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与稳定探究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与稳定探究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与稳定探究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维持了两千年之久,被众多学者称为“超稳定”系统。在看似“超稳定”的封建体制中,是否实现了政治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发展与稳定又是怎样相互协调运作,使中国封建制度能够维持两千年之久?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更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封建制度的认识,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封建制度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困惑政治发展进程中所有国家的难题。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概述

从政治社会出现时起,政治发展就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发展也始终伴随着这一过程发展着。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无论什么样的国家制度,都逃不开政治发展这一主题。实现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治改革,而另一种则是政治革命。广义上的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而狭义上的政治发展,则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的优化,这里我们主要就狭义上的政治发展而言。

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其表现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的稳定,政治权力配置有效,政治体制运作正常,社会有序,政局稳定,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政府能妥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等。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医学事业的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实验室资源共享要求的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规模的扩大、参与实验室活动人员数量的增多等软、硬件完善与实验室管理体系落后之间的矛盾也就显得日益突出。

楼边有一座小小的花园,有一些绿色的植物,因为已是秋天,没有了想象中的葱绿,几片黄叶悄然落下,也是缓缓的,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把椅子,角度放得很巧妙,正好对着花园里最美丽的一角。我说:“我可以坐在上面吗?”

当然,区块链还引入了一些数据管理之前没有过的概念,比如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和激励机制等,超出了传统数据库的概念范畴,但我们认为本质上还是数据库技术。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条件,也是政治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政治发展又包含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二者关系相互协调运作,才能在政治发展的同时,保持政治稳定。在政治稳定中实现政治发展。

二、中国古代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稳定

中国古代政治稳定的首要表现即是封建制度延续之久。金观涛、刘青峰在《兴盛与危机》中将中国封建社会称为“超稳定结构”,认为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由发达的地主经济,大一统的官僚政治,以儒家学说为正统学说的意识形态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相配合而运转,是政治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有不计其数的农民起义,但这些农民运动的目的并不是要推翻封建专制,而是只是地区性的对贪官污吏的不满。并没有形成大的社会动荡,对政治制度也没有构成威胁,所以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稳定状态。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相权的扩大与收缩,都是随着政治体系的需要来调整,就像一根橡皮筋,相权扩大到极致以至于威胁到皇权的至尊地位,就需要“松动”,进而相权收缩,但相权过度收缩就会使整个中央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就需要“紧”一下,对相权进行合理的定位、调整,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表现;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从通过“乡举里选”的途径举贤,再到举贤的变质,一直到隋唐的通过科举制度选贤,选举制度的逐渐科学化、有序化,使更多的出身寒门的人有机会成为权力的拥有者,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为统治阶级吸纳了很多真正有才干、有能力的人才,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从而达到了政治发展的目的;在经济制度方面,虽然“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没有改变,但在赋税、土地政策、工商业政策等方面,在各个朝代,甚至是同一朝代内,都有极大的不同。如在汉代,税额规定“十五税一”,但在汉文帝时就全部免收田租。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赋税等经济制度的变化对于政治的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而兵役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合理科学的兵役制度,一则有利于维护内部社会秩序,二则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二者则是政治发展重要的环境条件。可见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是在“封建制度”这一巨大体系下进行的。虽然没有改变政治制度,也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只是一个封建政权取代另一个封建政权,但政治发展在各项改变与改革中实现。

(二)中国古代政治发展

明确学科定位、清晰学科领域与研究范畴是其后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于医疗实践中的产物,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作为交叉的边缘学科,需要协调好两者的衔接以及相互的补充。作为两个领域的双向分支,需要了解双方的成熟度以及实践性。

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男耕女织,对自然条件依赖度较高。面对天灾黄祸,只得寄希望于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与农民相比,中央政府则更具能力应对自然灾害,修筑水坝、粮仓,使整个社会依然安定有序,人民生活有所保障,增加了人民对中央政府的依赖,为政治稳定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体系,权力收归中央,高度的中央集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好了规划,社会发展井然有序,一有社会变动的迹象,尽在中央政府掌握之中,而大一统政治体系也因此延续了数千年。高度的中央集权,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也使权力行使更为有效,成为政治稳定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儒家学说为正统学说的意识形态,所宣扬的“和”“仁”思想,以及对人们的道德要求,对等级秩序的强调,形成社会从上到下对于权力象征“皇帝”的认同与尊崇,这些都是有利于维护稳定的因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协调,形成了安定的社会秩序、有效的政治运作、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而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稳定表现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的稳定,政治权力配置有效,政治体制运作正常,社会有序,政局稳定,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政府能妥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等。而参照这些条件,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稳定性,是毫无疑问的。但政治稳定是否意味着永远的维持现状?中国古代政治结构,是否从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就没有改变过?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两千余年,在看似稳定的政治系统中,是否存在着政治的发展?还是停滞不前与衰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又是怎样协调与配合,才让这一制度跨越了几千年?

政治稳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政治发展为的也是国家的安定与社会的有序,政治稳定又作为政治发展的一种结果而存在。政治的发展能为政治稳定提供更为高级的状态。但是政治发展又需要通过政治改革和革命来实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政治发展中包含着变革的因素,又冲破了政治稳定的状态。二者之间看似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却又紧密相连,互为因果。所以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十分关键。

说起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只用“封建专制”带过,但封建专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内部发展往往被人忽略。但根据政治发展的定义,并不是只有社会制度的变迁才称之为政治发展,而特定政治制度中,内部结构合理化也算作是政治发展。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惟就王室论,皇位世袭法,永远无何大变动,只是朝代的更换。”“但就政府来说,其间变化则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随之变动。”这也承认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并详细列举了汉代至清代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材料。

(三)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协调运作

中国古代社会中,同时实现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具体关系是怎样?

正如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普遍关系那样,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所作的一系列变革与发展是为了维护内外稳定,从而使一个封建政权维系更久,正如当年秦始皇的梦想:“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而也只有内部环境稳定,没有大型的农民起义与社会暴乱,外部环境优良,没有严重的外敌入侵。统治者才能把精力放在改善政治体系上来,追求良法善治,以维护自身统治。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确实是实现了良好的稳定,以至于能够两千多年都没有暴力革命来结束这一封建制度。但看似“超稳定”的系统下,并不是一成不变甚至是衰败,而是在这一制度的大方向中,不断修修补补,实现了在封建政治体制内的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完美配合,使中国封建制度延续到了清朝,而随着中国大门被强行打开,外部环境的稳定状态被打破,政治稳定不复存在,而封建制度也无法再自愈,而是只得通过暴力的政治革命将其连根拔起,从而种下新的制度,并重新找回稳定与发展的平衡。

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研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并从中得到现如今维护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启示。

[ 参 考 文 献 ]

[1]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6.

[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三联书店,2012.7.

[3]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法律出版社,2010.12.

中图分类号: D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1-0140-02

* 作者简介: 原雅璐(1995-),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标签:;  ;  ;  ;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与稳定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