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_商品价值论文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_商品价值论文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理论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马克思把市场与商品通领域相等同,认为市场的基础是商品经济;提出了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关于市场供求与价格的互相影响、市场对生产的制约作用、信用规模与市场流通规模的关系、世界市场的扩大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商品 市场 生产 流通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市场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精辟的阐述,以此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也对现代市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对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对市场流通领域的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市场理论十分丰富。马克思把市场进行了严格的抽象并赋予精确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纷繁复杂的流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于市场的含义,马克思把它等同于流通领域。他在《资本论》第3卷写道:“我们已经知道, 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存在和它作为商品资本在流通领域内,在市场上所经历的形态变化,——这种形态变化分解为买和卖,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形成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1〕; 他在《资本论》第1卷写道:“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 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2〕; 马克思在这里都把市场和流通领域作为同等概念来使用。因此,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主要就是他的流通理论。

由于马克思当时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及其基本矛盾,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因此,他的流通理论并不是孤立地、简单地就流通论流通,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深入剖析过程中,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生产过程互为媒介作为研究对象,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及其作用进行了科学分析。《资本论》第2 卷用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作为副题,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集中体现。这一卷共三篇二十一章。第一篇从个别资本出发,以货币资本循环公式为主分析产业资本循环,阐明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其经济内容。其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返回到自己原来的职能形式,形成一种循环。马克思指出:“如果把任何一种循环都看作不同的单个产业资本所处的特殊的运动形式,那末,这种区别也始终只是作为一种个别的区别而存在。但是实际上,任何一种单个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所有这三种循环中。这三种循环,三种资本的形态的这些再生产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3〕在这三种循环中, 货币资本循环主要表示资本价值的增殖,生产资本循环主要表示再生产运动,商品资本循环主要表示商品的实现。资本循环是这三种循环的统一,是资本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过程的统一。第二篇则从各个资本循环的相互联系出发,分析产业资本的周转。马克思指出,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往复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是预付资本价值的周转。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按预付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种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就整个社会考察,固定资本的周转更新是危机周期性出现的物质基础。第三篇从社会总资本出发,以商品资本循环公式为主分析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考察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篇名《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就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认为,只有从全社会分析社会再生产的流通过程,才能说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社会形式及其实现条件,“在W′…W′运动中,正是要通过说明总产品W′的每一价值部分会变成什么, 才能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条件”〔4〕。

二、市场的基础是商品经济

马克思除了以上紧扣主题进行市场流通理论的阐述外,在他的著作中,也对市场流通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即流通的客观基础是商品经济。从这个客观基础出发,马克思认为流通与交换是有所不同的。

总的来看,流通并不完全等同于交换,而只是交换的部分内容。交换是指人们相互交换活动或劳动产品的过程,它存在于劳动分工产生以来的任何社会阶段中。从具体形式来看,交换分为劳动(活动)交换和劳动产品交换。而后者依据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又分为产品交换和商品交换。对于商品交换,马克思是这样概括的:“商品交换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物质交换即私人特殊产品的交换,同时也就是个人在这个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商品彼此间在过程中的关系结晶为一般等价物的种种规定,因而交换过程同时就是货币的形成过程,表示为种种过程连续进行的这个过程的整体就是流通。”〔5〕这段话揭示了交换与流通的两个区别:

第一,流通仅是交换中的部分内容。流通即商品流通。因为,在这里首先指出了“商品交换是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又指明“这个过程的整体就是流通”。这就规定了流通是属于商品交换的范围之内的。其次,指出了这个交换过程除了物质交换的内容之外,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商品交换来反映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这个交换过程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再次,商品流通的过程同时就是货币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流通中必须有货币参加。“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6〕

正因为流通是交换的部分内容,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7〕

第二,流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含多次商品交换行为的运动过程。从商品交换本身来看,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流通,又是不同于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后者的交换过程是一次完成的,而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中,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到消费者手中,往往不是一次交换行为所能完成,而是要经过多次的交换。这样,媒介生产和消费的交换就成为包含多次交换行为的一个过程,形成了一个“流”。这就是流通。马克思所说的“从总体上看的交换”,就是指包含了多次交换行为的整体运动过程。所以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用交换(流通)这种形式,既说明流通是从属于交换这个范围之内,也说明了它们的区别。一般所说的社会再生产中互相联系和相对独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四个环节,之所以没有流通,也是因为流通已经被包括在交换之中了。

由于流通与市场是同一的概念,“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8〕,因此,市场就是指商品流通领域, 就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商品经济。

(二)市场流通具有特定的经济内容。从马克思的论述来看,市场即流通特定的经济内容有四点:

第一,流通首先表现为社会物质产品的交换,或者称之为使用价值的新陈代谢。“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一种有用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劳动方式的产品。”〔9〕也就是说, 生产者可以用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流通交换到与它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使用价值。

第二,由于以货币作为媒介,商品流通必然伴随着货币流通,从而使商品流通过程呈现为“锁链”式的网状结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之所以对商品流通来说,是两样始终必要的东西,是因为“交换过程造成了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性,即造成了商品得以表现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对立的一种外部对立”。“商品的这种对立的形式就是它们的交换过程的实际运动形式。”〔10〕而由于这种商品和货币对立的存在以及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性质,不仅“每一个单个商品都要通过W—G—W这个流通”〔11〕, 而且使“商品世界的流通过程,……表现为在无数不同地点不断结束又不断重新开始的这种运动的无限错综的一团锁链”〔12〕。即形成了一种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对于解决商品生产的矛盾,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危机形成的可能性。这种结构的出现,从它的内容来看,是商品流通的独特现象,在产品交换中不存在,在属于商品交换的物物交换中也不存在。因为在那里都没有类似货币的媒介物。

第三,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和等价交换是流通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拥有所有权,这就决定了在商品流通中要求交换双方必须相互承认是商品的所有者,承认商品所有者对商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因为互相对立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占有别人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13〕这就导致了商品流通进行中的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自己的商品又只能是劳动创造的”〔14〕,这样,在以社会必要劳动为基本内容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商品交换就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第四,流通过程也是产品物质内容(使用价值)的新陈代谢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中在实物形态所消耗掉的各种使用价值,必须在流通过程中经过交换得到更新。也就是说,生产者必须交换到同他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使用价值。交换过程中的这种物质新陈代谢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保持整个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条件。

此外,马克思在对流通问题的研究中,对流通领域的劳动性质、流通时间、流通费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精辟见解。他认为,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是流通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个部分。在流通时间内,不生产商品,也不创造价值,但流通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马克思还认为,在流通领域的劳动,除了从事运输、包装、保管等工作作为生产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可作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之外,一般地单纯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业劳动并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也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式发生变化,因而属于非生产性劳动。流通领域所支出的各种费用构成了流通费用。流通费用又分为生产性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二类。由商品使用价值本身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保管费用、运输费用等,称为生产性流通费用;与商品的价值形式变化有关的费用,如用于商品买卖的费用、用于簿记的费用、用于货币的费用等,称为纯粹流通性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通过商品价值本身的实现来补偿,而纯粹性流通费用只能从社会总剩余价值得到补偿。

三、市场一般原理与机制的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虽然是从流通过程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随着他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过程的展开,仍然直接对市场的一般原理问题发表了许多论述。比如:

(一)价值规律作用中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市场的扩大和缩小取决于单个商品的价格,并和这个价格的涨落成正比。”〔15〕“供求调节市场价格,或者确切地说,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背离。”〔16〕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是在他对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的讨论中来展开的。由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表现为,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和再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因此,价值规律的作用,就具体表现为市场对社会资源即社会劳动的配置的调节作用,而这种调节主要又是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竞争、转产等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来完成的。马克思为此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中详细考察了供给、需求、价格和竞争之间的变动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关系。

(二)市场对生产具有制约和引导作用。一般来说,生产决定市场。但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市场对生产制约和引导作用日益明显。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市场必须不断扩大,以致市场的联系和调节这种联系的条件,越来越采取一种不以生产者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形式,越来越无法控制”〔1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开创了一些生产部门,它们一开始就以商业为基础:既以替市场和世界市场生产为基础,也以世界市场造成的生产条件为基础。一旦工场手工业(尤其是大工业)相当巩固了,它就又为自己创造市场,并用自己的商品夺取市场”〔18〕。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本家个人可以用扩大市场本身的办法,也可以用在现有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办法,来扩大自己的生产”〔19〕。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马克思指出:“因为一般来说,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20〕“世界市场本身形成这个生产方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个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21〕

(四)信用规模与市场流通规模的关系。马克思写道:“很明显随着劳动生产力,从而大规模生产的发展,1.市场会扩大,并且会远离生产地点,2.因而信用必须延长,并用3.投机的要素必然越来越支配交易。大规模的和供应远地市场的生产,会把全部产品投入商业手中;但是,要使一国的资本增加一倍,以便商业能够用自有的资本把全国的产品买去并且再卖掉,这是不可能的。在这里,信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信用的数量和生产的价值量一起增长,信用的期限也会随着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延长。在这里是互相影响的。生产过程的发展促使信用扩大,而信用又引起工商业活动的增长。”〔22〕

(五)土地价值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价值变动与土地需求密切相关。马克思指出:“至于土地产品的价值,从而土地的价值,总是在它们的市场扩大的时候,在需求增加的时候,在和土地产品相对立的商品世界扩大的时候,换句话说,也就是在非农业的商品生产者人数和非农业的商品生产量扩大的时候,按相同的程度增加,这并不是他所处地位的特征。”〔23〕

当然,马克思更经常从市场机制的意义上来使用市场的概念。在他的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市场机制的形式及其作用作了深刻、全面的分析。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的全面分析所阐明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在他对资本主义中市场机制作用深入把握的基础之上得以完成的。如果说,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只是依稀地提出了“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24〕这样的设想,那么,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则是对早期市场经济运动形式和特点的全面阐述,丝毫不比那些被奉为市场经济理论“鼻祖”的经济学说逊色。

四、马克思市场理论的现实意义

很显然,马克思论述的这些市场原理,构成了现代市场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现在解决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培育市场体系,改善流通过程;实行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以及发展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除了以上一般性认识和运用外,我们还必须在指导思想中确立马克思市场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实践史上的新课题。社会主义者在借鉴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完成这一历史性的任务的同时,绝对不能忘了马克思经济学说对社会主义改革所具有的理论指导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我认为,这种作用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

1.马克思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理论纲领。因此,在改革开放中,“老祖宗不能丢”〔25〕。从大的方面来说,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具体方面来说,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包括市场理论在内的基本理论及其观点。

2.马克思市场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关系。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源于社会主义的实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具体运行方式的理论探索和总结。既然如此,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的结合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在这二个方面,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和市场理论的基本精神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源泉和主体内容。

3.马克思市场理论与现代市场理论的关系。既使从学说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市场理论也是现代市场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如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随着实践而定型并构成现代市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的话,那么它的主要思想渊源和基本内容只能也必须来源于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必将大大丰富、发展而不是抛弃马克思的学说。

注释:

〔1〕〔15〕〔16〕〔17〕〔18〕〔19〕〔20〕〔21〕〔22〕〔23〕《资本论》第3卷,第298、124、202、273、376、758、127、372、544、719页。

〔2〕〔9〕〔10〕〔13〕〔14〕《资本论》第1卷,第190、122、 123、640页。

〔3〕〔4〕〔6〕《资本论》第2卷,第117、436、459页。

〔5〕〔7〕《政治经济学批判》第36、208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上),第309页。

〔1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4、84页。

〔24〕《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页。

〔25〕中共中央宣传部编:《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_商品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