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论文_秦志高

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论文_秦志高

河北省大名县杨桥中学 秦志高

【摘要】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素养,全面发掘教材深层美学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积极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教育模式;情境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23-01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困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型工具学科,汇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佳作,蕴涵着深层次的美学内容。新课改明确提出,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素养,全面发掘教材深层美学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积极的审美观,最终增强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人格。因此,必须将审美教育全面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以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审美水平。

一、美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健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美育则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美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凭借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的,是以语文为中介,是言语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可见,语文美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作用。

(一)美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觉得趣味无穷;有的人却听得索然无味。一幅绘画,有的人看起来意趣横生,赞叹不已,而有的人却感到是杂乱无章,是线条的随意勾画和颜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种种,都是由人们审美的修养高低所决定的。而人的审美修养又是由美育来培养的。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美育是语文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

1、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就是它本身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只要我们去开发利用,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视野的开拓,情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图画、音乐、多媒体投影,以及教师自身的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产生美的想像,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力和想像力,去领悟文中之“景”,体会文中之“情”,明白文中之“哲理”,进行美的教育,也同样能调动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除了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之外,它还有更重要的人文性,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行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族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这就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从语文教材方面看:

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美的海洋,它给人以美感。其中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具有审美的本质属性。

(二)从学生方面看: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虽然他们的年龄偏小,经验少,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为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去体会自然美和事物美提供了先决条件。这样,教师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教具及丰富的表情、语言来巧妙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在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中得到一种美的体验和熏陶。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则就要更多地采取一定的情境教学,审美教育。

三、积极营造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情境

美学因素是文学艺术著作的核心所在,若缺乏充分的美学情感体验,就不能真正获得深层次美学内涵的感受。文学作品包含了不同类型人物丰富的情愫,全面倾注着作者的情感因素。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一个审美教育的良好情境,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民主的关系,畅所欲言和相互交流,以便深层次体会和品味作者构设的不同意境,使学生在品味各种意境的过程中,充分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在美。

四、准确把握审美教育的教学契机和切入点

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一堂固化、程序化的语文课程,势必不会产生适宜的教学契机。契机往往存在于教师对于文学作品深层内容的补充和优化中,同时也可以重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契机和切入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审美教学的良好氛围中,逐步深入地发现和鉴赏美学因素,寓智于美,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进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智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实施语文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全面领悟教材中文章的文质之美,充分挖掘文章深层面的情感因素。例如,文章选材的独特新颖、语言的清丽隽永、主题的强化升华、首尾的前呼后应、感情基调的深入人心……文章的动情之处也可以是一个语句,待准确把握文章的动情之处后,教师要仔细推敲和探求动情之处蕴涵的深层情感,实现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的有效交融,这样准确把握审美教育的教学契机和切入点,最终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切实增强。

五、依据学生思维差异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采取适宜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都能切实接受审美教育的培养。经过多年的课堂实验获悉,应主要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培养,全面掌握不同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

总之,审美教育作为实施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极大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深层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论文作者:秦志高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7

标签:;  ;  ;  ;  ;  ;  ;  ;  

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论文_秦志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