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论文_邱光玉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甘肃武威 733399)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在接受治疗的胃大部切除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滴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明显高于观察组(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胃大部切除术;护理干预;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316-02

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部肿瘤的常规手术方式,此种手术虽然效果好,但是创伤性大,需要长时间的护理才能恢复正常[1]。近年来,为促进胃大部切除患者的早日恢复,我国医学研究者加强外科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是一种以减少机体损伤和并发症为目的的护理干预,此干预的实施明显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但依然存在着不足[2]。因此,本研究探讨了给予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3.51±5.18)岁;胃癌患者18例,胃溃疡患者16例,胃穿孔患者16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5.12±5.16)岁;胃癌患者17例,胃溃疡患者18例,胃穿孔患者15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进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等。(2)排除标准: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患者拒绝参加本研究,患者存在着意识障碍、精神疾病或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等。

1.3 方法

1.3.1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包括术前宣教、术中观察、术后安抚等。

1.3.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主要做法如下:(1)术前护理:术前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向患者讲解胃大部切除术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时的配合事项。术前1~2周指导患者戒烟、通过吹气球法加强肺功能锻炼、术前6~8h禁食等,邀请患者家属的参与,起到很好的指导与监督的作用。(2)术中护理:保持手术室温度在24℃~26℃,并密切观察患者术中的温度变化,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严格控制补液量,以补液量≤2500ml为宜。(3)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术后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出现呕吐等现象时要立即进行处理,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患者窒息。②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减少患者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的产生,通过语言沟通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减少陌生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③饮食指导: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清醒后,进行饮水指导,间隔4h一次,30ml/次;1d后饮水量可达到500ml,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胃肠道恢复情况进行进食指导,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腹胀、呕吐、恶心等并发症的发生。④术后镇痛:术后对患者进行持续硬膜外镇痛,根据患者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适当调节给药量,在保证镇痛效果的同时确保患者早日下床活动。⑤康复训练:术后应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护患共同制作活动计划表,密切观察患者的肠鸣音变化,4次/d,并进行记录。加强患者的腹部按摩,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每次按摩时间≤5min,进行顺时针按摩,按摩顺序自下而上,力度以患者的耐受力为准,按摩时避开伤口处,防止造成伤口感染。

1.4 观察指标

应用术后各项指标比较表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首次排气时间、静脉滴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4方面,时间与恢复情况呈反相关。统计患者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各项指标

干预后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静脉滴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胃大部切除术是一种较大型的手术,恢复后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常规的护理只重视病情的治疗,常常忽略了后期的康复,导致患者恢复情况差。康复外科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循证医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2]。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进行有效的外科护理干预,明显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静脉滴注、住院的时间。术前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患者更加清晰的掌握胃大部切除术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不仅提升了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和勇气,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3]。术中通过室内温度的调节以及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减少了由于过量液体的输入导致胃肠道功能麻痹的风险。术后首先通过娴熟的护理技能与亲切的话语给予患者引导与支持,这对后期的相关治疗与护理措施的实施奠定有力基础。同时强化疼痛的干预,通过镇痛泵的实施,缓解了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提升其耐受力,通过积极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加速患者的康复[4]。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由于麻醉作用,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常常将肛门排气作为术后胃肠道恢复的标准,通过腹部环形按摩,同时结合早期的进食、下床活动,三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加快了胃肠道的蠕动速度,帮助患者顺利排气,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这对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6]。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常规饮食护理是绝对禁食,而进行护理干预后,饮食原则变成了少量,循序渐进,由禁食-进流食-半流食-软质饮食,过渡自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护理干预可以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护理服务,降低术后并发症,进而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给予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缩短康复周期,提高临床护理治疗,临床普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王洪玉.临床护理路径对胃大部切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521-522.

[2]辛志宏.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普外科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214-215.

[3]刘翠玉,张翠英.循证护理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759-1760.

[4]王恒恩,陈玉辉,张庆鹏,等.术前不同营养状态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感染风险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4):65-68.

[5]白秀丽,杨玄,王玉玲.个性化中医护理模式对胃大部切除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165-168.

[6]岳秀,唐颖.循证护理在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4):178-181.

[7]王聪,王丹丹.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333-335.

[8]潘小林,赵义芬.胃癌根治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2):302-304.

论文作者:邱光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6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论文_邱光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