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论文_邵芳欣

(汉中市人民医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产科行剖宫产围手术的346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能有效保证产妇安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227-01

剖宫产是临床常见的产科手术,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剖宫产,但其术后可能会引发较多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这是由于产后因盆腔、子宫切开损伤使得盆腔静脉继发性受损、狭窄,一旦发病患侧下肢会出现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甚至发生肾栓塞引起肾功能衰竭,或肺动脉栓塞引起猝死[1]。因此,临床除做好常规围术期治疗和护理外,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以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对产妇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其干预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产科行剖宫产围手术的346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73例,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28.7±3.3)岁,孕周36~41周;对照组173例,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29.2±3.6)岁,孕周37~42周;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手术各指标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相关分析。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前常规了解患者病史、手术史,告知患者手术方法及需要配合事项。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术前与产妇充分沟通,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进行术前指导,预防术后相关并发症;向产妇讲解保健知识,指导产妇注意生活细节,避免久坐或久站,睡眠时抬高双下肢,保持大便通畅,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产妇于术前1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口服阿司匹林,若产妇无出血倾向则不用止血药物;临床研究显示,产妇本有妊高症、前置胎盘等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有妊娠合并症高危的产妇,稳定情绪、均衡饮食、控制体重、保证睡眠,及早预防孕期并发症[2]。②心理护理。术前产妇都不同程度存在紧张、害怕疼痛、焦虑恐慌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掌握产妇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应用心理学知识及时疏导产妇情绪,向产妇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高危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治疗等,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剖宫产术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解除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3]。③术后护理。术后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开放上肢静脉通道进行输液,避免使用下肢静脉输液;密切观察产妇下肢末梢血管血运情况,术后2h开始指导产妇做足趾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做踝关节的屈伸和足内外翻运动,促进下肢回流,避免胭窝和腓肠肌处受压;6h后可在床上做翻身运动,缓慢屈曲膝关节,行踝关节主动背屈伸运动、双足内收外展运动,活动完后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0°,以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术后48h拔除导尿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检测下肢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评价下肢血液循环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见表。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一可能是孕期生理影响,孕期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均明显升高,纤溶活性降低,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二妊娠会对产妇下腔静脉和髂静脉产生压迫,致血流不畅,回流减慢;其三剖宫产麻醉使下肢肌肉松弛,周围静脉扩张;其四术后下肢活动减少,静脉血流驱动力降低,血液回流缓慢。采用围术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加深产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并规范性的指导产妇早期下肢锻炼,密切观察下肢皮肤及皮温变化,观察是否有小腿肿胀等,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由此看出,围术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病因进行预防性护理,而常规护理措施只是对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后给予护理,所以围术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改善产妇预后[5]。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后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邹清,李林鲜,杨宇翔等.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18):3982-3983.

[2]叶向柳,李桂珍,罗小平.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22-23.

[3]屠悦,林雪娟.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6,14(21):2194-2196.

论文作者:邵芳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论文_邵芳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