣父”耶稣的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在史诗中,贝奥武甫是自愿请命前往丹麦为民除害,这与耶稣自愿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行为都是舍己为人的代表;力量强大的贝奥武甫在捕杀巨人格兰戴尔时是赤手空拳就能拽下怪物的手臂,令魔怪身负重伤而逃,最终疼痛致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武功是人物特色专长,也是公众的期待所在。但是,贝奥武甫的骑士武功不过是原始而实在的格斗术,这种人物尚武角色的假设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特别是贝奥武甫回到吉特拒绝接受王座,而是甘愿辅佐王子几十年直到晚年王子逝去才登上宝座,甚至在迟暮之年为臣民深入险境射杀毒火龙,临死前还为臣民祈福,这种种迹象表明僧侣诗人手下的贝奥武甫已经不再是鲜活的人类而是被神化的民族英雄。史诗的创作原本是基于对远古时代的追忆与联想。然而,为了更广泛的传唱性,史诗所塑造出来的民族英雄不再写实,而是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诗中主人公贝奥武甫兼具了一般勇士的特征和超凡的肉体能力,反而成为了一个民族在开创和发展中“各种斗争胜利者的总称”。故而,在以英国教皇与国王共同掌控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独特的宗教文化使得贝奥武甫不再是一个异教的民族英雄,而变为了一个保留了日耳曼民族的独特性格特征的虔诚的基督教护教者。

四、人物角色安排上凸显时代下的男权主义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性是被男性奴役的对象,诸如基督教教皇和英国国王这样的掌权者都是男性所扮演。所以在《贝奥武甫》这部文学作品中鲜有女性角色的安排,除了格兰戴尔的母亲和女巫,就只有丹麦王后。相对于男性人物的鲜明形象,女性人物甚至没有名字这样简单的代号,诸如格兰戴尔的母亲和丹麦王的妻子,她们的代号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更别说人物性格的设定和特点了。

这样的安排使得巨人格兰戴尔的背景模糊不清,甚至导致了后文为子报仇的魔怪之母的出场显得十分突兀。不得不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影响了这部作品的人物角色的安排,甚至有学者指出僧侣诗人有意识的避开不谈格兰戴尔母子正是来源于丹麦公主的亲身经历的背景是由于羞涩的情绪,这样的假设更加充分的证明了贝奥武甫的时代局限性。

五、文化色彩上基督教与异教的融合

《贝奥武甫》作为异教史诗,主角贝奥武甫于布满岩石的悬崖上建造坟墓,并将其骨灰与陪葬品一起埋藏的仪式充分体现出纯异教式的丧葬习俗。但是穿插其中的很多细节却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诸如丹麦百姓在饱受怪物格兰戴尔的侵扰中渐渐对原本的宗教信仰失去了信任,在这样缺乏安全感的求生意念的驱使下反而更愿意接受未知的陌生的基督教以重新获取内心的平稳和生活的安宁。于是,史诗中的基督教传教士不仅没有受到作为外来者本应收到排斥与忽视,反而轻易地俘获了丹麦平民的支持与跟从。电影中,更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丹麦百姓在飞流急湍的瀑布下接受基督教入教洗礼的情景。甚至在怪物格兰戴尔再次侵袭之时,电影中出现了手无寸铁的平民跪地向上帝祷告祈福的情节。这样的细节本与整个故事的英雄主题有着微乎其微的关系,但是却刻意的被显露出来,甚至安排了丹麦臣民动摇原本的异教信仰的情节,乃至史诗中明确指出格兰戴尔是该隐的后代的暗示。对于这部史诗最鲜明的主题——战争与复仇,更是建立在日耳曼传统特点上。人物的尚武、搏斗、复仇、计谋等日耳曼传统核心都渗透在史诗的故事情节中,这样与主题上的特意设置使得基督教文化渗透这部史诗其中。

六、总结

从《贝奥武甫》本身的时代性来看,它是公元八世纪中叶由古英格兰僧侣诗人修订的异教巨作,以其神话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的英雄领袖形象长久地流传在人们心中,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史诗而广泛传播。它的独特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糅合了时代背景下宗教文化和日耳曼诗歌文化,重新构造出一个更加符合流传性要求的史诗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剑鸣.探索世界史研究的新方法[J].史学月刊,2012(2):12.

[2]贝奥武甫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转型研究[M].王德易.

[3]王继辉.妖孽身份背后的旷世悲情-贝奥武甫中格兰代尔母子的隐秘身世[M]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2014(10)230004

[4]E.G.Stanley,”’A Very Land-fish, Languagelesse, a Monster:Grendel and the Like in Old English”,in Monsters and the Monstrous in medieval Northwest Europe,

eds.K.E.Olsen and L.A.J.R.Houwen(Leuven:Peeters,2011)

[5]Hadley D M,ed.Masculinity in Medieval Europ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9.

论文作者:张琦 李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  ;  ;  ;  ;  ;  ;  ;  

论时代背景的局限性对《贝奥武甫》产生的五大影响论文_张琦 李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