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胸痹的中医治疗论文_王鸿瑾

浅谈胸痹的中医治疗论文_王鸿瑾

王鸿瑾

(南京市鼓楼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站 江苏南京 210015)

【摘要】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关系密切,亦可参考治疗。各个朝代都有关于胸痹的论述,治疗方法也日益丰富。

【关键词】胸痹;辩证分型;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150-02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名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病,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以下是对本病的中医探讨。

1.中医治疗与分型

1.1 心血瘀阻证

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常在入夜安睡后突感心前区疼痛,如刀绞,有闷窒感,甚则痛有引肩臂,因患者冠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故血行不利,日久瘀滞,胸阳痹阻,脉管不畅,故其舌质紫暗,常有瘀斑,脉弦涩不利。这类患者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本方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止痛、养血、凉血。此方剂中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若患者感心中烦热、夜寐不安,则用生地配伍赤芍,凉血祛热,加以柴胡疏肝理气,伍枳壳、桔梗开胸散结。方中牛膝一味可引瘀下行,与桔梗同用,一升一降,有利于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瘀血容易郁热,所以清热药的使用尤为重要,瘀化热清则心血得养,本方治疗瘀血性心绞痛效果显著。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中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均有显著抑制血小板功能,拮抗多种诱导剂所致血小板聚集,延缓血液凝固,促进血栓溶解,显著血液流变性等药理作用。

1.2 气滞心胸证

在临床中有常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心胸满闷,常欲太息,嗳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而胸痹的患者。常因肝气难以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柴胡疏肝散作为首选之方,次方与四逆散比较,少柴胡、炙甘草两味,而配伍比例、服用剂量均同,加以陈皮、香附、川芎等药组成。患者肝气郁结,气不顺、血亦不和,故疼痛。方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香附、陈皮理气解郁,川芎、赤芍活血通脉,若患者疼痛明显,则加失笑散合用,增强疗效。此类患者常伴抑郁症状,而柴胡疏肝散抗抑郁作用是多途径的,涉及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1]。

1.3 痰浊闭阻证

胸痹重症患者常合并肺功能受损,故觉痰多气喘,全身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苔浊腻或白滑,此证属痰浊闭阻,可运用经方:瓜蒌薤白半夏汤。适用于胸痹痰浊较甚,不能平卧者。此类患者因痰浊阻碍气机升降出入,可见喘促、气短,故理气与祛痰结合使用,薤白与瓜蒌并用以豁痰,又用半夏增强散结之功。本方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与地奥心血康相当[2]。

1.4 寒凝心脉证

每至冬日,心脏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天气变化时尤为明显,遇寒则发病加重,心悸、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甚则冷汗频出,疼痛不可缓解,苔白,脉沉细者多见,此为老年患者平素阳虚,脏腑功能低下,寒邪入侵,筋脉痹阻,若平日心血管已有隐患,极易气血痹阻,心阳不通,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应用可缓解症状。胸中阳气虚衰,寒邪凝滞心脉,乘虚上冲,久之阳气不可运化水液,聚而成痰,方中以桂枝温通阳气以治上逆之虚寒之气,散寒温阳,枳实又可下气宽胸,伍用瓜蒌开胸中痰郁,这一方剂只起到缓解作用,治标之后,还要治本。

1.5 气阴两虚证

有患者患病日久,心中疼痛不显,常呈隐痛,时作时休,活动后症状加重,倦怠乏力,常自觉心中烦闷,常伴便秘,舌质偏于淡红,苔薄白,脉虚细或结代,此类人群气常不足,阴血日渐亏耗,血行虚滞。补益心气的生脉散及人参养荣汤较为合适,费伯雄在《医方论》中叙述:“肝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而又有酸敛之品,以收耗散之气,止汗定咳。”生脉散以益气为前提,脉气得养,则血脉充盈,生脉散中人参大补元气,五味子酸敛收涩,麦冬养阴生津。生脉注射液对循环系统有强心、升压等多方面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抢救休克及多种心血管疾病,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1.6 心肾阴虚证

一类患者在胸痛时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证,源以水不能上继虛灼之内火,肾阴不足,心肾不交,神明失养,虚火上炎,运用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天王补心丹主治心肾阴亏血少,虚火内灼。心主神明,精血充足,水火既济,方能神明得安。《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中说“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易运也”。以生地为君,治血清火,入血分以养精血,配伍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清热,又以当归、丹参养血补血活血,再以茯苓、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3]。

1.7 心肾阳虚证

此类患者多见,面色晄白,神疲畏寒,四肢欠温常伴肿胀,舌体胖大色淡,边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沉细迟。这类患者常伴有基础性疾病,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治以温补心阳,运用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参附汤主要用于亡阳急症,右归饮为补阳之要方,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补真阳,肉桂振奋心阳,炙甘草益气复脉,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骨脂温养肾气。急性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加用生脉饮和参附汤治疗可使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功能改善,病死率降低

2.中医特色治疗

针灸治疗胸痹轻证有较好的缓解疗效,虚寒证取心腧助心阳而散寒邪,内关、通里活血通络而止痛,恶寒加灸肺腧、风门,肢冷加灸气海或关元,痰浊证用巨阙、膻中振奋心阳、调气止痛,配伍太渊、丰隆蠲化痰浊,并可在背部拔罐。瘀血证中,阴郄配伍心腧和巨阙,可缓解心绞痛,膻中、膈腧行气活血。

【参考文献】

[1]禤璇,戎志斌,刘纯等.柴胡疏肝散对肝郁型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行为学及海马单胺神经递质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3):129-134.

[2]赵清利,李少龙.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604-1605.

[3]周旭.天王补心丹治疗室性早搏(阴虚火旺型)4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2):50-51.

论文作者:王鸿瑾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  ;  ;  ;  ;  ;  ;  ;  

浅谈胸痹的中医治疗论文_王鸿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