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龙控水”很难调节风雨关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环境的几点思考_医疗保险论文

“多龙控水”很难调节风雨关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环境的几点思考_医疗保险论文

“多龙治水”难求风调雨顺——对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环境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调雨顺论文,体制改革论文,难求论文,医疗保障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有目共睹,然而,社保制度改革本身也存在制度转型和理顺体制等诸多问题,条块分割、政出多门造成的互相扯皮、效率低下使这项改革付出巨大“体制成本”。这一弊端在医保制度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

自1998年底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之后,在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历5年之久,此期间,中央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几乎每年都出台相关的改革推进措施,仅劳动保障部门参与颁布的医保配套文件就有近20项。在这些措施中,最为人熟知的有“医保基金的属地化管理”、“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管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分类管理”、“药品价格管理”以及“医药分开核算”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政策出台的密度和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但遗憾的是,所有这些改革措施的收效并不十分理想。虽然通过降低药价和药品招标采购,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药价虚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性转变;医院服务质量没有明显提高,医患纠纷频仍;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教学医院常常人满为患,而一、二级医疗机构和非卫生系统的医院诊所却门庭冷落;医生的处方依然难以进入药店,而后者却不受控制的出售处方药。”这些都给我国医疗保险管理增加了难度,成为改革中不可回避的矛盾。显然,医保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从体制上查找原因。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程迟缓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政管辖权的分散。在权力过于分散的时候,往往是有利益的大家都伸手,承担责任的时候则是人人都止步不前,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

医疗保险制度核心的分担机制也面临着问题,建立分担机制的同时,需要在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等多个领域内引入竞争机制。分担机制和竞争机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同步前进,才能有效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就是说,通过推行医疗保险制度,使广大职工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享受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目前的问题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明显滞后,致使医疗费用的无节制攀升、大量违规行为难以避免,使医疗保险陷入难以有效管理的局面。

从卫生总费用的结构来看,确实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无论是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还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即使是跟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比较低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有限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医疗机构,从1991年到2000年,全国投入到农村的卫生经费中有89%都成了“人头费”。机构的重叠庞大、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使有限的钱不能够真正用到刀刃上,用来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而且,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也缩减了我国财政投入实施的有效性。

专家认为,我国对社会保障改革的反思与调整,应从长期的“突破政策性障碍”中跳转出来,转变为“着力清除体制性障碍”。从当前社会保障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体制障碍,二是微观体制障碍。

在宏观上,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一个独立体系的整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有着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尚未形成社会各界的共识。在医保改革中,由于利益和制度等原因,经常会有“市场失灵”的状况出现,而政府就应该适时的扮演“看得见的手”的角色,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配套,必须尊重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发展规律,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和整个市场经济的一项主体工程来加以建设,从战略高度上提高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视。

在微观上,我国社会保障在改革策略上,不同的程度地存在着统放不分的失误,一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划分不清。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由有关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多头管理,是一种分散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应该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部门界限,建立统一协调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标签:;  ;  ;  ;  

“多龙控水”很难调节风雨关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环境的几点思考_医疗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